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第九百零七章 做些什么
顿了一下,杨素叹息一声:“李荩忱能够看穿的,显然徐陵和吴明彻这些老贼之后也都看穿了,所以他们现在已经向李荩忱靠拢,但是还有很多人本身就带着皇室的标签,所以他们也只能继续装糊涂,期望着最后那一天会来的晚一些”
这乱世之中,掌权的人更迭有多快,大家心里都有数,南陈从陈霸先开国到现在不过才短短的二十年,皇帝已经换了好几个且不说,朝堂上的官员更是走马灯一般的变换,从最开始的侯安都、徐度等人到后来的吴明彻和徐陵等人,再到现在的东宫江总和孔范几个,或许谁都没有想到短短二十年中就有几代人过去了,算起来每一代人真正掌握权力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三四年。
而为了走上这个巅峰,他们几乎消耗了半生。
也或许是因此,至少对于现在控制南陈的东宫群臣来说,好好地享受当下权力带给他们的滋味,显然要比惶恐担心李荩忱哪一天会不会打上门来来的更重要。所以至少现在杨素没有听说过南陈有任何想要主动进攻甚至是加强防御的意思。
经过襄阳之战后的萧摩诃已经很少公开露面,显然襄阳之战对他的打击很大,而南陈军队也开始龟缩防御,甚至之前为了方便李荩忱入蜀而重新休整的信州等城池都已经再一次荒废。这些扼守三峡入口的要塞被轻而易举的放弃,更能够说明现在萧摩诃实际上也没有多少和李荩忱大动干戈的心思。
大家都累了,都想沉浸在这几年动荡之后少有的安宁之中。
“处道兄”李渊试探性的问道,杨素已经发呆有一会儿了。
杨素这才回过神来,低声说道:“可想而知,汉中侯之后的目标肯定会转移到陈人身上,不平定荆州和江南,汉中侯单单是依靠现在的巴蜀和襄阳等地,很难支撑进攻关中和中原的战斗。尤其是现在增加了西北的地盘,对于他来说并不能算是一个大的臂助,反倒是更像是一个阻碍。”
李渊微微颔首,他的先辈李虎虽然只是寄籍在陇西李氏,但是经过三代人的不断融合,以及陇西李氏本来就有向关中进一步靠拢的心思,这两个家族已经达到了同气连枝的地步,至少李渊现在已经是实打实的陇西李氏族长。
犹豫李渊和陇西李氏的关系已经很亲近,所以他对于陇西以及整个西北的情况还是很了解的,吐谷浑和突厥人的威胁让西北的人口在流失,大片的土地陆续荒芜,而因为北周这些年的重心一直都放在对北齐和南陈的战事上,对于西北和巴蜀等地也都是疏于管理,否则也不会给李荩忱这样的机会,不过这也意味着李荩忱想要西北发展,而不是变成自己的包袱,肯定要投入人力物力的。
杨素虽然不太清楚李荩忱的发展计划,但是也看的出来,巴蜀的元气还没有恢复,李荩忱根本就没有重建西北的能力。更何况从根本上来说,西北之所以衰落,是因为丝绸之路被切断,没有了丝绸之路,西北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一潭死水,如果李荩忱想要让水池中的水流动起来,就必须要开通丝绸之路。
可是现在西域本来就已经是小国林立、局势混乱,更不要说道路上还有吐谷浑和突厥,再加上西边大秦那里现在是什么情况早就已经没人知道,所以除了道路或许是现成的,路上的
第911章 不为我用
宇文赟虽然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荒唐皇帝之一,但是能够被宇文邕选中作为接班人,当然也不是一点儿能力也没有,他放心的重用杨坚,看中的又何尝不是杨坚的根底实在是薄弱。
只不过也正是因为历史上宇文赟对于杨坚的过度信任,才最终导致杨坚膨胀到无人可制的地步,最终取代了北周称帝。
可惜在这个时空中杨坚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如果不是宇文赟以及高熲等人的支持,杨坚甚至已经很难在北周朝廷中立足。而对于弘农杨氏,杨坚更是心情复杂。他和弘农杨氏有着一样的姓氏,曾几何时,杨坚幻想着弘农杨氏能够接受自己,哪怕只是寄籍在弘农杨氏之下,至少这样杨坚就有了足够的底气,至少关中内部会团结一心。
