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戒念

    英宗赵曙今天接到王静辉的奏章显得很高兴,在裁汰下来厢军刺字问题上,到没有什么太多的介意,原本就打算按照王静辉的建议,打算除去裁汰厢军额头上刺字的,但由枢密使富弼主动提出来更符合他的心意,旁边的韩琦自然不会反对,所以赵曙也借机照准了。

    颍王赵顼说道:“据驸马信中所言,每个厢兵可以耕种二十亩淤田,两万五千名厢兵可以耕作五十万亩。楚州兴修水利得淤田五万顷,由于楚州厢兵人数不够,所以驸马对剩下的二十五万亩淤田上书请朝廷明示,父皇准备如何答复呢”

    王静辉之所以没有将全部的淤田交给厢兵来处理,一方面楚州的厢兵就这么多,再找也没有了;另外便是他怕自己向外请调厢兵来转行耕田,数目少些到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多了,恐怕会遭到御史台那些神经脆弱的家伙弹劾他,毕竟现在御史台的老大是专门和韩琦过不去的王陶,自己是韩琦的义子,做起事来难免有些畏首畏尾,在处理有关于军队方面的事情的时候,生怕触及到什么忌讳,糊里糊涂的便挨上一本。

    王静辉想留下这二十五万亩的淤田来专门献给朝廷,用来赏赐给朝中大臣用的,毕竟现在财政紧张,老是赏赐钱财对于朝廷来说短期内的负担是很重的。这种借兴修水利得到的淤田,土质肥沃,往往开发出来的都是优质良田,这对于那些背后有大地主背景的官员来说,与其要钱财的赏赐,还不如得到这种淤田的奖赏,其诱惑力是巨大的。

    王静辉试行推广免役法和正在实行中的青苗法,已经得罪了不少人,要不是自己在楚州的地头上没有犯错,再加上英宗赵曙对自己圣眷一时无二和宰辅韩琦、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联手压制,恐怕自己老丈人的御案上的弹劾自己的奏章已经堆积如山。这二十五万亩的淤田正好是王静辉借花献佛之意,来缓和一下他和朝中大臣隐隐的裂痕。

    对于这样的解决方案,王静辉是颇为无奈的,毕竟这二十万亩肥沃的淤田不是个小数目,按照大宋现在的粮食亩产三石的平均水平,楚州的淤田在条件好的情况下普遍都是五石甚至是六石的亩产,配合现在正在试种的双季稻,一年下来光是卖粮食就可以达到一百三十万贯啊!要是种上棉花等更高价值的农作物,那就更不敢想象了!楚州的水利工程也不过投资在四十万贯多一点儿,这笔买卖要是合理运作的话,就是几倍的利润回报,更可怕的便是这个利润可不是一榔头的买卖而是每年都有,而王静辉当初可没有想到这中间还有提供给楚州的是无息贷款,这笔帐算下来,差点儿让他吐血而死。

    英宗赵曙听了颍王赵顼的话后,笑着说道:“朕也是不知道驸马为何不把这二十五万亩淤田一起来安置厢军,韩公可知驸马的心意吗”

    韩琦在家里来之前便接到了王静辉的急件,知道自己这个能干的义子想把这二十五万亩淤田留给朝廷做赏赐用,他也知道王静辉最近在楚州一道又一道策论发过来,免役法和青苗法虽然得到了英宗赵曙的大力支持还有自己的帮衬,但终归是树敌了,随着这两项新法如果试行成功将来推广到整个大宋,那得罪的人可就大发了。最近自己老是受到来自御史中丞王陶的弹章,受到这位御史台老大的鼓励,整个御史台似乎吃了兴奋剂一样跟自己做对。虽然他以拥立首功在赵曙的心中地位非常重要,但这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王静辉留下这二十五万亩淤田给朝廷作为赏赐官员之用,这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他和王静辉所受到的压力,分化那些跟风与自己过不去的官员。

    宰辅韩琦也笑着说道:“臣也是刚刚接到驸马的来信,信中也提到了这些剩下的良田。驸马的意思是想把这些良田留给朝廷作为赏赐有功官员所用,可以节省下朝廷的额外开支。臣也想驸马的安排的周到,还请圣上成全驸马的一片为国分忧的孝心!”




