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戒念

    王静辉在全国各地大量囤积粮食收购土地这在大宋统治高层中间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在没有和北方各个世家达成利益交换之前,王静辉已经做实了“大宋头号地主”的名头,可以想象在大量收购北方世家的土地之后,恐怕连驸马自己都不知道手中有多少耕地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王静辉的产业都是由徐氏来代为打理的,加上这家伙糊涂的很,与其问他自己有多少产业,还不如去问徐氏,他只知道自己缺钱缺粮的时候找徐氏伸手就可以了,很难想象要是没有徐氏的帮助,这家伙怎么来掌握如此骇人听闻的财产。

    一百五十万石是个




第二百七十章 推荐
    第二百七十章推荐

    现在隐居在河北大名的韩琦还关注着北宋的边防安全,在与辽的关系上,韩琦主张双方应维持和好,保持边境安定。韩琦在给宋神宗的上疏中写道:保持“二边之民各安生业,至于老死不知兵革战斗之事”,不要轻率毁弃“祖宗累世之好”,要“永敦信约,两绝嫌疑。”不过这中主张当然得不到正处年轻气盛的皇帝的好感。

    当然,韩琦主张宋辽和好,并不是让北宋向辽退让,而是一种斗争策略,韩琦心中的算盘王静辉是非常了解的,正如他在庆历年间所说:“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务。”趁和平之机,“陛下益养民爱力,选贤任能,疏远奸庚,进用忠鲠,使天下悦服,边备日修,塞下有余粟,帑中有羡财。”待自己实力发展起来,辽若违约,“河北诸州深沟高垒,足以自守,敌人果来入寇,所在之兵,可以伺便驱逐”。

    在王静辉的眼中,韩琦一生,始终关注北宋边防安全,无论是在陕西抵御西夏,或是在定州、并州、扬州、大名等地,他都把边防安全放在首位,为北宋的边防事业和边疆人民的安全倾注了毕生精力。他不仅在北宋,而且在辽和西夏都有很高声望。“韩魏公元勋旧德,夷夏具瞻”,以致于“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韩丞相在此,无得过有呼索’,辽使与京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是时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于国,必问侍中安否。”至于西夏,由于韩琦参加了庆历年间的宋夏战争,使得“西贼闻之心骨寒。”

    不过真正为韩琦赢得名声的便是王静辉在定边军给党项人挖的陷阱,韩琦坐镇陕西四路,在王静辉的配合下打出了大宋立国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这给已经是迟暮之年的韩琦捞足了政治本钱,其子孙都是加官进爵。党项人不知道这个大坑是王静辉挖得,对于韩琦更是敬畏的了不得,使得“西贼闻之骨寒”的名头更加坐实了,此时的韩琦的任何建议毫无疑问对大宋高层的影响力是极为深刻的。

    文彦博举荐韩琦和富弼再次出山,这也是出于让这两个大佬来制衡越来越失控的王安石,这种打算自然瞒不过王静辉和王安石。对于王静辉来说,把韩琦富弼请出来平衡朝野力量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单单皇帝赵顼这边就说不过去,他要变法强国,平衡势力固然重要,但王安石的名声和实际行动却让他知道王安石是个忠臣,不可能走曹操那样的老路,他需要让变法派在势力上和声势要高保守派一筹就足够了,若是把韩琦富弼两人请出来,那这种他所需要的平衡立刻就会化为乌有,这是皇帝赵顼万万不能接受的。

    “圣上,魏国公与韩国公年事已高,已经不适合此任!”王安石悄然给了皇帝赵顼一个理由。

    不过王静辉却接过来说道:“韩国公与魏国公确实不适合,不过在臣的眼中比现在更为严重的事情是随着两位国公的老去,朝廷中再也没有有着如此声望的重臣来震慑契丹与党项,更为严重的是朝中也缺乏这样的后继人才!”请韩琦和富弼出来这样的主意,文彦博从说出嘴后就有些后悔了,不过此时王静辉正好也给了他一个梯子下坡。

    “众位爱卿可有什么良法”皇帝赵顼沉思了片刻点头说道,韩琦富弼虽然不得他的欢心,但对于这样的老臣,皇帝赵顼心中还是非常有数的,这两个人都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两个人的威望无人能及,契丹人甚至还放出话“韩琦一人可当十万精兵,有韩琦一日在,契丹铁骑永不南下!”。刚才王静辉的话倒是说到了他的痛处——随着这两个老臣慢慢淡出大宋政坛,若是死后朝中还真没有一个像他们两人一样能够了解对手的大臣来,不过驸马勉强算上一个,但驸马作为外戚,若是稍有异动,少不了御史台的弹章,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臣以为可用宽夫先生之策,以韩国公和魏国公来分别经略河北与陕西诸路,暂时顶住这次难关。对于后备人才的培养,臣建议朝廷能够成立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可以定制的宽松些,由一些熟悉辽国和西夏甚至是我大宋周边任何国家的官员、士子来组成,只有恩遇无实权,专门来研究我大宋对外政策,给朝廷提供可行性建议,当然这也少不得由枢密院来提供一些情报支持。日后有事之时可从这个机构中遴选得力人才为国效力!”王静辉上前说道。

