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太上皇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苦涩的柿子
而李恪也很是纠结,一方面是皇爷爷,另一方面是父皇,但局势由不得他犹豫,李世民虽然降旨封他为行军总管,但还派遣了许多秦王府的旧臣担任副总管,他只是负责调解矛盾的。
有了李孝恭的助力,围城围的顺风顺水。
安阳城城池坚固,固若金汤。
可骆宾王在营救李渊的时候,就找到了城外的秘密通道。
&
第一百二十章:两江划治
李渊的目的很简单。
是后世的一国两治,你我划江而治,钱粮可以在南方征召,但是不能管理南方的政治,南方也要保留一定数量的军队。
咱们还是统称为一个朝廷,只不过有北唐和南唐的分别。
至于南唐的传承问题,李渊并不在意,反正没一个子嗣是他的。
长生不老的相应代价就是在子嗣上很难。
“父皇之意.”李世民犹豫了。
唐初的政治经济中心都集中在北方,南方不如北方,当年隋文帝灭掉北齐,统一北方后没几年便攻下了南方。自古以来,就没有南方能灭掉北方的。
刘寄奴还是差了分火候。
他若是整军备战,不出十年必定平定南方。
可这十年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
而且以子攻父,先天上就比较被动。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现在整个大唐已经有些不稳了。
他的正统性正在遭受着怀疑。
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父皇旨意儿臣自然遵守,这个天下也必定是朕的,而不是其他人的。”李世民抿嘴道。
他一挥袖袍,便决定离开,反正现在待着也无济于事。
短短几月,整个大唐分崩离析,他怎么都没有想到。
李渊一笑,摇了摇头。
他还是希望这个贞观是那个万国朝拜的大唐,而不是积弱的朝廷。
万事在于人做。
南方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得到开发,江南和湖广这都是粮仓,而且还有东南亚这个中南半岛,可是世界著名的粮仓,不拿到这个宝地真是羞于在世上走一遭。
你负责北面的夷狄,而他就对付南方的蛮夷。
双方会盟之后,李渊当即下旨重封秦王为皇帝,两人划江而治。
北面的称为北唐,南面的称为南唐,当然只是私底下的称呼,官面上还是统一唐。
而李世民也下了同样的圣旨,并且下旨赦免了李道宗等李唐宗室的罪行,凡宗室如果没有谋反,不得治罪。
河间郡王李孝恭听到这消息松了口气,他也没有什么称帝的大志向,只是想保住一家五口。
回到扬州之后,按照南朝的习惯,自然是以金陵为都,只不过金陵的皇宫早就破旧,于是先行修葺皇宫。
为了防止李孝恭一人独大,李渊不得不先搬到金陵,私底下用掠夺白莲教的财宝招揽兵马,按照长安的规格组建十二卫。
组建私军,一切合乎情理。
不久李渊就发现了李孝恭还真是个国臣,丝毫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对组建的三万新军没有丝毫染指的想法。
招募三万人马没什么难度,关键是军队的军官,李渊便下圣旨让医学院的士子前来。
可是医学院的士子有的愿意来,有的不愿来。
没办法,医学院也开始拆分为南北两个分校。
李渊一边让学生融入到新军之中,一边则开始了对新农具的研发当中。
开垦南方的土地是提高南方经济的重要措施。
和北方不同,南方土地肥沃,一年两熟到三熟,只要稍微辛苦点就可以衣食无忧,而北方土地渐为贫瘠,不断开发新的农耕方式。
南方与北方的农具水准,相差较远。