第一百零七章 无谓
    第一百零七章无谓

    英宗赵曙再想到王静辉是韩琦的义子,按照御史台这么穷追猛打的原则,王陶收拾了韩琦自然不会放过王静辉,而驸马现在在楚州为实现大宋中兴寻找出路,并且做的还不错,要是让王陶突然杀出来搅局,那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所以便同意吴奎和赵槩的建议。

    英宗赵曙虽然同意了让王陶从御史中丞的位置上退下来,但王陶的支持者侍御史吴申、吕景奏乞留王陶继续任职御史中丞,并且弹劾吴奎有无君之心,数其五大罪状。

    吴奎自然不是好惹的,除了和韩琦一样在家里不出来外,还写了一份措辞极为严厉的奏章:“昔日唐德宗对大臣怀疑,而信群小,排斥陆贽而以裴延龄等为心腹,天下称之为暗主。今王陶挾持旧恩,排抑端良。如韩琦、曾公亮不押班事,盖以向来相承,并非由他们两臣开始废除。今若又行内批,除王陶翰林学士,则是因其过恶,更获美迁,天下待陛下为何如主哉!王陶不黜,陛下无以责内外大臣展布四体1

    吴奎这份奏章措辞之严厉,几乎可以说是跟王陶势不两立,写完折子便在家称病不上朝了。英宗赵曙把吴奎的折子封了姓名,把吴奎弹劾王陶的折子给王陶看,结果换来的是王陶弹劾吴奎衣服宰相韩琦、欺天下六项罪名,这让英宗赵曙对他产生了不满。

    英宗赵曙以手礼赐知制诰邵亢,趣讲入王陶学士告,邵亢遂言:“御史中丞职在弹劾,阴阳不和,咎由执政,吴奎所言颠倒,失大臣体。”这使得英宗赵曙产生了罢黜吴奎的心意。

    十天后,朔日垂拱殿百官议事,英宗赵曙批复中书:“王陶、吴申、吕景,过毁大臣,王陶出知陈州,吴申、吕景罚铜二十斤;吴奎身为执政而弹劾中丞,以手诏为内批,三日不下,其罢知青州!”

    为了填补吴奎罢黜青州所留下来的执政空位,英宗赵曙传诏张方平:“吴奎罢,当以卿代之!”张方平推辞:“韩琦久在告,吴奎罢黜必不复起。韩琦勋在王室,愿陛下复吴奎原位,手诏谕韩琦,以全始终之分!”

    司马光说道:“吴奎名望素重,今为王陶而罢黜吴奎,恐大臣皆不自安,纷纷引去,于四方观听非宜!”而后曾公亮也入宫面圣也请吴奎留在汴都开封。

    英宗赵曙在慎重考虑后,终于同意了司马光、张方平和曾公亮的建议,收回了罢黜吴奎的诏命,并且在延和殿单独接见了吴奎,对他慰劳时,英宗赵曙说道:“成王岂不疑周公邪!”而邵亢知道后,更是上书为言,但赵曙心意已定,手诏说:“此无他,欲起坐卧者耳!”这个坐卧者便指的是韩琦,没有韩琦出来主持大局,不仅中书会陷入一片混乱,就是英宗赵曙也感到有许多不便。处理完王陶的“御史中丞时间”后,韩琦自然不能再在家装病了,还是出来主持朝政。

    在这段时间中,王静辉虽然身在楚州,但频繁的接到颍王赵顼、义父韩琦、还有欧阳修的来信,对王陶的所作所为也是知道的一清二楚。赵顼的来信是和他讨论朝政得失,这已经他们两个人常做的功课了,每过一段时间,颍王赵顼都要定期将朝中所发生的大事详细的记述下来,发送到楚州王静辉处。

    他们两个人的信件频繁的在汴都和楚州来回穿梭,几乎能够达到一日一封信的水平。当然,他们两个人的信件中对政局的讨论只占少部分,大多数是讨论类似《韩非子》、《战国策》、《老子》、《墨子》等书籍的心得体会,甚至是兵法。令颍王赵顼惊奇的是王静辉似乎对他们所讨论的问题都有新奇的见解,常常让他感到耳目一新,这是给他上课的王陶、韩绛、邵亢等人所不具备的。

