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去当兵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不到黄河不死心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看样子在耄耋之年,不过气色还可以,长脸,连胡子都是白的,但是别看这么大年纪了,既不弯腰,也不驼背,身体挺拔。
林毅认为这位气宇轩昂的老者就是他要找的毕懋康了,赶紧上前深施一礼,“在下林毅,冒昧过府讨扰。”
这位老者脸上露出惊异之色,旋即又恢复了平静,他没有想到这么年轻的一位公子哥,就是当朝叱咤风云的林毅,年纪轻轻就被皇上亲口加封为太子太师,密云总兵。
像他这个年纪换成别人,富贵人家的肯定还是个纨绔子弟,穷苦人家的也是碌碌无为。关于林毅的成长经历和这几年参与的大战恶战也听说过几次,这也是这位老者亲自接触门外的原因。
否则再大的朝廷官员,就是皇上的圣旨来了,他也未必能够亲自开门相迎。
这位老者见林毅彬彬有礼,双手也供了拱手,算是还礼了。
“林大人久仰了,老朽毕懋良,并非你要找的毕懋康,那是老朽的族弟,不知林大人找他所为何故”
林毅听才知道弄错了,不过眼前这位毕懋良看样子也不是位俗人,就这气势和门前这副对联就可以判断出来。
林毅的眼力真不差,论功名,毕懋良真不次于毕懋康。他比他的族弟毕懋康还早几年成名,如果他们论年纪,毕懋良比毕懋康大了**岁。
这位毕懋康也是万历年间的进士,老毕家出了这两位才子,也算是光耀门楣了。但是这两个人都不得第,毕懋良曾经做官做到工部左侍郎,论官职可不算小了。如果林毅不是挂着太子太师的衔儿,单一个总兵官跟人家的官职可差远了,不过现在毕懋良也是多年赋闲在家。
兄弟两个再任时都是少有的清官,先后都受到了朝中权臣的排挤,一气之下辞官不做,归隐乡里。
不过对毕懋康的族兄林毅也同样尊重。
“在下冒昧造访,早就闻知毕老的大名,林某今日特来拜会,冒昧之处,请老人家多多海涵。”
“岂敢岂敢,承蒙林大人看得起,不过实在对不住,我们兄弟早已不问世事了,而且我那位族兄今年已经过了古稀之年,身体状况很是不好,也不便见客,慢待之处,请大人多多担待。”说着对林毅深深一揖。
“老人家您太客气了,是我们来的冒昧。”林毅赶紧还礼,但是见不到人,这一趟不就白来了吗身体不好可也是,他们老哥俩都这把年纪了,人哪有一个比一个的,生老病亡谁也逃不过的自然规律,只是听闻过他们的大名,没想到他们都这把年纪了。
但是既然来了,也不能这么走了,无论如何也要见毕老一面。
想到这里,林毅再次施礼:“老人家,实不相瞒,林某这次远隔千山万水,来得十分鲁莽,也没有其他什么大事,就是想见毕老一面,还望老人家能够成全,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林毅说着一摆手,张华等人赶紧把早已备好的八彩大礼抬过来了。
“林大人,这可使不得。”毕懋良连连摆手阻止道,“所谓无功不受禄,林大人如果不嫌弃的话,可以进寒舍一叙,但是这些礼物老朽和族弟都不会收的。”
林毅至意要抬进去,但是老头很是坚持原则,就是不让抬。
最后林毅没有办法,只好把礼物放在了外面,林毅,小颖和贺人龙,张华这几个人跟着老头进去了,其他的人都在门口外面等着。
这个大院套可真是不小,拐弯抹角,从前大门进到二层院子,然后从月亮门又进了东跨院,最后在东跨院的三间上房,林毅终于看到了所要找的人。
一进这屋就有个浓烈的中药味,有几个人专门在这伺候着,床榻上半躺半卧着一位,骨瘦如柴,看样子已经好些天没有下地了。
而且毕懋康现在眼又花,耳又聋,只有大声趴在耳朵上说话才能听得见。