    王静辉的提议倒是非常让殿中众人感到新奇,但在他自己的眼中,这简直就是后世美国智库的宋朝版。这个机构将是朝廷所倡议成立,有浓厚的官方背景,但却是不在大宋官制之内,初期的时候不用付给报酬,但是可以在适合的时机,王静辉可以把这个机构运作成一个真正的商业机构。

    “这恐怕是又要增加一批领俸禄的散官,与大局无益处!”司马光说道。

    “又是这个抠门儿的家伙!”王静辉在心中哀叹着,他早就知道历史上司马光是著名的“节流”派,没有想到他居然这么抠门儿!

    “君实先生,朝廷可以不用在这个机构上花一文钱!大宋以往所形成的‘冗官’恐怕有上万之数,这些人白领着朝廷的俸禄却甚少做事,这也是朝廷官制结构所造成的,让这些有名无实的官员中一些有志者聚集在一起研究大宋对外政策,正好是人尽其才,这样的机构也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它只是对朝廷的对外政策有建议权力,却无行使权力。”

    皇帝赵顼听后笑着说道:“恐怕这样的机构也没有人会去吧!”

    “非也!臣以为朝廷需要各种各样的‘专才’,如韩国公与魏国公能够在外事上有所建树,也是朝廷几十年所培养的结果,这样太耗费时间了,到时候也未免有些大材小用!这个机构中的人都是日夜接触邻国的资料,熟悉邻国的最新状况,久而久之变成专才,到时候可以充任幕僚等职,甚至在与邻国发生纠纷的时候,圣上只需要加以一虚职便可以成为大宋的使者出使邻国,此正是建功立业之机,相信会有很多有长远眼光的人参与进来。君实先生一直认为朝廷选拔人才的途径有限,这正可以是一条进身报效朝廷之路!”

    众人听后心中都有着不同的想法,不过驸马建议成立这样的一个机构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条不错的培养人才之路,而原先反对的司马光也认为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建议,和驸马所办的《大宋明镜报》一般,朝廷不用花一文钱,却可以得到数不尽的“布衣御史”;也正如驸马所说的那样,这个机构也是进身朝廷的不错选择,差的可以成为边疆大吏的幕僚,优秀的可以成为大宋的使节,前者虽然环境是有些差,但总算也是个实差,后者则是前途光明,到时候恐怕这个机构会被人踏破门槛也说不定!

    “驸马之策倒是可行,不过这专门成立来研究邻国的机构难免会给人以口实,尤其可能会遭到契丹和党项对大宋的责问!”文彦博想了一会儿说道。对于这么一个机构,文彦博倒是倾向于不开为好,这倒不是因为他所说的理由,更是因为有枢密院中的“参谋部”前车之鉴。

    大宋参谋部虽然是个不错的机构,在战争中也确实发挥了作用,给皇帝和大臣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不过这个参谋部可是枢密院的下属机构,在自己的地盘上文彦博自己却说不出什么话来,难免有些郁闷。文彦博可以感觉的到,这么一个“对外政策研究机构”很可能会把触角再次伸到自己的地盘上,连参谋部的事情自己都没有搞定,以后的日子可就比较难过了。

    王安石从旁说道:“臣以为倒是可行,不过要改头换面,朝廷不发诏来组建亦可!”

    皇帝赵顼摆摆手对王静辉说道:“这件事爱卿还需再思量一下,写个札子呈送上来,到时候在议论也不迟。朕可先写密诏发往韩国公和魏国公处,让他们两人密切注意,一旦有事可为诸路经略使以备不测!”

     



第二百七十一章 重建
    第二百七十一章重建

    “驸马调教的人自然是不会差到哪里去了!前几日进宫面圣的时候,某还向圣上要人,不过圣上却说驸马小气不肯割让弟子从军。其实改之不用参与到特种兵部队训练中来,让无心或是那个独自一人火烧嘉宁军司的冰封就可以!”文彦博笑着说道。

    “先生教训的是!”王静辉嘴上应付着,不过在他心中,自己所培养的书童有些人最终还是要独立出去的,自己也不可能将他们永远留在身边,像无心这样的书童年纪也快要到二十了,自己在他们身上花的功夫就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为国家服务,无心的培养方向正是领兵作战的将领,放在自己手中难免太可惜了点。

