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狂潮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金属裂纹
两人简单商量几句之后分头行动,一哥负责联系莫斯科,米国总统挑头则联络英法。
无论木卫零上究竟有什么,都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事关整个地球,事关所有人类的大事!
十几分钟后,会议室。
技术人员用最快的速度将网络设备调试好,四个大屏幕上一一出现美俄英法的会场,每个会场都在匆忙的准备之中,一场史无前例的视频磋商即将展开。
米国总统已经抵达会场,随手其他几国元首及国家高层纷纷出现,美方当仁不让地派出外交发言人充当主持,向与会者介绍目前的形势。
主持会议只是件小事,却代表着会议的主动权,若是以往,光是这个主持的位置,恐怕都要争上几轮。
可眼下的情况太过严重,就算是与牛仔超级不对盘的莫斯科,都忍着冲动没跳出来找毛病。
都是成熟的政治家,都明白什么叫唇亡齿寒,内讧什么时候都可以闹,这个关键的节骨眼儿上,还是团结一致的好。
美方发言人将各国都清楚的情况简单说了一遍,没等他坐下,莫斯科方面就派出一个人发言,除去言语中隐晦的外交词令之后,话里的大意就是必须尽快摸清木卫零的详细情况,并指出美方在星际探测方面的领先地位,言外之意,其实还是要求美方公开与木卫零有关的数据。
美方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但同时也提出各国共享情报的建议,说是建议,其实就是条件。
不过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一哥第一个表示赞同,并建议除共享与木卫一有关的情报之外,与巨虫有关的情报也应该纳入共享之列,全球共同应对困局。
五大国一致赞同,在外交部建立共享情报的下属部门。
接下来,法方提出了军事合作的建议,建议不仅针对军事行动方面的合作,还包括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通过合作加强各国的技术力量,应对可能发生的星际入侵。
刚刚还同仇敌忾的会议立刻变得波谲云诡,技术实力最强的美国以沉默表示己方的态度,英方则与美方保持高度一致,俄方对此也持保留意见。
一哥虽然很希望得到更加先进的技术,但更清楚美俄两国根本不可能无偿贡献,干脆忽略技术合作的建议,只谈军事层面的合作,并拿出中俄两方的军事合作当教材,说明军事合作对抗击虫灾的重要性,同时点明军事合作在抗击地外文明方面的重要性。
几近冷场的会议终于又热切起来,经过一番讨论,与会各国一致赞同,进行深层次的军事合作,并在不影响本国利益的前提下,给予他事层面的方便。
比如中方派兵进入俄境。
虽然五在国之间矛盾重重,没能在会上结为真正的军事同盟,但会上达成的协议,在全球军事合作上迈出了一大步,为今后的军事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莫斯科方面还借机重申俄方在东欧地区的领导地位,美国对此十分不爽,与俄方进行了激烈的争执,最终各退一步,达成保持东欧现状的口头协议,至于是否遵守就不得而知了。
美方还考虑过在会上提一提北棒问题,不过考虑再三之后,最终放弃了这个讨人嫌的想法。
中方如今真不是谁想拿捏就能拿捏的国家,若是在会上胡搅蛮缠搞得会议不欢而散,对美国同样没什么好处。
分则两害合则两利的道理美国佬也懂。
随后各国又对其他国家的责任和地位进行了讨论,虽然五大国的军事力量占据全球军力的一大半儿,但也不能将其他国家排除在外,毕竟其他国家也建立在地球上,也有保护地球的义务。
不过五国并未结盟,如何吸收其他国家是个不小的麻烦,经过一番商讨,五国最终达成一致,将在安理会的框架之下扩大军事合作层面,毕竟安理会这个平台已经运行多年,比另起炉灶容易得多。
中方不失时机地提到日本问题,认为军事合作必须谨慎,必须限制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实力。
美方对此表示反对,双方经过激烈的争吵之后各退一步,达成限制日方撤军的方案——换个通俗点的说法,就是扩军可以,但规模必须限制,同时任何情况下不得拥有核武器。
几番讨论几番争辩,各方或坚持或让步,最终就几大议题达成一致。
不过会议并未就此结束,而是对眼前的形势进行进一步讨论,特别是如何应对来自深空的威胁。
俄方表示,当务之急还是搞清楚木卫零的情况,与会各国只有美方拥有成熟的深空探测技术,连探测器图纸都是现成的,应该立即着手制造木星探测器并尽快发射升空。
美方则表示,即使马上发射木星探测器,也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才能抵达木星,等探测器飞到木星黄花菜都凉了。
俄方立刻提到了电磁驱动引擎技术,并指出该技术已经通过nasa的实验,使用这种引擎能够大大缩短飞行时间,抵达火星只需要七十天,以木星目前的位置,飞船只需要两年时间就能抵达木星。
美方则表示这种引擎还有技术难点未曾攻克,短时间内无法进入实用阶段,不过其他国家若是愿意在电磁驱动引擎方面进行合作,攻克难点应该不是问题。
美方说是番话的时间,有意无意地暗指中方。
一哥大度地表示,愿意与美国进行技术合作,共同完善电磁引擎的设计云云。
其实一哥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电磁引擎,只知道自家的空间站做过这方面的实验,而且取得了成功。
接下来,飞船制造太空武器,特别是新概念武器等议题一一进入讨论,会议一直持续了几个小时,收获巨大的与会各国才结束讨论,分头落实达成的协议。
396 星群
几天后,动装院。
你看看这个。瞿姜把一份文件推到叶涵面前,上面刚发下来的文件。
叶涵好奇地问瞄了一眼,看清文件标题下那一行小字,立刻抬起目光:不是传达到团以上么?怎么让我看?
