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之伐魔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康庸
杨念白的儿子,在军中历练任职,虽然暂时还只是一个军司马,却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还是一个难得的孝子!
他从军队回来奔丧,为了达成父亲的遗愿,在族长的门外跪了三天三夜。
族长为了成全他的孝道,这套《十字功》,就出现在武偃阁的角落里尘
第十三章 武先生
第十三章武先生
任何武学能流传下来,自有他存在的道理。何裕虽然最后选定了《十字功》,但别的秘籍也不是白看了,他主要是吸取了那些秘籍里面的一些理念!
现在江湖上,最为流行的“唯快不破”武学理念,在武偃阁也有诸如《快剑》、《快刀》,《快枪》等不少的典籍,似乎是被有心人炒得沸沸扬扬!
但在何裕的眼里,这与杨念白的《十字功》一样,都是要碰到合适的人修炼才行,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也很难说有高下之分!
《十字功》是绝大多少的凡人体质,都无法修炼成功的,一旦有人修炼有成,自然是惊天动地,鲜有敌手!
从这个角度上看,杨念白能够创出这套武功,也是当之无愧的武学大宗师!
而唯快不破的武功也是如此!试想,一个身强力壮的大汉,却拿着轻飘飘的长剑、移动着那笨重的身躯,去练那些“唯快不破”的剑法,他能快得起来吗
出现这种情况,唯快不破也就成了笑话!
当然,在“唯快不破”理念指导下,修炼有成的人,或许比修炼《十字功》要多得多,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
也许是因为《十字功》的难度和威力都更大的缘故!
清晨,何裕头顶着薄雾,脚踏着露珠,顺着河堤,又来到山脚下的小河边。
尽管杨素望早已离去,但每天来这里晨练,都能给何裕带来美好的回忆,于是,到这里就成为何裕的难以更改的习惯。
也可能是心理作用,也可能是这里灵气更活跃。何裕感觉在这里的修炼效果更好,尤其是《十字功》,在这里进展更快。
他先盘坐在一块石板上,开始修炼无名口诀。半个时辰后,他收功了,现在他半个时辰可以运行九个大周天,这也是炼气一层的极限。
河边的雾很薄很细,很难被发现,如果不是那一缕晨曦,就会被误认为天还没有亮透!
何裕感觉有点压抑,运起十字无影步,登高而上!
在山坡上,何裕居高临下,能够看到雾在山边游动,犹如画家挥毫泼墨,把山边的草地,变得朦胧胧的。
何裕几个闪落,回到草地,在雾中继续练习十字无影步,只见他兔起鹘落,有时如青烟般的消失,又凭空在草地里慢慢显现,没有看到迈步,忽而就到了河边。
如果有人在这里经过,不是认为自己看花了眼,就是以为自己碰到了山神鬼怪之类的。
何裕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无名口诀修炼和《十字功》修炼之中,无名口诀的进展依然缓慢,而《十字功》的修炼成绩斐然,大有一日千里之势。
何裕的学习,则因为练武有些分心,成绩也有所下降!
他的记忆力依旧惊人,但现在的学习已经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取得优势的阶段了,因为已经开始了科举文章的写作。
在最近的几次考试中,何裕心不在焉,已经没有太大的优势,最差的一次,竟然掉到了前五名之外。
杨家宗堂聘请了一个专门的老师,管理他们这批外姓弟子,这个老师叫武涤非,可谓人如其名,对是非之分特别地执着!
武先生却是重文轻武的典型!他认为一个学生,就应该好好读书,其他的事情,都是不务正业,他对何裕学习的退步,相当的不满意。
他在讲堂,已经不点名批评某些学习退步的同学,要他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同时,他也对何裕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第十四章 有教无类
第十四章有教无类
何裕刚来学堂的时候,父母和三叔,都再三嘱咐他,要尊敬先生,灌输了“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
但在何裕的心目中,憨厚慈祥的父亲,严厉而不失关爱的母亲,并不是先生能相提并论的!
而武先生用他的所作所为,让何裕彻底认可了这种思想。
武先生他是真的把弟子们,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女来对待,并没有愚智贵贱之分,除了回家休息,他平常都是围绕弟子们转。
课外,他总是远远的注视着弟子们,看他们学习、打闹,满眼尽是慈爱之色。
武先生和人聊天,三句话离不开自己的得意弟子,有人夸他某某得意弟子如何如何的好,武先生就像喝了蜜糖一样,很容易得意忘形!
