回到明末去当兵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不到黄河不死心
他是万历年间的举人,刚开始是定州知府,后来到刑部为官,历任员外郎,郎中,兵备佥事,后来升迁为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后来由于杨嗣昌的极力推荐,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协防清兵。后来又成了兵部尚书。松锦之战中,指挥失误,导致大败。崇祯内外交困之下受意他和清军议和,他泄露了消息被杀。
也就是说,陈新甲是杨嗣昌的同党,主和派的主要人物之一。
对于这样一个人,要来视察自己的工作,林毅不得不防。这样一个朝堂大员,大权在握,现在正是他风光红火的时候,林毅不得不重视。
到了长城脚下,祖克勇早就率队在这里迎接多时了。
林毅到了喜峰口关城之后,祖克勇把这两个月林毅不在期间,这里的练兵和防守情况,向他做了详细的回报,林毅听完点了点头,称赞了祖克勇几句。
第二天,总兵大人刘肇基陪着总督大人陈新甲,就来到了喜峰口。
见面施礼之后,林毅和祖克勇率队把两位大人一行接进关城,在刘肇基林毅和祖克勇的陪同下,这位兼职的总督大人陈新甲由最东边的青山口到喜峰口,再到青子岭,挨着看了一边200里的防线,城墙进行了加固,特别是被鞑子破坏之处。又新设立的炮台,特别是喜峰口和青子岭,两处关城修建的铜墙铁壁一般,军将防守森严,夜不收秩序井然。
他又看了看众将士的练兵情况,期间刘肇基不住的夸赞林毅和祖克勇能干,看完之后,陈新甲感到非常满意。
回到喜峰口关城,陈新甲又问及林毅这两个月的翁牛特之行,林毅也没有隐瞒,据实相告。
陈新甲听完了满面春风,不住的点头,当场宣布了圣上的口谕,完全赞同了刘肇基的推荐提拔林毅的折子,加封林毅为密云副将。
密云副将相当于副总兵,也就是总兵大人刘肇基的二把手,擢升祖克勇游击将军加参将之职。
陈新甲宣布这道命令,这是林毅没有想到的,他和祖克勇赶紧谢恩。
才当了几个月的游击将军,就被直接提升为副总兵,这真是火箭式的升官。
看林毅一脸不解的样子,总督陈新甲笑着说出了其中的内情。
林毅出兵蒙古,成功策反了翁牛特部,使他们跟大明站到了一起,这些事情,朝廷已经知道了。当然是通过祖克勇和刘肇基等人知道的。
龙颜大悦,翁牛特部虽然是漠南蒙古的一个小部落,但是能够瓦解清军,把这一部拉过来,不但增加了边塞的安全,而且意义深远。
一是聊胜于无。翁牛特虽然只有3万多人,能上阵打仗的不过几千人马,但是他们协助大明跟他们协助大清,这样一正一反正好差一倍,相当于大明边境之外增加了1万军队的防守。
二是崇祯皇帝会推理,林毅能够策反一个翁牛特部,就能够策反漠南蒙古的其他部落。
有这样的功劳,当然得重赏,加上上一次林毅京师退兵,只加封了一个小小的游击将军,他自己也觉得寒酸,不能冷了边关将士的心。
因此,崇祯皇帝见到总兵刘肇基的折子,这次破格提拔林毅为副将,至于祖克勇,人家早就是宁远军的游击将军,比林毅还早几年。这几年跟随林毅征战,屡败鞑子,功劳也不小,因此重新加封他为游击将军兼随军参将之职,以示皇恩浩荡。
陈新甲传完皇上的口谕之后,也相征性地盛赞了刘肇基,林毅和祖克勇等人。
众军将齐来祝贺。
然后就在关城隆重的设宴招待总督大人和总兵大人,林毅和祖克勇作陪。
席间他们边吃边谈,通过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兼宣大总督陈新甲和密云总兵刘肇基之口,林毅了解到朝中的不少情况。
特别是这个新任的总督陈新甲,虽然当上总督刚刚到任一个月,但人家是京官,二品朝堂大员,又是兵部要职,朝中的情况他最为了解。
