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隋唐争霸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老山头之汗

    宇文化及原本想浑水摸鱼,却没有想到局势变化发展的太快,让他来不及谋划。再加上杨林一直在杨广身边,让他投鼠忌器,只能造谣生事。虽然朝堂和民间都对杨广不满,但是他还是不敢轻举妄动。本来他的长子宇文成都武艺绝伦,能帮他起事。可是他同样明白,这个儿子是个死脑筋,只知道忠君爱国,根本不会帮他造反,不然凭借他皇宫镇殿大将的身份帮忙,还不轻松取了大隋的江山

    这次宇文成都去追玉玺,宇文化及的心中也很矛盾。如果他把玉玺追了回来,岂不是说大隋的江山命数未尽。如果他躲不会,他怎么能有机会




275 胜利被各种因素决定
    "吾皇万岁万万岁,臣宇文化及觉得皇叔靠山王说的很对。只要王师所向,无不当着披靡,何况败军之师。微臣以为事不宜迟,即刻让天宝大将领兵出征。一方面夺回玉玺,另一方面讨伐唐逆,斩草除根!”宇文化及一边三跪九拜,一边上奏。

    “爱卿平身,快快赐坐,此处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就不要讲究那么多繁文缛节。”杨广一看到宇文化及就觉得病好了不少。虽然皇叔靠山王杨林不喜欢宇文化及,但是杨广认为他有偏见,虽然口里面答应他要远离宇文化及,但是一见到还是忍不住露出亲近之态。猛然间又想起皇叔也站在旁边,于是又收敛了笑容转向杨林问道:“皇叔的确高瞻远瞩,就按你的意思办,消灭唐军,消灭河北军!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杨广只是步子迈得太大扯到了蛋,其实在骨子里也是一个雄主。不管是征高句丽还是修建大运河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这在后世都被证明。可惜他在一个不合适的时间做了这两件事,不仅没有成就他千古一帝的名声,反而落下了千古昏君的名声,所以说时机很重要。不过这次他的行为很正确,一切大事唯杨林是从,既然他说能打败唐军抢回玉玺,杨广自然全力支持。不然玉玺怎么抢回来现在责罚宇文成都只有昏君才会那么做,事情已经发生了,如何补救才是最要紧的事。

    得到了杨广的支持,杨林和宇文成都迅速告退,前往军营调兵遣将准备围剿唐军,夺回玉玺。宇文成都没有想到一向脾气暴躁的皇上破天荒地没有责骂他,甚至在他和皇叔退出来时,还鼓励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只有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才是真好汉!”,听到皇上的鼓励,宇文化及心里暗暗腹诽杨广奸诈,让自己的儿子为他赴汤蹈火去卖命。最让他憋屈的是虽然他心里头明明白白的,但是他儿子就算他说出来,他儿子也甘愿为皇上肝脑涂地。看着他儿子一副士为知己者死的样子慷慨走回去,宇文化及真想不顾及礼仪上前拉住他,让他醒醒,不要为杨广卖命,杨家的大隋江山还是偷窃他们宇文家的。

    只是他现在还没有糊涂,还能压制住自己的冲动,不过为平息心中愤怒他不停地诅咒宇文成都的母亲,他觉得这个长子才能确实不凡,唯一的缺点就是和他母亲一样死脑筋。也就是他一边在心里恶毒地诅咒,一边舌绽莲花对这杨广阿谀奉承,甜言蜜语张口既来。原本宇文化及想等到各路反王争夺玉玺的时候造成大乱的局面,并且在适当的时候,他再偷偷放出风声,揭露杨广和杨林叔侄俩想烧死天下英雄的阴谋。使杨林和那些反王两败俱伤的时候,他好抢夺杨广的江山和玉玺。

    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有想到沈厚竟然先一步收服了一众反王,让天下势力的格局发生了变化。随后以退为进,趁着隋军大胜唐军和河北军绝佳时机盗走了玉玺,让宇文化及更加没有了机会。他最希望的就是靠山王杨林能够一命呜呼,只要杨林手握军权,他就没有一点机会。不仅没有机会,甚至还有危险。他知道杨林讨厌他,也向皇上进谏让他远离朝堂,说他是阿谀奉承的奸佞小人。还好宇文成都在上



276 斗争无处不在
    随着各种情报地汇总,杨林和宇文成都也知道了河北军已经易主。王世充通过手段掌握了河北军,而苏烈也被李世民招揽到麾下。听到这个消息,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可乘之机,认为王世充新近掌控河北军,必然需要一个磨合期,战斗力不强。按说吃柿子捡软的捏,但是为了万无一失的抢回玉玺,他俩商量后决定招降王世充。只是谁去河北军大营呢杨林认为这个人必须有威望,还得胆大心细有辩才。

