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去当兵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不到黄河不死心
林毅一刀斩出,马前的三名鞑子惨叫着倒飞出去。
几杆长矛向林毅一起戳来。
林毅手腕翻转,青龙偃月刀在夜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把刺来的几杆长矛一同卷走,战马上几个使长矛的鞑子,纷纷摔落马下。
其中有一个鞑子大叫着在空中还旋转了两圈,然后呈“大”字型摔倒了地上,不过是脸先着地的,一股鲜血喷到了山石硬地上,当场绝气身亡。
见主人如此威猛,坐下的枣红战马也不甘示弱。这畜生往前一蹿,正好踩中另两名落马的鞑子,两只前蹄踩中一个,两只后蹄又踩中一个。
战马本身的重量,上面还驮着一个大活人,其重量可想而知,再加上战马的四蹄上都带着铁掌,四蹄蹬开往前冲锋,这种情况下踩到人的身上,别说是有血有肉的人,就是铁打的也得踩变形。
两声惨叫,这两名鞑子抽搐了一阵不动弹了。
不过他们俩们的叫声被冲天的喊杀声所淹没。
只是这两个鞑子死得有点儿窝囊,没被林毅杀死,也没被摔死,却被林毅的战马踩死了。
战马借着主人的威风,连踩带踢继续往前冲锋。
林毅借着战马的冲击力,使出浑身的解数,青龙偃月刀,被他舞得呼呼刮风,夜空中道道弧形刀光,在火把的映衬下,像银蛇飞舞。
刀马所过之处,鞑子们人仰马翻,刀枪乱飞,鲜血如泼水,惨叫声和战马的嘶鸣声,刀枪的撞击声都分不出个数来了。
枣红马所过之处,无一合之将。
紧随林毅左右冲杀的是小颖和哲哲,两口刀在林毅的侧后,填补着青龙偃月刀的空白,不时的把撞上来的鞑子斩于马下。
张华二虎等等几百兵将,潮水一般的跟着主将冲锋,眨眼之间,遍地都是鞑子的死伤。
剩余的鞑子抵挡不住,退了回去。
林毅一马当先冲进了关城,关城里面就是瓮城,不过眼前这些鞑子成了瓮中之鳖,林毅带人一路冲杀,勇不可挡,把鞑子们从望瓮城又赶到了关城之上,也就是长城的城墙上。
镇守关城的那些幸存下来的明军,看到了林毅带人杀上来了,一下子有了主心骨,抖擞精神,跟林毅兵合一处,斩杀鞑子……
“是林大人救我们来了!”
关城东边不远处,祖克勇等人在这里喘息了半天,得知前面的关城发生了什么事,立即振作起来。
祖克勇等人身上都受了伤,他带着200人来阻击钻空子上了长城的一千名鞑子,一场血战只剩下六个人。
本来认为被鞑子包围必死无疑,关键时刻鞑子们突然撤退,祖克勇他们疑惑不已,救兵突然出现,无疑于久旱逢甘霖,雪中送炭。
“哈哈,看来喜峰口那边的鞑子肯定遭到了伏击,林大人这次又运筹成功了!”
祖克勇兴奋地找到了自己的大斧子,身边的五个勇士一下子全来了精神,身上的伤也不疼了。
“跟我冲!”
祖克勇带着他们五个人往西边关城处喊杀声密集的地方冲去,夜幕中留下了他们
第140章 济尔哈郎坠城
密云北部,从喜峰口到青子岭这一段几十里的长城上,一两万人在上面厮杀,火把排成了长龙,喊杀声惊天动地,场面很是宏大。
特别这是夜间,从上面看更给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就像是一头火龙蜿蜒在山岭上。如果那时候有飞机,或者是航天卫星,能来一个夜景航拍,照片肯定很壮观。
这里的鞑子们已经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前面有悍将林毅和祖克勇,后面有猛将刘肇基。前面的是关宁铁骑,后面的是天雄军,这些明军将士与鞑子相比,数量上虽然处于绝对的劣势,但他们全都是精兵强将,加上长城上有利的条件,鞑子只有倒霉。
夹在中间的这些鞑子被两头挤,成了中间的受气包,此时任凭八旗军战力再强,任凭济尔哈郎能够呼风唤雨,也难逃败亡的命运。
激烈的战斗一直进行到了四更天,济尔哈郎的人马往前冲不动,往后退也退不了。
济尔哈郎现在已经知道,这一战彻底失败了,现在不是想办法扭转战局的问题,而是如何杀出重围,逃条活命的问题了。
但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长城不好上,但是更不好下,他们没有长翅膀,飞不上来,更飞不下去!
