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戒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女性从事医疗工作的,也只有产婆这一行当了,王静辉要想扩大女性从医人员,也少不得要在产婆这一古老职业上下功夫了,虽然宋朝的医学发展的很迅速,但这对于产婆的业务水平来说还是非常落后的,这个时代连皇帝老儿的孩子要想健康长大都是意见非常困难的事情,多数皇子出生率是很低的,也有很多死于幼年时期,钱乙便是这个时代的儿科大家。不过王静辉虽然听说过他的名头,知道钱乙还活着,但钱乙似乎不在汴都开封,王静辉的儿科水平最差劲,钱乙若是在附近的话,他早就去拜访这一代神医了。
很快就传出平民医馆招收产婆的消息,这不仅让外界的人感到很疑惑,就连医馆内部的郎中都对此很是惊异,摸不准王静辉到底想干什么,不过在郎中的眼中,他们并不把产婆当做自己的同行,并且对其也是极为鄙视的。
以平民医馆声望来招收产婆,这自然是件容易的事情,先后有十五个产婆到这里来,当王静辉告诉她们每个月将会有五贯钱被平民医馆所雇佣,不过要经过培训才可以给产妇接生的时候,让这些年过四十的产婆们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她们都是“业余选手”,平时各有各地事情,给别人接生的时候也是通过熟人相互介绍才去的,接生也只能算她们的副业而已,当然如果专干接生,每个月还有五贯钱可拿,那是最美妙不过的事了。
郎中们也对此很惊讶,因为这样的报酬快要顶上他们月薪的一半了:她们除了会接生以外,还能干什么有必要给她们这么多的报酬吗
面对所有人的疑问,王静辉说道:“你们觉得现在有人生孩子,能有几个会平平安安的能有几个孩子能够顺利的渡过幼儿阶段很少!并且你们一个个大男人给女人看病实在是太麻烦,想问清楚病人病情又太尴尬;要是问不明白,又怕出事。这些产婆现在主要是接生来用,以后慢慢的教会她们一些看病的手段,有什么你们不方便问的,就交给她们来问,反正都是女人,双方也不会感到尴尬,这对于你们给病人确诊也有莫大的好处。免得出了问题砸了自己的名声!”
这些大小郎中听后直点头,因为他们最怕接待的便是女病人了,这个时候郎中给女性患者看病都是有一张女性挂图,郎中指着挂图问:“是这里吗……”双方都感到十分尴尬,有时候问道一半,人家就受不了回去了;就算勉强问完也是两个大红脸,郎中也不敢问的太详细,急匆匆给病人开完药方了事,事后还担心万一出了问题该怎么办……总之郎中最不愿意接待的便是女患者,尤其是碰上女患者患上的是一些难以启齿的病症,更是两头都不敢随便询问,以后有了这些产婆,稍加训练一下虽然不敢指望她们也能够坐堂看病,但至少问清楚女患者的病情是方便多了,开药方的时候也更有把握点。众郎中想通这一关节后,都朝王静辉竖起大拇指:还是师傅主意多,连这个都能够想得到,高!实在是高!