可是事实是,弘农杨氏果断的站在了李荩忱哪一边,而相应的,一直受到打压的陇西李氏和长孙氏也都作出了选择,甚至长孙晟现在已经变成了李荩忱的行军主簿,并且帮着李荩忱拿下了天水城。至于弘农杨氏的杨素就更不用说,现在满朝文武谁不知道杨素实际上就是李荩忱在长安的代言人
也因此,杨坚虽然可以恐吓弘农杨氏,但是却没有办法真的将他们怎么样,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在面对李荩忱上,杨坚只能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毕竟他本人实际上并不算很擅长军事谋略,而麾下将领之中最有名望和能力的韦孝宽都是李荩忱的手下败将,所以可以说至少在现阶段,杨坚是不具备和李荩忱全面开战的条件和实力的。
所以对于李荩忱的条件,杨坚实际上也没有太多的选择,若是不答应的话,更吃亏的还是他。
而杨素此时正快步穿过杨坚府衙的回廊。
他见杨坚,主要是为了向杨坚争取到弘农杨氏的安全地位,如果弘农杨氏依旧被杨坚用现在这种方式封锁的话,那么早晚会支撑不下去的,毕竟一个庞大世家的运转可不单单依靠的是人脉和积蓄,附庸在这个家族羽翼之下的人实际上才是家族能够继续向前良性发展的依靠,这些农夫、工匠不断的为家族创造收入、拓展影响,才能让一个家族越来越强大。
可是无疑现在杨坚的做法封锁了弘农杨氏和外界的交流,很多没有了家族支持的酒楼客栈、商铺和工坊都受到了行业中竞争对手的打压,这就让杨素必须要为家族的生存而努力了。
李荩忱绝对不会因为弘农杨氏的生存而专门给杨坚列出条款,如果那样的话,李荩忱要杨素又有何用如此简单的局面若是杨素自己都不能打开的话,也没有办法向李荩忱证明自己的作用。
现在的实际情况并不是李荩忱需要弘农杨氏的扶持才能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而是弘农杨氏必须要向李荩忱证明这个家族依然有使用和存在的价值,才能在李荩忱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李荩忱对于长孙晟的任用已经能够表明李荩忱对这些世家的态度。
只要你们有能力,那么李荩忱是来者不拒的,哪怕是鲜卑人!
从个人情感上来讲,李荩忱对于鲜卑人当然是没有多少好感的,但是他必须承认,经过这百余年的演变,汉化之后的鲜卑人已经万泉河汉民族融为了一体,不过即使是如此,这些鲜卑人也依旧保留着足够的力量和底蕴,毕竟作为整个北方的统治阶级这么多年,他们还是有足够的权力的。
&
第九百零九章 去西北的人选
李渊不自然的笑了笑,有些紧张。
出身于贵族,这样的场面他并不是没有见到过,但是他还从来没有见到过两个人上来就如此剑拔弩张,尤其是在知道他们两个的对话最终将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时候,若是不紧张反倒是奇了怪了。
而杨素似乎早就料到杨坚会这样问,淡淡说道:“汉中侯日理万机,这些事情自然不需要一点一点吩咐下来,身为汉中侯的幕僚,自然应该为汉中侯分忧。”
杨坚这个时候到时说不出来什么,而李渊看向杨素的目光更是多了几分崇拜,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够不动声色的说出这样厚颜无耻的话来就好了。
杨素并不打算留给杨坚多少思考的机会,紧接着说道:“当初某与汉中侯约定返回关中,一来是为了家族,二来也是为了能够调和汉中侯和随国公之间的关系,当前的局面下,汉中侯志不在关中,而想来随国公也无暇顾及汉中,双方不应该再有冲突才对。”
杨坚的目光在杨素的身上扫来扫去,而杨素似乎并没有觉得自己说的哪里有问题,昂首挺胸看着杨坚,虽然他的话怎么听都觉得有些无耻,整个西北乱作一团,归根结底不还是有弘农杨氏在背后唆使的功劳么!
不过至少就当前局势而言,杨素所说的也是事实。
良久之后,杨坚叹了一声,淡淡说道:“没错,某无暇西顾,这个时候能够和汉中侯握手言和并不是坏事。只是不知道汉中侯那边又能够开出什么样的条件毕竟如果真的按照处道所言,某与汉中侯现在应该是相互扶持而不是相互打压才对。”
杨素怔了一下,杨坚这个老狐狸!