看到自己的队伍越来越短,规模越来越小,林毅和刘肇基离他越来越近,济尔哈郎要不想走多铎的老路,就不得不想绝处逢生的办法了。
“赶紧坠城,快!”
济尔哈郎真不愧是大清的郑亲王,此时想起那一千名鞑子钻空子爬上了城墙一事,济尔哈郎往黑乎乎的城下看了看,灵机一动立即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下完这道命令,他还骂自己,真是糊涂了。不走关城难道就下不了长城了吗这么多活人能叫尿憋死吗离开了张屠户,未必就吃混毛猪!
济尔哈郎一句话,他身边的鞑子也如梦方醒,赶紧准备绳索,有人用火把往下面照了照,觉得下面还可以,这里相对来说离地面还比较低,有四五丈高的样子,赶紧弃了战马往下坠人。
当然不能把他们的王爷第一个往下卸,深更半夜的下面到底是什么情况,尚未弄清楚。
这么高的长城,又是黑天半夜的,火把的光亮有限,这是保护王爷逃生,首先要下去一些兵将,还有他的一些亲兵卫队,确保下面安全了以后,才让他们的王爷下去,这样才稳妥。
人多好干活,七手八脚就甩下去了好几道绳锁,上面几个人留着,这些清兵训练有素,抓着绳子,像消防队的滑绳自救差不多,鞑子们就开始坠城了。
坠下去了几十名鞑子,确保下面平安无事了,就轮到这位赫赫有名的郑亲王开始坠城了。
别的鞑子抓着绳子往下就滑,如果抓不好,摔下去只能怪他自己。王爷当待遇当然不同。
济尔哈郎今年才39岁,但是已经被手下人当成老王爷来孝敬着了。用绳子在他的身上缠了几圈,害怕他抓不牢摔下去,这么高,那不就摔冒泡了。
缠好以后系紧,然后几名鞑子抓着绳子慢慢往下卸人,济尔哈郎像是要进无底洞探宝一样,被人慢慢的从城头上给卸下去了。
他们当然是往长城外面跑的,长城城墙的特点是,相对来说里面墙较低,外面要高些。里外城墙离地面的距离,相差好几尺,有的甚至超过好几丈,甚至好几十丈,遇到峭壁悬崖,深不见底。
也是该着济尔哈郎倒霉,别人下去那么多人都平安着陆,轮到他的时候偏偏就出了意外。
因为此时,城上面几支利箭飞了过来,城上为他拉绳子的几名鞑子,全部被射翻,有两个还栽到了城下。
此时的济尔哈郎才下到一半儿,悬在空中的他,绳子突然被人松开了,济尔哈郎大叫一声,就开始重力加速度往下落了。
济尔哈生得人高马大,加上满身的甲胄,毛重没有250斤也差不多,从两丈多高处突然就砸落下来,像一块大石头从空中落下。
底下面已经站了好几个鞑子,准备接着点他们的王爷,着地的时候害怕出意外,谁知果然就出了意外,但是他们几个没长翅膀,也没有特异功能,这种情况下哪接得住
有两个机灵的鞑子,一看不好,赶紧往旁边闪,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结果这几个人成了济尔哈郎的垫背的。
另外,济尔哈郎腰上还缠着几道绳子,本来手下人是好意,怕摔着他,没想到,这一下好心没好报,像被捆住了一样,束缚了他武功的施展。
结果济尔哈郎实实在在的砸落下来,一下子砸到一大片。
下面是山石硬地,要不是下面有几个奴才在这里垫底,济尔哈郎当场就得被摔成肉饼。
但是这一下摔得也不轻,身子正下边这两个鞑子一个当场就没气了,另一个腰椎被砸断,粉碎性骨折,终身残废。还有两个被撞趴下的,一个轱辘到山下去了,另一个磕掉了门牙,满嘴是血,应该说它是最轻的。