    王静辉对待颍王赵顼的来信是十分慎重的,为此每一封回信的措辞都要思虑良久才开始写回信,自己不在汴都开封,能够继续影响这位自大宋开国来最有进取精神的皇帝,王静辉自然是视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宦海无常,他王静辉自己是个驸马出身,就是得了状元又能怎么样再加上自己不喜欢政治圈子里面的派系斗争,他推出政治舞台是迟早的事情。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他不认为自己虽然具备了千年的见识便能够驾驭整个敌国的改革进程,这里面需要太多的智慧和手腕。王静辉在原来的时空中,便是成长在改革年代,中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数代人的付出,这都是发生在他周围的事情,他不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后世中国领袖那样的人,做个参谋给统治阶层提供一些修正意见更符合自己的才能。如果自己勉强成为领导改革的人,他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是不是合要成为王安石那样的人物。

    英宗赵曙虽然比较老练稳重,但从他的执政作为上看,王静辉认为赵曙还缺乏了一个改革者所具备的重要素质——魄力!而他的儿子赵顼在历史上的作为却具备了魄力,可惜太急躁,再加上遇到了倔老头儿,两者相加虽然都是为了国家好,但却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王静辉要做的便是尽量让赵顼成熟稳重起来,并且通过和他的特殊关系,让这个未来的大宋皇帝思想更加开明,眼界更为宽广。

    赵顼知道王静辉当初“勇夺”状元郎的动力是什么,也知道王静辉不喜欢做官多半还是因为讨厌复杂诡异的政局关系,但放着王静辉那颗足智多谋的脑袋不用实在是可惜,所以还是定期的将朝堂上发生的事情节略写出来给王静辉寄去。

    对于大臣之间发生的这些事情,王静辉确实是很反感,不过他知道这个时代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时代,至少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不会有生命危险,最重的不过是发配到偏远地区去钓鱼罢了,不会出现动辄就诛灭九族之类的血腥场面。

    对于王陶的历史,他通过与韩琦的来信得知王陶初期的时候对待韩琦是十分尊敬的,韩琦也十分器重他,当时颍王赵顼刚刚成为太子的时候,东宫初建,英宗赵曙下命以蔡抗为詹事,但韩琦却力荐王陶,让他成为颖府旧人。现在的英宗赵曙还是看在韩琦是两朝重臣,拥立首功的份上格外宽宏,随着朝中事务渐渐的理顺,也对韩琦在中书一言堂感到有些不满,而王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开始慢慢攻击弹劾韩琦,逐渐演化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王静辉对这些不是感兴趣,但王陶和韩琦之间的故事倒是让他想起了历史上欧阳修因为弹劾而黯然辞官的事情。但那是发生在历史上治平三年的事情,结果他来到这个时空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欧阳修还没有遭到弹劾。不过欧阳修的弹劾事件他还是非常了解的,就是因为欧阳修在濮议角力的时候支持英宗赵曙的决定,而他一手提拔的下属蒋之奇也赞同欧阳修,结果被其他的大臣认为蒋之奇是欧阳修的同党而被疏远,蒋之奇为了证明自己便开始频频对欧阳修发难,最后居然没有认真核实的情况下,便弹劾欧阳修帷簿补修,结果查明是诬告便被贬黜地方,而欧阳修也黯然退出官场。

    像这样的例子在宋朝实在是太多了,王静辉也是对此感到十分困惑,也只能够用“宋朝过于注重士大夫气概”来解释了。幸好现在欧阳修还是尚书右丞加参知政事,估计是因为濮议角斗结束的太快,那个蒋之奇还没有来得及支持欧阳修的缘故。

    不过王静辉也从这件事上感觉到自己那个便宜义父恐怕做宰相位子不长了。韩琦和富弼这一代朝廷重臣从年龄上几乎在政坛上走到了尽头,最多也就



第一百零八章 粮食
    第一百零八章粮食

    洪羽在福建当地的山村中是远近闻名的种田好手,平均亩产有时候就能够偶尔达到六石的水平,看到王静辉买下的这片良田,水利设施完善,还有很多其他的帮手,所以对于他来说七石的亩产根本就不是问题,除非见鬼碰到蝗灾。不过王静辉所说培育新品种的水稻,能够达到亩产十石的水平,这在他眼中是个疯狂的念头,但这百顷良田的诱惑力对洪羽来说是致命的,现在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便是达到亩产七石把百亩良田挣过来再说。

