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同时他设立农部,却不好好的鼓励农桑,而是在研究新的种植物种,可是偏偏还真的让他们把水稻的产量给提高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些自然也都是旁门左道。
久而久之,大家的印象之中,陛下南征北战,又通过各种旁门左道在让大汉变得富足,可是这样的富足到底不如“面朝黄土、背朝天”老老实实的耕作、老老实实的发展上十年甚至几十年来的让人心安。
总归是担心空中楼阁的。
万一这些水稻只是现在种植的这一点有产量提升的能力呢?
万一这工坊和商铺倒闭了呢?
还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只有脚下踩着的土地,自己抛撒的汗水,才能证明自己在努力,才是让民生恢复的好办法。
以至于李荩忱所做的这些努力,在很多人,甚至是朝廷不少官员的眼中,都是不靠谱的,自然而然就被大家忽略。
这些人里面,也有沈君高,也有陈叔慎。
从小接受的世家系统化的教育让他们自然而然会有这样的想法。
没有才应该让李荩忱觉得奇怪呢。
可是现在李荩忱一说,沈君高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至少现在大家没有真凭实据来反对陛下所做的这一切。
大汉,的确在对外征战的同时,国内经济民生一片大好。
两岸百姓的呼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老百姓看不到那么远,他们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就是自己所能获得真实地利益和好处。
太平、富裕还有无数让生活便利的举措和产品,的确让他们过上了之前乱世之中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所以对于大汉的皇帝陛下,说“尊重”或许不太合适,应该用“敬爱”更贴切,甚至已经是“个人崇拜”的层次了,即使是没有军中那么夸张,却也差不了多少。
这也让沈君高一时间感慨。
自从东汉末年乱世到现在三百年间,历朝历代得以立足,依靠的都是世家门阀。世家门阀支持皇帝坐在这个位置上号令天下,而皇帝就支持世家门阀占据一方,各自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臣民。
实际上真正代表皇帝统治下面的,是世家。
百姓知有世家而不知有皇帝,但是真的有什么不知道哪一层丢下来的苛捐杂税落到头上,挨骂的一般都是皇帝和朝廷。
因此皇帝有时候也很委屈。
凭什么世家敛财我背锅?
因此李荩忱很干脆的借助南陈内部党争激化、世家实力被削弱的时机崛起,并且一举***南世家,又借助北伐之势头,逼迫着北方一个又一个的世家乖乖俯首称臣,接受大汉的安排,而不是他们去安排皇帝、安排大汉。
而李荩忱这样做,表层上的底气自然来自于他对军队的掌控,江南世家的反叛在大汉的火枪下被打的七零八落就是最好的例子。
现在,沈君高已经清楚,单单凭借着表层上的底气,李荩忱恐怕还不会如此果断的对世家出手,他更深层次上的底气,应该就来自于陛下很清楚,自己能够通过这些政策收拢到足够多的民心。
工业在发展,商业在发展,大量的就业机会,大量的财富都在这其中。
百姓怎么可能再愿意墨守成规,老老实实的耕耘?
种地归种地,但是在农闲之时,他们的心思自然而然就飘到工坊中去了。尤其是大量从南洋运来的劳力,让大汉的百姓逐渐不再需要自己去耕作,把地交给这些劳力,然后自己去工坊之中赚取更多的钱,岂不是好的选择?





权倾南北 第二三三三章 重返钟离
玉米小说 www.telexh .com ,最快更新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更甚至,百姓自己都能够开设工坊和商铺。
人心思变,则再也不可能回去。
李荩忱通过这些方式,把民心从世家那边抢过来,世家也不过就是无根飘萍,不足为虑。
民意滔滔如洪水,引动着时代,又顺应着时代。
因此想要逆着潮流而走,依旧维护着旧有制度的世家,自然而然会在这惊涛拍岸之下粉身碎骨。
世家,输得不怨。
他们以为的空中楼阁,实际上是汪洋大海,是涛涛民意,是民心所向、无可阻挡。
沈君高默默叹了一声。
根本不入他们眼睛的这些“奇巧淫技”,这些“伤风败俗”的政令,偏偏却是给了百姓难以想象的好处,所以百姓至始至终都是坚定站在陛下身边的。
而科举制的存在,更是保证了平民百姓之中的朝廷制度拥趸者,以及陛下的崇拜者,能够通过真才实学步步高升。
朝堂上一个个对现在大汉制度存在质疑的臣子们,或许并不会想到,当他们还在质疑陛下是不是误入歧途的时候,陛下已经准备好了他们的接班人。
只要他们流露出来对朝廷政策的怀疑甚至不满,那么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自然而然就可以顶替他们的位置。
陛下,从来都不是心慈手软之人。
今日大汉之疆域,今日大汉之威名,可都是这位陛下杀出来的!
