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让开!”几名骑兵策马在大街上飞驰而过。
原本黄土夯实的大街上已经按照蜀中的样式进行了整修,中间路面铺设了青砖和青石。西北倒是不缺石头和烧制砖块的土,只不过之前几个世家各自为政,也谈不上什么修缮城池和整顿民生。
长孙晟入主天水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天水城打造的看起来像是一个合格的州治,至少现在天水城看起来还真有几分西北雄城、要塞重镇的感觉。
在天水府衙前勒住战马,徐德言三步并作两步走入府衙之中。如果不是他身上的衣服还能表明出来一点儿身份,恐怕谁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大汉的巡抚。
徐德言是从汉中快马加鞭赶过来的,一路上几乎是换马不换人,人也几乎累的半死,不过徐德言这个巡抚自己都咬着牙坚持着,几名随从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修远!”见到徐德言大步走进来,站在议事堂上正在和几个军司马、主簿商量什么的将领惊喜的迎上,正是大汉的征西将军——也被很多人私下里成为最名不副实的四征将军——曹忠。
徐德言一路穿越祁山道而来,脸上还带着点点泥泞,就更不要说衣服上了,甚至腿都微微分开,在颤抖,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是长期策马狂奔的后果。
而曹忠的样子实际上没有比他好到哪里去,原本两个人都在汉中,曹忠先一步赶到天水坐镇,而徐德言则负责统筹粮草,因此姗姗来迟。
“现在天水城外面已经聚集了两万兵马,另外再加上安定、武威和金城等处,足有四五万人。”曹忠沉声说道,“粮草能不能跟上这每天人吃马嚼的,不能出什么乱子。”
“这你放心,蜀中今年的粮食丰收,剩余很多,现在正在陆续转运,这祁山道上的粮车络绎不绝。”徐德言对于自己办的事情还是非常负责的,不过旋即意识到什么,“长孙呢”
环顾一周,他并没有看到长孙晟的身影,顿时有些奇怪。
“去武威了,侯秘去了安定。”曹忠有些无奈说道,“某来了之后这两个家伙把手上的事情一股脑的
第一千八十九章 共同的敌人
历史上的吐谷浑在隋朝的时候达到全盛,曾经一度全占河右,将隋朝在西北的疆界牢牢锁死在大河以东,甚至比不上现在的大汉。不过好景不长,不过二三十年,唐太宗以李靖、侯君集出西北,吐谷浑国破内附。
可以说现在的吐谷浑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甚至因为北周和突厥的打压,就连之前作为部落聚集地的沙州(今敦煌)都待不住了,只能越过祁连山迁到了伏俟城(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完全龟缩在了山南。
但是祁连山南那是什么地方,大家可都心里清楚,苦寒之地不说,还得随时和吐蕃大大小小的部落争斗,抢夺为数不多的河谷。吐谷浑当然也想着有朝一日可以重返沙州,而挡在前面的第一重障碍自然就是突厥人。
很快曹忠和徐德言就见到了吐谷浑的使者世伏。
这是一个身穿着藏地衣衫的汉子,脸颊晒得通红,如果不是他的身份摆在这里,恐怕谁都不晓得这位就是吐谷浑未来汗王,现在的汗王夸吕的嫡长子。
夸吕让自己的儿子前来作为使者,诚意已经十足。
而他们的意思也非常简单,现在北周已经调集兵马准备扫荡突厥人,而突厥人一旦向西,必然就会压迫大汉和吐谷浑,所以这两家也得联起手来在河西有所作为了。
实际上说得通俗易懂一些,吐谷浑想要重返沙州,所以他们希望能够联合大汉一起对付突厥,否则以现在吐谷浑的国力,别说返回沙州了,突厥人不趁机前来抢他们一番就是好的了。毕竟此时的吐谷浑可没有后世隋朝时期那样的力量,甚至比不上大汉在西北的军力,所以他们着急想要寻求大汉的帮助也在情理之中。
突厥人肯定会想要找软柿子捏,所以两个软柿子也得凑在一起让突厥人一下子捏不了两个。
不管怎么说,这个世伏还是颇有几分才能——历史上也正是他带着一直艰难求生的吐谷浑走向全盛——三言两语就把吐谷浑的意图阐明清楚,而且他也不多说其余的,只是看着徐德言和曹忠。
似乎很有把握。
而实际上徐德言和曹忠不可能不心动,现在他们正在担心武威的情况,只是凭借长城,武威很有可能守不住,到时候大汉想要再夺回武威并且站稳脚跟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而一旦吐谷浑参战,那就可以给突厥在西侧造成足够的压力,迫使突厥不敢全军南下武威。