    由于洪羽上过私塾,中间虽然由于家境问题辍学,写个诗词文章没有希望,但要把他种田的方法用大白话写出来还是没有问题的,不像这里其他的农夫,种田可谓是各地的好手,但连名字都写不出来,所以王静辉让他做了这里的头头,来管理这片试验田,并且还要把他种田的经验和方法写出来,尤其是不同稻种搭配的双季稻生长状况一定要写清楚,以便最后在推广双季稻的时候能够取得最佳的搭配稻种。

    王静辉每个月都会到这里来视察双季稻种植情况,尤其现在是九月,晚稻都开始灌浆结实,他来的更加勤快了。在洪羽的眼中,王静辉这样把不同的稻种毫不选择的加以搭配种植来找出最佳晚稻品种的做法简直就是浪费。这里可不是福建岭南,这里是楚州,到了九月份天气就很不适合大多数水稻品种的生长了,甚至会产生颗粒无收的可怕景象。虽然王静辉在他眼中是天大的官差了,但为了那一百亩良田,在晚稻播种的时候,他鼓起勇气跑到知州府中去见王静辉,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眼前这个大官居然没有责罚他,还赏钱三十贯,还说道什么:你们是专家,这田怎么种全靠你们来操心,我不管你们怎么种田,缺人缺钱找我要,我只管你们要产量和把种田的经验和心得!

    多次相处后,洪羽觉得这个大宋驸马、大学士哪有什么官样!简直都快要把自己和其他几个种田好手恨不得当作佛像给供起来,吃穿用度几乎有求必应,只要种田方面的事情几乎从来没有拖沓过,为了免去这些种田好手的后顾之忧,除了让他们的子女免费上学外,还给他们置办了三十亩良田,就算以后不用他们了,也能够有足够的田地来养活自己。这些无声有形的关照让他们更能把心思放在试验田中,而且和这个驸马爷说话的时候也是毫无顾忌,实话实说也不会让他生气。后来洪羽这些外地来的种田好手才从外界的人们的议论中知道,驸马爷是难得的好官,三下五除二便把楚州治理的蒸蒸日上,百姓富足。驸马是状元郎出身,便被百姓都说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来挽救大宋的。

    洪羽也明显发现驸马爷的神情随着晚稻的逐渐成熟而紧张起来。这个时候的楚州水稻都早已经收割完毕了,所以楚州郊外不远的这片稻田显得格外扎眼,不少人都来问这是什么水稻,怎么还能够种第二茬这些农夫都会非常自豪的告诉路人:“这是奉楚州军州事王大人之命,在这里试种双季稻,收成高着呢!”

    不过王静辉此时却没有这么乐观,毕竟这东西他是一点儿也不懂,只能靠这些农夫来帮忙了,自己除了能够往里面不断的砸钱外,别的什么也做不了,这让他非常郁闷:什么时候自己成了后世的风险投资商了!

    在稻田边上,王静辉和其他楚州最主要的官员在那里耐心的听着通过“翻译”转译一遍后的说明,其他官员除了通判薛向之在认真的听外,都在那里开始打起瞌睡了,王静辉用眼一瞪那些有些昏昏欲睡的官员,他们都不仅出了身冷汗。不过王静辉对薛向之却是青眼有加:这个比自己大了十岁的通判确实有些眼光,知道这双季稻如果在楚州试种成功后,那几乎有大半的大宋国土都可以种双季稻,这可是大功一件!有眼光,是个拉拢的对象!

    “听过”洪羽和几位其他的种田好手的讲解,王静辉对今年双季稻试验田的成果已经心中有数了:这里将会诞生大宋亩产水稻的奇迹,几乎所有的良田亩产都能够达到六石到七石的水平,洪羽那个变态居然有把握能够达到八石!