秘密这个东西,并不是知道的越多越好,不该看的秘密还是不知道的好。
放心吧。瞿姜安抚道,雷霆是特殊兵种,密级自动提升,你也在传达范围之内。
真的?叶涵还是有点不相信。
我还能害你怎么着!瞿姜不满地瞪眼睛,用不用我把文件找出来给你看看?
见瞿姜不像乱说,叶涵终于点了点头:那倒不用,我不信谁也不能不信你呀!
瞿姜冲文件努努下巴,叶涵抿抿嘴唇将文件拿在手里,目光扫过文件名,顿时为之愕然:怎么是撞击木星的情况通报?这事儿跟咱们有关系吗?
瞿姜耸耸肩,答非所问地说:我对天文不感兴趣,不过我听说你特别爱好这个。
呃对,小时候特别喜欢,我还是第一批发现木卫零的天文爱好者呢。叶涵自豪地说。
这几天木卫零事件市得沸沸扬扬,哪怕动装院地处深山,也挡不住铺天盖地的消息。
那就更好了,你仔细看看,然后给我挑挑重点,我懒得看那么多没用的废话。瞿姜说。
官方文件出了名的废话多没重点,明明可以写得通俗易懂,却非要写得艰涩拖沓。
叶涵呵呵一笑,一目十行地浏览文件正文,可刚看了两行就豁然抬起头来:你没看文件吧?
没有啊。瞿姜摇摇头,怎么了?
他娘的日了狗了!叶涵忍不住骂了一句脏说,上面说有一群小行星正往地球飞!
瞿姜大惊,什么小行星?
叶涵盯着文件念道:北都天文台发现,一群小行星刚刚越过火星轨道,根据其目前的轨道计算,小行星将在半年后与地球相撞
不会吧?瞿姜脸色大变,虽然他不是搞天体物理的,可身为一只科研狗,怎么会不知道小行得撞地球的威力?
叶涵抬头看了瞿姜一眼,低头继续道:根据国家天文台的反复测算,这批小行星的源头指向木星又是从木星来的小行星群?
你说又是什么意思?瞿姜敏锐地抓住重点。
两年前准确地说是两年半之前,有一场持续一个多月的流星雨,记得吗?叶涵问。
瞿姜仔细回忆片刻,点点头道:有点印象,当时挺轰动的,好像有不少陨石落地,全球各地都有。
对,就是那一回。叶涵说,那一群小行星的源头也是木星,按轨道计算,那群小行星不是经过木星,而是来自于木星,当时天文界认为,小行星群是卫星碰撞产生的碎片。
为什么不是路过木星的小行星群?或者是路过木星的彗星被木星撕碎?
因为小行星群的轨道深入木星引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要么速度不够坠入木星,要么就是环绕木星公转,飞出木星引力范围呵呵,还是算了吧。叶涵撇了撇嘴。
瞿姜神色凝重:你的意思是说,前后两波小行星,都不是意外?
你觉得意外能那么巧合?叶涵反问,持续一个月的撞击,一群小行星有一半儿撞在地球上,这几率是巧合能解释的?
说完叶涵继续看文件,很快就指着几行字说:你看,小行星群将在一个月内陆续撞击地球,跟上次一模一样。
怎么会这样?瞿姜立刻想到了最近疯狂传播的天文流言。
尽管各国对木星事件三缄其口,可光谱分析又不是什么高新技术,加上天文学界人多口杂,消息很快就不可避免的向社会扩散,各种猜测层出不穷,并以极其夸张的速度传播扭曲。
有人说木卫零是外星人的歼星舰;也有人说它是ufo的空间基地;还有人说它是观察地球的外星人基地。
各种传言层出不穷,越传越玄奇,越传越离谱,传到最后,甚至连算命的跳大神的骗子都参与进来,说那是神仙住的地方,天庭之所在云云,令人瞠目结舌哭笑不得。
这一潭水彻底搅浑了,瞿姜一直把传言当笑话看,可是上面正式下发的文件上居然也提到这件事,这就不能不引起瞿姜的重视了。
所以,不是巧合!叶涵继续往下看,文件上说,这一次的小行星数量没有上次那么多,但是体积比上次的小行星大得多,而且而且形状非常规整规整?叶涵抬起头来,满眼都是茫然。
瞿姜愣了一下:会不会是某种单一晶体构成的小天体?所以形状比较统一?
