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戒念

    虽然没有见过王静辉本人,但他的治理水平已经让王雱佩服的很了,毕竟他的父亲王安石便是大宋最好的地方官之一,他也曾为之骄傲过,不过当他看到楚州这番景象后便觉得自己父亲的治理水平要比王静辉差的太多了,这高下之别仅用事实便可以立判,王雱虽然以自己的父亲自豪,但心中此时也是明白这个差别的。

    虽说不知道那个驸马爷的政治立场是怎样的,到底会不会助自己父亲一臂之力,但人才难得的道理王雱还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有这么一个有能力的人相助,父亲之事何愁不成!可惜他是个驸马,终究在朝中不能起太大作用,但久闻驸马足智多谋,虽然涉足官场时间不长,但人脉关系确实广泛的很,有这样的人在父亲身旁出谋划策也是好的!”此时的王雱才下定决心帮助父亲笼络住王静辉这个人才,单看这楚州今日之景象便可以知道驸马不是个简单的人。

    几个月前王静辉和王安石曾经在汴都开封见过一面,算起来王安石还是非常失礼的,虽然面对这个年轻的“寒暑派”首领有些政见不同,但王安石似乎并没有感到王静辉对他强烈排斥,这使得王安石父子心中如王静辉当初的想法一般都存了一丝想包容对方的侥幸心理。不过王静辉清醒的要比他们早多了,只有王安石向他看齐,他早知历史的结局是怎么一回事,加上王安石那有名的倔脾气,王静辉心中此时已经绝了这个天真的念头。

    王雱在楚州城逛了段日子,大致了解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对王静辉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便写下一张拜贴乘车去知州府求见王静辉。对去求见王静辉,王雱心中还是非常有芥蒂的,他知道自己和王静辉是同样大的岁数,况且他自命不凡,让他上门去拜访王静辉,心中多少感到丢了面子,不过他身上虽然有功名,同时又是翰林学士的儿子,但也比不上王静辉的名头大——人家可是大宋立朝以来最年轻的学士,还是驸马都尉,这样的身份虽不放在王雱的眼中,但礼制上却是尊贵无比,不要说是王雱,就是王安石到了楚州也是求见的份,不由得他不低头,更何况自己来楚州的两项任务都算是有求于王静辉。

    “大宋最年轻的学士!哼!我一定会比他更强!”王雱在马车上暗暗的想到,不知不觉当中,他已经把王静辉立做是他要超过的目标了。不要说是王雱,进士近日王静辉的声望和作为已经成为大宋新一代年轻学子向往的目标,这有点像当年苏轼兄弟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一样,不过声威更盛了许多,现在整个大宋的年轻学子有多少和王雱一样把王静辉立做是自己奋斗要超过的目标,这也是数都数不清的了。

    令王雱心中好过许多的是知州府的门房接到王雱的请帖后,没过一会儿便急匆匆的赶回来将他带入知州府,看着大门内花厅中等待王静辉接见的其他众人,自己心中也不仅得意洋洋——王静辉也是听说过自己的名头的,自然不敢怠慢!

    王静辉自然是知道王雱的名头,不过是在他以前生活过时空的历史书中得知的,王雱这个小子的“丰功伟业”和“辉煌战绩”能够名列他开出的危险人物名单的首席,他自然不敢怠慢了!不过令他奇怪的是王雱不好好在王安石身边待着,怎么大老远没事跑到楚州来找他干什么

    &




第一百三十五章 互算
    第一百三十五章互算

    接受书友血染弓刀的建议,以后驸马称王安石为“介甫先生”。有什么缺点我能改正便改正,加精奖励。

    王雱听到声音后便知道王静辉来了,便轻摇折扇转过身看着王静辉,跟随在王静辉身后的李慎看到两个人后,第一个感觉便是两个人正好是相反的:王静辉衣着偏紧身,头发严密的匝起,给人利落谨慎;而王雱是宽袍大袖,满头披发,让人感到狂放不羁,颇为洒脱。

    王雱刚要拱手给王静辉行礼,王静辉便快步走到他的身前笑着说道:“我与元泽年龄相仿,就不用讲究这么多俗套礼节了。早在东阳郡王府我便认出元泽了,但那时俗务缠身不便拜访,以至于拖到现在,多次与元泽失之交臂,这是可叹!”

