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今如许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离月上雪

    那之后外公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有奶奶的印记。

    外公那时偶尔想听故事了,就同爷爷一起睡。

    睡在那里呢

    大家可能无法想象,那是一间没有后墙的古房,后面直直可以看见竹林。

    就连前墙也是残缺不堪,用外公的话说,那不是房子,而是凉棚。

    外公的床铺距离养牛的栅栏只有一米,所以爷爷讲出来的故事都带着一股牛粪味儿。

    外公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去放牛。

    一条耕田的大水牛,懂事地卧于塘中,清清流水,牛身缓缓摇动,激起小小波浪,它甩动的尾巴似乎表明它的惬意之情。

    爷爷扯来一把野草,仔细擦洗牛身,然后沿着小溪、田垠,一边看牛吃嫩草,一边慢悠悠地走。

    溪边田垠上的青草比田里的禾苗更秀嫩,但外公惊讶地发现,绿油油的禾苗即使碰到牛的嘴边,牛也从不偷吃一口,但别人的牛一不注意就跑到田里狂吃。

    于是外公问爷爷缘由,爷爷回答说:“我从小对这两头水牛可是严加看管,不给它有机会尝农作物,如果我见它们想去偷吃,我就大喊一声‘勿’,吓住它们!”

    爷爷说到这里,还闷声一口怪调,似乎想装个牛的口气说:“这些东西吃不得!”

    说真的,爷爷学牛叫,让外公笑破了肚皮。

    但外公很敬佩爷爷,因为爷爷的耐心细致,笨牛也能当狗训。

    放牛时,外公喜欢骑在牛背上,听爷爷讲故事。

    爷爷总是边讲故事,边用刀割着青草,这些青草就是牛的晚餐。

    爷爷最爱给外公讲的,便是关于刻苦学习的故事。比如晋朝孙敬悬梁,战国苏秦刺股,汉朝匡衡凿洞借光……

    当然,爷爷也会讲什么卧薪尝胆,孔融让梨,相煎何太急,床前明月光等。

    爷爷把那些他小时候听来的故事,搅拌在一起,满足外公的好奇心。

    其实那些故事都是民间常识,爷爷一个故事最多十来句就讲完了,讲得并不完整,而有的外公也记不清爷爷究竟讲了多少遍了。

    外公记得爷爷最爱重复讲的一个故事是:从前有个年青人,非常想读书,可是家里穷,实在没有钱供他上学,他想不通,于是就上吊了……

    后来外公才知道,那是爷爷自己瞎编的故事。

    爷爷心地非常善良,对小猫小狗都很关照,门边墙上除了开一个小洞,让小猫和小狗可以自由出入外,还在屋内给它们安排一个窝。

    爷爷作为一个农村




第六十章 外公的故事(三)
    外公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品性好学,就连一个过路的铁匠来村里打铁、修理和制作刀具的过程他也仔细在一旁观察。

    曾祖父曾经读过半年书,之所以最后辍学,并非读不进,而是因为实在穷得没钱继续读。

    曾祖父其实酷爱文学,在当地也不算是文盲。

    冬天坐在火炉边,曾祖父会从柴草中找一根像笔杆一样的小树枝,把炉灰刮平当作纸,树枝作笔,练习书法。

    外公五六岁时,曾祖父递给他一根树枝,叫外公跟着他在炉灰上画,学习如何写一、二、三、刀、火、灰、豆等笔画较简单的汉字。

    外公读书之前,曾祖父还教他背过三字经,还背什么“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都要求外公背,当时年幼的外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甚至连读音都读不准,不过也背出来了。

    曾祖父酷爱读书,见谁有书,就去借来抄。

    他在墙壁上钉了一个书架,上面放了好多手抄本,有办丧事的孝歌、办喜事的贺词,还有世俗礼仪等抄本。

    外公有次放暑假时,借来同学的一本小字典,大约200多页,比袖珍版新华字典小一点。

    曾祖父见了如获至宝,这种书从哪里能买到他并不知,但他明白即使自己知道了也没有钱去买,于是立即决定“抄”!