来到宋朝一年多,王静辉学到的这个时代做事的最重要的一条准则便是,在做事之前一定要找到一个冠冕堂皇无懈可击的借口,打着这个旗号来做事,无往不利,这也让他感慨万分。这些产婆最小的都四十多岁,把她们召进平民医馆做事,外面自然没有什么“有伤风化”之类的闲言碎语来烦人。
这些产婆今后的作用还大着呢,王静辉也不急着让她们投入到实际使用当中去,而是拿出他专门写出一本《产科》的医书的底稿,然后把这些产婆召集到一间房子里。由于这些产婆大多都没有上学识字,所以王静辉需要不厌其烦的读给她们听,然后需要她们把以前接生时候的一些实际经验说出来,王静辉好修订这本书。《产科》只是王静辉在学校的时候用自己所学写出来的,他可没有专门干过接生的活儿,又怕自己所写有误,正好为了给这些产婆写培训材料,有她们的实际经验来做补充,那这本书的正确性要高的多。
由于受到这个时代的医学水平所限,婴儿出生和抚养阶段死亡率奇高,王静辉这本《产科》对怀孕、分娩和产后全部过程详加论述,尤其是分娩过程和手法,在借鉴了这些产婆的实际经验后,更加完善。
在王静辉的心中,这些产婆可是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的,她们在王静辉的布局当中异常重要。他虽然不是学历史的,但也知道历史上神宗赵顼的继承人哲宗赵煦在继位的时候可是个孩子,还是由太皇太后高氏来摄政,这对于国家的治理是极为不利的,也正是在哲宗时代,宋朝的政坛彻底进入寿终正寝的时代。
王静辉来到这个时代后,虽然不是很有把握来只好英宗父子所患的病症,但延长其生命应该还是可以办到的,但为了保险起见,王静辉把目光投在了颍王赵顼的老婆,王妃向氏肚中已经有七个月的生孕。虽然不知道这一胎是男是女,但这几年盯紧点,总能碰上个男胎,要是把这个孩子的命给保住了,等到神宗完蛋的时候,这个孩子的年龄应该在二十岁左右,有一定的判断力,总好过让个十岁的孩子当皇帝要好的多。
“神宗活着的时候对孩子进行二十年的培养,相信未来的大宋皇帝还会继承神宗强国梦想,那样的话历史可就真的要变得面目全非了……”王静辉在想到这个主意后,心中默默的说道。也许这个历史上原本早夭的孩子比哲宗赵煦更加不如,也许是一代明君,这谁也说不好,但如果能够选择的话,相信大多数人都愿意选择这条路,这样朝好的方面发展的机会还大点。
王静辉也不知道自己影响历史进程的程度有多大,但这一竹杠插下来,恐怕就是二十一世纪的历史学博士来到宋朝,也无法把握历史的走向了。王静辉已经决定追求蜀国公主,并且机会是非常大的,但他们的后代也是属于赵宋皇族的一支了,他可不想等到几十年后金兵杀入汴都城,自己的后代还要遭受柔福帝姬那样悲惨的命运,所以他要提前做好一定的准备,让大宋开始强盛起来。这种强盛不是几十年的昙花一现,而是像汉唐那样力压游牧民族数百年,让中华精神真正的流传下去,而不是要经历蒙古人那近一百年的屠杀。
想到这里,王静辉浑身热血沸腾,但又冷汗透衣:“看来还是要走上这条路啊!但该怎么走呢王
第七十一章 奇思
第七十一章奇思
司马光在上的成就已经够让王静辉如雷贯耳了,但司马光真正让王静辉佩服的便是他在和王安石就变法产生了不可弥合的分歧后,作为保守派的头领为了能够继续把《资治通鉴》这本留名青史的史书写完,居然忍气吞声的跑到洛阳继续写书,期待着能用这本史书来影响统治者的治国方式。虽然司马光是个保守派,但就宋朝发展大方向上还是与王安石一致的,都认为应该进行变革,但在具体措施上却是各有偏重,使得两个人不能走到一起来。这是让王静辉极为惋惜的一件事,不过如果让他在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选择一个的话,他更偏向于司马光。在他看来司马光比王安石更具有政治家的品质,如果让司马光来主导改革的进程,其后果要比王安石强的多,至少司马光不会给那些投机分子这么多机会可钻。过后期他对新法的完全否定的态度,王静辉都怀疑他是不是在洛阳的那几年怨气太大了没处发泄以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来。。
