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秦吏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七月新番

    齐字和燕字,中原人尚能辩识,但楚国帛书上龙飞凤舞的鸟虫体,他们就只能瞪大眼睛,无能为力了。

    不过在陈平眼里,秦字却是很特殊,或许是因为秦国继承了宗周故地,吸收了大量周人文化。或许是秦人保守古板,数百年来,竟墨守周室正统文字的字形,仅在书写风格上渐趋规整匀称,向小篆过渡。

    所以看懂秦字,倒不是很难。

    黑夫有时候也会来视察一下他的工作,询问陈平进展如何,当听陈平说,他只花了两三天,就把与魏字不同的秦字学得七七八八,不由面露惊异。

    为何竟神速若此?

    陈平拱手道:游徼也不必奇怪,这秦字与魏字,其实差距并不大,一百个字中,大概有一半笔画基本相同,只是书写字形有区别,又有四分之一的笔画不同,但形制相似,仔细分辨便能知之,看上去完全不同者,仅有四分之一是大相径庭的异体字,需要重学。

    原来如此。

    黑夫颔首,却听陈平又感慨道:诸侯力政不统于往,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经过这几日,我方知晓,钱币言语文字度量衡,竟能给两国往来交游贸易,平白构筑如此大的沟壑阻碍。

    放心罢。

    黑夫却大笑起来,对陈平预言道:就像是这天下七国的疆土百姓,都将统一于秦一样。不论是钱币度量衡文字,以上种种,往后皆将合而为一。

    这些东西的统一,可不是秦朝中枢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不止是他们所在的户牖乡,在阳武县,在陈留,在外黄,在秦军的占领区,都或多或少在进行类似的工作。因为人都是希望怎么方便怎么来,当政治上的壁垒不复存在后,这些相异的东西,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黑夫猜想,如今在咸阳城内,秦王在筹备一统**的同时,大概也在与李斯等人准备车同轨书同文了吧

    他继续对听得有些发愣的陈平说道:列国不再分疆,各地士人交流往来再无阻碍!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这不是先贤的空想和期盼,而是指日可待的未来!




第146章 沸鼎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黑夫那天对陈平说的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纵然是历史上的大人物,但此时的陈平依然是足迹不出户牖乡百里的小镇青年,心里除了自己之外,尚有家,还有淡淡的国别观,但天下观却尚未形成。

    所以黑夫这一番关于天下一统,文化亦一统的言论,对陈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好在他到底聪慧,很快就消化了这番见解,同时也对黑夫此人产生了更大的疑惑。

    这该是一个秦军小屯长该有的见识么?

    不仅如此,陈平还观察到了黑夫一些不寻常之处。

    仲鸣带来的那几个河内郡兵卒,曾骄傲地将身上的衣裳展示给陈平看,说这是新做的夏衣。

    秦卒服役的时候天气寒冷,所以大家上路时,基本都只带了两件冬衣,如今几个月过去,气候日渐炎热,厚重的冬衣便穿不住了,他们手里的钱也花得七七八八,不够买布,不少秦卒顿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只差长衣改短衣了。

    这时候,是黑夫为大家救了急,他拿出在外黄缴获,杨熊赏赐他的布帛分给大家,让乡邑里的裁缝为众人做了夏裳。

    陈平若有所思:虽然因为秦军爵位区别严格,他没法与兵卒同食,如此一来,也算与兵卒同衣了。

    这曾吴起用来收买人心的手段,如今却被一个小屯长用上了,故而营内兵卒都十分感激黑夫,甘愿服从那些军法之外,黑夫额外定下的令行禁止。

    比如不许喝生水

    陈平刚来秦营的当天,就被这种生活习惯惊到了。那一日,他忙活完工作口渴时,直接拿着个瓢,打算在水缸里勺水喝,结果就被管生活的卜乘斥了一顿,抢了他手里的瓢,将一碗刚从釜里倒出来的温开水递给了陈平。

    游徼说了,驻扎期间,营内有饮生水者,笞之!

    陈平想了半天都没想明白这是为何,因为像他这样的苦出身,平日里都是随便喝的。无论是河水泉水井水,甚至是雨水,俯下身子,嘴一张,就能解决口渴问题。只有到了寒冬腊月,万物霜冻时,才会在家里把水烧开了喝。

    一开始,他将此理解为秦国风俗。

    然而待他旁敲侧击打听后,才得知,原来这并不是秦国习俗,而是黑夫的怪癖。

    游徼严令,吾等虽不知缘由,但只能谨遵。

    秦国兵卒朴实,不像韩魏之民那么聪慧圆滑,很少问为什么,有命令就听着,这是多年来律令驯化出的性格。

    陈平就不一样了,他凡事都想找出原因,于是在渐渐熟悉后,他终于忍不住问了黑夫这个问题。

    火塘边,黑夫看着面前那口屋里找到,用来烧水的鼎,看着里面的清水渐渐沸腾,淡淡地回答道:你是本地人,喝惯了本地河水井水,自然无事。但秦卒皆来自千里之外,两地水土大为不同,喝生水多了,难免会肠胃不适,染上病症。将水烧开再饮便好多了,春夏之交,本是疾病滋生之时,营内却没有人染疾,这或许就是喝开水的好处。