本来按照李荩忱的设想,双方也就是互相不再进攻,可是现在杨坚的意思,分明就是想要和巴蜀通商以及加强联系,甚至最后形成准军事同盟的关系。
这或许并不是李荩忱想要的,因为至少现在李荩忱依靠巴蜀、襄阳和汉中等地,实际上已经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就算是不和外界有交流也没有问题,这也是巴蜀的好处,天府之国可不是说说而已。古往今来,进入蜀地的势力或许很难冲出去,但是也没有听说有在蜀中坚持不下去的。
反倒是对于杨坚来说,其活动空间经过西北一战已经彻底被压缩在了关中,关中富庶不假,但是长久以来作为北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关中周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杨坚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军队,而单单凭借关中这尺寸之地,很难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
因此杨坚更需要和外界的交流以及寻求支持。
普天之下恐怕也就只有李荩忱尚且还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了。
所以杨坚毫不犹豫的借这个机会“反将一军”。
杨素顿时挑了挑眉,不得不说杨坚突如其来的要求还是让杨素有些意外的,更重要的是杨素根本没有权力代表李荩忱做出这个决定,这背后牵扯的实在是太多,如果真的出了什么意外,杨素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坐在杨素下首的李渊更是神情紧张,杨坚的要求显然已经超出了他之前和杨素的商讨范围,因此李渊知道这个时候杨素自己心中也是没有底气的。
杨素当即沉声说道:“此事事关重大,某需要请示汉中侯,如果随国公允许的话,某现在就动身。”
“此去西北,路途遥远,处道若是走一遭,舟车劳顿,难免疲惫,不如处道写信一封,正好让李家小弟带着处道的信以及本公对汉中侯的回复前往西北,”杨坚笑眯眯的说道,目光落在杨素身后的李渊身上,“年轻人就应该多磨练磨练,不知道处道
第九百一十章 初见李渊
已经入冬的六盘山下,狂风漫卷,哪怕是在山的背风面,也依旧能够感受到空气之中弥漫着的肆虐之意。李荩忱并没有退回安定,他不会在这个时候给于翼任何一点儿机会。
不过于翼也比较老实,现在在云田似乎也没有想要找李荩忱麻烦的意思,大家都在静静等待着杨坚的消息。而事实证明杨坚也没有让李荩忱多等,很快李荩忱就见到了来自长安的使者,只不过这使者的身份的确让他吃了一惊。
他没有想到自己和另外一个时空中一个伟大王朝的缔造者见面是以这样一个形式。
当然了这个缔造者现在不过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哪怕是以这个时代的标准来衡量,也只能算是一个年轻人,李荩忱无论是从哪个角度都看不出来这个年轻人身上的“王霸之气”,更不敢想象历史上就是他创造了华夏民族在汉朝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代,一个真正的包容开放、万方来朝的时代!
一路风尘仆仆而来的李渊站在李荩忱的面前多少有些拘束,不过局势紧张,也容不得李渊在这里出神,一边将杨坚和杨素的信件递给李荩忱,一边沉声说道:“长安之中,随国公对我几个世家多加逼迫,情况危急如此,还请将军定夺!”