济尔哈郎的一条腿的腿骨被摔断,当场就起不来了,疼得他呲牙咧嘴,满脸冒汗。
此时还有十几个鞑子,当然顾不得别人,赶紧把他们的王爷扶起来,但是连站都站不住了,哪里还会走路,众人只好架着他。
 
第141章 震动朝野
清晨。长城内外,遍地都是死尸,长城的城道上,绵延十几里地,铺满了尸体,当然以鞑子的居多,有的尸体堆叠着,鲜血染红了城墙,晨风中弥散着血腥味,苍鹰鸣叫着在空中盘旋,他们甚至还能听到远处狼嚎的声音。
这是林毅他们一晚上的战果,军医们赶紧抢救伤员,包扎伤口。受伤的明军将士一瘸一拐的,他们相互搀扶着,拖着疲惫的身躯,脸上也显出极度疲惫之色。
稍事休整以后,明军查点伤亡,清理战场,处理善后事宜,打理战利品。
这是两个战场,长城上和长城外面。两处战场相距将近百里,战场上除了鲜血和死尸,就是一片狼藉。两处战场鞑子一天一夜之间扔下了6万人马。
明军在这两场战斗中总共投入了8000军力,也付出了伤亡5000多人的代价。
相对于歼灭6万鞑子来说,这点伤亡是微不足道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
不过林毅当然不能忘了这5000多名勇士。将所有伤亡的人数登记在册,上报朝廷,抚恤他们的家人,对于3000多死难者也给予安慰,让他们入土为安,给他们修坟立墓,厚葬他们。
就在战场附近,城墙外面的山清绿水的地方,找了一块风水宝地,集体建了一座公墓,把3千多名勇士合葬在一块,找来雕刻匠在石碑上刻上每名勇士的名字。
刘肇基和林毅等人带着2000多军将,在公墓前肃然,然后鸣枪放炮,算是为他们送行祭悼。
对于这6万多名鞑子的死士,林毅也进行了妥善处理,人死不记仇,没有让他们暴尸荒野,狼拉狗拽,而是挖了一个万人坑,把他们集体埋了。
这一战伤亡的5000多人,3000多人直接阵亡,受伤的需要疗养的军将超过两千多人,林毅和刘肇基又看望安慰了他们,其中就包括祖克勇。
祖克勇这次伤得比较重,身上挨了两箭,有三处刀伤。但是这个铁打的汉子仍然没有倒下,坚持到了最后,不愧是关宁军将士的楷模,堪称大明军将的脊梁。
派军医专门伺候他,让他好好养伤。
这个大胜仗规模空前,以8000明军全歼了6万鞑子,两处战场,历时大半个白天一个晚上,堪称是奇迹。所得的战利品堆积如山,刀矛器械,锣鼓帐篷,马匹牲口,粮食等等,林毅全部登记在册。
然后刘肇基就形成了一道奏折,先报与兵部,通过新任的兵部尚书陈新甲,然后奏于朝廷。
刘肇基除了在折子上报捷请功之外,还要求皇上令兵部赶紧给他们补充兵马,以填补战争的减员。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这个大胜仗打得太漂亮了,连撅大清的两位亲王,多铎和济尔哈郎,1死1伤,这真是旷世奇功。
老百姓奔走相告,茶余饭后谈的最多的就是林毅,说林毅如何如何的神勇,如何如何的料事如神,如何如何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等等。
朝堂之中那些主战派的官员,如兵部侍郎兼总督的杨廷麟等,听说这一消息万分真高兴,心中默念祰:“卢公建斗,你在乡野中相必很快也会听到捷报,你的部属刘肇基,你的好学生林毅都出息了!”
