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漫客1
第五十三章 大朝会
四月初五,临安崇政殿门口熙熙攘攘的挤成了一片,乌泱泱一片挤了一百多个官员,这是大朝会才有的规模。
临安的规矩,三日一次小朝会,五日一次大朝会。
所谓小朝会就是六部尚书侍郎,以及诸司衙门的官长,连同政事堂的几位宰相,跟皇帝碰个面,简单的商议商议事情。
大朝会就不一样了,凡是在京官员,无论何司何职,只要官品在五品或者五品以上,哪怕是从五品,也要进入崇政殿里乖乖站好,乖乖的当一个听众。
本来大朝会的日期是在每月初以及初十和二十,四月初的那次大朝会因为赵睿缺席而没有开成,所以就顺延到了初五。
天将拂晓的时候,临安的文武百官就已经到了七七八八,就连位列政事堂的谢康谢尚书,也已经在殿门口站着,手持朝笏,闭目养神。
又过了一柱香工夫,左相陈静之连同右相李宴清,门下侍中高明玉联袂而来,众多官员纷纷围了上去,对着三位宰辅问好。
问好完毕之后,有人就趁机向几位宰相告状,有一位头发花白的吏部郎中愤愤不平,对着陈静之说道:“陈相,您可要替下官做主啊,下官今年已经是年近花甲了,在吏部苦熬了这么多年,为的不就是能熬出一个侍郎的帽子光宗耀祖吗眼见叶侍郎上个月刚刚致仕回乡,下官想怎么也该轮到下官了吧可谁曾想,半路上杀出来一个萧安民!”
这名郎中越说越气,最后冷哼一声:“他萧安民半年前还只是地方上的一名知府!”
陈静之认真的看了一眼这个员外郎一眼,呵呵一笑:“张大人慎言,你身在吏部,萧侍郎现在可是你的顶头上司。”
这名姓张的郎中犹自愤愤不平,几乎是开始耍泼了:“陈相,你今日不给下官一个说法,下官就闹到陛下那里去!他萧安民不过是仗着皇后娘娘的势,姓了一个萧而已,听说还只不过是皇后娘娘的一个族叔,凭什么能轻飘飘的在半年之内,从一个从四品地方官,升为正三品的吏部侍郎!”
六部之中,数“管官”的吏部权柄最大,吏部尚书也是默认的六部尚书之首,被称为天官尚书。
大启素来有吏部尚书不入政事堂的规矩,也是怕这吏部权柄太大,容易变成权臣。
这尚书权力大,作为尚书副手的侍郎自然权力也就不小,萧安民如今是吏部右侍郎,已经是吏部衙门的三把手了!
短短半年,从一个不算富庶的肃州府尊升到吏部三把手,由不得旁人不眼红!
更何况这个张姓郎中盯着这个侍郎之位已经不下十年了。
陈静之淡淡的瞥了他一眼,冷声道:“张瞻,你不要自毁前程。”
这位执掌了大启朝堂整整十余年的左相大人低哼一声,不怒自威。
“你安生一些,还能继续在这个郎中的位置上做个几年时间,将来你致仕回乡了,老夫请求陛下封你一个侍郎的虚衔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你非要在这个当口胡闹,那你明天就把致仕的奏章送到政事堂来,老夫必然上交陛下,再同其他四位宰辅与你用印!”
张瞻愣了愣,随即咽了口口水,把头缩了回去。
他乃是吏部考功司郎中,虽然只是正五品的官职,但是确实实打实的实权部门,执掌大启文官的处分以及议叙,乃是名副其实的“官中之官”。
见张郎中吃了亏,其余几人要跟陈静之告刁状的官员纷纷闭嘴,安安静静的等待着崇政殿开门。
又过了一柱香工夫,伴随着大内官李怀尖锐的声音,崇政殿的大门缓缓打开,文武百官分两班排列,左侧文官以左相陈静之为首,右侧武将以禁军大都统王象为首。
众人分班次,鱼贯而入,面色红润的成康皇帝正颇为端正的坐在龙椅上,坐北朝南,极是威严。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睿端坐龙椅上,听着崇政殿里的文武百官山呼万岁,他有些陶醉的闭上眼睛。
这种感觉,只有他初登基那会儿才有,许多年来,他已经听过无数声万岁,早已对这两个字眼麻木了。
但是不知为何,今日听来,反而有种享受的感觉。
仿佛是自己舍不得这一生荣华富贵一般。
赵睿闭目了片刻,随即虚抬了双手,用他最平稳的声音说出了那句他说了许多许多次的话。
“众卿,平身。”
“谢万岁。”
等到一百多个官员都站了起来,赵睿这才沉声开口:“朕今日大开朝会,是有几件事情通知诸卿。”
“陛下请讲。”
赵睿说了几句话之后,脸色有些发白,从御桌上倒出一粒参茸丸服了下去,继续说道:“第一件事,太子年纪渐长,也该到了定下亲事的时候了,朕这段时间给他寻了一门亲事,要告知诸卿。”
什么,太子要定亲了
百官闻言愣了,太子今年…才九岁啊。
到底是谁家的女儿要获此殊荣怎么事先一点风声也没有传出来
这太子妃,将来可就是皇后啊,皇后的家族将来必然前途无量,这一点看看如今的萧氏就一清二楚了!
