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矿业大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鱼一星

    “这个我自然知道。”

    袁耀正在冥思苦想,突然见到麋静身后侍立的一名婢女腰间挂着一颗拇趾大小的水晶,袁耀眼睛一亮,问道:“阿婢,这颗水晶从哪里来”

    那婢女回道:“前年阿翁种田时翻到,交给公子,公子把它赐给奴婢。”

    袁耀对麋竺道:“别驾,你们东海有大量水晶,何必送钱送土地,这水晶宝贵得很。”

    麋竺笑道:“公子说笑了,东海水晶不过是偶尔发现,十数年数十年才可能碰到一颗,而且品质都不高。这种东西怎么好意思献给左将军。”

    “阿婢,”袁耀伸手对那婢女道,“拿来我看。”

    那婢女解下水晶,放到袁耀手中,袁耀仔细看了看,问道:“这枚价值几何”

    那婢女摇摇头道:“奴婢不知。”

    麋静道:“太小了,品质也不很高,最多值数千钱。”

    “不止,”袁耀道,“品质不高的原因,只是切削打磨不足。我这里有先进的机器和顶级工匠,我让他们重新加工一下,如何”

    “好吧。”麋静应道,反正不过几千钱,加工坏了她赔点钱给婢女就行。

    袁耀叫邱七进来,将水晶拿到玉石加工厂给工人加工。由于袁耀开采的磷灰矿、萤石矿等矿产中,经常会有宝石出土,可以加工成宝石出售,所以办了一个玉石加工厂。

    半个时辰左右,邱七把水晶又拿回来,袁耀把水晶放在手掌心给大家观察。大家见那水晶变小了很多,但是形状规则,光滑细腻,晶莹剔透,杂质几乎没有了,品相极高。

    “哇!”众人齐声叹道,“果然是极品水晶。”那名婢女作为水晶之主,更是兴奋得激动不已。

    麋竺道:“这样的品相,即使这么小一颗,价值也不下三四万。要是有拳头那么大,便是价值百万以上的宝物,可惜东海水晶数百年来虽然出土不少,但是大颗水晶却很罕见。”

    袁耀道:“麋别驾,我送




第126章 德兴银山银矿
    是年冬十月,冯幂和杜馨只相隔两天分别给袁耀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袁耀分别取名阿铁、阿墨。

    听到这两个名字,大家都笑了,立刻知道袁耀将来的孩子的名字,无非就是阿金、阿银、阿铜、阿铝、阿铅、阿锌、阿锰、阿煤、阿晶之类,整个一个矿产家族。

    袁耀在新港连日大宴宾客,然而周瑜却没能参加,因为他的从父,豫章太守周术突然病逝,周瑜得报,立刻动身前往豫章郡奔丧。

    “公子,这是一次良机,赶紧请左将军派人接任豫章太守,免得以后再兴兵讨伐。”周瑜临行,扔给袁耀这句话。

    实际上不需要周瑜和袁耀提醒,袁术一得到消息,就已经在考虑人选了。最终,在李业等谋士建议下,袁术表诸葛玄为豫章太守。

    诸葛玄曾是刘表的属吏,与刘表关系密切,又将两名侄女嫁给荆州豪族,他担任豫章太守,对刘表不会构成威胁,刘表一定能够接受,不会导致荆扬两州为了争夺豫章发生争斗。

    而实际上,刘表得知豫章太守病逝,同样也表诸葛玄为新太守,可谓与袁术不谋而合。此时诸葛玄还在淮南,刘表也认为诸葛玄是他和袁术都能够接受的最佳人选。

    诸葛玄赴任途中,顺路拜访新港,被新港的繁华富庶所震惊。于是,将诸葛均也交给诸葛瑾,留他在新港跟随袁耀学习,诸葛氏五兄弟姐妹终于团聚在新港。

    诸葛玄跟袁耀要了一些农业技术人员,打算明年开春在豫章郡开始推广新农业技术。豫章是个大郡,此时人口大约一百八十万人,超过九江、庐江和丹阳三郡的总和。

    袁耀对诸葛玄说道:“使君领郡之后,推广新的农业,亩产大幅提高,将会有大批农民不用生产,使君打算如何安置”