    宇文成都原本以为随意派遣一个人就能解决王世充,却没有想到老王爷认为这个说客事关重要,对人选也要求的这么苛刻。他觉得与其如此麻烦,不如费点力气把这些乱臣贼子一网打尽!杨林对于他也是越看越喜欢,他和他父亲宇文化及完全不同,心思单纯,打仗是一把好受。但是招降牵扯到方方面面,要考虑到这种利益纠葛和平衡,从来没有简单的事。现在为了更好地围剿唐军,确保玉玺万无一失,靠山王杨林才想招降王世充。另外一方面,大隋的天下烽烟四起,各地军阀首鼠两端,勤王之师遥遥无期,招降王世充不仅能减少伤亡,更能增加朝廷的声望和实力。

    靠山王有心提点宇文成都,把个中所包含的战争、军事、政治、经济等等因素给他简单的说了一下,然后写了一份奏章加急呈送给皇上。至于宇文成都所担心的时间问题,靠山王告诉他这就像引弓不发一样,让河北军和唐军感觉到压力,从心理上感到恐慌。这种感觉比打败他们更能让他们处于崩溃的边缘。并且举例说,当年

    接到奏章,杨广召集一杆股肱之臣商量后同意了皇叔靠山王的建议,招降王世充。他的小舅子萧禹毛遂自荐愿意去说服王世充归顺朝廷。这些年萧禹借助他姐姐萧皇后的弟弟的身份,一路顺风,官运亨通,他一直想找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萧瑀,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梁末帝萧琮异母弟,萧皇后之弟。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而且能够善于学习和书写,个性正直,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并且深刻精通佛法道理。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在杨广死后投靠了李渊,为大唐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五次担任宰相,又因故五次被罢免,严重时甚至被削爵贬出京城。贞观十七年二月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九位。

    作为有理想、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有野心、有家世、有后台的七有年轻人一直在等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当他听到靠山王杨林的这个提议的时候觉得浑身的血都开始沸腾。等到皇上确定计划可行后,他立马站出来主动请缨劝降河北军。

    杨广明白小舅子的心思,知道有很多人说他没有才能,完全靠他姐姐萧皇后才升官发财的。这对一个热血小青年,尤其是自认才能不凡的有志青年是无法容忍的事。他一直迫切想证明自己,杨广也想让他证明一下自己,用以证明自己不是任人唯亲,不是一个昏君。虽然如此,但是他还是不想让萧禹去河北军中赴险。一个文弱书生孤身一人深入叛军之中,生命谁能保证万一死在河北军大营,他可怎么见萧皇后于是问道:“萧禹虽然勇



277 投机者待价而沽
    “爱卿免礼平身,有事尽管奏来。”杨广一看又是一个老骨头,赶紧让他起来。

    “吾皇恕罪,老臣以为韩擒虎将军上阵杀敌行,如敌营招安难,他并无三寸不烂之舌。请圣上明察。”贺若弼和韩擒虎几十年的交情,他嘴笨舌拙的怎么能担当说客。

    “这……”杨广一想也是啊,他经常给自己下巴下顶砖,要么就是踩自己的脚后跟,让他过去恐怕适得其反,还是再想想,于是接着问:“诸位爱卿,至此国事艰难时刻,还希望诸位群策群力,遴选一合适人才。”

    “陛下,微臣愿意立下军令状,如不能招安王世充愿以命相抵!”萧禹觉得他不能放过这次立功的机会。现在这种状况,文臣想要有所建树根本没有什么机会。虽然说他也会舞剑,有点三脚猫的功夫,但是上马打仗容易建功立业,却非他一个文弱书生能够胜任。这次去河北军大营招安不用动刀枪,全仗谋略口舌,他认为这就是为他量身打造的任务,舍他其谁

    “陛下,老臣以为萧大夫精明强干,足以担当此任!”贺若弼刚才也仔细想过,除了萧禹也再没有比他合适的人选了。他不仅身份地位符合招安的要求,而且知书达礼有辩才,能够审时度势。

    “陛下,微臣附议。”“陛下,微臣附议。”……下面想起一片赞成的声音。杨广其实也想给小舅子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就是担心害怕王世充会做出过激的事,伤害了萧禹。不过看到他一意孤行,甚至不怕一死,杨广的心终于有所松动。于是他看向宇文化及:“爱卿意下如何”

    宇文化及一直留意着杨广的的变化,他看出来皇上已经意动,赶紧上前一步说:“陛下,萧大夫勇气可嘉,以身饲虎,视死如归,一身胆气傲视天下英雄,相信挟陛下圣恩一定可以招安叛匪。不过军令状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了,毕竟他能主动站出来就已经表露了他忠君爱国,为大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胸怀……”