最为高兴的是崇祯皇帝,拿着刘肇基这封奏折,抚掌大笑,兴致勃勃:“谁说我大明没有英雄刘肇基,林毅,祖克勇,8000勇士,都是朕的好儿郎。谁还敢说我大明野战惧怕鞑子有卿等若此,朕无忧矣。”
崇祯皇帝立即传旨,诏准奏折上的所有请求,抚慰死难将士的家属,然后犒赏三军,并从他的内帑拨下10000两白银作为赏赐。
内帑就是皇帝私人的银库,按说这些赏赐应该国库直接承担,但是现在国库穷得底儿朝上,崇祯皇帝只有自己掏腰包了。
这批御酒御肉还有一万两白银,一共装了300车。这10000两白银,圣旨上写的很清楚,赏给总兵官刘肇基3000两,游击将军祖克勇直接提升为参将,并赏赐2000两白音,剩下的5000两是赏给密云副将林毅的。
因为刘肇基在这道奏折中,没有像其他的长官,有了功劳赶紧往自己身上拦,有了过错赶紧推卸,他没有吹嘘自己的功劳,而是实事求是,重点表彰了林毅和祖克勇等人。
崇祯皇帝传下口谕,让兵部侍郎兼总督的杨廷麟作为天使官,带上他的圣旨,亲
第142章 你们都是我的
天使官杨廷麟在密云和长城上住了几日,辞别了刘肇基和林毅回朝交旨。
这期间他也听说了这次大战中吴三桂按兵不动玩忽职守的事,酿成大祸,杨廷麟就骂吴三桂,见到崇祯皇帝,当面又奏了吴三桂一本。
崇祯皇帝本来对吴三桂就生着气呢,原因是刘肇基的折子上已经揍了他一本,因此杨廷麟话音一落,崇祯皇帝就爆发了。
“吴三桂有负圣恩,立即革职拿办!”
提督东厂的曹化淳道:“陛下息怒,这个吴三桂可是动不得。他手绾重兵坚守险关,更有他的父亲吴襄为宁远总兵,还有他的舅舅祖大寿,锦州总兵,天朝宁锦防线就指望着他们呢。另外自袁崇焕之后,宁远军与朝廷离心离德,要治吴三桂之罪牵一发而动全身呢,请陛下三思。”
崇祯皇帝听完之后,半晌不语,他觉得曹公公的话有道理,因此这道旨意就没有下。
又过了几天,蓟辽边关传来了皇太极跟祖大寿和吴襄暗通款曲的消息。
这下崇祯皇帝睡不着觉了,祖大寿和吴襄真要投降了皇太极,这可就糟糕了。
崇祯皇帝回忆回忆,袁崇焕出事以后,祖大寿根本调不动,而且他曾经投降过皇太极。另外大凌河之战中,吴襄的表现也令他震怒,曾经把他革职收监。
他越想,觉得这两个人越有可能背叛他而投降皇太极,必须得想个法子。崇祯皇帝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他立即命人传旨把督师蓟辽的太监高起潜唤回京师。
现在这位御马监的大太监高起潜很低调了很多,杨嗣昌出事了,害怕受到牵连,这次进京,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先拜访了提督东厂的曹公公和司礼监秉笔王承恩,知道没什么祸事,然后才来见崇祯皇上。
崇祯皇上问他辽东之事,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为了讨好主子,高起潜三角眼转了360圈,然后身子躬成了九十度。
“陛下这事也好办,以奴婢看来,祖大寿虽然调不动,吴三桂一个年轻的毛头小子也不要动他,把宁远总兵吴襄调到京城任职,既可保京城无忧,又可以牵扯吴三桂和祖大寿,不怕他们敢对陛下有二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