百官们议论纷纷,赵睿轻轻咳嗽了一声,崇政殿里顿时鸦雀无声。
 
第五十四章 老贼
杨吉是什么人
在谢康未入政事堂之前,政事堂里头数他杨吉与高明玉两个人年纪最大,威望也最高!
尽管在权柄上,二人远不如陈静之,但是论起资历,陈静之拍马也赶不上二人!
陈静之是什么人不过是本朝从龙有功的幸臣而已!而杨吉跟高明玉,在太兴年间,也就是赵睿的祖父当朝的时候,便已经是殿陛之间的重臣了,其中高明玉更是在先帝时期就已经入了政事堂,是一点水分都没有的三朝元老!
这种高居朝堂许久的老臣,在朝野之中不知道多少门生故吏,其实你一个将将弱冠的年轻藩王说招惹便能招惹的
杨吉怒视了赵显一眼,手持朝笏,出班对赵睿躬身,恭声道:“陛下,肃王显诬告老臣,请允许老臣与他御前对质。”
赵睿点头道:“刚巧二位都在,在这里说开也是好事。”
杨吉谢恩,苍老的声音掷地有声:“肃王殿下,你诬告老臣勾结白氏,可有证据”
赵显冷笑:“十一年前,白家小女儿嫁入相府,做了你的第七房小妾,自那时起,白家你生意突然之间红火了起来,在成康十五年更是揽去了织造局近四成的生意,这一点杨相没有办法否认吧”
杨吉抖了抖花白的胡须,闷声道:“自古商户行商,自然有亏有赚,那白氏生意突然红火了起来,跟老夫有什么关系至于织造局一节,更是无稽之谈,织造局乃是直属陛下,连政事堂也没办法插手其中,老夫凭什么可以安排织造局的买卖”
老家伙毕竟年纪大了,说了一会话之后,喘了几口气,继续说道:“至于你说老夫的那名白氏小妾,早在年前就已经病死在了房里,这一点杨府上下均可以作证,就算老夫与这白家有亲,据老夫所知,白氏所犯的罪过至多满门抄斩,就算夷三族也夷不到老夫头上,殿下在金殿之上这般咄咄逼人,是何道理”
白素死了
赵显吃了一惊,那位白家小姐十年前进京之时,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按理说现在应该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就病死了
“再有,肃王殿下说白家的进项都被老夫倾吞了去,可有证据白家身为江南第一绸商,银钱何止千万,若是都被老夫贪了去,那银子又去了哪里”
杨吉语气沉稳,不慌不忙。
“整个临安城,谁人不知,五位宰辅之中,数老夫的宅子最为寒酸,只能算得上是中人之家,若是老夫如肃王殿下所说,费尽心思搜罗了大笔银子,又何苦这般委屈自己”
说起来,政事堂的五位宰辅工资都不低,生活自然也就不算寒碜,比如陈静之在清河坊的那座大宅子,乃是原先赵长恭在临安的肃王府,庭院深深,富贵无比。
这些年来,几位宰辅之中过的最不好的,大约就是那位已经被赵睿勒令致仕的前任侍中黄晋了,这人虽然古板,对赵显充满恶意,但是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清官,为官多年不仅没有贪污受贿,朝廷给他发的俸禄,他也多半用来买书或者接济寒门书生,可以说是实打实的士人典范了。
不过清官不一定会做事,那位黄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属于那种理想主义者,不然当初他也不会在奉贤殿国宴上,直接跟赵显开口要权。
黄晋罢相之后,谢康替补,山阴谢氏家资麋富,自然不会短了谢康的钱财,因此谢康的生活其实颇为奢靡的。
这样一来,这位杨吉杨中书,还真可以称得上是“最简朴的宰相”了。
杨吉冷笑道:“肃王殿下若是非要诬赖老夫,尽可以派宗卫府的人进老夫府上搜查,若搜出大宗银子,老夫任由肃王殿下处置!”
呸,谁知道你把钱藏在哪里了!
赵显心里暗暗咬牙。
这老东西太狡猾了,本来看起来都已经咬死的证据,居然被他几句话轻轻开脱了出去,而且这老家伙说的似乎还挺有道理!
虽然没指望这一次能把这老东西扳倒,但是就这样被他轻描淡写的开脱出去,赵显还是心有不甘!
赵显低哼了一声:“杨相不愧是宰辅,几句话便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若是白家没有把钱财上交给你这位后台,为何通州的白家只剩下了一个空壳还有一些布行绸庄他白家十来年就分文不挣”
“这就要问肃王殿下你了!”
