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可是现在如果李荩忱也打算用相同的办法来对待冼夫人的话,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冼夫人和她麾下的岭南各部可不是已经穷困潦倒甚至可以说是走投无路的巴人八部能够相比的。
这些部落在岭南几十年发展,已经自成一体,说句不好听的,和百越这些部落的听调不听宣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冼夫人可以接受名义上的管辖,只要朝廷保护他们在这一方的自治,那么朝廷是谁并不重要,作为回报,冼夫人也会确保这一方的安宁和平,相比之下,谋求真正的独立的百越部落自然更为激进,所以也就是冼夫人的敌人。
可是一旦大家联手解决了百越部落,这之后呢
李荩忱难道会放任冼夫人在岭南自成一体
萧世廉虽然不太清楚李荩忱到底要干什么的,但是他很清楚,李荩忱是要把南方打造成以后北伐的大后方,所以也不会早早地派人进入南中,也不会在灭国之战最关键的时候依然抽调这足足三分之一的兵力南下岭南。
李询沉声说道:“将军,战百越只是一时,我们也要训练自己麾下擅长于山野作战的兵马,随时要做好和冼夫人翻脸的准备啊。属下也曾经研究过,冼夫人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能够稳定一方,手段自然不差,我们更是不能掉以轻心。”
“言之有理啊。”萧世廉伸手撑着沙盘,李荩忱还真是给了自己一个足够让人头疼的任务,这肃清岭南远远没有自己想象之中的那么简单。不过好在李荩忱也答应会在近期之内派遣援兵南下,到时候或许可以有更多的筹码。
轻轻咳嗽一声,萧世廉沉声说道:“一步一步的来,我们先把百越这一块地方吃下去!”
——————————————-
晨光透过窗户洒在并不算非常大的寝殿之中。
乐昌缓缓睁开眼,毕竟已经是初秋时节,清晨已经带着一丝凉意,让她下意识的扯了扯被褥,然后更紧的贴在李荩忱的手臂上。而李荩忱似乎也被她这个动作惊醒了,睁开眼睛打了一个哈欠,对着乐昌笑了笑。
“抱歉。”乐昌歉意的说道,“还早呢,要不要再睡一会儿”
李荩忱并没有接话,而是直接看向乐昌:“我无妨的,倒是你怎么这么早就醒过来了”
乐昌伸出手臂环住他的脖子,低声说道:“妾身有一件事不知道应不应该问。”
“你这丫头,怎么总是吞吞吐吐的,”李荩忱笑道,“但说无妨。”
乐昌瞪大眼睛,好奇的问道:“张丽华漂亮么”
李荩忱皱了皱眉:“某不得不承认,的确是个美人儿。”
&n
第一千五十六章 新制度
毕竟历史摆在这里老陈家可是太老实了,愣是一个造反的都没有,以至于杨坚最后都有些不好意思,专门把一些表现突出的陈氏子弟调回了京城,安排在一些尚且算重要的位置上,也算是表彰他们这种合作态度。
“好了,再睡一会儿吧。”李荩忱轻轻拍了拍乐昌。
“陛下,大将军在宫门外求见。”清荷的声音在屏风后面响起。
“裴大士还真是不让人肃静。”李荩忱翻了翻白眼,而乐昌也挣扎着起身要帮他收拾,不过被李荩忱按住了。
“你再睡一会儿,让清荷伺候就可以了。”李荩忱微笑着在她的唇上吻了一下,“清荷,把衣服拿过来。”
“是。”清荷急忙上前帮着李荩忱穿衣,余光看到缩在被褥中带着笑容的乐昌,心中也是高兴,自家主子总算是开心了。
裴子烈火急火燎的赶过来,实际上还是因为岭南的事,萧世廉的奏章每日都有送到,一来是报告前线的情况,二来也是请求李荩忱的指示。这一仗到底要打到哪里,打到什么程度。
“陛下,对于岭南您到底是怎么打算的”裴子烈看着打着哈欠揉腰的李荩忱,强忍着笑问道,“陛下若是再不给萧伯清一个明确的指示,萧伯清和李正言恐怕真的会把岭南给闹翻天。”
没错,以萧世廉的性子,肯定是不嫌事大,而李询虽然稳重一些,但也拦不住萧世廉的。
李荩忱注意到了裴子烈怪异的目光,急忙说道:“你别想歪啊,起床的时候扭了一下。”
裴子烈一笑,脸上一副男人都懂的申请。而李荩忱顿时翻了翻白眼,明明自己什么都没干,昨天乐昌那丫头闹了一场,或许是担惊受怕了多半天也累了,所以抱着自己就睡着了,李荩忱也不舍得弄醒她,真的什么都没做。
