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那所以在护卫军的兵力上两王自然是相差无几,朱棣这边扩充收编有近十万人,而朱权这里被定下的规制可是正正好好十万的编制。
只是如今只有不到五万人的数量,就这里面还有三万是从关内带过来的,可以看出朱权现在的处境并不算太好,不然也不会因为有敌踪便慌张向朝廷汇报了。
要知道朱元璋能给他三万人已经算不错了,当初朱棣要不是因为自己岳丈徐达的照顾,可能比朱权现在还要惨一些。
而且朱权的封国还是在关外,大明子弟甚少有愿意出关为生的人,哪怕是朝廷调令也相当的抵触。
到时候万一再强行征调,使得士卒们心生不满进而又闹出一些其他的问题来,这可就得不偿失了。
就像是逃兵一样,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那些人可是仔细考虑过这件事,真要是强行调派一些人,短时间内还好,但如果是几年甚至十年都没有机会返回故里,那恐怕要造成大规模的逃兵事件。
尤其是征召他们为宁王府护卫军,这种基本上一干就是大半辈子的事情,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地就让士卒随便回到关内进进出出的。
所以纵使朱权心里发苦,也知道朝廷能给他的支援已经到了极限了,三万人不能再多,
第五百六十六章 任务的本质
其实这也怪不得朱权麾下护卫不中看,实在是朱棣和他处境不太一样。
一来朱棣比他大了那么多,就藩更早,也能早些培养自己的三山护卫,更别说朱棣还得了徐达的照顾,三山护卫当中有一部指挥使到现在还姓徐呢。
二来还是他们两人之间的性格做事方法不同所致,相较于只想着镇守一方保境安民的朱权而言,朱棣更喜欢主动出击或者说是先下手为强更为妥当。
如果说朱权是盾牌,那么朱棣就是长枪,还是浴血的大杀器。
这样看起来就很清楚了,盾牌再怎么坚实也只能用来防守,是被动的接受,更何况如今朱权的盾牌本身就是外强中干的局面,表面看起来坚实无比,但相当的薄,如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想要破掉他的盾牌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朱棣的长枪就不一样了,但是主动这一个方面就足以让两人的护卫之间落下不小的差距,而且朱棣的护卫可是兵力充足,可不像朱权这样残缺不堪,将将只有一半人手这么尴尬。
锋利的枪尖透人的寒意,那是用来杀敌的必备,也是朱棣多年锻炼战场厮杀培育出来的战果。
如今在大明北边地界,谁人不知大明燕王之强,谁人不晓大明燕王麾下三山护卫之勇,这可都是用人头堆砌起来的战绩,半点做不得假……
所以就算朱权现在再怎么郁闷,也不妨碍他对于朱棣率军前来的欣喜和欢迎。
最起码这困扰他多时的问题能够找到新的接手人了,也不用他再担心会遭到蒙人的进攻而防御不及。
朱棣和朱权两兄弟见面自然免不了寒暄一阵,相较于比自己小十八岁的弟弟,虽然不是同母一胞,但也不妨碍这兄弟两人之间的情分。
再加上朱权本身学识高深见识渊博,虽然在军事上远远不及朱棣来的强势,但在谋略等方面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也促使兄弟两人相谈甚欢,颇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不过就算再怎么投机这事情还是要办的,早一些处理掉宁城附近的问题,朱棣也能早一些率军班师,以免无谓的消耗粮草钱银。
本来大明的军饷方面这几年就有些吃紧,朱棣如果还不体谅一些,那可能将来都需要他自己从王府里出钱出粮养活三山护卫了。
当然了,这种情况除非是大明要亡国了,不然基本上不会出现,玩笑的成分居多。
而朱权自然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当即大手一挥便赠与自己的四哥一大批牛羊肉食犒赏三军。
这倒不是朱权充大方,而是他却是有足够的本钱能够如此挥霍。
在关外最不缺的是什么,是牛羊等牲畜啊,每天因为各种原因死掉的牛羊数目那简直都数不过来。
相较于关内的稻谷米饼,这关外更多的则是牛羊等肉食,反而稻谷米饼倒成了稀罕物件。
朱棣自然也清楚这种情况,所以并没有推辞自己朱权的好意,反正也是为了增强大军的战力,给自己的护卫开开荤好好地吃上一顿,也能更好的完成任务不是。