杨吉双手负后,冷笑不已。
“赵宗显,旁人怕你,老夫却不怕你!”
“成康五年,老夫便在政事堂为相,那时你父肃王恭不服王法,没有朝廷任何文书的情况下,擅自带着三千肃王卫远离京城,打着清扫邪教的名头大肆劫掠江南富商以充私囊,这一点朝中文武百官谁人不知当年陛下念着你父的功劳,才忍住没有对他下手
第五十五章 身后事
“现在你该知晓这帮老东西的厉害了吧”
赵睿毫无形象的盘坐在凌虚阁的坐垫上,身上的龙袍和头上的金冠都被他扔在一边,长长的头发披散下来,仿佛一个山野中人。
他看着一脸尴尬的赵显,笑容很是促狭。
赵显跪坐在他对面的坐垫上,二人中间摆着一个小矮几,矮几上摆放着一套暗紫色的茶具。
“杨老头毕竟做了十余年宰相,臣弟不如他也是应该的。”
“这帮老头子,一个比一个精明,这个杨吉论起手腕只在政事堂里排到第三位,他只凭着一番话就可以把你压得说不出话。”
赵睿也叹了口气:“朕就是跟这几个老家伙,斗了十几年心眼。”
赵睿这话其实说的谦虚了,即位最初那几年,他最大的敌人是赵长恭,赵长恭就藩肃州之后,整个朝堂上就甚少有他的对手了,杨吉今日在朝堂上何等嚣张赵睿现在要罢免他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一如黄晋那样。
赵显被他这么一说,尴尬一笑:“其实臣弟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在白家搜出了不少事关杨吉的账册,上面多多少少记录了一些杨吉与白家的财物来往,只是这些东西还不够扳倒这颗大树,所以臣弟就忍了一忍。”
赵睿微笑道:“既然有他的罪证,为何不在崇政殿里拿出来”
“那些账册,充其量也只是白家的一面之辞,就算拿了出来,杨吉这老货也不会承认,到头来还是要呈交三法司去查,三法司要是能奈何得了这位杨大丞相,臣弟也不至于在金殿上跟他闹别扭了。”
赵睿哈哈一笑:“出了一趟京城,你见识倒涨了不少,既然知道奈何不了杨老头,你今日何苦还要招惹他,平白给你竖了一大强敌。”
赵显抬头看了赵睿一眼,低声道:“一来是想试探试探这位杨相,到底有多少能耐,二来……”
说到这里,赵显深吸了一口气,咬牙说道:“二来是为了表个态度,好让皇兄放心,赵宗显这辈子都跟那帮笔杆子势不两立!”
赵睿快死了,如今格局已经定了下来,以后多半是赵显把持边军之权,保证大启江山仍旧姓赵。而政事堂那帮文官的主要责任,恐怕就是让龙椅上坐着的人,始终是太子赵寿。
这是赵睿亲自定下来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基本条件就是赵显跟政事堂不共戴天!
这样,太子才有机会在两股势力争斗的间隙之中成长,然后在萧家的支持下亲政,
否则的话,赵睿一死,赵显跟政事堂再一联合,太子赵延寿莫说坐稳江山,就是活命都会变成一种奢望!
这也是赵显一进京城,就与政事堂里头德高望重的杨吉正面作对的原因之一。
之所以挑选杨吉下手,是因为这个人原本就跟老肃王赵长恭是政坛死敌,再加上他又在许多地方跟赵显结下了梁子!
比如说南明教,再比如说司空候府!
赵睿闻言愣了愣:“你知道了”
赵显从坐垫上起身,跪在地上,声音低沉:“臣弟在临安城外,看到了大批禁军聚拢,再加上皇兄您如此着急唤臣弟进京……”
如果这个时候,赵显能挤下来几滴眼泪,那么他这番坦诚之言肯定能把赵睿感动的稀里哗啦,只可惜赵显现在心里虽然有些伤心,但是却哭不出来。
赵睿释然一笑:“难得七郎你这般坦诚,你猜的不错,朕的确快要死了。”
说完这句话,赵睿皱起了眉头,更正道:“不对,朕马上便要死了。”
赵显终于忍耐不住,眼中流下泪来,低声道:“皇兄……”
来到这个世界,赵睿一直对他不错,说句没志气的话,如果赵睿能长命百岁,自己在他手底下当个逍遥王爷…也不是不行。
这位成康皇帝,实在是大启历史上难得的明君,有他在位,启国定然固若金汤,自己有何苦打生打死,在家头顶王爵,混吃等死岂不是好
只是很可惜,赵睿他命太短了…
成康帝皱了皱眉:“你起来说话,莫要跟那些外姓人一样,说跪便跪,不成体统。”
赵显擦了擦眼泪,坐回了坐垫之上,语气有些低沉:“希夷先生是杏林国手,怎么连他也没有办法了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