至于吐谷浑想要的,是大汉根本控制不了的沙州,曹忠和徐德言也没有办法把目光放那么远,眼前的问题解决不了,别说沙州了,西北都不用想要了。
一边先派人送世伏等下去休息,徐德言一边转而看向曹忠:“你怎么看”
“还有得选么”
“此事是否要禀报陛下”徐德言担忧的问道。
不管怎么说都是和外族合作,不算什么小事。
“西北事态紧急,就算是陛下已经启程前往江陵,消息一来一回也得将近半个月,咱们不能等了。”曹忠沉声说道,“眼见得就要入冬,周人怕是要采取行动了。突厥一旦西来,我们再做任何准备都已经为时晚矣。”
顿了一下,曹忠果断说道:“但有差错,某来承担。”
“说什么呢,”徐德言笑了一声,“你不能当某不存在。就算是这西北的天塌下来,咱们也得一起扛着。还有长孙和侯家那两个小子也跑不了。”
第一千九十章 怀璧其罪
边镇制度起源很早,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曾经让名将蒙恬带领大军驻扎九原。而后来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防范柔然人和其余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同时也算是镇守北魏根基之地的边镇制度就变得愈发重要,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六镇”。
而北魏并没有想到,就是这把守根基之地的六镇,最后发动了“六镇之变”,尔朱荣等人物轮转登场,掀起来一场号称“百万”的大叛乱,而北周文帝(作者按,追封)宇文泰以及八柱国等实际上都出身六镇。而六镇之乱也让北魏最终分崩离析,甚至同样出身六镇之一的怀朔镇的侯景还在江南掀起了侯景之乱,让原本磨着刀准备北上捡便宜的南梁猝不及防。
可以说六镇之乱彻底打破了原本的南北朝对峙局面,让南北两朝都完成了新的分裂和洗牌,同时也让八柱国等影响了隋唐两个时代的家族登上历史舞台。
不过六镇之乱也让北周和北齐对边境军镇有了足够的警惕,同时北方草原上的柔然人也在经历和突厥人的厮杀,所以北部边境反而没有了威胁。
因此这之后实际上北方六镇就已经名存实亡,六镇大军南下卷入中原纷争,也没有再北还,北方的军镇和土地大多数都已经荒芜,逐渐受到突厥人的侵蚀,现在北魏曾经的根基之地——平城以及平城以北的大草原,实际上早就已经不在北周的实际掌控范围下了。
不过军镇荒废并不代表因为北周打不过突厥人,而是因为北周无暇北上,现在只要大军扫荡过去,恢复军镇镇守边疆还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这就意味着突厥恐怕在短时间内很难再南下河套或者晋阳了,索性直接先把矛头转向我们。”杨素喃喃说道,“西北之战,不可避免了。”
“不过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儿好消息,”李荩忱紧接着说道,“吐谷浑已经派人前来和我们联络,想要一起出兵对付突厥。”
“吐谷浑怕是想要沙州吧”杨素来自北方,对于这个活跃在西北的汗国并不陌生,“这吐蕃雪山之中可不是好生活的地方,沙州虽然身处大漠,却是往来商道的必经之地,吐谷浑占据了沙州就能够扼守西域通往中原的道路,西域诸国少不得有求于他,这样吐谷浑就依旧还是西北霸主。”
李荩忱赞赏的看了一眼杨素,说句实话,直接把敦煌让出去李荩忱也不是很愿意,但是现在他根本没得选,反正沙州那边也不在李荩忱的掌控之中,能够占据武威就已经很让李荩忱庆幸了,至少自己把手伸到了这一条古往今来最重要的商路上,现在和吐谷浑合作一下,各取所需也没有什么问题。
杨素淡淡说道:“陛下应该答应吐谷浑。”
李荩忱微微颔首:“西北自曹忠以降给朕联名上表也是这个意见,并且实际上他们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不过”杨素话锋一转,“我们不能和吐谷浑牵扯太深,以后少不得还要翻脸,我们得留下一点儿翻脸的余地。吐谷浑人的野心未免大了一点儿,他们不知道有个道理”
李荩忱的目光看过来,杨素的笑容有些狰狞: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西北,武威郡。
大风从北方而来,吹动城上旌旗翻卷,放眼望去,黄沙万里,当真有几分天茫茫、戈壁辽远的感觉
第一千九十一章 不是一个人
?