现在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之网,已经受到了效果。张献忠在南阳被左良玉杀得大败,表示愿意接受朝廷的招安投降。
李自成在陕西被孙传庭杀得大败,其他的几股流贼如河南的罗汝才,老回回,革左营,过天星,灯不亮,等等也是四面楚歌,现在比较大的流贼外号叫曹操的罗汝才也表示愿意投降。朝廷的人马收网在即。
但是现在,高层阵营出
第131章 皇太极两路兴兵
皇太极回到盛京以后,气的差点把龙书案给掀翻了。十几万八旗铁骑本来是长驱直入,无人能挡,耀武扬威,来去自由,满载而归。崇祯皇上和他的文武百官都束手无策,只能站在城头上当缩头乌龟。
可是没想到,被林毅一千多关宁铁骑来了一个奇袭,马踏联营,兵败如山倒,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还有多尔衮,豪格三个人打不过一个林毅,抢来的人口,牲畜,粮食金银珠宝等等,全都付诸东流。
不仅他们抢来的东西没有带走,连他们自己的东西,几十门大炮和一些粮草也都血本无归了,伤亡了不少兵将,阿敏也阵亡了,害的皇太极还差点儿莅难。
是可忍而孰不可忍!
“林毅……”皇太极咀嚼着这个名字越想越憋气,还不只是这一件事,上一次阿济格和阿敏也是栽在了林毅这样一个小人物手里,他终于爆发了。
“连朕亲征都失败了,伐明伐明,拿什么发明!”
皇太极这一发脾气,下面的这一群狗奴才,全都低着头,哭丧着脸,如丧考毕。
“臣等无能,让陛下蒙羞,臣等之罪也。”
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和弘文馆大学士宁完我,这两个汉臣本来就是软骨头,一看皇太极这样赶紧跪下。
这两个文臣之首,带头一跪,文武百官也跟着全都跪下了。
特别是多尔衮,豪格和鳌拜,平时他们一个比一个能耐,一个比一个威猛,征蒙古,伐朝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没有敌手,可是这一次遇到林毅他们都没本事了……
这三个鞑子羞红了脸,觉得无地自容。
“陛下,请您给臣一支人马,臣一定跟林毅决一死战!”身为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再次出列请缨。
但是再一次遭到皇太极的拒绝,“算啦!”
当初,当在大明京师之外几十里的地方,鳌拜就不服气,准备再去跟林毅决战。那时不服气的,不只是有鳌拜,还有豪格和多尔衮。
但是皇太极,审时度势,决定立即退兵,现在他们已经回到了盛京,再让鳌拜出兵,往返又是几个月,关键是鳌拜已经失败了两次,都是栽在了林毅手里,皇太极对他丧失了信心。
鳌拜闹了个没趣儿,只得悻悻然归班。
这时范文程说话了。
“陛下且息雷霆之怒,尽管这次您御驾亲征,折戟大明京师,也大可不必大动肝火,古人云,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能曲能弯,方为大丈夫也。林毅不过是个小人物,他还能翻天不成不能让这样一个小人物打乱了我们的计划,现在他驻守喜峰口一带,有一天会收拾他的。现在漠南蒙古归顺了大清,漠北蒙古也愿意与我们通好,朝鲜那边已经彻底臣服了我们,这样,兵马,铁器,火器,炸药等战略着资源,可以让蒙古和朝鲜的供给我们,阿济格不负圣望,已经攻下了皮岛,这样我们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以赴进攻大明的宁锦防线了。”
范文程这一番话说出来,皇太极脸上的怒气消了大半,脸色也变得好看起来。
因为他知道,要进攻大明宁锦防线是绕不过去的,必须得拿下。这几年来屡屡袭扰京师,只不过是掠夺些人畜等战略资源。