再者说了这是又不会有什么坏的影响,关外的情况朱棣明了,朱权也不是没脑子的人,他既然敢拿出这么多肉食,那就代表这事绝对没有问题,怎么都不会影响到地方和大明。
要知道就算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在这种时候也不可能拿自己的身家开玩笑啊。
朱权虽然是宁王,是朱元璋的儿子,但在这关外,如果一个处理不好就很容易酿成大错,到时候不仅朝廷要降罪朱权,甚至可能连那些部族牧民都会产生二心,这样情况就会翻倍变坏,让朱权的处境更为恶劣。
所以这种事情他是不会拿来故意勉强的,朱棣自然也接受的坦然。
怎么这一次他来宁城也算是因为朱权的缘故,吃你一顿八万多人的肉食不算过分吧。
&nbs
第五百六十七章 挑一个合适的动手
暂且先不管那伙在宁城边境地区露营敌军是何人,又有何目的,既然目前来看并没有丝毫的线索,朱棣也不是那种愿意在这里无缘无故浪费时间的人,所以还是按照他的办法来做比较合适。
找不到敌人的目标,也找不到敌人的踪影,就现在判断来看大明境内应当是没有敌人了,只是单单一处露营地而已。
那朱棣过来一趟也不能白走,哪怕他不打算去费力找寻那批人的踪迹和来路,但也要完成此次北上宁城的最重要主旨。
而且既然是立威,那必须要挑选一个合适的对象才成。
一来不能太过强大,让朱棣攻伐不顺,以造成反面的影响。
毕竟此次朱棣前来的任务本质是立威,那就不能拖拖拉拉的缓慢行事,更不能因为敌人的顽强抵抗而出现僵持的局面,那可就完全和此次任务的本质背道而驰了。
所以这选择目标上就要多番的考虑,要基本上符合任务的各项条件才行。
那二来便是要有足够的名望,也就是说干掉这一伙人能够极大限度的在蒙元地区引起震动和声势。
因为只有那种名望颇高在蒙元人心中有不小存在地位的人,被大明利落的消灭之后才会有更大的回响。
如果朱棣只是干掉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哪怕这小人物很难对付,甚至有些棘手,那也对此次任务主旨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既然都是小人物了,那代表干掉他们也不会再整个草原上掀起什么风浪。
或许只有他们附近的部落能够听到一些风声,被大明的强大再一次的震慑心神而不敢有任何妄动。
可是其他地方的人和部落呢,八成都没有听说过那被朱棣剿灭的势力,心里估计想着也就是大明没事做了随手灭掉的杂鱼罢了,完全不会有什么被震慑的感觉,甚至还会想着大明是不是真的已经外强中干不复当年之勇了。
再加上这段时间接连折损国之大将,难免会更加刺激一些有心人的想法,让他们的野心爆发出来,进而撩拨大明,观察态度,最后可能就是一次有预谋的入侵了。
所以这目标的选择也没有那般简单,当是要慎之又慎确定再三才是,免得立威不成反遭轻视。
了解了自己四哥的计划,朱权深深地思考着。
实际上他也知道自己之前惊慌上报有些过于仓促了,没等自己调查清楚便匆匆忙忙的将此事报给父皇,导致现在朱棣的大军到了可敌人却没了踪影。
这难免让朱权觉得是自己胆小过度而致,心里也时常嘀咕,怕在父皇朱元璋那边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尤其是朱棣如果这一次什么都没有做就班师,那这件事可就一点都遮不住了。
所以当朱棣提出这个计划的同时,朱权没有在想计划的可否实施性,而是在考虑这计划选择的目标最合适的人选在哪。
他不论是从哪方面都百分之百赞同朱棣的计划,心里也感激自己四哥能够善解人意,避免了自己的一些小麻烦。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虽然朱权的侦查小队发现了百人露营地,可事后并无其他的发现,就好像是一批蒙元骑卒冒然闯入大明境遇而露宿一晚,第二天就匆匆了离去了似的。
这种事情其实在草原上并不少见,别以为生在草原长在草原的蒙人就不会出现迷路的情况。
要知道草原如此之大,哪怕他们蒙人也并不可能认全所有的地方,尤其是之前这一片还在纳哈出的统治之下,今时的鞑靼部和瓦剌部都对这里的情况了解不多。
所以就算是出现迷路而擅入明境情况发生也不足为奇,只是当初朱权心中一惊难免行为过度了一些,变间接
第五百六十八章 就决定是你了
“你确定这消息是真的”朱棣皱着眉头有些难以置信的问道,询问的对象正是他刚刚召进来的那名锦衣卫密谍。
“卑职岂敢胡言乱语!这是我等锦衣卫职责所在,情报准确无误!”