不过这也没法给裴子烈解释清楚,必然是越抹越黑,所以李荩忱干脆也不解释了:“南中和岭南连成一线,再往南延伸到交趾和日南,这都是我们必须要掌握在手中的地方。南方大洋上有星罗棋布的岛屿,而我们的水师,不,到时候就应该叫做海军,就应该从这些地方出发,占领这些岛屿,夺取岛上的资源,同时泰西的人贸易。”
“这”裴子烈瞪大眼睛。
自家陛下的胃口,也未免太大了吧。
“本来就是华夏故土,二十年前我们还曾经掌握,”李荩忱沉声说道,“拿下是有必要的。”
汉代末年对于交趾和日南的掌控实际上就已经非常薄弱了,到了南北朝时期更是只剩下了交趾一带。但是陈霸先起兵于岭南,为了平定后方的叛乱,一直把兵锋推到了后世的北越,在原来的汉代日南郡故土上设立明州,正式将其纳入南陈的统治。
但是随着这些年南陈不断对北方用兵,这些地方也再一次被林邑和百越等侵蚀殆尽。因此李荩忱重新拿回来并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南洋上,李荩忱倒是没有打算现在就铺开局面,毕竟人口数量并不算多,而且南洋上的那些原材料主要是满足工业生产,现在自己也用不着那么多。因此李荩忱对南洋的规划只是长期的,现阶段如果能够派遣水师占领几个据点自然是最好。
裴子烈还是有些不明白李荩忱为什么要把侧重点放在岭南上。
“那边的水稻一年三熟。”李荩忱一摊手。
“臣以为当巩固之。”裴子烈当机立断。
&nb
第一千五十七章 三省六部和太尉府
之后便是门下省,主持官员称为侍中,这个实际上是和北朝那边一样的,只不过在北朝门下省起到的是中书省的作用。而侍中和门下省实际上就是皇帝的高级智囊团,在李荩忱的规划中,门下省不但有责任审核奏章、提出建议,还要作为参谋负责制定国家政策和军事政策,实际上相当于后世的总参。
再之后便是尚书省,尚书省的主持官员则是都官尚书,主要就是统筹下面六部,负责上交消息和下发命令,同时作为六部之上的直接领导,有权利和责任主持六部事宜。
而尚书省之下便是六部,分为礼部、刑部、户部、工部、吏部和商部。
和历史上的六部不同,李荩忱将兵部摘了出去,补充了商部。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历史上到了宋代,兵部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枢密院。而且既然李荩忱要给文官和武将划分界限,再把兵部放在文官六部之中自然就有些不切实际。
而六部之中,礼部不仅掌管礼仪礼乐,也掌管礼仪教化,换句话说,已经建设的成都学院和正在筹备的岳麓书院、金陵学院和太学等等,都在礼部的管辖之下。
刑部则掌管法律的制定和判决,李荩忱坚持认为法律的重要性要和道德礼仪放在相同高度上,对此顾野王等人也只能同意。
户部和工部自然不用说,一个掌管人口和经济,一个掌管工业和工程建设。而吏部主要则是掌管人才选拔和官员任命,和历史上也相差无几。关键是这个商部,虽然大家都知道李荩忱还是很重视商旅的,并且在李荩忱团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峡江唐氏等巴蜀世家实际上都是商贾出身,但是还是惹来了争议。
不过谁都不能否定商贾在李荩忱的鼓励下正在崛起的事实,所以这个商部也算是勉强被认可了。
三省六部,这便是朝廷上文官系统的组成。而在地方上,则是分为州——府——县三等级,每个等级的州刺史、府太守和县令由文官担任,这和之前是一样的。
但是这只是文官体系,朝廷上还会单独设立武官系统。和之前一样,武将的事务在朝廷上的主持者便是太尉府,但是原来的南陈司空府只是负责战报的来往传递,但是现在李荩忱赋予了太尉府新的权力,所有的战争规划、兵力的调遣以及后勤保障等等,太尉府都是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负责者,实际上有些类似于后世的枢密院和初期的军机处,只不过地位肯定要比重文轻武的宋代要高上很多。
太尉府之下便是两重号将军、四征将军等等,这些官职由汉代的战时授予完全改变为任何时候都授予,各将军受命于皇帝、承接命令于太尉府,持节驻守各地,但是实际上他们只是在所防守的地方有军队的训练权,真正的征战权力需要经过朝廷和太尉府的批准。