    “陛下,事不宜迟,请速速下旨。”萧禹听到宇文化及的阿谀奉承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就感到反胃,于是打断了他的话语向杨广请求道。?“准奏!”杨广还没有听过瘾就被打断,下面肯定还有对他的歌功颂德直言,不过他理解小舅子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虽然不太高兴,但是也不以为忤,年轻人总是有点毛躁。有时候杨广也不明白,萧禹为什么那么急于证明自己呢你想升官,我可以给你升啊。至于一些人在背后咬舌根不理他就把他们小看了,何必在意一些蝼蚁的聒噪。男人就应该我升你的官,让他们升官比你慢,谁让我是皇上呢

    商定了招安使,下来就该讨论招安的条件,还有招安以后如何安置这些叛贼的事。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官不能封的太低,哪怕是狗咬猪尿泡,一定要高端大气上档次,就封王世充为讨虏大将军。并且为了让他放心也不收缴他的兵权,河北军继续由他统领,而且还给他立功的机会,让他参与围剿唐军。杨广相信等大战过后,再安排其余的河北军将领自然要轻松不少。其余的条件萧禹便宜行事,反正他姐夫就是皇上,即使偶尔有些谈判过线,想必皇上也能容忍。

    领了圣旨,



278 大饵总能钓大鱼
    其实作为一个七有新青年萧禹也思考过大隋的社会问题,他也认为不应当去征伐高句丽,更不该开挖大运河。他认为一切的祸患都是因为他姐夫皇上大人做了这两件错事。但是当他听说高句丽常年在边境烧杀抢掠后就不再认为征伐是必不可少的事了;当他看到一石粮食从江南的鱼米之乡运到长安十不存三时再也不反对开挖大运河。只是他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怎么就变成了祸乱的根源有时候他也会和知己好友讨论这件事,也认为这两件事也是非解决不可,只是出现这些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摇摇头萧禹把这些胡思乱想先放到一边,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招安王世充。只要招安了王世充,那么唐军对大隋就构不成威胁。只要解决了唐军,天下的叛军主要就剩下瓦岗军了。如果再能把瓦岗军一举击溃,其它地方的反叛就会不值一提。想到这些,萧禹觉得平定大隋的叛乱指日可期。于是他觉得自己这次身负光复大隋的重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不由得又为自己鼓了鼓劲,对这次谈判充满了迫切,脚步不知不觉加快了不少。

    看到远处健步走来的萧禹,王世充赶紧迎了上去:“萧大夫,王某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请!请!”他说完后才忽然发觉竟然把瓦岗军中一见面说的话给说了出来,而且说得十分顺溜,暗暗感叹自己被瓦岗荼毒不浅。还好没有说出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能见到当世豪杰郑王,萧某才是三生有幸。”萧禹也赶紧拱手行礼谦虚地说。他发现道听途说害死人,人家郑王明明知书达礼,怎么被他们以讹传讹说成了胡作非为的恶魔这时他对招安又增加了几分信心。两个人一边互相吹捧,一边走进了大帐。双方分宾主落座后,有人送上茶水。他俩一边喝水一边扯一些没有营养的话题,谁也不想先开口说正事。这也是一种较量,毕竟先开口无形中就处于下风。

    不知不觉他俩就喝了两壶茶水,即使他俩能沉住气,膀胱却坚持不下去。王世充憋的双脸通红,又不好意思失陪。萧禹虽然在朝中久经考验,这时也被尿憋的难受,再说他毕竟有任务拖延下去也不是事。李世民已经回到了唐营,看到隋军虎视眈眈,如果悄悄和瓦岗联合,那就不好办了,所以他比王世充更着急。于是说道:“郑王,可有方便之处让我放放水”

    “萧大夫,可不敢称郑王,这是我自封的不算数。哦,萧大夫说放水”王世充听到萧禹称他郑王,赶紧自谦。

    “郑王何必谦虚,大隋可有不少因功而封的王爷,不知郑王可有意乎”萧禹一听王世充的话,赶紧抓住机会问道。他没有想到被尿憋不住时的一句话竟然引到了今天的主要话题,这时也顾不得尿憋不憋了。

    “不知萧大夫是什么意思”王世充听到了今天的肉戏,激动地问,感觉尿意都小了很多。其实谁愿意造反,他不过都是野心做祟,尤其是现在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雄主,已经考虑过要投靠大隋的时候,听到萧禹的话,明白自己只要投靠大隋很可能也会封王。不过猛然间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他觉得不太真实,于是又问了一遍。?“圣上口谕,只要郑王弃暗投明,帮着



279 识时务者为俊杰
    梁山泊的宋江一心想招安,就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没有当皇上的命,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草寇。一开始闹腾的似乎挺欢,但是并没有和朝廷发生过多少战争。比较有名的战役就是曾头市和祝家庄,都是地方的土豪乡绅,他的一切动作都是一个目的引起皇上的注意,然后被招安。

    现在的河北军被宇文成都大败后,也明白过来,他们根本不是大隋的对手。不仅如此,就是唐军也比他们有底蕴比他们厉害。那些跟随窦建德从瓦岗军逃回来的人更是把瓦岗军形容的战无不胜。虽然他们以前提起杨广一个个义愤填膺,但是一听到皇上要招安他们一个个也是喜上眉梢。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自己也可能被皇上给封官,祖坟要冒烟喷火了。能当官谁愿意继续做反贼,于是一个个磨刀擦枪,渴望着能在唐军身上建功立业!