内部的世家,外部的强敌,哪一个不是血流成河?
真以为陛下是菩萨?
当科举制推行的时候,大家就应该意识到,世家,旧制度,已经不是无可替代了。
只可惜又有几个人意识到这一点?
尤其是不少出身世家的旧臣,甚至还把当初对江南世家所取得的胜利看作是一场新兴世家和这些盘踞江南多年的旧有世家之间的斗争罢了。殊不知整个斗争的高度,始终处于新时代和旧时代的更迭上。
时代变了啊。
沈君高一时间也难免有些茫然。
大家对于陛下的那些看法,错的不是陛下,而是自己。
沈君高的神情,李荩忱自然是看在眼里。
新旧之交,没有一味地流血杀戮,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不能指望着所有人都能够明白自己的心思并且紧紧追随。
大家的思想,总归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李荩忱也愿意为这些曾经为大汉殚精竭虑、也曾经在南北朝乱世之中尽全力保全民族气运血脉的旧臣们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完成自己的思想转变,也去适应这个时代新的发展思路。
至于这个发展思路对不对,李荩忱只能说,时间会证明一切。
陈叔慎的眼神倒是远比沈君高来的澄澈。
还是年轻啊,没有经历过那些,自然就不会有多少顾虑。
在心中感慨完,李荩忱就不由得腹诽一句:什么时候自己的心态也老了?
不行,下次打高句丽,朕也得去耍一耍,让天下臣民都知道,大汉的皇帝依旧是那个锐意进取、所向披靡的皇帝!
陈叔慎当然不知道眼前的皇帝陛下已经在给自己找麻烦了——陛下御驾亲征,就是又要丢下一堆朝政给群臣,身为隐隐的各部文官之首,又是朝廷不折不扣的财政大管家,陈叔慎自然要承担起来更重的责任,而且······陛下御驾亲征,不管有没有这个必要,文官们都得努力苦苦相劝,又是好一通口水战啊!
想到这里,李荩忱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小舅子辛苦了。
下次给你加俸禄,加封地。
不过作为姊夫的好工具人,还得继续努力,该是你头疼的事,一个都少不了!
————————————-
船行数日,已经从鸿沟进入淮水,抵达钟离郡。
此时的淮水两岸,早就已经不复当年身为南北边境线的肃杀。
往来船只比起鸿沟上更多。
而曾经作为南朝在淮南防线上重要支撑点的钟离郡,此时俨然已经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大集市。
沟通江淮的邗沟和沟通淮水、大河的鸿沟分别位于钟离的东西两侧,这就让钟离城外的淮水水道成了南北商船往来的必由之路。作为沿途少有的重镇,钟离的发展自然亦是日新月异。
以至于当李荩忱第一眼再见到这座城的时候,甚至都有些认不出来了。
没错,原来的钟离城占地面积很小,高耸的城墙、狭小的城池,最是易守难攻。而且城里城外,遍布军寨,层层叠叠,配合上一道道护城河和壕沟,固若金汤。
而今日的钟离,城池还是那个城池,不过城池内外的军营早就已经拆得一干二净,也就只有一些圈定区域、维持秩序用的鹿砦和栅栏,还保留着几分这里曾经是战略要地的氛围在。
城外的水师营寨也都已经变成一个个商用码头,毕竟大汉已经完全没有在淮水上保持一支水师的必要了。
曾经强大的淮水水师,此时或是就地转为衙役负责维持淮水上的运输秩序,或是归入海军编制了。
城中的军寨,已经被府衙、钱庄等等取代,狭小的城池里面,光是各式各样的管理衙门就安排的满满当当。
无论是航运、贸易还是工业生产等等,都需要有部门来管理。
尤其是钟离这种交通枢纽之地,每个部门都得需要大量的人手来维持。
而钟离城外,又是另一番光景。
李荩忱放眼望去。
淮水上的千帆自不用说,这淮水两岸,码头一座又一座,几乎把整个河岸都铺上了青石,纤夫、码头劳力的身影密密麻麻,无数的货物从船上卸下来然后向南北流通。
在北岸向北面去的,是前去北岸的各处城镇。
而在南岸卸下来的,不只是去往梁郡等地,在码头之后就是围绕着城池一直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延伸的集市。
集市由大量的商铺、货栈还有仓储组成。
货物在这里囤积,然后根据买家的需要进行中转,北上南下各不相同。
码头劳力们在喊着号子搬运货物,掌柜的带着伙计们在商铺门口清点货物,朝廷的衙役们在路上维持秩序,时不时有官员走动核查,好一番忙碌的景象!