而具体的军中安排,李荩忱也打算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的,这主要也是因为南朝三百年以来,军队制度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导致军中也出现了很多混乱,更何况李荩忱一步步走到今天,他麾下的这些兵马并不完全是招募来的,还有很多是降将和降兵,因此这就导致了不同的将领麾下兵马数量甚至都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情况在南北朝时期非常常见,但是李荩忱很清楚,这样只会进一步导致将领拥兵自重,他必须要给整个军队制定一个标准化的规矩,
第一千五十八章 给个“关公”拜
?
“所以你们现在大致是怎么想的”李荩忱紧接着问道。
“军中要统一规划职位,百人为一幢,五百人为一仗,千人为一校尉,三千人为一都尉,八千人为一偏将,两万人为一杂号将军,五万人为一主将。”裴子烈显然也有所腹稿。
实际上这和南朝军队的大致规律差不多,只不过军中在偏将以上就开始有些混乱,这也是李荩忱主要改革的地方。
“这是从下往上说,而如果是从上往下说,以末将为例,末将身为大将军,麾下携五万大军,军当有军号,军中下辖左右两师,各万人,各属于杂号将军,听命于末将,而中军以及后军总共万人,直属于末将。”裴子烈侃侃而谈,“同样的道理往下类推,一直到校尉,校尉以下,不过千人,征战的时候无需再详细划分中军出来,所以只设两个仗,军中仗、幢众多,不再以左右为号,而是以数为号,称之为第一仗第一幢等。”
李荩忱微微颔首,这实际上和自己跟裴子烈等人大致描述的想法差不多,也算是结合了后世和现在的实际情况。
“那军中高层呢”
“校尉及以上都是由尉或者将和主簿、司马组成,”裴子烈急忙解释道,“司马主要是负责和后方以及更高层消息的往来、行军计划的协作安排以及在和平时期训练士卒等等。”
这相当于参谋长和副手,和汉代差不多。在汉代的时候,除非将领拿到了虎符,否则是没有权力调动兵马的,兵马的训练等等都是军司马在负责,这可以有效地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反过来威胁到朝廷。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战事的增多导致很多将领都已经是长期带兵在外,所以军司马这种和平时期统率军队的官职自然就有些鸡肋,逐渐被主簿所取代。现在李荩忱重新恢复军司马的职位,把他们的职责改为监督和辅助。
“而主簿主要负责战功的统计、后勤以及军中的思想。”裴子烈紧接着说道,“按照陛下的设想,军中会设立忠义社,军中主簿对这个团体负主要责任。”
说到这里,裴子烈不无担忧的看向李荩忱。别的实际上都在历史上有迹可循,这个才是军中改革的重点和真正的创新点,增强主簿的职权,进一步掌控军队思想。
而忠义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准备成立的,顾名思义,忠义社就是通过各阶层的主簿向下面的士卒传播忠诚和正义的重要性,培养士卒忠君爱国的思想。而忠义社自然也会跟着树立起标杆,往远处的包括卫青、霍去病和云台二十八将,往近处的,关公、常山赵子龙还有白袍陈庆之都在其中。
李荩忱当然知道,华夏民族对于信仰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忠诚性,佛道儒三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轮流转,不过终究还是有各自的主要受众。一般文人和文官都是儒家的拥趸者,而一些官宦人家和妇女则偏向于佛家,至于那些林泉隐士则偏向于道家。
但是在军队之中显然就缺乏这种信仰。
而李荩忱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诸如“关公”和凌烟阁功臣这样的角色来拜。封名将,鼓励名将的骁勇善战和忠义,这在历朝历代实际上都是很常见的。
李荩忱也不想把佛道儒引入其中,从军厮杀在前,本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慈悲为怀,所以李荩忱干脆就和后世一样渲染忠义,只不过后世关公的地位虽然高,却也只能约束一些位次比较高的人,到下面的士卒,根
第一千五十九章 开皇?大业?