    诸葛玄听出袁耀话中有话,问道:“公子有何良策”

    “小侄以为,使君可大力发展商业,让人人有事可做,便不易生乱。豫章山中山民众多,山中粮食匮乏,但是野兽、山果、木材丰富,只要禁止各级官吏歧视、刁难商人,山民便可通过商人将山中物资与山外粮食相互交换。各得所需,各安其本,山贼便会绝迹。”

    “公子说得有理,玄当谨记。”

    “等阿幂和馨姐过完月子,我便亲往豫章,寻找一两处矿产开发,以增加郡府税收,减轻百姓负担。”

    “哎呀,太好了!”诸葛瑾赶紧谢道,“有劳公子了!”

    果然,诸葛玄到郡不到一个月,袁耀摆完满月酒,留下治丧回来的周瑜和蒋干、刘晔留守新港,自己和鲁肃前往豫章郡“探矿”。

    这次探矿之旅,可谓浩浩荡荡。在新港游学的上百青年名士、学者,都想一睹袁耀探矿的神奇本事,便也跟着他一起前往豫章郡。

    豫章郡矿产丰富,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露天铜矿德兴铜矿就在豫章郡,德兴铜矿铜金属储量超过900万吨。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大型露天矿山,比如柴桑县境内有城门山铜矿、武山铜矿,这两个大型铜矿铜金属储量都在一百多万吨以上,而且都很靠近长江,开采、运输极为方便。

    但是,袁耀这次不打算开发德兴铜矿或者城门山铜矿、武山铜矿,因为铜官山铜矿比这里更加靠近锌新港冶炼厂,品位也更高。而且铜官山的开采量,已经基本上满足大汉对铜的需求。

    袁耀这次来豫章郡,主要想要开发后世的德兴银山银矿。

    银山银矿是一处巨型铜金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后世德兴市北郊的银山。袁耀之所以要开采这片矿床,主要看中它是一处超大型银矿、金矿。

    袁耀、鲁肃与上百青年才俊,率领一千名卫士,浩浩荡荡来到豫章郡。听到袁耀说要往余汗县东部山区探矿,把诸葛玄吓一跳。因为余汗县、鄱阳县以东山区,历来是山越盘踞之地,时有叛乱发生。

    “公子,我看,要么你换一个地方去探一下,要么不用去探了。余汗县以东山区不太平,公子不能冒险。”

    诸葛玄觉得,袁耀的安全,远比开矿重要。就算能探到什么矿产,万一袁耀出了事故,自己只怕也只有跑路的份了。

    “我来之前询问过在新港



第127章 山越人阻挠开矿
    是的,银山银矿到底有多大,袁耀也说不清楚。

    银山银矿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开采,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留在银山上的采矿遗址总共有数百个之多,许多山体几乎挖成了蜂窝煤。

    唐宋两朝在此开采的白银,占全国产量近六成,两朝连续开采一百七十余年,共采白银超过一亿两(约4000吨)。此后明清一直到今天,都在不停开采,到20世纪80年代,又发现超过1400吨白银、120吨黄金的新资源。那么,此时这座尚未开发的沉睡的矿山到底埋有多少矿产资源,根本无法算清。

    因此,袁耀只能给大家一个估计的数目:“这是一个多金属矿床,其中白银储量大约8000吨,黄金200吨,铜150万吨,还有大量铅、锌等金属,可以开发一两百年。”

    “8000吨白银!200吨黄金!150万吨铜!”