至少在此地,李荩忱一眼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商品运转体系。
而钟离,已经是和当年的钟离截然不同的一座城。




权倾南北 第二三三四章 万岁
玉米小说 www.telexh .com ,最快更新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只有亲眼所见,才知道想法的真假对错。
此时不只是沈君高,大汉的众多随驾臣子,都惊讶的看着城外的景象。
没有人能够否认钟离的繁华。
尤其是一些曾经来过当年战时钟离的人,更是惊诧的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这还是那个城里兵马云集,城外水师戒备,出城百步便是荒草凄凄、恍如荒蛮之地的钟离么?
三观都被颠覆了。
假如不是大家亲眼看到了码头上就明确写着的钟离两个字,恐怕说这是已经抵达了建康府,或者说重新回到了洛阳城,来的更有信服力一些。
这让站在李荩忱旁边的沈君高和陈叔慎下意识的想到了几天之前的对话,一时间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
陛下,的确已经让这个时代变得和想象之中的不同太多。
他们不能确定陛下最终会带着大汉走向何方,甚至于他们都怀疑陛下自己可能都不清楚这个答案,但是他们清楚的是,至少现在的大汉和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同。
眼前的这些景象,即使是真的休养生息数十年,都有可能看不到,
毕竟历朝历代所谓的休养生息,可能也就是能让着钟离城外多一些耕地罢了,但是绝对没有办法让钟离城变成眼下这人山人海的存在。
李荩忱在短暂的惊讶之后,只是含笑看着周围臣子们的神情。
大家的惊讶,在于怎么也没有想到钟离城竟然会迎来这样的改变,并且好奇于大汉的其余州府是不是也开始变成大家根本不熟悉的样子。且看看眼前的这座钟离城,曾经赖以抗拒强敌的城墙,此时哪里还有存在的意义,不过是作为一道方便管理的界线罢了,大家很清楚,这城墙实际上扒了的意义要比还留着大,只不过现在财政还得用在刀刃上,没有耗费人力物力的必要。
李荩忱的惊讶,是在于运河的开通以及这些年潜心推动工商业的发展,竟然这么快就让自己看到了曙光。眼前的这座钟离城,的确已经有了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沿线重镇,诸如扬州、济宁、临清这般的繁荣场景了,意味着这个时代的人们也已经意识到了商贸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愿意在这上面有所努力。
眼前的这些集市、码头,还有货物的装卸、储存和贸易,背后并没有多少李荩忱一力推动的影子。陛下日理万机,当然不可能注意到运河沿岸一个城镇的建设,他顶多就是说一说,在运河沿岸可以挑选几座城池作为货物中转之处罢了,至于挑选的是哪里、挑选出来之后又应该怎么办,抱歉,陛下是没有这个精力在乎这些事的,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而事实证明,负责营建钟离城以及其他运河沿岸城镇的工部和商部以及地方州府并没有让自己失望。