    不过也并非是哪个书童放出去都可以的,至少冰封就不可以随便的安置,王静辉可以将冰封短暂的借调出去充任教官之类的工作,但绝不可能容忍冰封被别人所用,他在冰封身上花的心思实在是太多,单就是刺杀梁乙埋这件事说什么也不能够解密。

    “宽夫先生,自治平三年起大宋便开始大量的先后向辽国、西夏、吐蕃诸部、高丽派遣大量的和尚、道士,一方面传经送法,在这些国家、部落内部宣扬宗教,发展教民大肆修建佛寺、道观以转移其财力;另外一方面也是借此来掩护大量的密探来刺探其内部消息。时至今日已经快有五年了,派遣出去的密探虽然还不能够真正的打入这些派遣地的统治高层,但传回来的信息却是使大宋对其有了新的认识,不会这些地方一知半解了,相信日积月累之下,终究有一日他们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王静辉淡淡的说道。

    “嗯!那时某还在外地为官,这件事是富韩公主持的,如果某没有记错这还是驸马所倡议的,太上皇当初没有想过要指望这些人,不过到现在来看仅仅四年多时间成绩斐然,朝中诸位大臣对驸马的远见深表佩服!不过驸马今日提及是否对此有什么建议!”文彦博停下来转身对落后一步的王静辉说道。

    王静辉也停下来看着文彦博笑着说道:“宽夫先生谬赞了,这不过是些许小聪明,比不得太上皇及各位大臣的大智慧!时至今日这些派遣到大宋周边地区国家和部落当中的探子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学生以为现在我大宋内部对这些密探返回的情报应用却有些落后了,这也是当初谋划此事的时候没有想到进展会这么顺利所致,所以学生想要和先生商量一个解决之法,免得浪费了这些资源,这未免有些太可惜了!”

    大宋现在还没有专门处理这些密探返回情报的机构,目前负责处理情报的便是划归在枢密院,大量的情报混杂在一起也让文彦博这个枢密院的头领感到有些头痛。原本在枢密院工作的文官官员是比较清闲的,但现在却没有了往日的优哉的心情,平时可以在工作时间下棋看书或是约上三两好友到城外钓鱼都变成了奢望。

    原本枢密院就是个军事机构,不过派往各国的探子所返回的情报几乎是无所不包,除了各国的军事情报之外,还有政治结构、官员之间的恩仇、种种政治势力的倾轧,就连各国盛产什么、矿藏、都市繁荣情况等等都一股脑儿的涌向枢密院那本来就不大的院子,要不是中间路途遥远通信不畅,枢密院的官员单单就是为了处理接收情报也会被逼得发狂。尽管枢密院上下对此意见很大,不过他们却是不敢耽殆的,朝中重臣一旦要讨论关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候,大量的情报都会一扫而空,而王静辉的驸马府更是每天都要有人专门将一些驸马所指定的情报送去,这些人的需要就是文彦博也不敢多言。

    不过文彦博也是很有心眼儿的,保安军之战中把王静辉的情报系统也给暴露了出来,尽管只有小小的一部分,但文彦博和其他知情的人都知道驸马自己有情报系统在敌国,除了快捷的信息传递系统之外,仅仅是驸马的情报反馈给枢密院参谋部的情报就要比其下属所获得的情报要准确的多,至少发现梁格嵬大军调动行踪和梁乙埋行程的情报都是王静辉的情报系统所提供的,那速度更不用说了,以至于郭逵当时专门找王静辉实现情报共享。

    文彦博不是傻子,不用说驸马的情报系统是依托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的,这和自己依托寺庙僧侣发展没有什么不同,不过对于情报处理上,两者之间肯定有不少的差距——枢密院可以大张旗鼓的干,但驸马府总共就这么几个人,这种事情又是及其机密的,驸马所依靠的人便只有他那几个书童,怎么王静辉就可以这么清闲!

    文彦博皱着眉头说道:“这些密探所返回的情报对我大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过处理起来非常繁杂,枢府为此分出了很大的精力,不过依然还是非常勉强,不知驸马有何好的建议”

    王静辉说道:“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些情报都是身处敌国的探子千辛万苦所得到的,其珍贵程度不必学生多言,不过以学生之见,枢密院更看重的是军事方面的情报,中书省的各位相公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多是关注其敌国的政治方面的情报,其实据学生所知密探所返回的情报中还有很多经济情报。这么多种类的情报要是都交由枢密院来处理,不仅会给原有编制下的官员以极为沉重的负担,并且因为所需不同往往会忽略掉很多其他方面非常有价值的情报,这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驸马的话正是说在了文彦博的心中,对于文彦博来说,情报固然很重要,但给枢密院带来的负担也极为沉重,中书省等各个部门向枢密院索要情报也都是用得着的时候才伸手,用不着的时候连问都不问。类似今天王静辉说起的河北边境少数州府出现蝗灾,也许等文彦博回到枢密院仔细察看的话,也许会发现辽国受灾的情报早就呈送上来了,到时候中书省翻查起来,这知情不报的责任终归还是由枢密院来背这个黑锅,好在这次驸马提前把这件事引爆了,若是等到明年真的北方有蝗灾爆发,那追究责任起来,恐怕自己会在这个问题上栽个大跟头也说不定,这可就实在是太冤枉了。

