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谋断九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冰临神下

    哈哈,那是薛六甲太笨,他毕竟只是来自穷乡僻壤的草民,拣到宝贝也认不出来,更不懂得如何使用。我懂。

    马维重新拔出刀,喃喃道:想得越多,越不成事,有时候,你就得灵机一闪。

    徐础突然感到一阵惶恐,伸手握住自己的刀,马兄既有主意,我不多言,告辞。

    马维哈哈笑了两声,础弟别怕,知己之交终归有些价值,我不会向你动手,何况,你一定带来许多部下。吴人忠于你,一如梁人忠于我,仅凭此一点,你我就当互相礼让三分。

    徐础点下头,一句话也不想多说,世上有可劝之人不可劝之人,还有一种人,劝之不可,反生祸患。

    徐础已经后悔自己的话太多。

    他刚刚走出几步,马维突然大声道:础弟一直以为我没有帝王之资,对吧?

    徐础止步,没有转身,也没有开口。

    你一会投奔晋王,一会拉拢宁王,甚至曲意讨好薛六甲,就是不肯来找我。在你眼里,我不过是晋王身边的陪衬,早晚要向他俯首称臣,是不是?

    徐础还是不回答。

    你错了!马维的声音里带着愤怒,你们全错了!我是大梁帝胄,比你们所有人都有资格称帝。你以为自己很聪明吗?清醒些吧,吴人对你忠诚,不是因为吴国公主,而是因为远离家乡,一回到江东,他们立刻就会生出异心。

    徐础迈步往外走,马维的声音却越来越响亮,紧紧地跟着他,你以为乱世从何而来?就从‘简单容易’这四个字开始,所有人都变得简单,所以人人可杀,所有事情都变得容易,所以事事可改。你杀死万物帝,我杀死降世王,我愿乘风破浪,你却要逆风而行

    徐础走出大殿,终于将马维的声音甩在身后,眼前所见场景,却像是马维的证据。

    对这些反叛的降世军将士来说,一切的确简单而容易,他们憎恶薛家人已久,却不敢反抗,一旦第一刀砍下去,就再也没有东西能够束缚住他们的手脚。

    薛家人不分男女老幼,全被杀死,血流成河,凶手们早已杀红了眼,趟血而行,向同伴炫耀自己杀死的人数,尤其是那些分割降世王的人,各持一块,好像那是一块盾牌一件法器,能够替他抵挡死亡。

    皇宫门口,一大群吴兵列阵,惊恐地看着这场屠杀,终于见到吴王走来,他们全都大大地松了口气。

    对这些旁观者来说,心中还省下一点束缚。

    徐础上马,立刻带领部下离开,希望这点束缚能够保留得久一些。

    梁王闯宫杀死降世王的消息迅速传开,震惊之余,真有许多人要报仇,满城皆乱,到处都有聚集起来的将士,大叫大嚷,或者哭天抢地,却没人真敢去向梁王问罪,没有诸王的引领,他们甚至没办法聚成一军。

    联军立时破散,诸王只能牢牢掌控本部人马,各守一面城墙,官兵若是发起围攻,义军可用之兵不过一万余人。

    幸运的是,官兵并不知道城内发生了什么,仍在规规矩矩地立栅挖沟,做长久围攻的打算。

    徐础回到西城吴军营地,想召集诸王,可他知道没人回来,而他也不会再去拜见其他人。

    对马维来说,事情简单容易,对徐础来说,形势却变得更加复杂艰难。

    郭时风还在,而且已经听说大殿那边发生的事情,一见到吴王就说:梁王疯了。

    徐础坐下,稍解疲惫,他要么是疯了,要么是太聪明。

    梁王太聪明?郭时风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就算有聪明,也是别人的,比如晋王。

    徐础看向郭时风,虽然鄙视此人的品行,却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他们的想法出奇地一致。

    降世军分裂,梁王得弑王者,晋王得复仇者——他们想要舍弃东都,带兵离开。徐础在路上就已猜想明白。

    郭时风点头,冀州与并州相邻,不是盟友,便是仇敌,冀州既然发兵,则晋阳危矣,晋王必须尽快返回老家。至于梁王,久居人下,心中不满,早想独占一方,不受诸王控制。听他意思,不想去淮州,而是要带兵前往秦州,与晋王接壤,互相扶持。

    降世军愿意跟他回秦州。

    当然,梁王暗中拉拢降世军将士,不是一天两天了,最懂他们的心意。

    徐础突然想起,马维曾经说过,蜀王甘招以收养义子义女并与头目联姻的方式巩固地位,现在想来,那分明是马维的自白,只是手段与甘招稍有不同。

    可他们怎么出城呢?徐础问道。

    简单。郭时风说出这个词,令徐础一惊,郭时风却没有别的意思,晋王梁王必然与官兵暗通款曲,求官兵放开一角,他们则献出东南两边的城门。

    徐础苦笑一声,这几乎是必然的选择,沈耽与马维只有出卖其他三王,才能保住自己的势力。

    这么一想,马维杀死降世王其实一点都不简单,他是在给城外的官兵做个样子。

    官兵很快就会知道城内的乱象,但凡统帅胆子大一些,立刻就会发起围攻,至于愿不愿意放开一角,就看沈耽与马维的本事了。

    徐础又一次看向郭时风,郭兄为何不肯追随二王?

