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之这个崇祯有点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怡江

    这晚,英宗皇帝心中有事,尚未就寝,秉烛观书,见徐有贞擅入,不觉惊问道:“你等何为”众人皆俯伏在地,口称万岁。英宗皇帝道:“莫非请我复位么这事须要审慎。”

    石亨、张軏、徐有贞等一行人连道:“人心一致,请陛下速即登舆!”言罢即起,让兵士们抬着英宗皇帝举舆入内。说来也怪,此时天色突然转晴,星月皎然,英宗皇帝一行人须臾即至东华门,司阍(看守大门的待卫)厉声阻止,英宗皇帝大声道:“我是太上皇,有事入宫,何人敢拒”司阍借着月光看去,果然是英宗皇帝,这才作罢。

    于是英宗皇帝一行人直入奉天殿,请英宗皇帝下舆登座,一面鸣钟擂鼓,大启诸门;此时文武官员已至朝房,听到呵斥声、钟鼓时,都在纳闷之时,徐有贞闯了进来,大声喝道:”太上皇复位了,众官何不进谒”文武官员闻言大惊失色,面面相觑,但此时“木已成舟“,也只能”静观其变“了。

    景泰帝此时还在作梦,梦中他回到唐朝天宝年间,因为安史之乱,唐玄宗临幸蜀中,唐肃宗即位灵武,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帝。唐肃宗收复两京,迎还太上皇;至咸阳,备法驾望颜楼。太上皇在宫南楼,唐肃宗着紫袍,望楼上,拜舞楼下。太上皇降楼,抚肃宗而泣,辞黄袍,自为肃宗著之。肃宗伏地,顿首固辞。太上皇曰:‘天下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余龄,汝之孝也。’唐肃宗乃受。

    接着时空一阵变幻,他又梦见自己迎回英宗皇帝时的场景,当时他备法驾候安定门外。庚辰,英宗皇帝至唐家岭,遣使回京,诏谕避




第一百八十九章 白云堆里笑呵呵(求收藏)
    景泰帝在英宗皇帝复辟之后,被废为郕王,软禁于西内永安宫。一个多月就死去了;英宗皇帝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以表达自己对他的羞辱之意,又捣毁了景泰帝的陵墓,只与亲王的礼仪安葬他;又将朱见济降称怀献世子,当年诸位文武大臣建议易储君者皆得罪。

    后来的文人曾经这样评价景泰帝“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成化年间,朱见深做了皇帝,虽然这位叔叔曾经废除过自己的皇太子之位,但正所谓”旁观者清!“,成化皇帝对景泰帝的政绩还是颇为欣赏,恢复了他的皇帝名份,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石亨等辈贪天之功掩为己有,假夺门迎复之名,以欺朝廷,诬于谦等大臣迎立外藩之罪,以报私怨。原其奸计,盖谓此罪不重,则彼功不高。不大杀股肱重臣,则威不立。不够成党逆大狱,则权不专,千户白琦又请榜于谦之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都以攻击于谦为口实。

    徐有贞诬告于谦等与黄竑构议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子;王文认为这是诬告,大声辩解“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商辂也上书申诉说《复储疏》就在礼部存放,白纸黑字,可以为凭证;兴安说:“从前这些人若是创议南迁,不知将置陛下于何地。“英宗皇帝默然以对,然而终天顺一朝,商辂一直未被启用。

    于谦笑曰“此是亨等意耳,辩何益“于谦此话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他对石亨等人的作为有所察觉,当时人曾经回忆道“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等辈有‘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于谦悉知之,不为所动,于冕也曾经劝于谦采取行动,扑灭他们;于谦怒道”你小子懂什么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速去!”

    以于谦的智慧,当然看得出英宗皇帝一旦复辟,等待自己的将是死亡这条路,那么兵权在握的于谦为何会放任英宗皇帝复辟呢

    原来于谦心中始终以江山社稷的稳定为重,设想一旦于谦如果扑灭徐、石等辈的行动,英宗皇帝及其子朱见深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须知这是“十恶不赫”的造反大罪,宣宗皇帝一系只有英宗皇帝、景泰皇帝两人,如此一来,宣宗皇帝一系就此绝后;大明的皇位只能由襄王子来继承;襄王并非宣宗皇帝的血脉,他能做皇帝,别的亲王自然不会心服口服,这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类似于西晋“十王之乱”那样围绕皇位“腥风血雨”的争夺就在所难免了,大明王朝的“内忧外患”很多,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于谦心道”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如果这场围绕着皇位的争夺,必须要有人来做祭品的话,就让我来吧!“