    众人被这个数目震惊了。当今大汉天下,大约有350吨黄金,1000吨白银,600亿铜钱(光西汉时期,年均铸币量为2.2亿钱)。而银山光这8000吨白银,就价值640亿钱,相当于当今天下所有铜币的总量。如果加上黄金、铜、铅、锌等矿产,这座山到底有多少财富,袁耀也无法估算。

    跟随前来的名士们都觉得袁耀实在太神奇了,跟这样的人,等于睡在金山银海里面,随随便便指点一座矿山,便能富可敌国。

    鲁肃问道:“公子,我们还要在这里开发铜矿和铅锌矿吗”

    “不用,这里只需开发银矿和金矿,铜矿在铜官山开发已经够用,这里铜矿品位相对较低,选矿耗费人力,也不划算。这些铜矿和铅锌矿,就留给后世子孙来开发利用吧。”

    随着粮食产量倍增,劳动力获得解放,商业得到发展,只要袁耀成功阻止诸侯战乱,未来数十年内将会出现经济高速增长。到时候,货币的需求量将以几何形倍增,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银铜,货币将过快增值,影响小商品的生产和流通。

    比如,如果一个铜钱能够买到一大把绣花针,那么你每次买绣花针就得购买都一大把,这样就会形成浪费。

    所以,货币过于贬值不好,增加携带货币的负担,但是过分增值也不行,过分增值了,就得发行面额更小的货币。

    增发货币的话,铜钱比较容易解决,但是比较难解决的是对黄金白银的需求,随着大笔资金流动频繁,黄金和白银的需求量将会暴增。如今许多大商人来新港进货,由于没有足够的金、银,拉着一船一船的铜钱来进货,造成极大的不便。

    当然,最方便的是将来发行纸币。但是即便将来发行纸币,也需要有大量黄金作为本位币。

    找到银山银矿之后,袁耀和鲁肃便在银山驻扎下来,开战测绘工作。

    余杰告诉袁耀,这个地方原来属于余汗县,后来由于人口膨胀,加上赋税日益沉重,大量汉民躲入山中逃避赋税,灵帝时,在银山东约一百里的地方(今新岗山镇一带),新置了一座县城叫乐安县,如今银山属于乐安县境内。

    袁耀派人去跟乐安县府交涉,将整座银山,面积大约十万亩的土地购买下来,自己留在矿山绘制地形图,以确定将来开矿的地点。又写信给蒋干,让他抽调人手,派到银山成立银山矿业公司。

    铜官山矿业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谢奇听说在豫章郡乐安县银山发现超大型银矿,白银储量高达八千吨以上,黄金二百吨以上,作为对开矿业务十分熟练的老工程师,谢奇主动请缨来到银山开发新矿山。

    袁耀觉得铜官山铜矿、铅锌矿和金矿开发已有一年半时间,业务稳定,可以交给其他人管理。

    而银山作为新开发矿山,正需要谢奇这样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来领导,便任命他为银山矿业公司经理,并从铜官山抽调数百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矿工一起来到银山任职。

    乐安县县长石敬得知乐安县境内发现特大型银矿、金矿,大喜,与县尉率三百县兵赶到银山与袁耀商谈开发事宜。

    袁耀告诉石敬道:“石县长,银山将来至少需要雇佣一万名矿工。围绕这些矿工的生活服务,这里将会逐步形成一个大型聚落,至少可以拥有三四万人口,不如把县城移至银山,如何。”

    石敬明白远袁耀的意思,如果县城搬来此处,矿山将得到数百县兵的保护,可以极大减少安保所需人数。

     



第128章 真正的霸主
    鲁肃和余杰去跟山民谈判,不一会儿,便听到寨外一阵欢呼。

    县长石敬和诸曹吏目瞪口呆,他们第一次见到这么跟山越人处理关系的,山越人提什么要求就答应他们什么要求。过去只要山越人跟官府闹,一般都先来一顿恐吓,不听就发兵镇压。

    就连跟随袁耀前来的许多名士,都觉得这么做有些不可思议。对于蛮夷之人,怎么能这么轻易服软。

    可是在袁耀看来,人家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你来这里侵占他们的土地开矿,人家索要赔偿是天然的权利,你给与人家合理赔偿也是应尽的义务。

    过去汉人不断进山蚕食山越人的土地,又不把他们当人看待,所以山越人叛乱不断。历史上江东政权从始至终都在镇压山越人叛乱之中,从未停止过。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精力北上中原争霸。