大汉拿下北方的时间到底不算是非常长,所以现在只是把北方纳入大汉的商贸网络了而已,所以北方的商贸发展至少到现在是没有办法和南方相比的。北方的人口虽然相比于南方已然还占据优势,但是市场的开拓总归是需要时间,没有一两年以上的潜心耕耘,恐怕就连北方的一些重要州府都没有办法和南方一个普通城镇相比。
不说别的,单单是眼前的这个钟离城,曾经在南陈的版图上也就是一个普通城镇罢了,如果不是因为其军事意义上的重要性,恐怕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会听到这个地名。
可是现在钟离城的繁华,相比于北方冀州、青州等地的州府也不遑多让。
这说明至少这个时代已经有一群人认识到了借助运河能够进行怎样的发展,已经明白通过推动工商业的进步能够为国家也为自己创造怎样的财富。
李荩忱曾经辛苦播下的种子,这个时候,不只是生根发芽,甚至还已经逐渐成长为一棵小树苗,伴随着大汉这一棵参天大树一起成长。
荒野上的一棵树是不可能独自成活的。
只有一片树林,才能一起面对风雨。
——————————
在接受了一群钟离城官吏和商贾们的觐见之后,李荩忱又带着群臣巡视了一圈钟离城的集市还有码头,一路上也不知道多少百姓参拜他们的皇帝陛下,“万岁”之声山呼海啸,震撼寰宇。
万岁,在这个时代还不是皇帝的专属。但是当看到那些百姓的目光之中满满的都是崇拜甚至是虔诚的时候,当看到钟离城这几乎不敢想象的繁华景象之后,跟在陛下身边的群臣,甚至在心中忍不住感慨,这普天之下,真正能够当得起“万岁”这两个字的,恐怕就只有陛下了。
因为只有陛下所做的这些事,才是真正改变了整个时代的事。相比之下,每一个人引以为傲的那些功劳,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怕是连陛下的万分之一都没有。
而假如让此时正笑嘻嘻的和外面的百姓们打招呼,丝毫没有一点儿皇帝陛下应该有的威严模样的李荩忱,知道群臣们是什么样的想法,恐怕只会在心中感慨一下:朕真正做的,实际上不过只是提出了一些大概的想法,各行各业,社会的每个方面,朕都略微指点了指点。
真正把这个时代推动着向前走,并且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实际上是你们。
每个人所做的只是可能微乎其微、并不会影响到社会运转哪怕是一瞬的工作,但是当所有人的工作、所有人的努力加在一起的时候,这一切自然就变得不同。
时代因之而发展,国家因之而强盛。
所以真正当得起这万岁之称呼,真正受得了这万民之山呼的,不只是李荩忱,还有在场的每一个人,甚至是百姓们自己。
因为今日钟离之繁荣,也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用汗水换来的,李荩忱不过是给了他们一个机会罢了。
没有努力,还是白搭。
在场的每一个人,在李荩忱看来,都经得起后世的敬仰。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是一个自己一手缔造的、回荡着进取和拼搏的时代。
是个好时候啊!