林毅想不到,历史书上记载的赫赫有名的明朝的军工专家,现在竟然成了这种模样。
看来人真的不能老啊,有句话说的好,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有病跟没钱,都能令英雄不堪。
林毅很有感慨,跟床上的这位老人,施礼之后大声的说了几句话,也就是嘘寒问暖,人家都这个样子了,林毅当然没敢提别的。
不过老人最后终于听懂了,眼前这位英
第275章 试枪
在回去的路上,林毅利用休息的时间,把这本来之不易的《军器图说》这本书拿出来翻看。
这是一本坊刻书,在明代出书跟后世不一样,主要有官刻,坊刻和家刻三种。这本书排版也很整齐,散发着古色古香,成书时间是在30年代,里面有很多古体字。
这应该是毕老的保存本,上面还有他的篆字印戳,浏览里边还可以看到毕老亲笔的圈点之处,有些地方他用手笔还加上注释,可能是出版以后有些细微的地方需要更加完善。
另外这本书的可贵之处是图文并茂,这是对古体字和文言文是最好的注说。林毅穿越过来几年了,穿越之前,他有一些明清时期文化知识,加上这几年环境的熏陶,虽然是净打仗了,但是对文化人也有不少接触,比如说跟卢象升在一起的一段时间,卢总督还赠给了他几本书,因此林毅对这种图文并茂的书,领会起来很是流畅自然。
从安徽的歙县到荆州就是走水路也需要十多天,这几天林毅把这本书翻开了两遍。书中记载了多种军器,重点是两种火器,一个就是自生遂发枪,另一种是梨花枪,并附有这两种火器的制造方法、使用方法及威力等。
自生遂发枪取代了火绳枪,刮风下雨都没有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枪能够为射击赢得时间。火绳枪火绳的燃烧需要时间,而这种枪只需要扣动扳机,能够自然打火,引燃火药,显然提高了效率,到了战场上,持枪者只需瞄准,然后放枪即可,根本不需要再去点燃火绳,从而就提高了士兵的射击精准度,也就是提高了战斗力。
从火绳到遂发就这一步,中国用了好几百年,也就是说,从明代末期都有了这种技术,但是真正推广使用要到清末及民国的时候。
这期间主要还是用大刀和长矛来战斗,火枪以及红衣大炮至多是个辅助或者点缀。
林毅想想这些,觉得这些古人既聪明又愚昧,要说聪明能够聪明到世界巅峰状态,但是要说愚昧,也能够愚昧到令人可笑的地步。
有新技术,不去推广和应用,反而被欧洲列强领了先,难怪落后要挨打了。再看看太平天国、义和团,以及列强进犯中国是的战争场面,放着武器不用,甚至是蔑视西洋火器,只是一味的标榜自己勇敢和武功,甚至是仗着人多势众,更有甚者是大搞封建迷信,结果两军遭遇,血肉之躯,在火器面前真的是不堪一击。
现在的崇祯朝廷不就是如此吗这么好的先进技术发明,30年代就有了,崇祯皇帝却视而不见,说他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一点也没冤枉他。
回到荆州之后,这一个往返就是20多天,祖克勇得报后带着众将出城接出多远,在迎接的队伍中,还有几朵鲜花,这便是全副武装的哲哲带着两个贴身丫鬟等几个女营兵,个个英姿飒爽,特别是哲哲打扮的花枝招展不亚于月宫仙子下凡一般,祖克勇还命人鸣放了九响的红衣大炮,城门口还摆满了鲜花,以示隆重。
整个荆州城净水泼街,黄土垫道那架势跟迎接天子差不多,林毅在荆州城驻兵的时间可不算短,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而且对城中的老百姓能帮则帮,特别是对那些穷苦百姓,还开粥厂进行正赈济,赏饭赏衣,深得民心,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军队。