“他们的一队骑兵已经出沙州向我们的北侧移动。”安修一边指着舆图一边说道,“我们的骑兵也已经配合着出动,越过长城进入北面的草原,不过现在奇怪的是,突厥人反倒是没有了影子。”
西北民风彪悍,会骑马的百姓也不在少数。毕竟虽然他们多数都是汉人,但是已经是半农半牧,所以武威安氏自家就有一支两三百人的轻骑,而长孙晟来武威也带了三百骑兵,凑在一起五百人就是现在武威守军所有可用的骑兵数量。
这个数量对比于动辄数万的突厥骑兵自然是九牛一毛,不过事实的确摆在这里,而长孙晟和安修也没有想出草原和突厥人决战,至少他们还有长城和武威城可以坚守,论攻城和守城,突厥人还真不是汉人的对手。
更何况真正的马上作战,还有吐谷浑人,他们的骑兵数量少说也有近万,可不是摆设。
“加紧探查吧。周人大军已经北上了,这一次杨坚和宇文宪还是很默契的,隔着大河各取所需、互不干涉,”长孙晟沉声说道,“突厥人肯定不会想和周人硬碰硬,鲜卑骑兵可不是说着玩的,当时六镇兵马除了守城之外还能把整个草原上各族压着打,突厥人和鲜卑骑兵正面交锋的可能不大,这些天必然会开始向西,斥候只会越来越多。”
“可”安修皱了皱眉。
长孙晟看了他一眼,淡淡说道:“暴风雨前的平静才是最可怕的。”
安修倒吸一口凉气:“巡抚你担心突厥人有可能直接发动很大规模的进攻”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草原上的骑兵和草原上的民族就像是山里飘忽不定的**,什么时候来,怎么来本来就是很难说的事情,我们只能被动防守、时刻警惕。”长孙晟凝神说道,“好在长城的城防已经加固,不过武威城这边得抓紧了,一旦长城被突破,我们就只能依托武威防守,背后就是祁连山,向东到金城还有很远一段距离,我们无路可退啊。”
顿了一下,长孙晟似乎觉得气氛有些凝固,话锋一转,缓和一下:“某可不想跑到祁连山里吃冰卧雪。”
安修和其余几名将领、官员都笑了笑,只不过这笑声多少有些无奈。而长孙晟沉声说道:“援军现在已经抵达天水,十日之内必定会到达武威,人数应该在万人上下,并且携带有床子弩和霹雳车。另外还会有五千到八千援兵陆续抵达,如何安置你们一定要落实好,列出来章程本官方好和征西将军商量。”
“诺!”安修等人不敢怠慢。
“另外诸位可能有所不知,”长孙晟紧接着说道,“陛下已经从建康府到了江陵,一来是防范周人的南下,二来也是为了距离西北更近。某希望诸位并肩努力,某可不想看着陛下再一次御驾亲征来西北,到时候你我脸上都无光!”