    辞世诗



第一百九十章 双手扶明光日月(求推荐)
    于谦家被抄的时侯,其家无余资,唯独有一室上了锁,打开看一看,原来是景泰帝所赐的蟒衣、剑器也,这是当年京城保卫战结束后,景泰帝赏赐的,于谦深藏家中,从来不在别人面前展示。

    石亨与曹吉祥、徐有贞等人”丧心病狂“地建议将于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一并诛杀,以斩草除根,然而,于谦虽死,朝堂上毕竟还是有明白人,此议终究未在朝廷能过。

    于谦死后,石亨党羽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满一年,赃累巨万。英宗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石亨俯首不能对。

    越数日,英宗皇帝击毬内苑,恭顺侯吴瑾、抚宁伯朱永等数勋旧随侍,石亨、张軏、张輗自外来,未及至御前,英宗皇帝遥见石亨等人,连以毬戳地曰:“好个于谦!”如此者数声。恭顺侯吴瑾、抚宁伯朱永等皆流汗沾背,战慄无所措。恭顺侯吴瑾回家后,对亲人曰:“观上意,亨辈将无所逃矣。”

    后来边关屡有蒙古入侵的警报传来,英宗皇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言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英宗皇帝也无言以对。有人故意质问吴瑾曰:“君先前犯事,为于谦所劾,何顾为于谦美言耶”吴瑾大声曰:“岂可以私家之怨,而废天下之公议耶

    后来,徐有贞为石亨所攻击,被派去戍守金齿。又过了数年,石亨亦犯罪死在狱中,曹吉祥更意图谋反,试图再来一遍”夺门之变“,幸有恭顺侯吴瑾英勇捐躯,才平定此乱,曹吉祥诛连九族,此天道好还之明验也。

    英宗皇帝晚年也知自己杀错了于谦,他与李贤有一场对话,充分说明了所谓”夺门之变“就是一场闹剧。英宗皇帝复问李贤“夺门”事。李贤曰:“‘迎驾’则可,‘夺门’岂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夺’即非顺。且尔时幸而成功,万一事机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审置陛下何地!英宗皇帝悟曰:“然。”

    李贤曰:“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请陛下复位,安用扰攘为此辈又安所得邀升赏,招权纳贿安自起老成耆旧依然在职,何至有杀戮降黜之事致干天象《易》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谓此也。”英宗皇帝曰:“然。”于是,他下诏自今章奏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

    至成化初年,诸被革者诉请。宪宗皇帝用李贤言,夺太平侯张瑾、兴济伯杨宗爵,此举大快人心。于冕赦归,上疏讼冤,得复官赐祭。诰曰:“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天下传诵焉。

    成化三年,皇帝特旨令天下有司烧毁奸党榜文,尽复榜内被诬者官秩,间有复起而大用者;弘治二年,凤阳府学训导储衍奏公功绩卓著,宜赐赠谥,立庙祭祀,言甚垦切。礼部将上其事,给事中孙孺议奏:“古之节义若诸葛亮在汉、张巡在唐、岳飞、文天祥在宋,今之节义若少保于谦,俱合一体祭祀,表励将来。”蒙朝廷岁赐一祭于乡民所立之祠。

    &n



第一百九十一章 江山也要伟人扶(求收藏)
    胡子睿走进正殿,正中是一座于谦正气凛然的全身立像,像后则是《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值得一提的是,于谦遇难后,民间流传中很多关于他的神话故事,有人说赴考前,去于祠过夜,可测仕途,杭州、北京的于谦祠都有祈梦殿,从明朝到民国,数百年来,有无数士子在考试前去于祠祈梦。

    胡子睿参观完于谦祠后,顺带去参观于谦墓。墓道前的牌楼上书“热血千秋”,内侧对联为“远望岳坟千古并推双少保;近邻花港一杯永镇三台山”,外侧对联“血不曾冷;风孰与高”。

    胡子睿知道岳飞与于谦都被封为少保,岳飞的坟也在杭州西湖;虽然各自处于不同的时空,岳飞、于谦心中都信奉的是“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念,综观他们一生忠诚的并非是某位皇帝,而是社稷苍生,也正是这样“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杯,才当得起“名奉青史,万世流芳!”也正为如此,才值得我们这些后人永远敬仰

    胡子睿走过墓道,他饶有兴趣的看着一文一武的一对仿明朝制式的石人,狗,羊,虎,马的石兽四对,这些石人和动物雕塑均以整块石料雕成,风格粗犷、雄浑、威武,更彰显出于谦墓的气度非凡。