李荩忱怔了一下,拆开杨坚和杨素的亲笔信扫了一眼。杨坚的这封信篇幅不长,但是上面明确的答应了李荩忱提出的条件,从此之后李荩忱和北周以萧关为界限,萧关以外的天水、安定、武威、陇西等地全部归属李荩忱,但是李荩忱向东不可以越过萧关和大河,向北不可以越过长城,主力大军不可出阳平关,将李荩忱的势力范围牢牢地限制在传统意义上的关中范畴之内。
而与此同时,杨坚向李荩忱请求通商,尤其是矿石和粮食的贸易。显然以现在关中的土地,已经没有办法供给这么多的人,而且随着战事的进行,军中也开始缺少铸造兵刃和箭矢的矿石。
这封信的字迹很是端正,条理清楚,显然杨坚已经思考过很久。
而杨素的信截然相反,颇为潦草,不过字数也不多,上面简略的介绍了现在北周的朝堂情况以及杨坚所面对的困难,同时还提及了长安的现状。
显然关中的生活要比李荩忱想象中的还要艰难,随着西北这最后一片大后方落入李荩忱的手中,关中已经是实打实的四面皆敌。不过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出现过,曾经的老秦人就是这样崛起在秦岭下的荒芜土地上,而后来的汉景帝也是南有七王之乱、北有匈奴虎视眈眈的情况下,硬生生的凭借关中力挽狂澜。
不过这毕竟只是个例,现在的杨坚显然快到了独木难支的地步。已经没有了外来粮食和商贾贸易的长安城,现在面临着物价飞涨、民心惶惶的问题,百姓和贵族都在争先恐后的逃离这是非之地,而北周的府库中并不是没有银钱,只不过这银钱显然现在已经买不到杨坚需要的东西,比如粮食,比如布匹等日常生活用品。
同时在信里,杨素也没有回避杨坚对几个世家明暗威胁的事情,不过同时他也指出,至少从现在看来,李荩忱用多余的粮食、木材等来换杨坚手中的钱财,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李荩忱接下来肯定是要对南方用兵的,大军军饷等等也都需要以钱财而不是粮食布匹的方式来支付。
更重要的杨素只是在信中隐晦的提了一句,但是李荩忱很清楚,借此机会巴蜀的商贾可以进入关中,自然李荩忱的眼线也就随之进入,对于李荩忱来说当然是一举多得。
实际上李荩忱之前就已经有想要和杨坚通商的意图,对于杨坚这
第914章 入安定
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李荩忱并不是没有见过一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徐陵、萧摩诃等人也好,韦孝宽和尉迟迥等人也罢,甚至还有杨素和长孙晟,林林总总。
对于熟悉南北朝和隋代历史的人来说,这些名字也算是如雷贯耳了,不过话虽如此,这些人毕竟在历史上都是以臣子的身份出现的,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站在李荩忱的对立面,因此李荩忱并不用担心如何与他们相处,只需要考虑怎么击败他们就可以。
凭借李荩忱现在的能力和实力,就算是杨坚当面,他也不会退缩,毕竟这个时候的杨坚,可远远不能与另外一个时空中的那个威风八面的随国公相比。
但是出现在李荩忱面前的李渊可就不一样了,李荩忱很清楚他都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说句实话,李荩忱并没有控制李渊的把握,不过这个时候李渊既然已经送上门来,李荩忱肯定也不可能不爱惜人才。
想来也是,乱世出英雄,如果没有隋炀帝的一通折腾,可能李渊到最后也都是唐国公,而且说不定因为其沉稳的性格而步步高升、宰执天下,最终在青史上留下自己忠臣的名声。
本来历史上对于李渊起兵就有很多重说法,不甘人后的刘文静和裴寂等人的帮助、对天下野心勃勃的二儿子李世民的推动等等,似乎都将李渊的形象塑造成一个胆小怕事、完全被人推上皇位的样子。
但是李荩忱对此并不太相信,一来这其中有小说家戏言夹杂在其中,久而久之已经难辨真伪;二来将李渊的形象塑造的仁德厚重,起兵夺得天下也完全是被逼无奈,对于唐王朝以及后世众多以唐代李氏后裔自诩的大小朝廷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坏处。
至少李荩忱在这个时空之中经过自己的判断,发现历史还是有很多偏差和出入的,毕竟言简意赅的史家只是通过三言两语去塑造一个人,这自然而然就会导致这个人的形象极其刻板而单调。可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又怎么可能一生之中只有一种不变的性格呢
比如李荩忱刚刚见到的李渊,又有谁能想到历史上就是这个看上去颇有几分英气的少年最后夺得了天下而如果不是了解这一段历史,李荩忱是怎么都不会将这个少年和史书上塑造的宽仁厚重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时势造英雄,的确如此,有的时候时代浪潮的翻滚的确可以让一个人改变很多。
李荩忱不确信自己的后代会不会给李渊这个机会——他现在也还没有后代——但是他确信,至少在这里这里,只会让李渊作为一个忠厚老实的臣子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枭雄。
李渊带着李荩忱的承诺走了,而既然李荩忱答应了,那么必须要再等长安的回复,云田的于翼和街亭的贺兰师已经开始撤军,而兵出阳平关的萧世廉也将兵马退入汉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