    袁耀做为穿越人,没有古人那么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况且,如果不吸取东吴的历史教训,将来面对山越人持续不断的叛乱,连国内都搞不定,开发海外岂不成了笑谈。

    县长石敬尽管满腹不屑,觉得大丢汉人的脸面,但是却也不敢表露出来,反正这钱不由他出。

    袁耀在银山驻留了半个多月时间,勘测了露天矿场的开拓范围,命余杰协助招募了数千名山越矿工,其余事情便交给谢奇去做。

    此时已近年底,袁耀急急赶回新港。兴平二年的正日,袁耀照常回寿春过节。由于两个孩子还小,袁耀没有带他们回寿春看望爷爷,一个人回到寿春。

    袁耀本来以为袁术一定会因为有了孙子孙女而高兴,却不料一到寿春,又被袁术召去训斥一顿。

    原来,袁术不知从哪里得来情报,知道袁耀支援了兖州一百万石粮草,还派农技人员协助兖州发展生产。袁术彻底不明白自己这个长子的想法。

    “阿耀,你到底要干什么你上次力主帮助徐州,还有道理,毕竟曹操占领徐州对我们不利。可是你如今帮助曹操,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父亲,当然有好处。曹操已经答应五年内不对外用兵,至少我们有五年时间可以安心发展,对不对五年后曹操岂能是我们的对手。”

    “我们现在还怕曹操吗”袁术冷笑道,“我还计划今年征完徐州,一鼓作气将兖州也拿下。”

    袁耀见袁术又在做梦,他似乎还不明白有钱跟会打仗是两回事。他手下带兵的多是文士,这些文士在战场上遇见刘关张这些表态猛人,就跟绵阳遇见老虎一样,人多钱多有什么用。

    历史上,袁术数万大军征刘备,刘备只有一二万人与他对战于盱眙一带,结果靠吕布在背后偷袭下邳夺取徐州,刘备帐下徐州兵皆散去,袁术才把刘备打败,得到觊觎已久的广陵郡。

    后来发七路大军征吕布,吕布一样兵少,结果袁术大军还是铩羽而归。接着北伐曹操,不仅损失数万大军,还损失桥蕤等四员大将,元气大伤。

    可以说,孙策将孙坚旧将带到江东之后,袁术手下便没有多少善于打仗的将领了,屡战屡败便不足为奇。

    袁术见袁耀无话可说,继续训斥道:“就算你担心他发兵淮南,用粮食换取他承诺五年不发兵,你也不需要给他提供农技人员帮他发展实力啊。五年后,兖州钱粮丰富,兵马众多,我们怎么北伐。”

    “父亲,那就放弃北伐不好吗,我们只管我们的扬州领地,其他地方留给其他诸侯去管,何必非要北伐不可”

    “小儿之见!如今天下大乱,英雄辈出,正是你我实现霸业的千载良机,你也不小了,怎么尽说这种荒唐的话。”

    “父亲,你不是天天逼我读书吗,叫我听圣人的教导吗。可是我读过圣人之书,圣人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我如今所做,正是修文德以服远人,父亲为何又觉得不对,难道圣人说错了”

    “你……”袁术没想到袁耀突然用圣人的话来教训自己,一是语塞。难道他敢告诉袁耀,圣人这话说错了。

    “父亲,实现霸业,并非只有征战一途。你可以修兵甲,我可以修文德,将来我们强大了,各诸侯自然心服口服。若是一味发兵征讨,百姓不能生产,天下饥荒四起,将来即使霸业成功,得到一个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无人绝域,又有什么意义”

    “滚!快滚!”袁术大怒,本想教训袁耀,反被他教训,只好把他轰出去。

    袁术见袁耀的思想与自己越来越背道而驰,做事也完全不顾自己的感受,头疼不已。但是,如今又对袁耀无计可施。将他关押,派人接管他的矿山,种种办法都做过了,难不成真的要把他除掉这更加不行了,如今袁耀已经名满天下,不但新港名士云集,寿春城里大半名士也与他关系密切,如果除掉袁耀,只怕自己也会众叛亲离。
1...3536373839...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