    王雱乃是心傲之人,给王静辉行礼也是看在这次任务的份上,能不低头自然是最符合他的心意的。王静辉一番话说的是声情并茂,也让他心中多少产生了一些好感,却不知道王静辉对他的本事“佩服”的紧,生怕这一个礼下来便让他心中记仇,那可是大大的不妙,王静辉来自后世,心中对这些礼节看得非常轻,面对长者行礼他是无话可说,但同龄之间相互行礼,在他眼中便是可有可无了。

    王雱也笑着说道:“改之诗词名满天下,想不到楚州也在你的手中治理的井井有条,元泽心中着实佩服的紧!”

    王静辉也知道自己当年提出的策论都是危险系数极高的东西,要是拿出来公开发表不仅敌国的有识之士会对此重视,说不定自己的小命也会断送在上面,因此士林当中曾经给他起的“独腿文人”的外号,他也是知道的。今天王雱说他“诗词名满天下”显然是对他的一种贬低,而且自己称他为“元泽兄”,这家伙居然也就这么坦然接受,对自己直称“改之”,看来史书中关于王雱的气焰连程颢这样敦厚的长者都看不惯是真实的了,但这些东西在他眼中都不是重要的,心中也不在乎王雱的暗中讽刺。不过这倒使他见识了王雱的高傲自大,也难怪历史上这个家伙的周围除了“衙内钻”依附于他的权势外,便只有敌人了。

    王静辉拿起桌上的茶杯轻轻的喝了一口茶问道:“听闻元泽兄一直久居汴都,怎么想起来到楚州了”所谓“无利不起早”,他心中一直在想王雱的来意,多半是集中在王安石的授意,要是以王雱的本性,是绝对不可能主动拜访一个人的。

    王雱也没有过多的矫情,直接从袖中抽出一封信交给王静辉说道:“改之,这是家父写给你的亲笔信。”

    王静辉结果信件,旁边的李慎立刻从花厅的一角取来裁信刀双手递到他的手中,慢慢的裁开信封抽出信件坐在一旁看信。王安石在信中无非是感谢王静辉给他这么多的手稿参阅,从中获益良多,希望今后能够对一些问题深入讨论云云,最后才道出了王雱此次来到楚州的目的:王雱从小身体多病,大相国寺的智缘大师与王安石交好,曾多次为王雱诊治,断定这是心病,听闻王静辉在医道上素有盛名,对这种病症有独得之秘,所以在智缘大师的推荐下,王雱来到楚州寻求他的帮助,希望王静辉能够施展妙手来治好王雱的病症,信的后面还附上了智缘大师对王雱病症的一些看法。

    其实不用看那个什么智缘大师的诊治说明,王静辉就可以百分百的断定王雱是患有心脏病,这倒是和三国里面那个周俞相似,那怪在历史上王雱会在正当壮年的时候早逝,这也是他心胸狭隘所致。

    想归想,但王雱的身体状况他还是要摸清楚的,这个人对王安石影响如此之大,王静辉心中还是非常清楚的:王安石的两条腿——一个是改革内容的策划,一个便是强力压制反对派,这两条腿都离不开王衙内,尤其是采用各种手段来压制反对派,甚至是新党内部的矛盾,王雱的“权术”功不可没。

    王静辉看过信后把信件折好,交给旁边的李慎说道:“慎儿,把这封信交给赵公公,他知道该怎么处理!”只要是和他有关系的所有文字材料,都是赵公公来负责整理归档的,王静辉只是在开始的时候给他一些建议来更好的分门别类保存,这些文件的安全也自然由赵公公来负责。王静辉心中知道这个驸马掌实权是如此的艰难,最好的办法便是全部敞开自己的秘密,让老丈人和汴都那里的一通善于“捕风捉影”的谏官明确的知道自己都在干些什么,这样才是真正的保命之道。

    这话听在王雱的耳朵里面可就完全不一样了:王静辉居然能够得到圣上的旨意来驱使阉人!这让他极为震惊,这需要圣上多大的“信任”!怪不得驸马能够在楚州这里闹的风声水起,而汴都朝堂之上那些呱燥的声音却如此之少……

    王静辉并不知道王雱的脑袋里面在想些什么,淡淡的说道:“元泽兄,介甫先生已经在信中说的很明白了,既然先生这么看得起在下的医术,说不得我也要献丑了,请元泽兄把手伸出来,在下给你把把脉!”