    黑夫这种水土不服所以喝开水论倒是新鲜,陈平想了想,还真有点道理。

    古往今来,的确有很多次大军出动,结果在异地驻扎时,突染疫病,导致溃败。眼前的小营地还好解决,若是成千上万十余万的军队聚拢在一起,水源肯定容易遭到污染,或是敌军投入牲畜尸体,或是自己人吃马嚼的粪便不甚流入,那种水不经处理喝下去,就要命了

    其勇可凌人,其仁能爱兵,其智足谨慎,这位游徼,好似世代为将吏的子弟,不像是从秦国南郡出来的无氏黔首啊

    陈平揣摩黑夫为人的同时,手头的工作也不能放松,就在四月中旬的一天,黑夫突然将三份从大梁阳武传来的简牍同时放到他面前。

    将这三份简牍,全部译成魏国文字,抄在木板上。

    陈平微微一惊,往常可不会同时送来这么多需要公告全乡百姓的简牍,连忙接过一看,第一块便让他略微惊讶。

    是通缉令?通缉周市?

    你认识周市?

    黑夫听出陈平话语里的异样,回头追问。

    陈平连忙道:我只是听过其名,未曾见过其人。

    黑夫却来了兴趣:阳武那边的五百主说,此人给阳武驻军造成了不小麻烦,你且与我说说,这周市是何许人也。

    陈平只好如实回答:周市乃是西面的黄池县人,世代为魏之武卒

    魏武卒,乃是吴起创建的职业兵,是战国时代重步兵最为精锐和彪悍的代表,百余年前,曾在河西创下了以一敌十,大败秦军的纪录。之后才有秦孝公耻秦之衰弱,支持商鞅变法之事。

    作为国家出田宅征募的职业兵,武卒的数量不可能太多,最鼎盛的魏惠王时期,也只有五万人。之后魏国陷入齐秦夹攻,国力日渐衰落,武卒也渐渐凋零,数量越来越少。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里更几乎全军覆没,而后虽然重新恢复了一部分,但只能维持几千人的数量。

    随着时间流逝,武卒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不断征募新鲜血液的募兵,变成世代当兵的世兵因为魏国给予武卒的田宅一般是不收回的,还给予免税的好处,这么多家庭不能白养。于是在前代武卒悉数战死的情况下,魏国索性要求各家青壮子弟继承父业,继续做武卒,这样国家就不必再出一份田宅

    周市,就出生于三代人皆是武卒的家庭。

    周市,黄池人也,世代为武卒。其祖曾追随信陵君救赵,死于邯郸;其父参加过最后一次五国伐秦,死于阵中。周市继承了祖父之业,十二年前秦军攻魏,也与秦作战过,战后他被升为武吏,还曾来户牖乡驻守过一段时日,故而我知其名

    秦军包围大梁时,周市就在阳武县做武吏,阳武令在张博的劝说下降秦,周市则带着几十个人,试图包围县寺阻止此事。却被阳武令的门客击退,他带着残余十余人逃出县城,不知所踪。

    陈平说,在魏国,对魏最为忠诚的,除了那些公子王孙外,当数世受魏恩的武卒家庭了,周市更因为与秦有两代血仇,极度仇视秦人。

    这便难怪了。

    黑夫听了周市的事迹后,看了看简牍上的文字,摇头不已。

    阳武的张五百主气急败坏地通知黑夫,说魏人周市在阳武县的水泽树林地区,聚集了一批对秦国统治心存不满的魏人,多达百余。前日袭击了阳武发往大梁的粮车,虽然最终被击退,但还是烧毁粮秣数百石

    看来不是所有魏人都甘心屈服,反抗依然存在啊。

    黑夫知道,秦军虽然名义上占领了阳武,但统治力量只集中在乡邑,却对广大原野农村鞭长莫及。作为本地人,周市完全可以带着那百余人四处游荡潜伏,秦军却难以抓到他们。

    所以,张五百主的通缉,恐怕没什么大用,黑夫自己小心防备,不要让户牖也遭袭击就不错了。

    这份简牍译成魏字,递交啬夫三老过目即可。

    陈平应诺,在抄录转译完毕,吹干墨迹,交给黑夫看过后,又拿起了第二块木牍。

    也是通缉令,这是由外黄县发出的,对前外黄令张耳及其妻子的通缉

    外黄令溃逃出外黄后,他的一些魏地门客仍不死心,在外黄周围聚集起来,打着张耳旗号继续抵抗。

    黑夫笑道:张耳乃魏东大侠,名声极大,故能捉住张耳者,赏百金,得其妻子者,赏十金。只不过,若我是张耳,当往东边齐楚之地跑,不至于来阳武送死吧。

    陈平颔首应诺,心里却暗暗想道:游徼是外地人,故而不知,本乡的啬夫张博,这几年与外黄令张耳也有些交情,两人甚至还攀过亲戚呢

    但陈平还是藏了一手,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毕竟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

    他抄译完这一份后,看向了第三块木牍,此木牍是从大梁城外大营发来的,上面还有王贲将军的将印。

    这就不是通缉令了,而是

    征粮?