    曾祖父当日就取来白色素纸,裁成的纸比字典宽大的多。

    外公问曾祖父为何要将纸裁得如此之大,曾祖父根据自己丰富的抄书经验回答说:“做事要有余地,万一写错了,当时没有发现,已经抄完了一页才发现,怎么改呀所以要留点空白改错,要不然重新抄一页,浪费纸,浪费时间。”

    当时外公家里没有桌子,连一块多余的旧木板都没有,所以只好用板凳当桌子。

    外公将一张不到一尺高六七寸宽的长板凳端到光线较亮的门口,蹲着抄,跪着抄,脚腿酸胀就坐在地上伸直双脚,长板凳架在大腿上抄。

    曾祖父心疼地说:“你累了我来抄。”

    说着就骑上矮长凳向前倾着身子抄,但其实曾祖父这样的姿势抄写,时间久了也很难受,于是他就放下笔,双手按摩双脚。

    外公很懂事地主动接了曾祖父的班,于是曾祖父得以站起来抖抖



第六十一章 外公的故事(四)
    外公的母亲,也就是我的曾祖母,可能因为照顾弟弟妹妹,分给外公的时间并不多。

    “在我未满一岁时妈妈不小心伤了我的腰,所以奶奶不让她带我了,因此母子的关系稍微有些生疏。”外公说。

    关于曾祖母,外公告诉了我几个他还记得的片断。

    第一个片段是曾祖母带外公回老家,那是在西边大岭的半山腰,一个名叫桃子渊的地方。

    他们走过狭窄的田垠小路,走弯曲的泥土山路上山。

    如果是别人家的小孩,五岁的年纪,一定是欣喜若狂第跑在妈妈前面。

    但外公走了很远的路只感觉体力不支,赶不上曾祖母。

    于是曾祖母只有把妹妹先抱上去一段山路,然后再下山,把外公抱上去。

    这样来来回回几次后,曾祖母也走不动了,只能坐在地上歇息。

    外公记得曾祖母去世的那一天,春寒未退,冷雨纷纷。

    外公正在塘边扯猪菜,想快点扯早些回家,可他一双冻僵了的手怎么也快不起来。

    噩耗传来时,外公很镇定地跑去叫回正在耕田的爸爸。

    曾祖母躺在火炉旁边的垫草地铺上,因为没钱治疗,已经呻吟了一个多月了。

    在那一个月里,外公每天出门去扯猪菜前,就到曾祖母身边跟她打个招呼。

    曾祖母每次都很小声地对外公说:“天气冷早点回,别下水!”讲完后又呻吟起来。

    那个场面现在想来,很是悲凉。

    曾祖母为了这个家耗尽心血,走的时候,才三十二岁。

    当时的村里,若是年轻人过世,丧事很简单,放进棺材停置一天,晚上不唱孝歌,白天不做祭祀。

    安葬出门路上,不论死者年龄大小,按习俗孝子孝孙要赶在前面,膝下垫一个稻草枕,频频不断地向灵柩跪拜,一般最多跪拜至半途。

    但外公不停地跪拜,两公里的路程,外公不知道跪拜了多少次,一直跪拜到墓地,跪在曾祖母墓碑的前方,等着他母亲下葬,久久不起。

    外公说,曾祖母走后,自己的爷爷奶奶也先后走了,原本和谐的生活全乱了套。

    那时外公十三岁,不会洗衣服,不会煮菜煮饭,曾祖父也不会。

    外公只能吃一餐饿一餐,吃了夹生饭,又吃焦锅饭,同时还要读书。

    这样熬了一年多,终于在1947年的秋天,外公迎来了后妈。

    外公把这位后妈当亲人来爱,左一声妈,右一声妈,随时随地亲热她。

    下午放学回来,外公还主动烧火煮饭,或者帮着后妈挑水取柴,生怕她离开自己的家。

    过年过节了,外公把最好吃的夹给后妈,平时采摘到山中野果“杨懂干”小草莓,外公自己舍不得吃,都拿回来给后妈吃,当然后妈也舍不得吃,都是让给外公和弟弟妹妹吃。

    就这样,后妈与这个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外



第六十二章 外公的故事(五)
    外公说小时候,吃肉真是做梦。

    家里来了客人,买一块豆腐招待就算高档礼信了。

    每年只有过节了才能吃到一点鸡肉,或者煮一碗面条当菜吃。

    一到冬天,外公就天天盼望快过年,那样可以吃一餐饱肉。

    家里平常的条件,是连油都吃不起,瓦罐里难得有十几粒拇指大的肥猪肉,炒菜时夹出一粒放到锅里,从锅底往锅边擦,很快肥肉就变成指甲般的肉渣。

    外公几个小孩子尊称它为油果渣。

    吃饭时外公的眼睛盯着锅,心想早点发现油果渣,但即便外公得到了,也放在碗边舍不得吃,看着它流口水吃口饭津津有味,吃一餐特别甜的饭,最后才慢慢品尝那油果渣。

    其实一两岁时因为吃的是目如,所以抵抗力强,身体也比较健壮,活泼可爱逗人喜欢,人人争着抱,相互逗乐话就多。