李渊派了三百人前往长安寻找当地农民取经,然后开始按照记忆中曲辕犁的样式制造。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曲辕犁虽然是唐朝的东西,但它大致成型在唐中期,而且是北方,南方经济开发还要到唐晚期和宋朝这时。
但仅有曲辕犁远远不够。
 
第一百二十一章:世家侵占土地
日新月异,沧海桑田。
次年的三月十五日,春耕刚刚结束。
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不复往日的绿色,举目望去尽是黑色的原野,这是百姓垦荒时焚烧植被留下的草木灰,可以作为来年的肥料。
医学院发明的曲辕犁和筒车等农具和水利设备,显著提高了播种和插秧的效率,在黑色的草木灰下隐隐可以看到水稻的秧苗。
开垦荒田三千倾,这是贞观五年到贞观六年五个月努力的结果。
为了鼓励开垦荒地,也为了不让新开垦的田地荒芜下去,李渊在金陵颁布了青苗法。
百姓可以在春耕时向官府借贷新种,然后到秋收的时候征收百分之二十的利息。
要知道在民间高利贷横行,利滚利并不鲜见,有些蝇营狗苟的世家就靠借贷来发财,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就在私底下做高利贷的营生。
虽然这些榨取百姓民血的事情历来被世家大族所不齿,但万事讨不了真香的定律,那些豪门里的总管恶奴就趁此机会放贷,可能借的很少,但利滚利,最后一家子都会赔进去当世家的佃农。
原始资本的积累就是这么血腥。
宋朝王安石施行的青苗法遭到士大夫旧党的抵制,李渊自然也不会例外。
尤其是世家氛围环境更重的南方。
和关陇贵族重军功的情况不同,南方世家继承了延续魏晋以来的重清谈,不务实。
世家大族行止奢靡,豢养大量私奴。
金陵,玉液殿。
李渊一身常服,跪坐在草席上,执笔处理着案牍上的政务。
他表情淡然,朱笔批注。
和在长安皇宫不同,如今他与李世民划江而治,总领南方的政务,断然没有在京城的轻松懈意。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清水县开垦荒地十倾,百姓借贷两百石稻米,怎么会有这么低的开垦率”李渊皱眉,停笔不语。
唐朝和后世高产的农田不同,在后世一户最多也就十来亩地,可是在唐朝一户至少百亩地。
根据延续北魏的均田制可知。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因此以均田制为背景,基本上生越多男丁,这个家族就会越兴旺。当然各地不同,有狭乡和宽香之别,例如在关中,授田的数目会相应缩小,而在偏僻的地带,授田也会相应增加。
清水县是李渊刚刚在湖广划分的十二新县之一,专门负责移民开垦的事宜,是新成立的县。
一个县大概有十万多人,可是只开垦了十倾地!
一顷地是一千亩。
就算一人开垦一亩也不会达到如此的效果。
但李渊在湖广亲自视察过了,开垦的荒地据统计已经有了大概三千倾。
但十三县加起来也不过七百多倾。
其他的难道丢了不成
呵呵!
李渊冷笑。
画屏端了一盏茶放在李渊身边,柔声道:“陛下勿恼,这开垦荒田的事情不在乎迟这么一会,还是先喝了这杯参汤。”
李渊轻轻抿了一小口,说道:“茗烟,传江南西道的陈刺史过来,朕有事想要问问他。”
&nbs
第一百二十二章:画饼充饥
李渊喝了口茶,戏谑道“真当朕是老糊涂呢朕亲自前去视察过湖广的开垦情况,私底下让医学院学生测量过了,大概有三千多倾荒地。
但奏折上加起来的连三分之一都没有。
某些人是竭泽而渔啊,本来喝汤也就罢了,谁知竟然想将锅也端走,是朕脾气太好”
李渊将奏折摔在地上,脸色大怒。
陈刺史立刻跪在地上,神色慌张,心里也开始骂起了这些吃肉不吐骨头的混蛋。
他们颍川陈氏是以颍川郡为郡望,后来衣冠南渡,但产业大多也是在江西东道,也就是江苏。
此次大面积的开垦荒地,虽然占了一些便宜,但绝对没有这么明目张胆。