李荩忱脸上的笑容更盛。
百姓们更是齐齐欢呼。




权倾南北 第二三三五章 君臣“离心”
玉米小说 www.telexh .com ,最快更新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在大汉百姓们的心中,皇帝陛下有很多的形象。
陛下以武开国,自从起兵巴蜀之后,战北周、战西北、入江南、下南洋、北伐,再到现在的暴打吐谷浑、震慑四方,可以说嘴上一直喊着“天下太平”口号的皇帝陛下,实际上一直在用拳头“以理服人”,大汉今日的疆域,都是陛下带着大汉子弟用鲜血和牺牲打下来的。
所以陛下出现最多的就是军神一样的形象。尤其是陛下还喜欢御驾亲征,更是让这种形象深入人心。而实际上跟在陛下身边的人都很清楚,这位皇帝陛下虽然是个指挥打仗的好手,但是实际上在大汉的将领们都成长起来并且可以独当一面之后,便几乎很少插手战事的直接指挥,每一次御驾亲征,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吉祥物的身份。
嗯,可能古往今来,这种主动当吉祥物的皇帝也不多。
除此之外,陛下在百姓们心中的形象,可能更多的是锐意进取,说好听点是这样,在一些人的口中,则是离经叛道。
毕竟他所做的这些,几乎和历朝历代格格不入。
找不到参考,大家也不好直接说他做的不对,尤其是现在他做的这些正逐渐的为大家带来肉眼都能看到的好处,因此说不对都有点儿底气不足了,因此“离经叛道”也变成了那些对朝廷不满的人最后的一点儿说辞。
这样的说辞显然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
当今陛下,离的是什么经?叛的是什么道?其实大家也都说不清楚,顶多也就还是牵强附会,说一说他不遵守祖宗礼法之类的。
可是李荩忱除了做事随意了一些之外,的确没有什么大毛病在。
尤其是还有同行衬托。
谁说陛下离经叛道的?陛下不介意请他们去拜访一下宇文赟和陈叔宝,让你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离经叛道。而且南北朝这么多朝代,离经叛道的君主多了去了,陛下这种,根本排不上好。
正是因为这些正面和负面的说法交错,才让李荩忱的形象变得有些复杂。他是一些人口中战无不胜的战神,他是一些人口中积极进取的明君,他是一些人口中总有新奇思路的神仙——这些人基本都是工部或者商部的,陛下随口一言就经常让他们惊为天人,他还是一些人口中的胡作非为,是一些人口中的穷兵黩武······
说法不同,形象不同,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大汉的陛下到底是怎样的一位皇帝了,只能说至少从他现在的所作所为来看,他虽然喜好对外征战,喜好一些新奇的东西,但是至少当得起“明君”这个赞美,不然的话百姓们也不会心甘情愿的山呼“万岁”。
当今日真正见到李荩忱,见到那个含笑和大家打招呼的身影时候,百姓们心中所塑造的种种陛下的形象几乎轰然倒塌。
这个看上去三十岁左右的男子,不是很英俊吧,但是一双剑眉自带着三分杀气,可是脸上的笑容又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没有一点儿严肃,不端任何架子,与其说这是君上,不如说是哪个邻家大哥哥。
招招手,就像是在招呼自己的兄弟姊妹们。
在形象短暂的崩塌之后,百姓们心中对陛下的好感几乎是很快就溢了出来。
如此和善亲民的皇帝陛下,怎么可能是有些小人嘴中所说、所猜忌的那样!
古往今来,帝王,甚至是皇室宗亲,都在努力维持自己的权威,能耍威风的地方绝对要耍威风,走南闯北的商贾们是见过皇家阵仗的,甚至不只是见过一国之阵仗。
低垂的帘幕,华丽的马车,前呼后拥,恶仆开路。
这才是皇室的形象。
今日的皇帝陛下,用颠覆所有人认知的行动告诉了这些百姓们。
大汉的陛下,也是有血有肉的,也是一个介乎于青年和中年之间的汉子罢了。
就是这样的人,在带着大家向前,在为了这个国家殚精竭虑。
那大家还有什么好颓废,好质疑的呢?
所以百姓们一次又一次的山呼,他们虽然不再跪拜,但是那一声声“万岁”,那一只只伸出来响应陛下的手,和第一次不一样,是真正的发自内心,是真正的表示自己的追随之意。
之前,是敬佩;而今,是追随。
群臣们的眼神之中一个个一开始还是带着担忧和怀疑。
陛下巡视各方,接受百姓拜见,说实话是有些不妥的。
哪怕只是坐着马车在路上走一圈,都有可能会遇到很多凶险。当年最喜欢做这事的就是秦始皇,结果呢,博浪沙一下,不够吓死人的。
只不过大汉的群臣们,早就已经习惯了陛下这么干。
这货想要御驾亲征,亲临前线,大家都拦不住,更何况到大街上走一圈呢?
李荩忱想要堵住他们的嘴巴,太简单了。
“朕御驾亲征,敌寇如山海,箭矢如雨下,尔等不做阻拦,今日朕上街体恤民情、接见百姓,尔等却要阻拦,是害怕大汉之百姓无丝毫忠贞之心,还是民间有冤情,所以你们根本不想让民间知声音上达天听?”
1...611612613614615...6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