    见到文彦博点头表示同意后,王静辉接着说道:“学生以为将情报全部都交给枢密院来处理是十分不妥的,中间也容易出现很多纰漏,事后牵连起来未免有些冤枉,所以学生想要建议朝廷能够专门成立一个机构,专门来处理所有从国外传回来的情报,并且进行分类分析,根据朝廷各个部门的需要来送交给不同的部门,这样也防止了推诿扯皮的麻烦,不知宽夫先生意下如何!”

    成立类似后世国家机器中重要的一环——国家情报系统,是王静辉提出加强对敌国甚至是自己的同盟国和藩属国情报收集的时候便已经想到的,不过当时因为大宋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空白的起步阶段,没有必要专门成立这样的机构,况且大宋统治高层也没有因此尝到甜头,不要说让他说服当时的韩琦富弼来成立这样的机构,就是自己的老丈人也未必同意。

    现在大宋的情报事业发展迅速,这是王静辉当初始料不及的,这也是宗教势力在现在这个阶段强横的生命力所造成的,至少现在的辽国本来在历史上就是佛教盛行,加上大宋有意的推波助澜,使得佛教在辽国的传播更加泛滥,几近到了成灾的地步——辽国的铜钱数量在以看得见的速度锐减,除了



第二百七十二章 威慑
    第二百七十二章威慑

    “这条河为滦河,这是辽国的奉圣州,南下为辽国西京大同府和南京析津府,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爆发了罕见的蝗灾!不过辽国似乎对这场蝗灾并不在意,至少根据情报所知,当时辽国上报此事的时候,辽主耶律洪基正在春州北淀狩猎,接到消息后也没有返回中京大定府,而且此后辽国也没有进行什么有力的赈灾行动。”王静辉拿着指挥棒在福宁殿偏殿中的辽国沙盘上边指边说,周围的人除去皇帝赵顼之外,便是前几日参加福宁殿密议的司马光等三人,不过现在他们脸上的表情更加难看——辽国发生了如此大规模的蝗灾,这几乎就应证了驸马前几日的推测,大宋明年将会有很大的可能爆发同样的灾害。

    “为何枢密院没有传回消息!”皇帝赵顼问道。

    “大宋虽然向辽国境内派遣了很多密探,不过在辽国境内中尤其是和大宋接壤的辽国南京道,对于户籍的管理契丹人是非常严格的,他们虽然会说契丹话,但是因为口音的问题只要一张嘴肯定会被认出来,所以密探分布虽广但其活动的区域是很受限制的,而且在辽国范围内有契丹人的鹞鹰在天空中巡游,是绝对不能够使用信鸽传书的,故而枢密院那边消息传递上慢了些!”王静辉抢在文彦博之前开口解释道。

    文彦博对于情报传递就是一个菜鸟,对其中的流程也仅仅限于“六百里金牌快脚”的层次,若是一阵犹豫,难免会议的方向就会产生变化,现在最重要的是防灾救灾,其他的问题先放到一边以后再说。文彦博心领神会,向王静辉投来赞许的目光,心中却在盘算一定要加快对情报系统的改革方案编制,情报系统设立在枢密院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定时炸弹,早早的清理出枢密院那是最好。可惜大宋对这方面了解最多的还是这个眼前年轻的倡导者,他看得出来王静辉对此很重视,连他自己都感到非常棘手,更不要说文彦博这个外行了,文彦博现在只能够祈祷王静辉的动作尽量快些了。

    皇帝赵顼听后脸色稍微变得缓和了一些,他也知道王静辉这几日频繁的和司马光、文彦博与王安石接触,主要的目的便是想要对目前大宋情报系统的运作加以改良,以前的种种弊病没有暴露出来,现在通过这一场敌国蝗灾的汇报就全给抖落出来了。皇帝赵顼知道这和文彦博没有什么关系,这种事情恐怕也只有王静辉才能够有办法解决,现在也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所以点点头把此事略过,文彦博心中也是喘了一口气。

    “辽主为何不进行救灾呢”皇帝赵顼将话题继续。

    “依臣所推测,辽主想要要挟朝廷!”王静辉躬身说道。

1...110111112113114...1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