而司马光的高谋远略更是让王静辉佩服。历史上戎部将嵬名山打算帮助朝廷捉住敌人谅祚。司马光上书反对,他认为:嵬名山的兵力不足,未必能够捉住谅祚。即使侥幸得胜,治标不治本,以后还会产生另一个谅祚。而且嵬名山如果失败后来投奔大宋,不被接纳的话,他就会穷途末路,突然占据边城来活命,成为大宋的祸患。可惜当时的神宗皇帝赵顼年轻气盛,满脑子的“威服四夷”,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从此西边狼烟四起。如果王静辉不是熟知这段历史的话,他就是拍马也赶不上司马光的军事战略眼光。
看到手中司马光写的这份奏章,王静辉也不禁感叹司马光的高瞻远瞩,对颖王赵顼说道:“司马先生的这份奏章可谓是思虑周全,老成持重,在下认为朝廷必须对西夏严加堤防,使其不能对我大宋边境骚扰!对于西夏使臣也要严密监控,使其不能有机会窥我大宋虚实。”
颖王赵顼说道:“几个月前,王兄策论中所写到针对辽国和西夏的策略,现在韩相和富公的主持下已经秘密开始部署了,这些策略好是是好,但见效奇慢。司马大人的这份奏章也说明了西夏对我大宋图谋不轨,若是再这么等下去,恐怕西夏又会像去年那样不断的在边境惹起是非!王兄对此可有什么办法”
虽然司马光曾经是濮议的反对派,但这篇奏章写得是有理有据,丝丝入扣,让人不得不佩服,赵顼读后也是和英宗赵曙等人的看法一致,认为西夏用不了多久就会骚扰边境,所以也就急着催问王静辉有什么不花钱而又能很快打击西夏的办法。可能是王静辉先前那几份策论中对西夏和辽国对抗的法子既不用花钱,而且成功率也高,这个特点深得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的心意,毕竟现在大宋虽然看上去是一片繁花似锦的样子,但朝廷兜里没有多少余钱,这战争一开,所需要的军费要超过平时一千多万贯,这么一个大窟窿可不是说补就能补得上的。英宗赵曙父子虽然心中很恼怒这些“蛮族”的无耻,很想学汉武帝那样和他们火拼一把,但现在大宋国库的现实也只能让他们父子屈服,所以这帮人把目光又投在了王静辉这个才子身上,不过这次实在是有难度,也实在是太难为人了。
王静辉等赵顼说完了他最后的来意后,便陷入了一阵沉思当中,他也感觉到自己经过这次灾害和给颍王赵顼一连串策论后,英宗赵曙等北宋统治高层已经开始对自己非常重视了。这对于现在开始有心要从根本上改变宋朝有些窝囊历史的他来说,应该是件好事,但自己给英宗赵曙等人的信心是建立在不断的成功和有效上面的,自己如果要是一次失手,对于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到对自己的信任。今天颍王赵顼来找他说这件事,让他出主意,本身就是对他一次很大的挑战,面对北宋和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西夏和辽国之间这样糟糕的军事现状,这个主意的难度似乎有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王静辉也知道在历史上治平三年西夏和大宋将会有军事对抗发生,虽然不知道规模有多大,但从这场军事冲突并没有在史书上重点记录上来看,应该不会对宋朝有多大的冲击,但司马光能够从谅祚派遣使者这件事上来预测未来两国之间的军事对抗上来看,司马光可以说是个少有具有战略眼光的天才大臣。不过他也知道此时的夏主谅祚已经没有两年好活了,除非他能碰上自己说不定还有条活路,否则他也只有死路一条,想让王静辉来赶到西夏去救谅祚的小命,就是王静辉再伟大也不会干的,王静辉恨不得现在谅祚就病死。等谅祚一死,他的儿子秉常继位后,梁氏一族的后族将会走上执政的前台,名不正,言不顺的,会与支持惠宗的皇族争斗引起内耗,那宋朝的日子就会好过多了。
王静辉可以等谅祚病死,但英宗赵曙等人可没有这个闲工夫,他们现在需要王静辉能够想出一个办法让西夏人知难而退,或者是在双方发生军事冲突的时候能够使宋朝花费少量的金钱便能站在优势地位。
“这可真是个难题啊!”王静辉嘴里无意识的轻声咕哝着,声音虽小但还是被坐在旁边的颍王赵顼兄妹听到了,赵顼也知道这样也实在是太难为王静辉了,所以说道:“王兄也不必为此烦恼,即便谅祚小儿真的有胆和我大宋作对,大宋也不会示弱的!”
