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狂潮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金属裂纹
刘斌想想也是,嘻笑着招呼几个同伴,帮叶涵准备铺位去了。
远征舰队虽然带上了陆战队,但是对陆战队如何使用还没有头绪,目前陆战队是隶属战舰的陆战力量,而非隶属舰队的统一作战单位,四位陆战队长之间也没有上下级的统属关系。
舰长在战舰上拥有绝对的权力,这一点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舰船上都一样。理论上说,如何使用陆战队完全由舰长决定,陆战队长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哪怕叶涵与黄波是老相识也不能例外。
战士们利用尚未远离地球的机会,抓紧时间与家人联系,但是出于保密的需要,所有人的通话都必须有人旁听,舰桥还要留一份通话记录,许多心里话根本说不出来。
接下来的航程乏善可陈,经过两天两夜的飞行,远征舰队终于抵达地球附近。
一群早就等在地球外空的无人飞船立刻点火加速,与舰队速度保持同步,将飞船上携带的助推火箭一一固定到战舰上。
或许会有人问,飞船既然能加速到每秒十二公里,为什么舰队还要从月球出发?直接从地球上启航不就行了?
但账不是这么个算法,无人飞船加推进火箭,总体质量不过三百多吨,多用一点燃料,加速到每秒十二公里不是难事。而每艘战舰都是质量接近五千吨的庞然大物,想在地球外空直接把这么大的人造天体加速到每秒十二公里,非得配上个几万吨的巨型助推火箭不可。
那么大的火箭,其建造成本和发射成本加起来比远征舰队还要贵,北都给的航天经费再充足,也不是这么个浪费法。
远征舰队掠过地球的时间很短,无人飞船必须伴随舰队飞行一段距离,才能把助推火箭成功固定在战舰上。
中方大张旗鼓的远征行动根本瞒不住人,这一刻,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这支即将远赴木星的舰队之上。
对此,各的评论不一。
以美国为首的基地集团在祝福远征舰队的同时,直截了当地对远征行动的效果表示怀疑,认为耗资巨万的远征舰队,很难在木星取得什么战果,与其给外星人送菜,还不如留下来保护地球云云。
哪怕是普通民众,也能从基地集团的论调中听出几分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来,各国高层就更不用说了。
除了表面上那些外交辞令之外,私下里美方对远征舰队的关注从未放松。
冬眠素不是秘密,但也不是随便什么国家都知道这东西,不明所以的国家都以为舰上携带了大量给养,以024级的体积,满舰的给养必然会挤占武器装备的空间,甚至因为空间不足,不得不缩减舰员数量,最终结果就是战舰看起来威武雄壮,实际上压根儿没什么战斗力。
美方对冬眠素的作用心知肚明,甚至对024级的载员数量也有察觉,通过计算,可以轻易获得024级的作战数据。
不过远征计划对美方也有足够的好处,冷嘲热讽几句也就罢了,他们是绝对不会站出来反对的,反而乐见其成。
北月洲为了建造战舰断了国际基地的矿石供应,美国人明面上义愤填膺,实际上根本就不怎么在意。
有中方打头阵,美国佬高兴还来不及,摆出一副不情不愿的模样,不过是为了维护世界警察的面子而已。
与基地集团没什么利益关系的国家则态度不一,即有看好远征计划的,也有唱衰远征舰队的,而且许多人并非平白猜测,而是拿出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进行模拟对抗。
种种消息令北都哭笑不得,丫的现在全球几大国家都闹不清外星舰队的实力,这帮家伙就知道外星人什么水平?
不用查都知道,肯定是这些家伙给外星人做了设定,就像他们能猜中外星人的实力一样。
不过远征木星的意义不在于给外星人造成多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表明人类坚决抵抗的态度,对全球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来说,远征舰队的出现都是一针强效强心剂。
打响反抗外星人的第一枪这里面的政治意义影响深远,足以永载史册。
除政治意义之外,北都也有利用远征舰队执行火力侦察的意图。
远征舰队抵达木星时,外星舰队还到不了地球,如此一来,就能通过远征舰队与外星人的战斗,推测出外星舰队的实力,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好准备。
虽说这样做有可能牺牲远征舰队,但是战争没有人情好讲,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牺牲一支舰队又算得了什么?