一听朱棣这话,那锦衣卫好像收到了什么侮辱似的,面上虽然依旧毫无表情,但言语间已是有了几分生硬和冷意。
这锦衣卫能够在朱棣营帐内说话便已经证明他的身份是真的,朱棣自然也十分关注这份情报,但实在是此情报出现的有些太过巧合了。
要不是他的的确确是刚刚和朱权说起这件事,两人的考虑也是才发生的,他都要怀疑是不是有内部之人为奸细泄露了什么出去。
听到这名锦衣卫说话语气的变化,好像突然间只有对他们两人的礼节性尊重,而好像了冷漠了许多。
朱棣这时候脑中一闪,才恍然也意识到,关外的探子虽然隶属于锦衣卫麾下,但实际上和关内他所见到的那些锦衣卫根本就不一样。
大明境内的锦衣卫大多光明正大的出现在世人面前,另有一部分暗探自当另论。
而关外潜伏在各方势力之内的锦衣卫可是时刻需要小心提防,因为只要稍稍有一丝疏忽,那他们所要面对的八成以上就是身死的下场,甚至临死前还要遭受言行逼供能惨无人道的折磨。
这便是身为密谍暗探的宿命,也是他们身王关外时便已经有的心里准备。
但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想要找死,也不会随随便便的就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所以这来自关外的情报一直都是锦衣卫关注的重中之重,毛骧不至一次叮嘱过蒋瓛,要他小心谨慎的防止关外弟兄们身份的泄露,要严加保密,以免大明在关外情报组织受到折损。
而对于情报的准确性上,关外的密谍锦衣卫们向来是慎之又慎确定再三而为之,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大意,不然可就不只是他们一个人出事,甚至还要牵连更多的人,对大明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失。
一份情报上的失误所导致的后果会有多大的影响,这从前人的种种教训上就能看的出来,往往敌人会用假的情报让己方密探传递出来,借以布置陷阱或者引诱牵制,已达到敌人本来的目的。
而锦衣卫的前身校检司,在创立之初便严命派往关外的密探注重情报的准确性,哪怕这份情报关系重大,但只要真实性低于六成便不足以传递上去,上面接到之后再次确定,如果不足九成便根本不会正式出现。
如今的锦衣卫承继了校检司绝大部分的人力和习惯,这方面的规矩自然一点都没有变,更别说以前的那些早早潜伏下来的棋子了,这些可都是大明最高贵的一类资源,是应对关外敌人不可或缺的手段。
所以面对锦衣卫上报的情报时,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怀疑这份情报的准确性,而是考虑这份情报之下己方有什么应对方略。
当初的徐达,蓝玉等人为什么接到锦衣卫的密报便深信不疑,这是他们对大明情报机构的信任,也是对他们的肯定。
现在朱棣漏出了怀疑的态度,确实是有些让人不满。
但锦衣卫的规矩所致,以下犯上的事情这些人也不可能做,情绪上的不满自然也不会表露出来,也就仅仅止于言语上的略显冷淡而已。
自知言语有些失措的朱棣咳嗽了几声小小的掩盖了一番,但不代表他会向这锦衣卫的密谍认错什么的。
如果真表态了那才是笑话了,不仅这锦衣卫会惶恐,怕是朱棣自己都要惶恐了,到时候他要迎接的可就是来自朱元璋的怒火了。
脑筋转动很快的朱权自然也反应过来了,主动挑起话头避过现在的尴尬。
毕竟这些密谍都是为了大明舍生忘死之人,如果再冷落轻视难免会让人感到心寒不值得,但让一个王爷认错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好的
第五百六十九章 倒霉的索林帖木儿
元帝国沿用前朝宋时官职,虽然有一些改动,但是在军事制度上却还是由枢密院掌控天下兵马大权,负责边境防卫,京城戍守等等职责。
然而元时枢密院和宋时枢密院却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差别。
就是宋朝枢密院真正掌权者自然是为枢密使,也是负责统兵作战之人。
而元时的枢密院就不一样了,副使和正使的职权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本是最高掌权者的枢密院正使变成了一种近乎荣誉的头衔,基本上都是由元廷太子或者亲王兼任,是虚职的一种。
那么其下首的副使就变成了掌权的职位,也就是宋朝枢密使的职权,在元廷上的权力那是不小的,基本上都由蒙人把控着,除了极少数能受到蒙元信任的汉人以外,完全不会让这个军事一把手的位置落在他人手中。
所以如果是和元朝为敌时,迎战统兵的基本上都是枢密院副使,想要见到枢密院正使,那怕是要打到元都城才能得之一见了吧。
也正是如此,使得元朝枢密院正使这个虚职上坐着的人,虽然不一定有什么惊天伟略的雄才,也未必有指挥千军万马的帅才,但必须是元廷之中皇亲贵胄之人,血脉必须高贵,非盛名者不足以任……
而此次倒霉被朱棣看中的索林帖木儿,或者说是他恰巧让锦衣卫的密谍知道了消息,才转而落到了朱棣的眼中。
这位前北元朝廷枢密院正使,身份自然是尊贵无比,也是当初蓝玉在捕鱼儿海剿灭北元朝廷是剩下为数不多的余孽。
不过说是余孽但这些年了那帮人也没有闹出什么乱子来,只有当初的乃尔不花等人纠集一批人想要闹事,但也是被朱棣给强势镇压了,还收降了乃尔不花等人,兼元军四万余。
索林帖木儿当时可没有敢掺和进去,乃尔不花也没有找他,毕竟虽然他的身份血脉是尊贵,但论到能力才干乃至品行上,这位枢密院正使可就不值一提了。
其实按照辈分来算,索林帖木儿应当是北元最后一任皇帝的叔叔,但脱古思帖木儿可比他这个叔叔的年纪还要打上一些。
这种叔小侄老的情况是怎么发生的,那还要问问脱古思他老子的老子,也就是被明廷称为元顺帝的妥懽帖睽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