你觉得可能吗?
瞿姜尴尬地咧咧嘴:是不大可能文件上怎么说?
文件上没提,只说以这些小行星的体积,落到地面的可能性非常高如果小行星触地,威力比氢弹还要高得多,所以从现在开始,全球军事资源都要向太空方向倾斜,赶在小行星群抵达地球之前,做好防御准备叶涵的声音越来越小,说到后面几乎跟蚊子没什么区别。
瞿姜整个人都不好了:向太空倾斜?还防御准备那个什么小行星群,还家多长时间撞地球?
四个多月
四个月?瞿姜差点没跳起来,开玩笑吧,谁不知道搞航天就是烧钱?四个月,四个月能干什么?就是美国的航天飞机也飞不了几趟啊!难不成用反弹道导弹拦截?
根本拦截不了。叶涵沉重地摇摇头,反弹道导弹是为拦截洲际导弹设计的,陨石的坠落速度比导弹快得多。
那是用这几个月重新设计导弹?或者改装现有导弹?对,一定是改装现有导弹,重新设计制造根本来不及!瞿姜大声说,用洲际导弹改,美国和老毛子有的是导弹,可劲往天上轰核弹头!
397 全力以赴
叶涵揉了揉太阳:拦截小行星肯定没那么简单,不然上一次,也不会让小行星群轰了一个月。
瞿姜愣了一下:对了,上次怎么没听说哪个国家拦截小行星?
根本就没人发现,怎么拦截?叶涵说。
不可能吧,那么一大群小行星都没人发现?瞿姜根本不相信。
小行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发现的。叶涵叹了口气,以尽量简略的语言解释道,小行星体积太小,在望远镜上很难看到,等你发现它的时候,它已经离地球很近了,除非是像彗星那样拖着个大尾巴。
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不过详细解释起来很麻烦,加上叶涵了解的也没那么全面,没办法跟瞿姜全方位的解释缘由。
那这次怎么发现的这么早?瞿姜立刻抓住重点。
我也不清楚。叶涵说,可能是小行星群规模太大,也可能是体积太大,还有可能是木星撞击时的闪光暴露了小行星群撞击发生时全世界的望远镜都看着木星,所以我觉得,最后这个可能性最高。
瞿姜苦叹摇头:要不是上面下的正式文件,我才不相信这些乱七八糟的文件上就这些内容?没有别的了?
叶涵继续翻阅,将所有讲述天体的内容略过:后面说,让我们做好准备,扩大招生规模,加快训练速度,以现有的两支小队为基础,尽快将兵力扩充为一个中队中队下辖四到六个小队,每个小队编制五至七人,由我暂代中队长,下一步的计划是把部队扩编成大队,营级规模,卞歌暂代大队长。
时限呢?
越快越好。叶涵说罢放下文件,咱们的学员不少,扩编一个中队完全不是问题,但是没那么多合格的学员继续扩编。
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既然你能用两天时间掌握动力装甲,那么其他人也行!瞿姜重重地喷出一口气,加快教学进度,砍掉所有不必要的课程,给所有合格的学员打印动力装甲,我再跟上级申请几台3d打印机,加快装甲打印速度。卞歌暂时还回不来,你必须把部队的组建工作,和学员的训练工作一起挑起来。
没问题,我全力以赴。叶涵说。
实验室方面你不用担心,我肯定把保障问题安排好。瞿姜说。
叶涵苦笑:别这么说,你才是真正的院长。
我是个搞技术的,当这个院长是赶鸭子上架,你是不知道,我都打了好几次报告,想把院长交给别人,回实验室研究动力装甲,上边就是不同意,唉——瞿姜愁眉苦脸的模样,看不出半点伪装。
不过院长这个职务交给谁都落不到叶涵头上,叶涵对此爱莫能助,这大概也是瞿姜肯说这些话的原因。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动装院全力以赴,叶涵组织了一场涉及全体学员的考核,考核范围涵盖所有训练科目,对学员的素质进行综合排序,并按成绩排名初步确定吸收人员的顺序。
动力装甲的价格虽然拍马也追不上战斗机,可也不是随处可见的大白菜,不是训练成绩好,就能拿到获得动力装甲的资格,还要考虑学员的性格因素。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叶涵在几年的军旅生涯中,着实遇到过几次奇葩,对那种没事找事,损人不利己的渣滓反感到极点,因此绝对不会将那种人收进雷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