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如许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离月上雪
大家的愿望是,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做出非凡的贡献!
1960年8月至1961年3月期间,外公协助医学院建立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工作室,负责安装调试仪器。
外公第一次去时发现,工作地点就是一间空荡荡的大房间,连一个电源插座都没有。
不得不说,这是工作上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因为外公并不懂如何安装电源插座。
于是外公找了些书学习相关电工知识,并到实验楼进行察看对照,火线零线保护线对应插座三个点,道理很简单。
外公从仓库领回全套电工工具,顺利地完成了电源插座的安装工作。
通电后,外公一台一台地开箱打开那些崭新的仪器,开始进行安装调试。
那时电子仪器没有现在完善的售后和保修服务,如果出现故障很麻烦,必须寄回厂家,耗时要几个月。
外公检测的十几台仪器中有三台出现了故障,按常规这三台仪器可以退回生产厂家,外公的工作也就可以圆满结束,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
但外公为了这些仪器可以早日投入使用,居然自己大胆地开启仪器封印,也就是保修凭证,独自开始修理起来!
两天过后,外公顺利排出了两台仪器的故障,就差一台64进位定标器的故障还没有排除掉。
这种仪器是放射性同位素测试中最主要的一种,外公还重点学习过,也专门打开测试过,原理结构他都很熟悉,想着修理好应该不困难。
但后来他折腾来折腾去都没修好,百思不解之时,正巧有些人走进来视察,外公猜想可能是医学院组织的验收专家。
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在外公旁边驻足观察,外公觉得他可能是个行家,便主动与之交谈。
原来那人是搞地质探矿研究的,经常用到这种仪器。
那个人让外公改变一下反馈回路中一个电阻的大小就可以排除故障。
外公照做了,果然修好了,但至于是为什么,就连那个专家都说不清楚,他只是说自己遇到这种问题时就是那么修的。
也就是那个时候,外公觉得自己虽然在学校学了不少知识,但工作中仍会碰到很多新的问题是课本无法解决的,所以他唯一
第七十章 外公的故事—挂了20年的蚊帐
1961年是不平常的一年,国家经济困难,大力精简机构。
1961年8月,外公中止了在柳州钢铁厂的科学实验,进入了一个物理研究所,负责放射性同住素的应用。
当时我国既没有能力生产机械手,也没有能力生产静电加速器。
于是国家科学委员会在上海安排制造,需要各省各市的相关人才前往,于是1961年10月,外公去到了上海。
与外公一同前往的还有另外两名同事,他们一人分在设计组,一人分在调试组,而外公则被分在电子枪组。
外公说,电子枪不是普通的枪,它发出的是电子或带电粒子,眼睛看不见,只能从真空管道的一端发射到另一端。
外公的任务,就是通过无数次的试验找出最佳参数。
那段时日外公还有印象的有两人。
一人是一位领导,大约五十岁,穿一套唐装、一双布鞋,一身打扮比小镇上普通市民还土。
领导的工作岗位本来应该在办公室,但他却和外公一样在一米厚的水泥墙旁的调试车间工作,一样爬高去观察故障现象,一样没有特殊营养品供应和夜餐费,一样和所有人一起加班到深夜。
另一个人是一位普通工人,三十来岁,上班在路上要花要两个多钟头,天天这样跑,没有节假日,没有加班费和补休,但是人家没有怨言,高高兴兴地干。
外公说:“六十年代的人,从领导到群众全都这个样,大家都在一个染缸里,全都染成了一个颜色。”
有一天,正当外公专心工作时,传来了一个惊天的消息。
家乡的物理研究所、煤炭研究所、以及化学所全都解散了!
高学历的同事大都分配到各个学校,外公心想完了,难道自己也要失去研究工作,回到学校当老师么
兜兜转转一圈,好似又回到了原点。
虽然解散研究所时全国的大势所趋,但是家乡的科学委员会还抱着希望,期盼着当国家形式好转,研究所能够重新办起来,于是选择了30多个优秀人员做“种子”。
幸运女神再次出现了,她让这位她一直爱着的男孩成为了“种子”之一,而当年的那个男孩,现在已经是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了。
1962年6月,科学委员会收集的“种子”成立了科委中心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个分支机构。
那是一栋两层楼的房子,约1000平方米宽,外公说那个地方足够他们这些种子生根发芽了。
外公被分到了分析组,这个组有一个分析仪器测量室,有酸度计、滴定仪、色谱仪等各种仪器。
不仅有有国产的,还有进口的。
外公一看这些仪器的说明书,惊呆了,因为这涉及的知识面太宽了。
外公素来爱好学习,业余时间也书不离手。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