    郭时风笑道:梁王终归离不开晋王,而晋王身边的谋士是刘有终,我还是避让一下为好。吴王这边似乎缺一位谋士,所以我来自效。

    徐础笑道:不是似乎,真缺一位郭兄这样的谋士。时势如此,郭兄有何妙计?

    妙计谈不上,一点想法而已。晋王梁王想从官兵那里借路,吴王的选择就只剩下一个。

    投降?

    不能说是投降,应该算是投靠。而且——郭时风笑了笑,有传言说吴王与邺城一直来往不断,想必也有此意吧?

    徐础大笑,知我者,郭兄也。但是不急,两王在先,城中大乱,这时候投靠邺城,无异于腆颜乞食,必须先平定城内局势,令邺城觉得东都难破,投靠才有价值。

    吴王所言极是。郭时风拱手道。

    徐础不想投靠谁,只是想随机应变,修改一下原定计策,一次巨大的修改。




第一百八十四章 忠将
    每次投靠新主人,郭时风都要想办法立刻立功,对徐础也不例外,拱手道:先定东都,再归顺邺城,吴王可谓明智。吴王被推为军主,名已经有了,就差一个实,倒也不难。

    梁王强杀降世,我未能阻止,全城大乱,我未能镇压,空有军主之名,何以求实?

    吴王所谓的实若能求到,也就不必要非得归顺邺城了。郭时风笑道。

    郭兄想必已有妙计,愿闻其详。

    以在下浅见,名即是实,实即是名,两者并无多大区别,所谓求实,无非是求特定之名。比如对方是科举出身的状元,我便有万无不当之勇,对他来说也只是虚名,非得是文章天下传诵,才是真名,也就是真实。

    若对方是名沙场杀出来的将军,名实就会颠倒。徐础笑道,两人都是同一批先生教出来的,对名实的理解几乎一样。

    正是。就拿眼下来说,吴王所需之‘实’,当迎合城外官兵所要之‘名’,军主当然不行,但也不必非得收服诸王以及所有降世军,其中有一条捷径。

    太后?

    哈哈,劝说吴王令人愉悦。

    徐础笑了笑,对这样的奉承还不太习惯,太皇太后与皇帝逃亡的时候,都没想到过栾太后,现在她却变得重要了?

    名这个东西就是如此玄妙,不要的时候,谁都弃之如弊屐,一旦有人想要,其他人也蜂拥而至。栾太后本来无名,宁抱关令她有名,薛六甲令她名上加名。栾太后若是无人搭理,或是在宫中自尽,对邺城来说,事情也就简单多了,可她活着,还受到贼王的觊觎,邺城若是见危不救,名声扫地,比弃母而去的皇帝还要令人不耻。而且邺城若得栾太后,好好利用的话,对逃亡在外的皇帝是个制约。

    我若能将栾太后安然无恙地交出去,当是一份大礼。

    然也,且是一份轻松的大礼,无需费时耗力,只需抓住时机,趁诸王还没想到栾太后的重要,先发制人。

    徐础拱手道:郭兄此言,令我醍醐灌顶,此事重大,不可托付他人,须得郭兄亲自出马。

    郭时风当然不会推辞,慨然道:吴王放心,我绝不辜负所托。而且此事吴王做起来比别人还要轻松些,曹神洗曹将军守卫太后寝宫,他只听吴王命令,省去许多麻烦。

    徐础立刻叫进来宋星裁,向他道:点选五百兵卒,只要吴人,随郭先生进宫,听到号令。此事关系重大,你要多加在意。

    宋星裁拱手从命,也不多问,出去点兵。

    徐础向郭时风道:郭兄守住太后寝宫,待我与邺城沟通之后,再做出城打算。

    吴王需要信使吗?我可以先出城,由宋将军守卫寝宫即可,正好我在邺城那边有几位熟人,能说得上话。郭时风急于立功。

    徐础笑道:郭兄不是已经听说我往邺城派人了吗?通个信还是很容易的。

    郭时风大笑,拱手告辞,他来投奔徐础,最为看重的不是能力,正是徐础与邺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送走郭时风,徐础独自坐了许久,太后是一枚重要的棋子,当然要保住,可他仍想夺得整个义军,数十万人握在手里,方能进退自如。

    东都形势就像是夏日午后的天空,风云变幻,阴晴不定,上一刻还手握大权,下一刻就可能身首异处。

    马维的做法虽然有些疯狂,说的话却没有错,在东都,所有事情都在变得越来越简单,他没说的是,所有事情也都变得越来越危险。

    徐础走出营房,叫来孟僧伦,与他一同巡视吴军驻守的城墙,抚慰将士。

    许多降世军将士留下了,无意为降世王之死报仇,徐础尤其在意这些人,将他们的家眷安置妥当,许下一个又一个诺言。

    孟僧伦在一旁帮腔,将吴王夸得天下无双。

    回到营房里,徐础留孟僧伦喝了几杯酒,这是他最忠诚的部下,越到混乱而危急的时刻,越显得重要,比猛将名将更重要。

    孟僧伦也特别想成为吴王心腹,三杯酒下肚,他问:城里传言纷纷,都说晋王梁王一伙,宁王蜀王一伙,很快就要进行一场火并,拼个你死我活。咱们到底站在哪一边?