王静辉一看赵顼这个战争贩子又开始不理智了,为了避免赵顼朝这条路上走,他可是费了很大功夫的,可不想这家伙再次步上原油的历史轨迹。他笑着说道:“颍王殿下,你多虑了,我不是没有想到办法,而是在考虑哪种策略更适合!最近几年大宋各地连遭灾害侵袭,连汴都开封都不能幸免,圣上仁慈不愿看到百姓受苦,接连赈灾使得国库压力很大。大宋和西夏避免战争是最好,但如果避免不了也必须想出一个最经济的方法来对抗党项人。我想宰辅韩相他们也希望大宋在与西夏起冲突的时候不至于使财政紧张,动摇国本吧!”
颍王兄妹听后很吃惊,尤其是赵顼,在此之前他在福宁殿中也旁听了有韩琦、富弼、司马光、赵槩、郭逵等人对此事的议论,大体上所有人对司马光这份奏章都持肯定态度,认为西夏和大宋之间在不远的将来肯定会有边境冲突,但讨论来讨论去除了严加戒备之外,似乎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结果也就不了了之,只是发函命令边关将士要提高警惕而已。没想到王静辉的脑袋这么厉害,居然想到了不止一个办法,现在正在考虑用那个办法更省钱,这简直是让颍王赵顼心中都抓狂了,心中在赞叹王静辉足智多谋的同时,也不禁对老爹英宗赵曙要他来王静辉这里探探虚实的英明无比的决定而佩服。
颍王赵顼急忙问道:“策将安出”
王静辉看着赵顼那着急的样子,忍不住想借机捉弄一下这个未来的神宗皇帝。他走到书案旁,从底下的一个抽屉中拿出一瓶他专门用来做手术时消毒用的高度白酒,用茶几上杯子倒上小半杯,对颍王赵顼说道:“殿下,这是我特制的白酒,酒劲极大。如果想拖累党项人,这种酒就是其中一个办法,不知道殿下想尝尝吗”
赵顼看着杯中散发浓郁酒香的白酒,心中想到:“莫非这个才子疯了这白酒有什么的,还能拖累西夏”不过他素知王静辉老是弄出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也许这白酒可能在这个才子的手中有什么奇用,他心中现在就想知道答案,但他
第七十二章 妙用
第七十二章妙用
王静辉得知这个消息后才明白今天晚上自己想借机见到蜀国公主的梦想泡汤了,在乘马车赶往皇宫与颍王赵顼回合的路上,一边考虑怎么来应付英宗赵曙等人的问对,一边在腹诽颍王不地道。
看到皇宫门口等着的赵顼,王静辉虽然是气不打一处来,但也对他没有办法,稍作寒暄后,赵顼便带着他入宫面圣了。还是在福宁殿,不过不同的是殿中除了英宗赵曙、韩琦、富弼、欧阳修外,这次又多了郭逵和司马光。此时的郭逵正担任枢密院副枢密使,王静辉不认识郭逵,但见过司马光。当王静辉听颍王说旁边那个人是郭逵的时候,他还好奇的看了一眼,心想现在郭逵虽然坐上了副枢密使的位置,但他的日子一定好过,想想当年仁宗朝的大将狄青是何等功劳,一坐上了枢密使的位置还不是受到万般指责,就凭郭逵现在的功绩来坐这个位置是长不了的。
英宗赵曙曾经在救灾的时候就召见过王静辉,也知道他不喜欢跪地磕头,所以就对王静辉只拜不跪当作没看见,颍王赵顼说道:“父皇,儿臣拜读司马大人的奏章后,所言有理,但苦思不得良策,恰逢好友王先生闻后立得数策,儿臣请他前来为我大宋献策!”