    王静辉将手指搭载王雱的手腕上诊脉,很明显的心脏病脉相让他在短时间内便可以确认了,不过王雱的病症可比苏轼他老婆王弗轻多了,这也可能是他家境不错,从小便看医生多方调理的结果,王弗的身体看上去很正常,但突然发作搞不好就要了她的命,其危险系数要远比王雱高的多。王弗和王雱的病症表现虽然不同,但在王静辉的眼中其治疗手段也差不了多少,智缘大师给王雱开出的方子就已经很对路,没有必要再做修改,自己能够拿出来的便只有一再改进的速效救心丸了。

    “元泽兄,你的身体没有什么大碍,智缘大师所开的药方已经是非常好了,你所做的便是安心静养,不能动气,情绪上要稳定,不可操劳过度即可!我这里有一种自己调配的药丸,已经在很多人身上都试用过,对你的病症非常对症,估计配以大师的药方长期服用,效果会更好!”王静辉给王雱诊断后说道。

    王雱对自己虚弱的身体也是极为重视,希望早日能够摆脱这种倍受折磨的日子:如果有个好身体,那加上自己的才华,就不难在这个时代中干出一番大事业!他问道:“改之,我这病有办法除根吗”

    王静辉说道:“元泽兄,就在下医术经验来看,你身体所患的病症全部都因为你的心脏不是很好,这种病症单凭药石之功只能够做到控制病情调理身体之用,若是想要彻底消除病灶,在现在看来那是不可能的,相信智缘大师也会这么看!”

    王雱听后心中虽然也曾对王静辉的医术抱有一丝希望,但这一丝希望也被他给打破了,王静辉和智缘大师说的简直是一模一样。智缘大师和王安石的交情非比寻常,对自己病症的评价绝对不可能有所欺瞒,这结论和驸马说的相同,所以驸马在这件事上也是尽力了。

    王雱勉力说道:“正如改之所说,智缘大师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元泽还是非常谢谢改之施手诊治!”

    王静辉对旁边的李慎说道:“慎儿,去药房把给苏夫人的药丸拿来一份!”李慎听后立刻走出花厅到后院药房去取药了。

    不一会儿,给王弗专门配制的速效救心丸便到了王静辉的手上,他对王雱说道:“在下如果说在医道上还有些独得之秘的话,便是在制药上面了。这种药丸名曰:‘速效救心丸’,功效快,服用方便,元



第一百三十六章 科举
    第一百三十六章科举

    最让王雱感到奇怪的便是王静辉就是给那部分靠科举的孩子讲课的时候,也没有涉及到很多他最擅长的诗词知识还有现行最通用的经义。待王雱把心中的疑问问出:“改之为何不教这些孩子经帖墨义呢这可是靠科举的主课啊!”

    王静辉笑着说道:“元泽兄,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些孩子原本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我看他们可怜所以才收留下来的。你说这天下读书人能在考场扬名者有几人除了考科举之外读书可曾能够养活一个人”

    王雱本是心思通透的人,王静辉一反问便知道了原因,笑着说道:“天下读书人不知繁几,但每三年一次大考能够鱼跃龙门者甚少!”

    王静辉说道:“在下收养他们、教这些孤儿读书,如果其中真有天资绝佳者自然会让他们深入学习,但天资绝佳者甚少,为了他们以后生活安定,能够自食其力,所以便教他们一些杂学,好能够让他们早日独立生活!”

    王雱手中的这扇一收在手掌中轻拍一下说道:“改之此乃真善举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王静辉笑着说道:“元泽兄过奖了!其实就是这些继续深入学习的资质上佳的孤儿,在下也是有考虑的,之所以不授以经帖墨义这些常规考试项目,还是因为这些东西害我辈读书人甚深!”

    王静辉知道历史上王安石对宋朝的科举制度考经帖墨义的意见极大,以至于在变法之初便开始着手强力改革。他是后世之人,对这科举制度自然是深恶痛绝,但凡事都有个过程,科举制度就是再差劲,以他现在的能量来推翻它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还不是淘汰科举制度的时候,与其费力不讨好的去做无用功,还不如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更加现实些。现在的科举考试考的便是经帖墨义,都是看谁能背谁就有把握考场夺魁,远不如宋朝立朝的时候,太祖太宗皇帝以策论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想来以王安石的见识绝对看到了这一点的弊处,历史上他便是改经帖墨义为策论,虽说也是为变法摇旗呐喊从中选拔他所中意的人才,但总比选上来一堆书呆子要好的多,所以王静辉想借这个由头来博取王氏父子的初步好感。

    王雱听后惊讶的问道:“本朝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怎么经帖墨义会害读书人呢!”

    王静辉知道王雱是故作姿态来试探自己,所以笑着说道:“诗赋经帖墨义之学,于国于家并无半点用处,无非是陶冶情操,不学也罢!想太祖太宗时便是以策论取士,这些人才即便诗赋没有什么传世之作,但却奠定了大宋今天繁荣的基础。”

    王雱笑道:“改之可真是有识之士,不过本朝庆历年间也曾罢考过诗赋经帖,久而久之这习惯可是不好改啊!”