“陛下,臣这就前去严查,看谁这么不知好歹!”陈刺史抬头试探道。
“可,朕也不是那么不知道通情达理的人。”李渊紧绷的脸色一松,开口微笑道。
“只不过”
李渊话语一转,指着背后的舆图道“陈刺史朕希望你能明白,湖广这块饼子朕是不允许谁去碰的,哪怕斩了芝麻粒子都不行,可临近安南道的土地,朕也不会吝惜赏赐给各世家。”
他指着后世缅甸的那块区域。
上面写着真腊和林邑两国。
现在的唐朝疆域虽然已经很大,但华夏固有领土的云南却还没有收入囊中。
一般来说,华夏的皇帝对中南半岛都没有什么太大兴趣,那地方瘴气横行,层峦叠嶂,到处都是深山老林,有兴趣了打一下,然后就有了汉朝的交州,没兴趣了就不理了,任其自生自灭。
但是李渊却知道,中南半岛有多大的潜力,华夏的土壤虽然肥沃,可是终究比不上中南半岛,这些的水稻能够一年两熟到三熟,是世界上产粮最多的地方。
“朕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农民家里很贫瘠,有一天碰到了一只撞死在大树下的野兔。”
“是宋人的守株待兔”
“不,不是,那只野兔被农民拿回家中煮肉吃,可是在家里有一只狗,这只狗历来忠心耿耿,闻到肉香肚子忍不住了,最后农民家里吃了一条狗和一只野兔。”
李渊微笑的将这个故事讲完。
“”陈刺史。
总感觉陛下话里有话啊。
狗被人吃了。
是觊觎锅里的肉,不小心偷吃,然后
陈刺史背脊一寒,迅速明白了什么,这是太上皇在暗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若是狗守规矩,吃完兔肉后的骨头就会赏赐给狗。
反之,就炖成一锅狗肉汤。
“臣这就回去立刻办理此事,绝对给陛下一个明确的交代!”陈刺史正色道。
现在时代不同了,当家做主的可不是软弱的南朝,而是李唐!
哪怕李唐暗地里分裂成了南唐和北唐,但人家可是父子,太上皇又只有李世民一个嫡子,驾崩之后那就是再次一统,所以看似是太上皇一个人。
但实际上却是整个李唐。
更何况,南唐的军队中,他们世家渗入的力量太少了。
南方世家只能在窝里横横,遇到强悍的关陇贵族,也只有屈从的份上。
当年李孝恭和李靖一个月内横扫整个南方的神话也才过去不过十数年。
“人贵在知趣,知道什么能拿,什么不能!据朕调查,颍川陈氏在南方养的私奴有近万人之多”李渊淡淡说道,脸色不变丝毫。
好像是在说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
“这些家奴都是自愿入我陈氏的。”陈刺史勉强笑道。
南朝税赋繁重,百姓不堪其扰,自耕农甚至不比世家的佃农来的轻松,因此一个个带着户籍和田产自愿卖给世家,成了隐形的黑户,赋税立马减轻了很大的一部分。
&
第一百二十三章:世家密谋
夜色浓密,异常漆黑,伸手不见五指。
金陵城萧府。
烛光透过窗纱在走廊上投出一片昏黄的倒影,客厅里的吵闹声在静谧的夜晚格外的引人注目。
“萧家主,你堂叔在朝廷担任宰相,又世代簪缨,区区陇西蛮子想要占咱们的土地,咱们怎么能够答应”
“是极!是极!江南不等同关中,若是在关陇我等须让一下那老儿,可这里是江南,武德四年萧铣自立为梁王,势力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至,北至汉江,盛况空前,李靖和李孝恭自认为破萧铣易如反掌,却是不知......”
黑暗中,此人冷冷的哼了口气。
梁武帝萧衍九世孙萧铣在隋末建立的梁国,看似强盛,实则内忧外患,就是因为萧铣想要拉拢百姓,引起世家不悦,就连自己本家的兰陵萧氏也不再支持。
短短数年辉煌之后,就一败涂地,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前往李靖处投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