其实殿上众人都多多少少的知道王静辉的所作所为,不过富弼、司马光和郭逵与王静辉没有接触或尽见过一面,对他的信心可没有颍王赵顼等人这么足,来这里也就是听听而已,并没有指望这个才子有什么惊人之举。
王静辉看见英宗赵曙朝他点点头示意可以开始的时候,说道:“微臣所学颇杂,思有几条小策,蒙圣上不弃且道来给圣上和诸位大臣以作参考,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请诸位见谅!”说完王静辉扫了周围一眼,看到所有的人都在听,但富弼郭逵等人明显有些心不在焉,但他也不在意,继续说道:“微臣窃以为要使西夏绝了窥测我大宋土地的办法唯有“软硬兼施”之法才可以,首先微臣要说明的是:无论我大宋采用何种妙策,即便是诸葛再生面对此局,都无法避免大宋与西夏的战争,大宋与西夏之间必然会有摩擦,从而升级到战争!”
当王静辉说完这句话后,所有的人都来精神了,英宗赵曙皱着眉头说道:“王先生所说我大宋与西夏战争是不可避免,难道是因为你在策论中所写的西夏正在受到沙漠和干旱的困扰,逼迫他们南迁进犯中原吗”
殿上众人都看过由韩琦上书对西夏和辽国政策的那篇奏章,奏章中最让人开眼界的地方便是对党项人和契丹人为什么做大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观点,但司马光和郭逵可不知道那篇奏章正是来源于王静辉的策论,英宗的话正好点醒了他们,使他们现在才知道韩琦那老头儿怎么突然有这种眼光了,原来这种观点是出自眼前这个才子这里,他们也收起了轻视之心,开始竖起两只耳朵倾听王静辉的下文。
王静辉说道:“不错,党项人为了躲避天灾生存下去,那他就必须不断的南迁,以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所以西夏和大宋的战争不可避免!不过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也是慢慢加剧的。我们大宋虽然不能避免战争,但可以通过对其政策的调整来控制战争的大小。如果说两国之间的战争可以算的上是‘硬手段’的话,那这些对西夏的策略便是‘软手段’,先前提到的向西夏派遣僧侣道士也可以算得上是其中之一!”
英宗赵曙说道:“先生擅长策略之道,想必早有安排,朕和在座的大臣就在这里洗耳恭听先生的良策了!”其实英宗赵曙去年从儿子赵顼手里读到王静辉策论的时候,便觉得这个才子多少有点陈平张良的味道,让赵顼和他多接触一下也有好处。但自濮议的时候才明白王静辉的才能不止如此,所以更嘱咐赵顼和他多接触,实际上王静辉此时多少有点像太师的角色了,这也是英宗赵曙称呼王静辉“先生”的用意,倒是旁边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以为皇帝对这个不如流的七品小官托大了。
王静辉从袖子中拿出一个瓶子,赵顼一看到这个瓶子就脸上一红:这正是王静辉上午让他品酒的那只装酒的瓶子。王静辉看到赵顼有些脸红,也只是微微一笑,说道:“圣上,这是微臣自己密制的烈性白酒,臣的小聪明便是围绕这烈性白酒开始的。”说完他便打开瓶子,一股酒香立刻散布到福宁殿中。
英宗赵曙非常好奇,便自己走下御案来到王静辉身前,接过瓶子放到鼻子前闻了闻,一股辛辣的酒香几乎逼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连忙拿开才好受了些。赵曙奇怪的问道:“先生所密制的白酒果然是性烈非常,但这种白酒有什么用处呢”
王静辉并没有正面回答赵曙的提问,反而说道:“殿下、各位大人,这世间万物如果运用的好的话都可以变成杀人之物,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完全控制瘟疫,而西夏和辽国却没有这个本事,我们便可以把患上瘟疫的人放到他们的军营旁,不出半个月,就算他是天兵天将也好,恐怕也会无声的被杀死半数甚至是全军覆没!这区区白酒看似无用,但如果用好了,照样可以是西夏陷入一场危机!”
王静辉的话音刚落,殿中的众人仿佛觉得仿佛赤身的处于数九寒天一样的寒冷:这个才子可真是敢想啊!不过正是在他的建议下汴都的瘟疫才得以快速平息,难道他真的能够控制瘟疫!
赵曙问道:“那先生将会怎样来用这白酒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