    王静辉说道:“事在人为嘛!不过当今学子为了鱼跃龙门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这几项上,要是骤然改变恐怕会遭来士林的反对,还是缓图之。”

    王雱说道:“计将安出”

    “诗赋经帖等考试项目已经都用了几十年了,绝对不能骤然变革,先将策论取士加入科举考试中,每三年一次大考,所以只需要两次考试便可以用策论来逐步替换掉诗赋经帖,这样反弹会小的多。在下想大宋终归是有识之士比较多,他们一定会认识到科举考试项目的不合理,但骤然罢考已经考了几十年的项目,想来没有几个人愿意冒这样的风险,所以用这种渐进的方式会争取这部分人的理解,到时候阻力会小的许多!”王静辉不疾不徐的说道。

    王雱听后皱着眉头说道:“时间太长了,中间发生什么变故也不好控制!”

    王静辉心里想到:“就是因为你们父子两个人急于求成才会把好事办砸!”心里想归想,他还是温言说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试想天下读书人十数年的寒窗苦读,虽然到不至于连策论都写不出来,但终归不是他们所长,还是需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准备。若是急于求成骤然改考,那定会被天下读书人所嫉恨,到时候才是容易从中多生变故呢!”

    王雱似乎天生就是个玩扇子的高手,一把折扇在他的手中玩的上下翻飞,似乎正如他的思维一样敏捷利落。“啪”的一声,王静辉通过几天与王雱的相处知道这是他心中有些想法表现的先兆。

    王雱说道:“看来改之对大宋科举考试制度是有自己的想法喽”

    王静辉笑着说道:“元泽兄,说来惭愧,在下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刚才不过是你问起后咱们两人聊到这里所发的一点儿牢骚而已,不过说到这里我倒是觉得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应该变上一变,观近几十年大宋官员不乏类似晏殊这样大词人,但能够堪称能吏的便是百里无一了!为了大宋以后的发展培养有能力的官员,在下倒是想向圣上进言慢慢的开始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了,不知道元泽兄对此有什么忠告”

    王雱说道:“前段时间我还在汴都的时候,便和家父谈及科举考试内容的问题,其中倒是和改之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诗赋经帖墨义对国家来说没有什么用处,无非便是多几个无病呻吟的词人罢了!不过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这速度可不能太慢,而且罢诗赋经帖墨义后,该以哪几本书做为考试的基准,这中间又是一个问题!”

    “相对于冒着得罪整个士林的危险来强行推行科举制度改革,必然会遭到空前的反对,这也许会重蹈庆历年间的覆辙,所以缓缓图之相对起来更有效果,也更容易得到士林和朝堂上有识之士的支持!至于选哪几本书作为取士之法,这倒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论语》必须居于首位——本朝赵普相公曾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孟子》、《易》、《诗》等经也可入列。”

    王静辉所列的这几本书中《孟子》是专门说给王雱听的,天下的读书人都知道王安石治《孟子》,估计在这个时代没有谁能够在《孟子》上面比王安石更有资格发言了。而至于科举制度改革到底是激进还是缓进的问题上,相信自己把态度表明,就是他老子也不会有什么办法——此时的王安石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还远不如自己,他现在不过是个翰林学士,还不是历史上神宗赵顼手下的参知政事!

    王雱听后虽然知道王静辉所列的《孟子》似乎是在向他们父子示好,但也感到了王静辉在这件事上态度坚决,基本体现了他“寒暑派”的行事风格——稳妥。王雱也对这种想法是非常赞同的,毕竟能够减少风险便减少风险,但科举大考每三年才一次,就算真的如王静辉所说的那样顺利,那要见到成效也需要六年甚至是九年以后了,这个时间跨度太长了,王氏父子希望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来培养一批今后能够用得到的人才,王安石虽然借着丁忧的机会在金陵收了几个有着同样志向的年轻人做学生,但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便有些心急了。

    王静辉看到王雱皱起的额头,知道他对自己这种渐进式的做法不满意,说道:“元泽兄,所谓欲速则不达,我辈年龄远比富韩之流要年轻的多,若不能够及时掌控自己,说不得不仅事情会前功尽弃,而且也会使自己声名受损!更何况你我年龄尚轻,只要我们能够推动车轮向前行走,终究会平稳到达终点!”

    王雱听后沉默了一会儿,虽然他听不进去王静辉“渐进”之策,但也明白在这个问题上只能是王静辉来做主导,自己的父




1...5556575859...1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