那时候如果再找武老师写副对联、要个字画之类的事情,就相当容易了。
武先生的字画,在当地的名气不小,被人家夸完弟子,顺走的还真不少。
后来何裕才知道,这是武先生有意为之,这其实是在推销自己的弟子啊。
武先生在外姓弟子中间的威望,达到了无以复加,杨家宗堂聘用外姓先生管外姓弟子,果然大有道理!
讲课的钟声响起,武先生拿着一本书走上讲台,他先把书打开平摊放在讲台上,用左手按住右手一抹,然后轻轻提起泡好茶的茶壶,把洁白的茶杯满上了茶水。
武先生清了清嗓子,用炯炯有神的目光,对课堂上的全部弟子一扫,开始了讲学。
武先生的讲台上,虽然放着书本,但他几乎不看,目光在弟子间游动,让每一个弟子,都感觉到先生在注视自己。
武先生声音浑厚,讲课时抑扬顿挫,旁征博引,配以他那形象的手势,妙趣横生,很得弟子们喜爱。
杨家有一个叫杨占元的子弟,就非常喜他的讲学,经常会一个人坐在后排旁听。
武先生讲课时,如果发现有弟子不认真听讲,就会突然停止讲课。突如其来的静止,把学生的眼光又拉到了讲台上!
武先生抬起右手,伸向了戒尺方向。这时,所有的弟子都会心中一紧!
他却划了一个圆弧,用手端起了左面的茶杯,浅浅抿了一口。所有弟子,齐刷刷的松了一口气。
严格地说,武先生的戒尺,并没有真正动用过,最大的处罚,是让犯错的弟子在后排罚站。
也许是弟子们对“某某同学,被戒尺打的双手肿得跟包子似的!”之类的传说听的多了,也许是对未知的恐惧,也许是谁也不愿意做第一个体验戒尺的人,尽管武先生不用戒尺,但丝毫没有降低其威慑力。
武先生讲课,经常会停下来提问,问完以后,才寻找答题的学生,他只要用眼光一扫,就能知道谁能答出来,谁答不出来。
难一点的问题,他找学习好一点的弟子的回答,容易一点的问题,就找学习差一点的弟子回答。
虽然武先生特别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但他在课堂上却是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同学,都感觉到老师的重视,体会到自己学习的进步。
当然,偶尔也会用难题,为难一下那些个屡屡不认真听讲、自以为是的弟子。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武先生的弟子,学习拔尖的不少,虽然学习成绩也是参差不齐,但特别差的几乎没有,这也是他坚持“有教无类”的成果。
今
第十五章 儿戏(一)
第十五章儿戏(一)
孩子们在一起相斗“比狠”,为了公平起见,避免以大欺小,对相斗的二个小孩,有几个硬性规定:
第一是在年龄上有严格的限制,否则就是以大欺小,会被所有小孩看不起的。
三岁以内的小孩,打架没有轻重,都是撕咬为主,都有看护人,是不允许他们相斗的。
三到六岁,相斗小孩的年龄,相差不得超过半岁。
七到十岁,相斗小孩的年龄,相差不得超过一岁。
十一到十四岁,相斗小孩的年龄,相差不得超过一岁半。
十四到十八岁,相斗小孩的年龄,相差不得超过二岁。
十八岁以上,就是成年人,不允许相斗玩耍了,打架就是动真格的了!
第二是不准使用“凶器”,所谓“凶器”,可不仅仅是指刀枪之类可以行凶杀人的武器。
“凶器”还包括石头、棍棒等,可以造成不良后果的器械都属于“凶器”的范畴!基本上,小孩子的比斗只能徒手搏斗。
当然,也有人脱下布鞋用来打架,这是不算犯规的。
这些乡野规矩,虽然并没有写在纸上,但也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下来的,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大家都是自觉遵守。
偶尔有大小孩违背了这个规矩,欺负了谁家的小孩,只要自家小孩没有大碍,这家人也不会找上门去!
但地方上的人,却容不得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们的眼里,这要是带坏了风气,谁家的小孩也不敢轻易出门了,这是了不得的大事!
很快就有地方上的头面人物找上门去,和家里的大人谈话,没有谁家敢不听劝阻的!
这样他们家就要承担没有家教名声,而全家人包括小孩在内,也会被乡人慢慢孤立起来!
他们就算是心里不以为然,多半是要给来人面子,领着大小孩,到小小孩家里赔礼道歉,才能消除这件事造成的不良影响!
涉及到家教的事情,乡人们都极其认真,容不得谁家的大孩子胡来!