但是想到宁锦防线,皇太极仍然忧心忡忡。
“全力进攻宁锦需要准备多长时间”
“回陛下的话,明军仰仗的主要是火器和坚城,我们的大炮现在已经造了500门,就是铁器和弹药有些欠缺,现在和大明的贸易,大大减少,不过这个可以让朝鲜人到南洋和东洋找荷兰人买一批,然后调兵遣将,集全部之力,怎么说也得个一年半载的。”
“好,那朕就花费他两年准备准备这一战。”皇太极野心勃勃地点头,眼睛闪着野蛮的蓝光,又想起一个人来。
“祖大寿软硬不吃,当如何对付此人”
范文程让皇太极附耳过来,轻声道:“陛下,这个奴才早已经想好了。以奴才看,应该做两手准备。一是瓦解吴祖两家的关宁军,锦州的祖大寿和宁远的吴襄我们都要争取,要大张旗鼓派人和他们通好,崇祯多疑,陛下还记得袁崇焕之死吗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祖大寿和吴襄如果不投降大清,就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袁崇焕,最起码不可能守在宁锦防线上。第二,我们的目标是攻打杏山,松山,和塔山,而不是锦州,把这三个地方拿下来,锦州就成了一座孤城。但是要拿下这三个地方,前提是的须得先对付宁远总兵吴襄。因此陛下应该加紧与他们通好,到时候不怕他祖大寿不降。”
范文程趴在皇太极的耳边这一番嘀咕,皇太极连连点头:“妙极妙极,就依爱卿。”
这时有人进来禀报,“启奏陛下,大事不好,漠南蒙古的翁牛特部发生哗变,副城主温克多的兄弟胡车求见。”
皇太极和满朝的文武百官一听就是一愣,翁牛特部刚刚投降不久,这个只有3万多人的小部落,其酋长被封为王爵,他的公主还要与皇长子豪哥结亲家,这应该是大清最牢固的部落联盟,怎么他们哗变了
皇太极赶紧宣胡车上殿问话。
时间不大,一身重孝的胡车被带到了金殿之上。
现在大清的京师盛京,基本上是完全
第132章 激战喜峰口(一)
林毅作为一个穿越人,对历史上记载的一些大事他是知道的,这在别人的眼中似乎有了先知先觉。
对于1638年,皇太极两路分兵绕道蒙古进攻,墙子岭和青山口,林毅脑子里有这一笔账。再加上1636年和1637年的阿敏和皇太极两次袭扰京畿两次大败而回,林毅知道,他们必然会变本加厉,卷土重来。
因此林毅在这里加固城防,修筑炮台,加紧练兵,长城以外的夜不收放出几十里,3000兵马枕戈待旦,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他的200多里长城防线固若金汤。
这200里曲曲弯弯的长城上,主要有两处要塞,一个就是喜峰口,一个是青子岭,这两处都设有红衣大炮,一共50门,然后沿途的每一处都有兵将昼夜巡逻,每一百米都有个驻兵点,这是长城上特设的一处台子,主要用于瞭望,每一处的台子林毅派了有十一个兵包小旗长在内负责警械。
另外长城上这两处要塞都设有更高的聊望台,因为长城是建立在山上,本来就高,还居高临下,凭借着单筒望远镜,能够看出很远。
这一天,嘹望台上一名小旗长,看到了远处辽阔的草原上高高的燃起了六柱狼烟,立即飞马报于了林毅和祖克勇。
狼烟是城外的夜不收燃起的,夜不收,就是明代专业的侦察兵。一柱狼牙代表鞑子有1万兵,也就是说这次鞑子来了6万人马。
林毅得知这些战报之后立即命3000人马进入战斗状态。另外林毅立即命人飞马报于密云总兵刘肇基,战略上藐视他们,战术上必须得重视。
刘肇基,林毅和祖克勇三将碰头商议之后,林毅提出了坚壁其磊,以逸待劳。与此同时,派一支军队埋伏到城外,掐断鞑子的归路,然后两面夹击,让他们有来无回。
刘肇基非常赞成。半个时辰之后有夜不收飞马报来了具体的信息,敌人兵分两路,一路奔喜峰口,一路奔青子岭,这次来的是大清的两个亲王多铎和济尔哈郎。
“这俩家伙来了,看来是来者不善呢!”