“诺!”这一次的回答更响亮了,也是因为这个消息鼓舞了他们。
对于这些西北的将领和官员们来说,朝廷所在的江南,此时应该还是残红落尽、烟雨茫茫,这实在是太遥远了,以至于朝廷在西北的存在感实在是不高。
现在李荩忱已经为西北之战而动身,这种天下因西北而动的感觉,让他们很是感动。
自身的利益和朝廷的
第一千九十二章 灵武敌踪
这偌大的一座城池,怎么就沦落为三不管的地步了
而侯秘一问才知道,早在北周和北齐争斗不休的时候,灵武这边疆地区就经常遭受突厥人的侵扰,田地荒芜、城池破败,而这也是为什么宇文邕在灭掉北齐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北上对付突厥人,否则保不齐什么时候突厥人就出现在了长安城下。
等到北周内乱之后,朝廷更是没有心思管北面的事情,尤其是李荩忱拿下了西北,更是让杨坚对于北方没有什么兴趣,北周也只是牢牢守着平高郡和萧关这西北一角,更多的注意力则放在了长安以北的地区。
所以虽然很荒谬,但是摆在侯秘眼前的这灵武郡的确成了无主之地。甚至突厥人在把这里的丁壮都劫掠为奴之后对这里也是不管不问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老少的确没有什么可用性,说不定等七八年后这里的年轻人再长成了他们才会再来劫掠。
但是突厥人不入城,不代表他们没有出现,根据这里百姓的说法,有一队突厥骑兵三天之前刚刚从城北经过,去向不知。因为突厥人没有进来,所以百姓们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人,还有没有后续。
这倒是不难理解,突厥人习惯了草原上的生活,在城池之中反倒是没有什么安全感,所以他们除非想要入城劫掠,否则是不会轻易进城的。这一点对于北方草原民族来说还是比较适用的,当初北魏为了遵从汉化,先是在草原上打造了一座盛乐城,接着又迁都到平城,最后才到洛阳,这一步步走的非常小心也非常谨慎,也就是最后孝文帝实在是等不及了才算是连哄带骗把人留在了洛阳,完成了鲜卑民族的汉化过程。
咬了一口干饼,侯秘狠狠的灌了两口水,艰难的让干饼咽下去。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人,侯秘当然是不习惯这样的吃饭方式的,但是他更清楚,现在吃饱了肚子才能和突厥人较量较量。
现在的侯家已经不是当初的侯家了,爹爹去世之后侯家几乎一蹶不振,总算是让自己抓住机会再一次带着侯家走了出来,现在自己已经是杂号将军、征西军左师将军,而自己的弟弟侯亶更是领了刺史的职务,可以说侯家不但再一次在军中崭露头角,而且在文官之中也终于有了一席之地。
弟弟的努力更是让侯秘感受到了压力,他这个做兄长的说什么也不能落在弟弟的后面。因此侯秘主动来到这关键的金城,更是亲自带领骑兵北上,就是为了探查清楚突厥人的动向。
现在大汉最需要知道的,就是突厥人会不会来,有多少人来。
“将军,如果那些突厥人只是路过这里的话,未免说不过去啊,”骑兵校尉低声说道。
骑兵的数量只有五百人,但是毕竟是侯秘军中的唯一“战略打击”力量,所以本来应该是一个仗的编制,却直接用校尉来统带。当然这也意味着在未来这五百人是肯定要扩编的。
“是啊,”旁边的主簿一边吃着,一边吐字不清的说道,“必然不是为了迁徙。”
侯秘伸手在地上画了一幅简单的地图:“你们来看,灵武这里西侧就是大河,过了大河也是沙漠,突厥人应该没有大冬天里跑到沙漠之中去吃沙子的觉悟,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去找周人的麻烦,那么很有可能是来探查这边的情况的,而且也应该是从东边和东北的河套而来,目的也再明确不过,随时准备南下。”
主簿和校尉惊喜的对视一眼,这么说应该是猜中了
突厥人的目的是沿着大河南下直扑金城郡
“不管怎么说,我们必须要找到这一支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