因此一听说今天要迎接他们林大人回城,纷纷涌上街头,万人空巷,都想一睹林大人的风采。
面对老百姓的热情,林毅不停的招手示意,有的地方走不动,他就下马牵着步行。
回到他的太师府,或者叫总兵府衙门,祖克勇、郝摇旗纷纷回报这期间各营的情况,林毅很是满意。
这将近一个月期间,朝廷果然又给他拨来了20万两白银和10万担粮草,并催促他加紧出兵剿贼,这些银子和粮食王健都已经全部上账入库。
20万两白银用于改造火枪,完全够了。
林毅传令,各营继续加紧练兵,然后命张华在荆州城招募能工巧匠主要是铁匠,利用这个时机,林毅命人照着这本书的样子,又复制了几本书,这是必须的备份,如果就一本,万一损坏了,再到安徽去,见了毕家兄弟不好张嘴,而且那就费大事了。
只要愿意出钱出粮,这么大的荆州城,找这样的人很容易,很快就招募了一批。
林毅验明了他们的身份之后,这些人绝不能是流贼的卧底,或者是鞑子的奸细,就是朝廷的目的也不行,必须得有清白之身,是真真正正的老百姓才行。
然后找了一个绝密的场所,从这一天开始,这些人吃住全都在这里,外面军兵严加防守,没有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入。
所需要的铁器,煤炭,火枪,以及打铁用的风箱炉子等等,全都准备齐全了,这里就变成了一个军工作坊,或者干脆就叫兵工厂。
&nbs
第276章 兵出荆州
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只能靠手工业小作坊,要打造500支精良的枪支,也相当耗费时间。
为了保证生产质量,催赶工期,这期间火枪营统领东胜,通宵达旦的工作。张华在外面大肆招募能工巧匠,不惜重金购买生铁和钢才,林毅除了天天练武,督促各营练兵之外,也是经常光顾这个秘密的兵工厂。
又经过了三个多月,这个兵工厂叮叮当当的,终于用大锤加小锤敲打出来第一批500只的新式火枪。
500支火枪一把一把,都经过几道关的严格质量检查,也就是说500只全部都是质量过关的成品,根本没有残品和次品。
子弹不用担心,因为他们严密的尺寸,这种枪的子弹跟火绳枪的子弹是一样的。有了这种枪支,一大批火绳枪包括各种火铳都被毁了,等于回炉另造。
接下来用这500支枪装备了第一支火枪队500名,这当然是东胜的火枪营里挑出来的500人。
被挑中的每人发枪一支,他们拿着新枪兴高采烈,爱不释手,看看这儿摸摸那儿,听说这枪跟原来的枪是不一样了,但是看着还是那个样子,大小长短,外形上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听说不用点火了,一扣扳机就能发射,这玩意儿真有那么神奇
有的还拿着两支枪放在一起,相互比对呢,结果从大小长短,外形重量,全都一模一样。为了区分,枪托上的号码不同,另外枪带上也可以写上自己的名字。
人群静下来之后,当头的开始讲了……
林毅让他们开始练兵,因为换了新枪,必须得加以锻炼,才能形成战力。
东胜领着这500人开始训练火枪营,与此同时,第二批火枪又开始批量生产了,也是500支。
在生产第二批枪支之前,林毅为了鼓舞他们的干劲儿,不但如数兑现了他们的工资,每人还加发了二两银子,因此都非常高兴,接下来干得热火朝天,因为有了第一批的经验,接下来就是轻车熟路,干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林毅来到了新式火枪营的训练场上,东胜正在给他们讲解新枪的改进之处和使用方法,看见林毅来了,他们赶紧放下枪支给林毅施礼,林毅让他们继续。
东胜仗着胆子让林毅给大家做示范。这里的兵将很多都听说过他们的林大人是神枪手,只是没见过。