    陈平瞪大了眼睛,看着那个醒目的数字,失声道:两千石!?

    没错,两千石。

    黑夫叹了口气:我也没料到,大梁竟要户牖乡拿出这么多粮食来。

    陈平的脸色已经有了微微的变化,他停了笔,看着黑夫道:游徼,若真拿出如此之多的粮食,本乡百姓在夏收之前,都得饿肚子啊

    黑夫没有回答,但他心里清楚得很。

    这份催粮令,将让户牖乡秦魏友好,军民和谐的假象不复存在,此地,将变成一口民怨沸腾的大鼎!

    黑夫不免腹诽道:小王将军,你这哪里是催粮令,是催命令!这分明是要将吾等当地驻军,投入金鼎滚水里烹啊!



第147章 军令如山律如铁
    郑国先生真乃神人也。

    大梁城西,秦军大营处,15岁的王离站在帐门外,看着东面被滚滚洪水包围的大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他奉祖父之命,来前线探望父亲,顺便给他送来母亲缝制的夏裳。这一路上,出函谷关,过洛阳,走成皋。他经过荥阳时,正好看到数万刑徒黔首扒开荥口岸防,让大河水流灌入鸿沟

    这下魏地恐成一片泽国了。

    护送王离东行的一名东郡门客如是说,还絮絮叨叨地提及当年在卫国时的见闻。

    五十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八岁孩童,赵惠文王率大军抵达卫国东阳,决白马之口,以河水为前锋,伐魏氏,结果河水大潦,从濮阳到酸枣,数万百姓葬身鱼腹,大好田园,尽为水泽。

    一边说,这位老门客还不断摇头,他对王贲水攻之策不是很看好,认为尽管能伤敌,但恐怕半个魏地也已被河水侵蚀,成了废地,这样的废地,拿来何用?

    但等一行人抵达大梁城下时,才惊讶地发现,桀骜不驯的河水竟听话地顺着鸿沟至此,又被导入新掘开的沟渠内,只灌了大梁城,并未对周边地区造成损害。

    这一切,都是这次工程的总设计师郑国的功劳

    不愧是开凿郑国渠的郑先生啊。

    王离满心钦佩,同时捏着拳头对帅帐内的父亲道:父亲,如此一来,大梁城内恐怕已是悬釜为炊,不能下脚了,此城,指日可下啊!

    隳百年名城,灭万乘之国,哪那么容易。

    王贲换下了甲胄,穿着一身常服,坐在案后,却没有在看大梁城的地图,而是在翻阅军吏递送来的一批简牍。

    这是关于军中存粮的数据,每看一卷,王贲的眉头就紧一分。

    王离虽出身将门,从小在祖父熏陶下苦读兵书,但尚且稚嫩,并不知道父亲在如此大好的形势下忧虑什么,王贲便问了他一个问题。

    今王十八年时,汝大父奉大王命,提二十万大军下井陉,与赵国李牧鏖战,相持甚久,到了十九年时,才终破邯郸。

    前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杀大王,事败后,大王又令汝大父帅师伐燕,北上燕地千里迢迢,入冬之后更是艰难,经过数月围困,到了去年春末,才终于攻破燕都,杀太子丹,走燕王。

    这些战争,都是王离的祖父,大庶长王翦名驰天下的功绩,王离不知听过多少次,又给咸阳的同龄人吹嘘过多少次了。

    然而,父亲却话锋一转,问他道:汝可知,汝大父归来后,说能打赢这两仗,最该谢谁?

    谢大王?王离挠着头问。

    王贲起身向西方拱手:若无大王作制明法,兴兵诛暴,并信赖王氏,自然不会有破赵残燕之功。

    而后他却摇了摇头道:但汝大父说最该谢的,是郑国先生!

    谢郑先生?

    王离呆愣半响,他虽然佩服郑国匠心独运,将大河,这匹桀骜不驯的黄马引导成为秦军利刃,却又未波及周边城池百姓。但却一时间没想明白,郑国与这两场战争有何直接关联。

    王贲对这个比父亲和自己都迟钝一些的儿子有些失望,提点他道:吴孙子作战篇,速速背来。

    王离一个激灵,立刻背着手诵道: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一直背到这,他才作恍然大悟状,激动地说道:父亲,我懂了!大父之意是,若无郑国先生早几年开凿的郑国渠,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国得以富强,粮食得以满仓,就不会有足够的粮食发往前线,支撑他打赢这两场经年累月的破国之战!对不对!
1...8384858687...5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