    咱们站在胜者一边。

    执政的意思是坐山观虎斗?

    徐础极需一批忠心耿耿地部下,于是第一次将实情道出:事情到了这地步,没必要再向孟将军隐瞒,其实我派王颠王将军率兵前去投奔邺城,冀州兵来得如此之快,或许与此有关。

    孟僧伦惊讶万分,执政吴军好不容易立足,执政这就要投靠朝廷吗?

    徐础摇头,我原本的计划是这样,维持东都不变,挑拨诸王互不信任,待冀州兵到,诸王只能将兵权交到我手中。等我击退官兵,兵权就会永远留在我手中。

    孟僧伦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执政之计,实非我等所能领悟,可是

    可是事与愿违,诸王虽将兵权交出,却非真心。梁王率先发难,杀死降世王,令联军分裂,我这个军主也变得有名无实。

    孟僧伦点头,眼下东都已没有人可称为主,诸王各有兵马,各守一方,随时都可能刀兵相向,执政想必还有妙计。

    成功才算妙计,不成功只是痴心妄想。但我的确有一个想法,需要孟将军相助。

    孟僧伦正色道:执政一人支撑吴军,我久已羞愧难当,若能助执政一臂之力,虽死无憾。

    徐础真的有些感动,孟将军为水,我为舟船,若无孟将军之力,我绝不敢担‘执政’之名。

    不说执政天资聪颖,只凭执政乃是吴国公主之子,我便愿为执政赴汤蹈火。

    徐础越发感动,但他必须及时收住,孟僧伦的忠心无可置疑,只怕忠心过头,反而坏事。

    我需要孟将军出城,前往官兵军营。此行十分危险,如果一切如我所料,王颠已投靠邺城,孟将军与他联系,探听虚实,若是我算错了,王颠没在冀州兵中,孟将军此行无异于羊入虎口。

    孟僧伦起身道:若是毫无危险,也不需要我出马。执政放心,我即刻出城。

    不必着急,待天黑出城不迟。

    孟僧伦坐下,容我多问一句,执政之意仍是自立,而非投靠朝廷吧?

    当然,刺驾之名永远悬在我头上,别人能投靠,只有我不能,无论朝廷说得多么宽宏大量,我也不会相信。

    孟僧伦放下心来,吴人与天成之仇不共戴天,有执政这句话,我没得说了。还有一件事,我若离开,谁来保护执政安全?

    宋将军被我送到宫里,营中还需孟将军推荐一人留守。

    有一位雷大钧雷将军,执政记得吗?

    记得,他是七姓后人,吴人当中,数他骑术最精。

    说的就是他。雷家世代忠良,雷大钧对执政十分敬仰,留他保护执政,我能放心许多。

    很好,孟将军相信的人,我也相信。荆州诸将当中,孟将军也推荐一人吧。

    孟僧伦眉头微皱,他只相信吴人,而且只信七姓子弟,荆州多是草莽之徒,见利忘义,执政不可委以心腹。

    徐础笑道:选一位荆州将领,倒不是收为心腹,而是安慰其心,东都混乱,多得一份支持是一份。

    执政说得是,我想得太少。嗯也没什么可选,荆州人最为推崇戴破虎,执政在汝南之战中曾重用此人,他颇为感恩,可以留在身边。

    徐础想到的也是戴破虎,由孟僧伦推荐,意义又不一样,于是道:请孟将军叫来此二将,共商大计。

    孟僧伦出门,很快叫来两人,徐础没说全部实情,只说宋星裁入宫,孟僧伦出城,临行时力荐他们掌兵。

    雷大钧与戴破虎受宠若惊,先谢执政,再谢孟将军,发下许多重誓。

    只得两名亲信将领还不够,城中占数最多的还是降世军,诸王军中莫不如此。

    孟僧伦准备出城,徐础带着雷戴两将,再次巡查全营,随后召集诸将,立誓互助互保,从今以后有福共享,有难同当。

    誓言比较可笑,形式也极简陋,许多新来的降世军头目,徐础连姓名都没记住,也得与他们慨然立誓,像是认识多年的故交。

    没人知道这些降世军头目是否可信,他们留在吴军营中,一半是自愿,一半是不知去往何处,暂时避难而已。
1...128129130131132...2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