况且军方并未隐瞒这一意图,所有加入远征军的将士都清楚远征舰队的任务,并愿意为此付出生命除了叶涵。
人一旦有了牵挂,就再不可能毫无顾忌的义无反顾,所以年轻的孩子总是一腔血勇,步入中年之后有了家庭的牵绊,遇事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怎么才痛快爽利,而是会不会伤害家人,为人处事难免顾虑重重。
叶涵已经过了一腔热血争高低的年纪,说到底,他也只是个普通人而已。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592 冬眠素
舰队飞越地球期间还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一哥趁此机会,表了一次激昂向上的公开演讲。
公开演讲这种方式一般都是美国佬用的比较多,国内通常只有讲话,而没有演讲,一哥的演讲虽然不是开了先例,却也是国内罕见。
远征舰队全程直播一哥的演讲,只是叶涵压根儿没心思听一哥唱高调。
不仅是叶涵,舰队里许多坚守岗位的官兵也是一样。
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名利对一哥根本不是个事,最终的追求仍然是名垂青史,一哥在任期内遇上了外星人入侵,即是不幸也是机遇。
远征舰队在一哥的领导下率先吹响反击的号角,本身就是名留青史的好机会。
说得直白些,一哥的地位再高仍是血肉之躯,是人就有追求,只是层次的高低决定了追求的不同罢了。
一哥演讲的内容,已经决定了此次演讲必将载入史册,更不用说一哥还挑中了远征舰队途经地球的关键时刻。
演讲结束的时候,助推火箭刚刚开始安装,半小时后,最后一枚助推火箭成功固定在露湾号上。
一切准备就绪,虹湾号向舰队下达准备加的命令,四艘战舰同时启动助推火箭,战舰度再次飙升。
半小时后,耗尽燃料的第四组助推火箭抛离舰体,舰队达到每秒七十二公里的预定度,正在渐渐远离地球。
接下来舰队就要面对长达一年的漫长旅程,旗舰命令各舰进行休眠之前的准备工作。
所谓休眠就是为舰员注射冬眠素,但冬眠素也不是说注射就可以随便注射,必须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准备工作,包括适量进食适量饮水排空大小便,定量服用药物等等。
冬眠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更不是注射完冬眠素就万事大吉。
生物实验室的研究现,冬眠素并非单一物质,而是由几种物质组成,而且每一种物质单独拿出来,都有强盗麻醉作用。
目前实验室只从冬眠素中分离出两种成分,一种的作用是延缓新陈代谢,即将生理活动延缓四百倍的主要成分;另一种物质的作用是麻痹神经,可以令人的意识处于半昏迷状态。
这个现令研究人员非常兴奋,如果只延缓新陈代谢,却不麻痹神经,人在注射冬眠素之后,是不是能以四百倍的慢动作继续活动?
如果能实现这一目标,是不是可以解决长期宇航中的衰老问题?
相应的实验立即开始进行,而且很快取得了成功,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成功将猩猩的动作放慢四百倍。
但是实验就此中止,后续实验直接被实验室叫停。
实验室本来的计划是希望航天员在注射冬眠素之后,仍然能保持一定的运动能力,及时进食饮水,避免航天员的身体因为饥渴出现健康问题。
想法虽好,却有个非常严重的缺点——进入冬眠状态的只是人类本身!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位冬眠状态的航天员想吃点东西,光是拆开食品包装袋就得用几天时间,把食物放进嘴里同样需要几天,嚼烂食物同样需要好些天的时间。
人的动作放慢了,时间却还正常流逝,吃一口东西就得用个十天半月,搞不好食物正在嘴里嚼,就已经霉变质甚至长出一层绿毛。
而且消化的时间比吞咽的时间长得多,吞进胃里的食物怕是一个月也消化不完,胃里的食物还没来得及消化就全部腐烂。
需要面对的问题还不仅是这一点,人的肠道里有许多帮助消化的细菌,人的动作和生理反应可以在药物的作用下放缓四百倍,肠道里的细菌却不会进入冬眠状态。
人类进入冬眠状态之后不再进食,肠道菌群的失调不可避免,若不能提前做好准备,腹泻之类的毛病都是轻的,所以必须使用药物控制肠道菌落。
类似的麻烦还有很多,再比如长期静卧外加血液流通不畅,血液会因为重力的作用在冬眠者身下淤积,产生类似于尸斑的睡斑。
当然了,在失重状态下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这个问题。
总而言之,实验室为了研究冬眠素没少折腾,最终目的不过是尽可能利用冬眠素,避免这东西带来的副作用。
实验室想了很多办法,也没能解决所有的副作用,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冬眠的持续时间最长不能过一年,最好是每半年解除冬眠一段时间,恢复一下身体再重新注射冬眠素。
至于使用冬眠素会不会在人体内留下隐患,实验室还没来得及实验。
远征舰队用了半天时间进行冬眠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之后,叶涵和所有6战队员一道躺进冬眠舱,接受冬眠素注射。
冬眠舱的作用除了固定人员,还能在紧急状态下自动注射解眠剂,不过什么情况算紧急状态叶涵就不大清楚了。
冬眠素进入血管之后,众人很快就失去了意识。
各个部门的人员依次进入冬眠舱,战舰中很快就冷清下来,最终每艘战舰只留下两位舰员值班。
值班人员的职责很简单,照看冷冷清清的战舰,保证战舰处于编队之中。
为了避免长期坚守岗位造成的心理问题,每组人的值班时间仅有一周,值班一周后,无论值班人员的状态如何,都必须唤醒另一组人。
o24级的载员数量大约七十来人,所有人轮一圈大半年的时间就过了,用不上两轮,舰队就能飞抵木星。
许多战士只需要睡一个星期或者几个星期就要被叫醒,他们宁愿清醒着等到接班时间,也不想注射一次冬眠素只睡个把星期。
可舰上的给养是有限的,只留两个清醒的人值班还凑合,人再多就会加剧物资消耗!