    但当外公脱离母奶后就开始营养不良,无精打采,苍蝇落在鼻子上也无动于衷,老老实实独自呆坐凳上没人对话,呆在一个“宁静无声”的家。

    外公小时候特别爱哭,为什么呢

    现在看来原因很简单,因为农村那样的卫生环境,小孩的肚子里都是一堆蛔虫,孩子感觉不舒服自然就会哭。

    外公曾经哭到人人都讨厌他,好像在他的记忆中除了爷爷奶奶,没有人爱过他。

    有一天他在路边老房子的墙角旁,拉出了一大堆**裸的蛔虫。

    外公也曾看到有些小孩吃了驱虫药以后,拉出一大碗蛔虫便再也不哭了。

    对于外公,环境没有提供讲话的机会,长辈们没有提供能说会道的基因,再加上身体瘦弱产生自卑害羞的心态,终于形成小姑娘的性格。

    外公出门都是低着头走路,脸红不敢说话,直到读中专还十分害羞,同学们都叫他姑娘。

    而说到医疗条件,自外公出生直至解放初期,外科疾病民间还有点土办法管用,内科疾病农村医疗水平非常低,没有治愈的希望,只有等到病症严重时,才逼不得已找药铺老板开单吃药,很多人服过三五次无效也不愿再花钱治病了。

    外公大约六岁时,病倒在床,睡得昏昏糊糊,只记得奶奶要他喝水。

    也不知奶奶喂给他的究竟是什么水,外公只感觉有点苦,后来喝到的水就很清淡,但其实清淡的水就是水沟里的水。

    原来,那些苦水,也就是药,还是花钱买来的。

    后面家里没有更多的钱,外公就连喝了好几天水沟里的水。

    外公说算他命大,喝几天水也慢慢清醒了过来。

    但他的两个妹妹都是五岁前就夭折了,劳累的母亲三十二岁也走了,1957年的时候,聪明的弟弟也没有活过十六岁。

    那个年代,除了疾病,饿肚子,还有可恶的日本鬼子。

    日



第六十三章 外公的故事(六)
    外公七岁读书的学校,只有一间教室,设备非常简陋,砖头砌成的两个柱,放一块大约七厘米厚、三十厘米宽、两米多长的松木板,构成一张书桌,供四五个学生用。

    文具也很简单,语文,算术两本书,大字簿,算术簿,一个墨盒一枝笔,外公两手拿着就去上学。

    全校一个班,三十几个人,年龄大小不一,就属外公最小。

    那时的语文非常简单,第一课“看看,看新书,新书真好看”。

    是的,第一课,只有这三句话。

    外公上课很认真,只要是老师讲过的,外公就反复背诵和默写,一心想出好成绩。

    外公守纪律,不搞小动作专心听讲,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学习成绩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慢慢地,外公在班上有了一点名气,开始有同学主动接近他,课前课后拉着他的手一起玩。

    那时,没有音乐老师,听不到歌声;没有体育课,没有稍宽点的地方活动,相互接触的时间非常少。

    那时的外公,其实还远远没有融入集体,他仍是一个很内向害羞的人。

    第二年,外公的学校跟另一所学校合并了,新学校教室明亮宽大,两人共一张桌。

    去新学校的第一天,外公穿着妈妈准备的一件好衣服,那件衣服之所以称“好”,是因为只有袖口打了个包边补丁,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很像新的,外公高兴极了。

    他早早地就奔到学校,等着新同学的到来。

    但新同学来了之后外公就后悔了,因为他发现新同学大多都穿得比外公好,同学们身上的新衣服很漂亮,让外公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可能也是从那时起,外公暗自下了决心,要努力学习,用成绩超过他们。

    这所学校初小有三个班,高小有六个班,都是来子周围十多个村的所有孩子。

    功课很简单,也是只有语文和数学。

    作业也很简单,每天写三十二个大字,抄写和背诵当天的课文,对于外公来说,上自修课就完成了,没有家庭作业。

    但外公回家后还自行反复背诵,背得滚瓜烂熟,深怕抽查背不出丢丑。

    毛笔写的大字、小字,老师全部审阅。

    大字写得好的,画一个红圈。

    一页纸写八个字分成两行,一行四个字都画上圈就成一条龙。

    大家都认真写,比比看谁的龙最多。

    外公经常很开心的拿自己得到的龙给爸爸看,只不过他总是比不上同桌同学的龙多。
1...131415161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