    胡子睿知道这就是所谓的石象生,石象生别称为石翁仲,秦汉时始出现,唐宋开始流行,在明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因为有驱邪、除恶、镇墓的作用,同时又能彰显死者的身份、地位,是明朝十三陵供祭仪物之一。

    胡子睿还知道太祖皇帝曾经专门就石象生陪葬规格的问题作过规定:皇陵前的石象生一般为十七对或十八对,他知道如果供奉的是十八对石象生,一般来说是:文臣(象征近身文臣)三对、武将(象征侍卫将军)三对、马卧、立像各一对、麒麟卧、立像各一对、象卧、立像各一对、骆驼卧、立像各一对、站坐狮子卧、立像各一对。

    官员坟墓也有明文规定:功臣殁后封王,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二丈,四周坟墙高一丈,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马、石望柱各二;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石制虎、羊、马、望柱各二;三品四品无石人;五品无石虎;六品以下无

    墓碑上刻着“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赠太傅謚忠肃于公墓”,还收录于谦写的诗:“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荡,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以及后世文人哀悼于谦的诗二首:“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涕割西湖水,于坟望岳坟。孤烟埋碧血,太白黯妖氛。社稷留还我,头颅掷与君。南城得瘗骨,何处暮鸦闻。”

    &nb



第一百九十二章 为人慷慨有胆略(求推荐)
    朝廷决议进行军制改革:“并团营复祖制,将十二团营、两官厅官军悉并入五军营,仍分中、左、右、哨、披五枝,每枝添设坐营官一人,参将二人,游击二人,三千、神机及五军所属二千围子手等营俱如故。自古宦官不得典兵,今大营内,尚有内臣、提督、监枪等项,不下二三十人,此辈既不知兵,又专役占为务,俱宜裁革。“

    在军制改革、汰淘冗员后,接下来,又针对之前春、秋各部轮番进行操练的弊端,进行了改革:”自今请令于五月中旬赴京,各都司统率入营一体操练,至十一月中旬回休息,不必两班赴京,如此则每岁京营秋防之时,可得十五六万人,比之招募尤为省费。“这些建议上报嘉靖皇帝,制曰:”可!“

    后来在隆庆年间,隆庆和议达成,明朝与蒙古之间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到了万历年间,俺答部因为争夺顺义王之位,四分五裂,风头渐渐被“插汗”部取代,其首领就是林丹汗或前文所说的虎敦兔汗。广宁之败后,从广宁到山海关之间的大片地区,原本居住的百姓纷纷逃亡,“插汗”部等蒙古部落乘虚而入,在这里放牧。

    王在晋、孙承宗短暂的同事生涯中,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所谓的十三山义民事件;原来广宁之战失利后,大部分难民都跑到了山海关,然而因为辽东有以锦州、义州为首几个地方的百姓,就没有及时撤退。建虏刚刚占领锦州、义州之时,便遣三骑持赤帜传令,宣称自髡者不杀,当时民众普通不愿意剃发,他们说我辈死不足惜,一旦剃头作了鞑子,他日被官军(明军)剿灭,死后都不得安生。为了减弱百姓们的抵抗,建酋假倖倖地表示只要顺从满州风俗,剃发易服,我们就保证你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此前一再发誓会善待百姓的努尔哈赤,很快就“背信弃义”地露出了狰狞面目,奴酋据封贮府库,先将官府的金、银搜取一空,随后又开始“挖地三尺”地收刮民间的财富,建虏用牛、马、车辆运输收刮来的金钱财货,一连运了数日都没有运尽,可见金额何止数百万。

    建虏甚至连民众的衣服也要收刮,努尔哈赤作了硬性规定,大户人家留九件衣服,中等人留五件衣服,下等人留三件衣服,其余的全部上交,建虏随后将这些衣服摆放在演武场,首先供旗人挑选,挑选完后再将这些衣服赠与蒙古贵族,原来西部蒙古最爱绸缎衣物,建虏以此来讨好他们。

    建酋为了加强对占领地区汉民的控制,防止他们逃亡或者与明朝串联,经常大批迁移民众;努尔哈赤在占据广宁不到十天,将财物收刮干尽后,不顾当时还是“冰天寒地”的隆冬季节,下达文书让辽河以西的民众迁到辽河以东;锦州民众迁到辽阳,广宁民众迁到沈阳,右屯、义州民众迁到金州、复州。

    建虏的所谓迁移活动,就是强制搬迁,常常是先烧房,努尔哈赤曾经指示:“预先调查城内有那些坚固的地方,首先要加以破坏,放火烧毁全部房屋。头一天放火没烧完的房,第二



第一百九十三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求收藏)
    袁宗焕寻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夜行于荆棘、虎、豹之中,四鼓天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王在晋深为倚重他,王在晋上疏在八里铺垒重城,袁崇焕却认为此举无远略,不尽遵其令,反向当时任首辅的叶向高建议守宗远。