战舰上没什么多余的空间,虽然所有的舱室里都堆满了物资,看起来足够全舰消耗很长一段时间,可实际上远征舰队携带的物资经过最严格的计算,食物饮水空气全部精确到人,物资冗余非常少,必须精打细算。
593 万万不能
凝滞的意识重新恢复运转,就像溺水者浮出水面,又像脱体的灵魂重新塞入身体,叶涵陡然感到自己的存在。
他的意识还停留在注射冬眠素的时候,迷茫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自己这是刚刚恢复过来。
撑开沉重的眼皮,眼前灯光刺得他险些失明,过了好一会儿,视力才恢复正常。
他还在冬眠舱里,一个人正飘在他的冬眠舱边,只是光打在那人身后,映得那人正面一片黑暗,根本看不清究竟是谁。
发现他睁开眼睛,那人马上微笑着的招呼:首长,您感觉怎么样?
这人的声音也不熟悉,叶涵想说话,声带却不受控制,只能发出毫无意义的杂音,就像嗓子里不是声带,而是两块互相摩擦的破树皮。
那人又道:别急,您刚刚注射解眠针,血液循环还没恢复正常,多躺一会儿就好了。
叶涵眨了眨眼睛,示意自己明白,可他不想这么躺着干等。
他能感觉到自己的手脚,可是四肢僵硬异常,不似血肉之躯,倒像朽木雕琢。试着动了动手指,手指关节发出声声轻响,自然弯曲的手掌费了好大力气才慢慢握成拳头。
展开,再握紧,一遍又一遍,直到耗尽力气,才让一只手掌恢复过来。
手掌的恢复给了他足够的信心,他开始慢慢地屈臂屈腿活动四肢。僵直许久的关节在脆响中慢慢润滑,终于慢慢恢复了一点行动能力。
那人丝毫没有阻止叶涵的意思,看叶涵恢复了一些行动能力,马上帮叶涵解开身上的束缚。
尽管身体还没恢复正常,可失重状态本来也不需要多大力气,叶涵稍一用力就从床上飘了起来。
那人赶紧扶住叶涵,免得他撞到墙上。
叶涵直到这时,才看清身边那人肩上的少校军衔,点头致意后清了清嗓子,感觉声带似乎有了些起色,他试着问道:我睡了多久?声音干涩暗哑,听起来就像奇幻电影里的死亡骑士,但总归是能发出声音了。
少校回道:大概三个月。
我们到什么地方了?
刚过火星轨道,具体什么位置我也搞不清楚。少校露出尴尬的神情。
叶涵点了点头,一点也没有笑话少校的意思。
远征舰队飞离地球之前,人类最远的载人航天记录还是对抗小行星群创造的,当时驾驶飞船的人员都是训练有素的正牌航天员。
远征舰队中的成员大多只接受过突击训练,把舰队放在地球附近没什么问题,可一旦远离地球,舰上没几个人能准确判断所处的位置,能依靠地球提供的轨道数据飞船而不偏航,就是合格的太空战舰军官了。
叶涵手脚活动得差不多了,慢慢地弯曲躯干,尽最大努力将头靠向膝盖,他的脊椎登时发出一连串脆响。
如此反复几次,他终于觉得自己又活了过来。
少校关切地问:首长,您感觉怎么样?
好多了。叶涵露出一个微笑,拿起自己的衣物穿戴起来。
少校明显松了口气:首长,您的肠胃功能还没恢复,按医生的建议,二十四小时之后才能正常进食,您要是饿了,我帮您准备一点流食。
先不用了,一会儿一起吧。叶涵说。
少校只打开了一个冬眠舱,很显然一会儿还得为另一位接班的注射解眠剂,叶涵决定等一等。
少校会意,马上飘到另一个冬眠舱边,打开舱盖后,为睡在舱里的人注射解眠素。
这东西多长时间起作用?叶涵一边活动身体一边好奇地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