但大人之间的事情,就没有这么多规矩了,那就是拳头上的功夫,谁的拳头硬,谁就先占三分理!
尤其是涉及到地方和宗族势力之间的争斗,有理无理,男人们是先打赢了再说,典型的“先兵后礼”!
当然,对待读书人,这些粗人还是很尊敬的,并不会随便动手,有辱斯文!
因为这些是地方上的规矩,就算是读书人也不会随便出面干涉,“先礼后兵”之语,就是他们针对这种情况,用来和稀泥的!因为他们也知道,最后还要靠拳头说话!
杨占元十岁出头,但他刚好比何裕大了一岁过一点,他是不能找何裕单挑相斗“比狠”的。
但也可以双方划出道道,以其他方式比试。如比,比试双方朋友多少,这就涉及到威望的高低和号召力的大小等多方面。
双方都把朋友叫来以后,也不见得非要比斗。如果双方人数相差太大,人多的一方,是可以不战而胜的。
败的一方就要“服小”!这是当地的方言,大概相当于现在黑道的“甘当小弟”意思,以后有了事情,只要胜方(大哥)在场,败方(小弟)就要按胜方(大哥)的道道(规矩)来。
这代价还是蛮大的,所以小孩子的比斗,在他们的心里,也是相当重要的,绝不是“儿戏”!
如果有小孩比斗输了不“服小”,就会被所有小孩唾弃,因没有诚信而被孤立起来!这对小孩子来说,是相当没有面子的!
杨占元在杨家宗堂,是非常出名的!
也许是他的勤奋好学,他是唯
第十六章 儿戏(二)
第十六章儿戏(二)
这次杨家宗堂挑选十大弟子,杨占元侥幸挤进末尾,但他深知,在学习上他已经用尽全力,再无潜力可挖,慢慢地被挤出十大弟子之列,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不久之后,何裕就进入了他的视线。他通过了解知道,何裕除了学习拔尖,再无长处!
他年龄偏小,身材并不高大,甚至显得有些单薄。其他方面也不出彩,而且家道中落,是一块上好的踏脚石!
这挑选踏脚石也是有讲究的,要找硬茬子!人人都可以捏的软柿子,是达不到目的的!何裕也就学习成绩好点,才有当踏脚石的资格!
虽然杨占元用“比狠”赢了何裕,颇有点人们常说的“下象棋赢了围棋世界冠军”的味道,但那也是可以刷声望的,喜欢用这种方法的大有人在,而且乐此不疲,屡见良效。
何裕知道了前因后果,但他还是准备老老实实地接受当“踏脚石”的命运。
因为小孩子之间,自有判断是非的标准,何裕即使找武先生或者用别的方法,名正言顺的取消和杨占元“比狠”。
但他这样做,不但小孩看不起他,认为他“喜欢告状”!就连大人都会对他深怀戒心!因为告状就会让他们联想到打官司!
打官司这种事,在山里人看来,可不是好事情!那些帮人打官司的人,都被乡人称为讼棍,身份地位,和街道上收保护费的二流子差不多,那也是被人戳脊梁骨的!
山里人淳朴,自有做人、做事的标准,他们深信“人在做,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就算邻里之间有些纠纷,也是有乡老出面调解,而不愿意闹到官府。
那时候的官员少,审案子都是由县令亲自出面!不是走投无路,是没有人找找官府告状的!
何裕要是背上告状的名声,不但在杨家宗堂被同学们鄙夷,而且很快就会传到他家的村子里,就会成为他儿时小伙伴们的笑料!同时,也能彰显出杨占元的厉害!
最后的结果是,何裕照样扮演着“垫脚石”的角色,达到了杨占元的目的。
想清楚这些,何裕想起自己十字功的练习已经有成,就算不使用丹田的法力,身手也很矫健,他也有点跃跃欲试的,就果断地答应了和杨占元“比狠”!
何裕也不拖泥带水,马上就要王立平马上去找杨占元,找到以后把带他去桥头河边,然后一起划道道,决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么去“比狠”!
......
晚秋的清晨,凉意渐重,路上的行人,都披上了外衣。
时光过的真快,屈指一算,何裕来到杨家宗堂,已经是一年有余了。
何裕手提一把从三叔铺子里借来的柴刀,来到了河边山脚之下,沿一条老路的痕迹,一路披荆斩棘,呈之字形通向半山腰,终于到达了半山腰的一个低平处。
这里三面生长着茂密的灌木林,只有上面是显得有点稀疏的楠竹林,中间却是一片约半亩大小的草地,小草长得非常均匀,就如同修剪过一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