    当大多数的河北军都想跟着皇上混,努力为自己挣一份功业的时候,也有人想不通。这期中就有王世充的心腹张海,虽然他弟弟给他讲了招安的好处,但是他就是转不过弯,一定要找郑王说道说道。

    听到张海不想被招安,王世充上去就给了他一个嘴巴子,然后问道:“明白了吗”

    “不明白!”张海梗着脖子大声回答。

    “不明白”王世充心说还敢给我犟,一抬手,想了一下终于没有扇下去。他觉得这时候也许有不少的人都和他一样,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于是本来要扇嘴巴子反而成了抚摸。一边摸一边轻声说:“张海,你知道为什么世上的人很多但是俊杰很少的原因吗”

    刚才张海根本没有想到只是这么一个问题怎么就挨了一耳光,这次已经做好了挨打的准备,却没有想到竟然迎来了和风细雨不过被郑王用手在脸上摸他感觉很不适应,张了张嘴说:“有点明白了。”

    “明白什么了”王世充知道他本来要说“不明白”,只是自己这么一反常他反而不敢乱说了。?“我也不知道明白什么了,郑王你不要再摸了,我的脸已经不疼了。”张海低声喃喃,双脸飞红,他心说郑王不会是看上我了吧。

    “张海,你一向都是一个耿直的汉子,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怎么也开始说假话。”王世充终于不再摸他的脸,而是在肩膀上拍了一下说。

    一旁的张江也是不明白郑王今天怎么了,感觉怪怪的。不过最后拍肩膀的一下让他又回到了熟悉的感觉。看到他哥哥还在发愣,于是赶紧说:“明白了,明白了,我刚才已经给他讲过了。”

    “郑王,我真不明白,为……”张海刚开口说了一句。

    “对对,我哥哥他真不明白他怎么会质疑郑王的想法。我们告退了。”张江赶紧打断了他哥哥的话,拉着他向帐外走。他觉得郑王变得喜怒无常,这不是一个好兆头,还是赶紧地退避三舍为好。

    “行了!张江,你们听我说。”王世充知道张江也误会了他,于是厉声喊道。

    听到王世充生气的喊声,张江不敢再拉着他哥哥向外走。看到他俩老老实实的站住后王世充又尽量用和蔼的声音问:“张海,你还没有回答我为什么世上的俊杰很少”

    “本来俊杰就很少吗只有像郑王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俊杰,像我们兄弟就只能是庸才。”张海也不是不会拍马屁。

    “我问你为什么俊杰很少,不是问谁是俊杰,还是让张江来说说。”听到张海的话,王世充心说你虽然有点傻,但



280 审时度势想对策
    能成为一代枭雄,自然有蛊惑人心的能力;能成为一代枭雄,自然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能成为一代枭雄,自然是心黑脸皮厚。当年他为了蛊惑大家跟着他造反,发表言论说昏君杨广如何鸠父毒兄,如何阴谋篡位,如何荒淫无耻,如何杀忠臣亲小人。现在他又说皇上是如何的英明神武,高瞻远瞩,如果他们现在不跟着皇上走,简直就成了猪狗不如的恶人。

    张海作为一个粗人,听到郑王的各种分析,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把一个为民为国的好皇帝当做一个昏君真是瞎了眼。这个时候如果还不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他也是白活了几十年。至于一向自认为聪敏的张江,听完郑王的观点,也有点搞不清了,这个皇上到底是不是昏君呢不过有一点他认为郑王没有骗他,那就是杨广不可能鸠杀他父皇。因为隋文帝生病也不是秘密,他病了好久后才死的,而且死的时候年龄也不小了,足有六十三岁。(在那个年代60多岁已经算是长寿了,47岁即谓“晚途”,是由于古人平均寿命都不是很长,而一般人40岁以后就称老的缘故。杜甫《羌村三首》中的“晚岁迫偷生”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前者46岁,后者38岁,亦同此理。更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从古到今都没有多少人能活到70岁。)既然老皇上死了以后就该他做皇帝,而且老皇帝已经病入膏肓,他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鸠父的事
1...4849505152...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