    “老子的资金没有白往里投,付出的代价也没有打水漂。有把握的双季稻搭配稻种获得了七八种搭配方案。虽然在这里实施的是精耕细作,并且众高手在这里坐镇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但如果交给普通农户去种,每年的亩产水平达到五石应该不是问题吧,现在的水平也就是三石到四石,如果按照保守的估计,大宋的耕地面积中的百分之四十能够种双季稻,那每年多出来的粮食会是多少!”王静辉心中暗暗的在算计着,心里面乐开了花:大宋粮价降价的日子似乎不远了!

    王静辉听完汇报后,就站在这稻海的旁边一个人久久的矗立着发愣,旁边的洪羽因为和王静辉接触比较多,所以他大胆的拍了一下,王静辉从沉思中醒过来。他朝着那几个农夫深深的鞠了一躬,弄得那些农夫手足无措的,王静辉肃容说道:“你们不用怕,等过几天所有的水稻都收割上来过秤后,本官将会兑现自己当初的诺言,如果你们愿意留在这里,工钱继续不变,待遇不变!本官给你们鞠躬那是因为各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大宋百姓的饭碗问题!本官身为驸马就是给你们下跪也未尝不可!你们现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本官仍然希望你们能够继续留在这里,为大宋培养更好的稻种,如果成功的话,本官将会重重有赏!”

    所有的农夫虽然听不懂王静辉话中的含义,但也都知道他在称赞自己为这个国家做了一件大好事,而且他还许下了更大的承诺,这使得所有的农夫都跪下给他行礼,但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但是在场的官员这才恍然大悟,这个驸马爷虽然在这片地上下了大本钱,但赢得了更大的战果:几乎一举解决了大宋的吃饭问题!这要是报到朝廷皇帝那里,简直就是坐上了升官发财的直通车!好深远的眼光,不愧是当今皇上眼前的红人,以前认为王静辉这么年轻就能够坐上宝文阁直学士,成为大宋最年轻的直学士,并不是全靠驸马爷的身份,这才是真本事、真功夫!

    所有的官员想通这一关节后,都向王静辉恭喜、称赞,只有通判薛向之在一旁微笑。王静辉自然很关注这个楚州二号人物,并且还是专门遏制自己权力的大员,见到薛向之在朝自己微笑,他也向薛向之笑了一下。

    河北旱,民流入京师!侍制陈荐请以便籴司陈粟贷民,户二石,从之。司马光上疏曰:圣王之政,使民安土乐业而无离散之心,其要在于得人而已。以臣之愚见,莫若择公正之人为河北监司,使察灾伤州县,守宰不胜任者易之,然后多方那融斗斛,使赈济土著之民,居者既安,则行者思返。若县县皆然,岂复有流民哉!帝许之,诏河北运司约束州县,加倍抚恤。

    这是颍王赵顼给王静辉最新来信中的一段,后面的则是完全责问王静辉为什么没有能够预测这场旱灾!口气之严厉出乎意料。王静辉一看笔迹便就知道这多半是英宗赵曙的手诏。

    “老丈人还真以为自己是神仙能够占卜未来啊!那我不成了人形气象局了!”王静辉拿着那封信苦笑的想到。虽然老丈人很看得起自己,把自己当成气象局,这次失误漏报罪责全在自己,但这封解释的回信还是要写的,现在他



第一百零九章 应急中心
    第一百零九章

    王静辉的双季稻实验,英宗赵曙也是知道的,蜀国公主身边隐藏的密探也把王静辉频繁出入试验田的消息传送回来过,但赵曙从来就没有指望王静辉能够从这块试验田中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以前王静辉的奏章中虽然也说起过双季稻在楚州试种的意义,但他也不过是一笑了之,不过这次早稻和晚稻的稻穗都在这里了,奏章也写明了这次试种的效果和分析,那些密探也传回消息,证明了双季稻亩产八石的消息是真实的。这简直是让赵曙喜出望外:大宋最近连年灾荒,常平仓国库粮食频繁调出赈灾,已经产生了极大的亏空,双季稻的产量几乎能够达到一般亩产量的一倍,可以快速填补粮仓的亏空,今后如果再遇到年景不好的年份的时候,就是赈灾他的心中也有些底气。
1...4445464748...1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