林毅也不推辞,接过枪来,很熟练的上弹,填药,然后举枪,打开保险瞄准射击,这500名军将都目不转睛的看着,聚精会神的关注林毅的每一个动作。
直到林毅啪的一枪,精准的击中了240米外的靶心,全都鼓掌喝彩了,没有人再怀疑燧发枪的神奇了,更见识了他们林大人的神枪手名不虚传。
在掌声与喝彩声中,林毅并没有停下来,又打了第二枪和第三枪,这两枪明显提高了速度。
原来第一枪林毅故意来了个慢动作,是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接下来的两枪非常快,从上弹,装药,打开保险,举枪瞄准,扣动扳机,击中目标,时间缩短了一半还多,而且动作非常的娴熟,如行云流水。
这三枪全部射中靶心,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名副其实。
下面兵将的巴掌都拍红了,有的嗓子都喊哑了。
林毅把枪扔给了东胜,让他们好好练习,由于他们是经常是火枪的,只不过是从火铳鸟铳三眼铳变成了统一的自生燧发枪了。
因此林毅给他们练兵时间非常短,一个半月必须成军,这是林毅给他们下的死命令。
一个半月之后,林毅专门过来检查500名火枪营的射手。林毅随机挑出了十名,让他们现场操作,从上弹,装药,打开保险,举枪瞄准射击这一套的动作,做的都很到位。
有九个人都打中了靶子,只有一个没有打中,这个当兵的吓坏了,林毅没有怪他,因为看得出来,这名兵卒由于太紧张了。
林毅对这样的抽查成绩非常满意。
一个半月的时间,第二批火枪500只又生产出来了,比第一生产第一批火枪效率整整提高了一倍,拿来装备了500人,继续让他们练习射击。
与此同时,第三批火枪林毅让他们生产1000支,而且林毅这次只给他们一个月的工期。
等到这一批火枪生产出来以后又装备了1000军队,也就是总共装备了2000名新式的火枪手。
这时间就过去了好几个月,如果从林毅的安徽之行算起,到现已经过去九个月了,如果说从林毅贺人龙在宜昌跟孙传庭闹翻之日算起,时间已经过去十个月了,现在已经来到了1643年得8月份。
这将近一年的时间,朝廷总共催促了他九次进兵,前几次林毅或者祖克勇都找各种理由搪塞过去了,这第九次来催战的还是兵部主事李文海。
这李文海现在是两头受气,但是他这差事还没人敢接,除了李文海之外,满朝的文武百官没有人敢来,都知道林毅脾气大。
因为李文海跟林毅还算是比较熟悉,久打交道了,从杨嗣昌在的时候,他跟林毅就开始打交道。
李文海催过林毅之后,到了皇上那儿,就是挨一顿骂,因为林毅没有起兵,骂完之后,崇祯皇帝还得让他来。
&n
第277章 惊弓之鸟
李自成兵败南阳,这次兵败,主要是他围困开封城的时候,被一箭射伤了左眼。
射他的人现在他也弄清楚了,就是开封守将陈永福,此人官拜开封总兵,与他是老对手了,李自成攻打洛阳的时候,陈永福还是开封的副将,他带兵援驰洛阳,李自成趁开封空虚挥师开封,陈永福又赶紧回防开封。
李自成拿下洛阳之后,再打开封,他身先士卒指挥攻城,不幸中了一箭,导致了全军的大溃败,被官军一口气追出几百里,洛阳也回不去了,这才败回了南阳。
李自成的箭现在已经取出来了,但是这只眼睛也已经永久性失明,李自成及他手下的将官都记住了陈永福这个名字。
南阳城内。李自成召集众将,正在商议对策。
现在李自成手下的主要将领都在,张鼐双喜就不说了,在座的还有李自成的夫人高桂英,大将刘宗敏,李过,李来亨,刘方亮,袁宗第,高一功,田见秀,白鸣鹤,蓝应诚,党守素,刘体纯等。另外还有李自成的三个谋士牛金星,宋献策和李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