对于多铎和济尔哈朗,林毅更为了解。
多铎跟多尔衮是从一个娘肚子里爬出来的,他是清初的八大爷之一,爵位世袭罔替,松锦大战他擒住了洪承畴,跟随多尔衮入关之后,他兵败李自成,攻破扬州屠城10日,后来又制造了嘉定三屠,杀史可法,南下江南,俘虏了南明第一帝朱由崧。死在他手下的汉人百姓何止百万乾隆皇帝称他为开国功臣诸王之最,其实他的双手沾满了汉人的鲜血,这是个罪大恶极的屠杀汉人的刽子手。
济尔哈郎是阿敏的胞弟,历史上尽管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死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之手,但是,他仍然效忠努尔哈赤皇太极,是唯一一个除了多尔衮之外受封叔王的亲王。他是三朝老臣,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服蒙古,攻打朝鲜一直打到平壤。清兵入关之后,他又一路追杀李自成。后来,福临继位是为顺治,他成了辅政大臣。
他们俩亲自带兵前来,这无疑是清朝的重量级人物,林毅当然不敢小觑他们。
刘肇基决定亲自出马,带领5000人马到城外埋伏,以掐断这两路鞑子的归路。
为了使这一战更有把握,总兵官刘肇基还给他的邻居,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写了一封信,让他出兵帮忙。可惜的是,这个吴三桂大奸似忠,特别是听说他仇视的林毅在这里,他把信撕了个粉碎,始终未发一兵一卒。
在刘肇基5000兵马出城的第二天,战斗就打响了。
多铎和济尔哈朗都不是鲁莽之辈,他们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摸清楚了密云一带明军的防守情况。当得知这里一共有8000明军的时候,长城上200里的防线,平时只有林毅的3000人驻守,他们轻蔑的笑了。
两个人进行了分工,多铎进攻喜峰口,济尔哈郎进攻青子岭。两个人打算使林毅首尾难顾,腹背受敌。
他们俩当然知道这两处是林毅的重点防守地带,但是仍然选择了这两处作为突破口。因为长城建立在崇山峻岭之上,其他地方山高地险难以接近长城,更别说打仗了。
在多铎指挥下,一旗人马作为第一梯队,猛攻喜峰口关城。在一名固山额真的带领下,约七千八旗兵如潮水一般向关城扑来。
关城上30门红衣大炮早已经对准了蜂拥而来的鞑子。
十名明军负责一门红衣大炮,每门红衣大炮负责十米的防线,城门左右建有辅城,城门内还建有瓮城,这些都是林毅新建的,红衣大炮架在垛口上,瓮城和辅城马道上堆满了弹药,箭矢,圆
第133章 激战喜峰口(二)
但是八旗兵不愧是明清时期最厉害的军队之一,他们训练有素,个个悍不畏死。
尤其是多铎的军队,主力是正白旗,在八旗军中,严格来说,算上蒙古两旗和汉奸旗兵是11旗兵中,称得上是王牌师之一。
另外,他们对明军的打法很熟悉,这些年鞑子们净打仗了,除了跟蒙古人打,就是跟朝鲜人打,另外主要就是跟明军,打对他们来说,成了家常便饭,而这些关外的鞑子们通过打仗,变得越来越强,仿佛就是为打仗而生的,他们又在打仗中成长。
可以说明军是他们俩的老对手了。
尽管炮弹纷飞,炸的火球冲天,浓烟四起,地动山摇,但是他们还在拼命的往前冲,踏着同伴的鲜血和肢体,这些鞑子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呼喝号喊,忽散忽聚,忽分忽合,有的甚至纵马跑出不规则的曲线,迂回前进。
他们天真的认为,这些明军不过如此,只要能够突破他们的炮火防线,他们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绵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