    孙承宗没有马上表态,而是和蓟辽总督王象乾商议。王象乾道:“广宁之战我军新败,榆关守军不宜轻动,可与插汗部商议,让虎敦兔汗发兵三千人往。”

    关于十三山义民的事情,孙承宗回京后,在给天启皇帝的奏折里,是这么说的:“至九月初六日山民被陷。此一事,臣从七月间于督臣议于檀,督臣许为臣谕密出兵三千防东西之患,臣更欲从众议以兵屯宁远,稍近迎之以为依,而竟不能得。今接之无多,忽为所陷,此中关系甚大、甚远。”

    王象乾因为虎敦兔汗没有发兵营救,自感对不起这些辽民,于是上了辞呈,曰:“辽民被陷引咎乞罢”,天启皇帝没有同意他的辞呈。

    王在晋其实早在孙承宗来巡视之前,对营救十三山义民之事就有安排;王在晋给天启皇帝上过一道题《救辽民疏》:“臣惟山海一关习逃之卒,心如不椗之舟……又问其何以往救,曰山高不能即下,须得官兵拒虏方可策应。夫以四十里之山四围接引,非得数万人不可,关门防守未定,大兵何可轻发......辽民之不可存,身无甲胄,坐无鞍马,不可为兵。左手妻,右手子,不能远遁……无已则惟有使之潜遁,我以兵船接济安顿于觉华岛。”

    胡子睿曾经看过地图,宁远距离十三山堡有二百里路,十三山堡一带的山势险峭,而且还隔了大凌河、小凌河两条河;这么大的运动量,别说在大明,就拿到现代来说,也可以构成铁人三项赛的内容了;试问“贫寒交迫”的辽民们即无甲胄,也无马匹,更携妻带子,如何能逃出建虏的包围圈和追击,到达宁远所以袁崇焕这个建议,对于十三山义民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是袁崇焕为实现自己主张守宁远的借口而已。

    王在晋坦言如果要将十三山堡一带的辽民都救出来,需要数万大军才能成功,当时取集到山海关的军队,都是从广宁等地撤出来的残兵败将,被建虏追击吓得“惊魂未定”,他们又如何能完成如此高难度的营救行动,所以只能靠民众自救;但是王在晋并不是没有任何作为的,王在晋派出游击鲁之甲以米三千、布二万、绵一万往迎乘雨逃出的陷虏回者,其人可六千,即十三山义民也,后来又檄通判吴士科以舟船泊笔架山迎之。

    在接回十三山义民之后,王在晋在给天启皇帝的奏折中,曾记录了一件催人泪下的轶事:“今大山有七百人黑夜潜偷下山,至海边渡上觉华岛,婴孩都害死,问其何以害死,曰:‘恐儿啼,贼来追赶也’。”

    王在晋被暴动者宁可害死自己的儿子,也要回归明朝的信念所感动,决心好好安置这些历经九死一生的义民:”俟天寒冰结奴骑可



第一百九十四章 忠皇上而报神庙(求推荐)
    天启皇帝也向孙承宗询问人选:“览卿奏。具见筹边大略,体国公忠,朕心悚豁。时事交迫,既划一条奏,何可需延经臣王在晋,捍御危关,猷劳久著,准召还拟用;王国祯才望素忧,着即另推用;其赞划道将等官更置委任及练兵均饷等事,都依议行。奏内各官堪任经略的着从公作速推举。帑金给发已多,卿奏冲边急需,特准发五十万两,仍着开款,务济实用,勿得虚糜。全辽沦蹙,畿辅震惊,朕日切忧劳,赖卿谋猷,参决庙算。一切紧要事宣,应会各部或本部径行,不必复奏,卿一意担承。务振从前玩愒之习,早奏固圉恢疆之功,用副朕倚重至意。”

    孙承宗在心中反复衡量后,认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辽东督师人选,于是上疏自请督师:“皇上急催更易经略,一时诸臣,同心忧国,无不悉意商确。而目前人才,止是如此。但关城之事,耽搁已久,半年来,兵未合营,将未本伍,独有逃官逃将,议筑议凿。口口声声俱说要守,而将不简、兵不练、何以为守西虏决非守关之人,逃将决无守关之计。以三十万可了之工,而计百万。以八里地,费百万之工,而待岁时逃将之破冒,逃道之筹策,宁足问乎杏山数万之义民,岂可忍其化为夷虏。关城数万之流人,岂可忍其尽为沟瘠
1...3334353637...5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