?
李荩忱应了一声沉声说道:“只要你们军中对此没有意见,那便按照这样推行下去,军队,一定要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裴子烈怔了一下,急忙拱手应是,而在李荩忱的话中,他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了杀气。
这位从江南一路杀到西北,现在又杀回来了的君王,心中是否已经选定了下一个目标
“今天是中秋节,大士你忙完了之后也快些回家吧,你们父子应该也有很长时间没有这样团聚了吧”李荩忱的语气放缓。
裴子烈点头答应,入建康府以来,裴猗忙着文官那边,裴子烈忙着武将这边,父子两人实际上也是聚少离多。
“明天就要登基大典了,某等会儿还得和顾公他们再确认一下,”李荩忱微笑着说道,“大士你若是没有什么事的话也留下来吧。今天要确定年号。”
裴子烈微微颔首,现在武将多数都征战在外,在建康府中能够代表他们的意志的也就是裴子烈了,既然李荩忱新制定的政治制度之中武将和文官有着平起平坐的身份,那么自然就不能缺席这些事情。至少要表示一下自己的存在。
而说曹操曹操到,宫外顾野王等文官大臣已经在请求觐见了。
虽然新的政治制度还没有完全颁布下去,但是大部分的官员实际上都已经安排的差不多了。不过既然李荩忱还没有下圣旨,那么官员们还是按照既有的称呼和职位。
文官领头的自然是顾野王,而他之后跟着的还有前朝的都官尚书裴忌,裴忌也并不是李荩忱的敌人,长期以来都站在东宫这一边,尤其是当初李荩忱对付陈叔陵的时候,裴忌曾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随着之后江总和孔范等人上位,裴忌也就被架空了。
新朝建立,自然也少不得寻求这些老臣的支持,在顾野王等人的请求下,裴忌也并没有推辞——江南裴氏有出息的人本来就不多,作为裴家的掌门人,裴忌也不可能真的赋闲在家。
除此之外,走在裴忌身侧的还有另外一个李荩忱的熟人——周确。自从沈君高和傅縡被贬之后,周确这个东宫老人也无心朝堂,告老还乡。这一次李荩忱自然也不会忘记这个老人,只不过周确显然也已经不想参与到太多的朝堂纷争之中,所以李荩忱也承诺主要是让他前来协助办一下礼仪和律法的事情,另外编著国史、书籍等等也离不开这个老学究。
老爷子对此倒是欣然往之。
制定年号这种事情也是礼数上很重要的一环,他自然不会缺席。
而周确之后还有裴猗、孔范等江南降臣,另外吕忠肃和姚思廉作为早期投靠李荩忱的代表也在其中。这实际上远远不是李荩忱手下完整的文官班底,只不过唐亦舜、唐正良和骆牙等人还在荆湘一带稳定民情,而岭南的沈君高和傅縡也跟着萧世廉先接收城池,所以现在有空直接来到建康府的也就只有这些人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