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所以说如果朱棣知道傅友德的这个习惯,那当初在古北口得其悉心教导之事估计都要大呼荣幸了,因为在傅友德眼中朱棣算是他看的上人之一,也就是可以提携的小辈。
什么亲王地位这种,在已经是当朝国公的傅友德眼中根本就没太在乎,不然为何当初对朱棡都没有多说的,反而是有心照顾朱棣,主动传授一些战场统兵的经验,这种他人想都不要想的待遇可不是随便就能享受的。
但如今这种场面,没有多少人脉的他便直接被人孤立了起来,军中唯一和他脾气相投的定远侯王弼也不在京中。
说起来也许只有那个厮杀的粗野汉子才能和傅友德有交情吧,其他人论心计能比得上傅友德的基本上都死的差不多了,论战场指挥统兵应敌方面,更是只有徐达等人才能稳压他一头,这么多年来为何不是开国公爵,还不是因为他当初总换主子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所以才有侯爵的勋职。
大明建国以后多年的征伐积累功勋,才好不容易在南征梁王的时候受封颖国公,说起来这国公之位还成了他当时的一块心病。
但是现在显然纵使成为了国公也不算什么,在大明皇帝朱元璋的眼里,国公也不过是他麾下的臣子罢了,如凉国公蓝玉一个小小的诬告就能绞杀干净,
第五百五十八章 滴滴血水
也不知过了多久,君臣之间便这般对视着,场间除了宫廷演乐之声以外再无其他声响,那些个议论纷纷的朝臣也都闭上了嘴巴,刚才还畅快饮酒的李景隆徐继祖等人也消声安静,所有人都看着皇帝陛下和颖国公两人。
“呼……”傅友德长长的吐出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什么浑身轻松了许多。
面对朱元璋的询问直接站起身来微微拱手便赫然离席而去,李景隆他们本想起身阻拦,因为今日冬宴的主角就是傅友德,岂能让他这般走掉。
而且方才他的那种种举动正是对君上不尊的表现,此时正愁着没有机会给傅友德按上一些罪名呢,那还不得揪住此事不放。
不过还没等他站起来的时候就被徐继祖给拉住又坐了回去,正待李景隆不解想要问为什么的时候,徐继祖微微偏头示意他,原来是皇帝陛下那边没有要拦下傅友德的意思,如果李景隆此时莽撞做事,那难免要招惹朱元璋心中不悦,所以徐继祖这么做也算是帮了他一把。
额头冷汗顿出,李景隆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差点就招了陛下的心情,心里暗暗地感激徐继祖,算是小小的记下了这份人情。
而朱元璋之所以不拦下傅友德,不在乎他那番有失体统不尊皇帝的行事,完全就是因为他在傅友德的眼中看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那就是死志和解脱。
这让朱元璋心中有些疑惑,却并未表露出来。
是的,他方才说傅友德三子傅让就是为了点醒傅友德,十分严重的告诫他要安分,有那么一丝接机铲除的味道,却不是很坚定也没有真的下定决心。
可是没想到的是傅友德听了他这番话不仅没出现什么过激的表现,也不曾有诚惶诚恐唯唯诺诺的样子,虽然朱元璋也知道傅友德身上根本不可能看见这样的胆怯样子,可是他也没想到居然看到了死意。
那没有光亮的眼神是那般坚定,也是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朱元璋,人心存有死意的眼神他又岂能看不出来,傅友德现在的样子已经很明显了,朱元璋没有拦下他就是想看看今夜会不会出现颖国公自刎家中的事情发生。
如果真是这般那也算是少了他很多的麻烦,不用太过明目的针对勋贵朝臣,也好让君臣之间还有一点颜面存在。
傅友德的立场就好像是一个信号似的,宴席又重新变得活跃起来,只是李景隆他们不会再强行阻拦那些勋贵,文官这边也渐渐放的开了。
虽然不可能像武将那般放肆畅快,但也能喝的尽兴人人微醉,如今的场面才真的像是宴会一般,和刚才那诡异的气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朱元璋暂且放下了一丝心事,静静地等着今夜或者明日锦衣卫的消息传来,一边和臣子们畅谈一边痛快的饮酒,毕竟他又为自己的皇孙允炆拔掉了一个隐患。
虽然这个隐患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爆发,但朱元璋的习惯向来是不会留半点马虎,以往的教训告诉他,隐患这种有可能祸及一生的事情还是不要有的好,哪怕是傅友德这样已经没有什么争权夺利之心的人。
本来沉闷的演乐又变得轻松喜庆起来,舞女们尽情的摆动着腰肢,挥舞的流袖在空中变幻,让这冬宴多出了几分真正的庆祝味道。
只是事情的发展总是会出现一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偏差,当蒋瓛匆忙的出现在朱元璋身边的时候,老朱就知道事情又有了新的变化,今夜果然不是那般随意就能过去的。
 
小意外
因事暂停一天,抱歉?
第五百五十九章 人头落地
国公之爵,与国同休。
敕封的时候圣旨上说的好听,可现实呢,却仍然是大明皇帝随后可弃随手可抛的东西。
大明开国六国公,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
这六人除了常茂是因为其父常遇春的过人功绩受封的爵位以外,其余的哪个不是天下有名之人。
韩国公立李善长以唯一一个文官的身份位列开国六公之一,足以证明其对大明的贡献和个人的能力。
其余四位国公包括先死的常遇春,这五位均是能征善战之将帅,攻城略地如火一般的常十万,中军统帅调度无双的徐天德,骁勇善战忠志无暇的李文忠,还有缜密慎行不惧艰苦的邓伯颜和文武双全悍不畏死的冯国胜。
此六人能成为大明开国之六位国公,靠的是功绩是他们的才干和能力,也奠定了大明勋爵之中国公为最的基础。
大明无异姓之王,这是朱元璋开国便定下的规矩。
当然了,也并非没有破例的时候,朝臣功劳才干之士身故受封时可酌情加爵,这也才有了异姓王的冠位。
不过想要活着封王,那在大明朝是绝对不可能的一件事,最起码在朱元璋这里是百分之百不会破这个例。
王爷这等爵位只能是朱姓皇族子弟,其他外人一概不得擅封,此乃皇明祖训之上所言,为后世皇帝所遵。
那么也就是说,在大明做官升爵,到了国公的位子便是定点了,再加也就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等等殊荣,有名而无实的东西,纯粹就是好听而已,哪有国公这般威风大器。
而傅友德为了这国公之位拼了这么多年,从投身朱元璋开始,到如今数十年的浴血拼杀南征北战,刀斧加身箭簇遍体都未曾倒下。
他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一个大明国公这等最高的殊荣称呼吗。
终于在征伐云贵梁王之时,他如愿以偿的因功封爵,号颖国公,是为大明当朝为数不多的公爵之一。
那时已经先后病故三位国公,傅友德之上还有几人,但也在不久之后接连身故,等到了洪武二十年以后,大明朝还活着的国公也就剩下傅友德,冯胜,汤和,常茂四人了。
其中常茂本身根本不是和其他三人同辈,算起来就算是都为国公也先天矮了一层。
而冯胜则是因为征伐纳哈出时被朱元璋算计,也就是为了给蓝玉开道硬生生的砍了冯胜一刀,将这位沙场老将手中的所有兵权都剥夺了干净,而付出的代价不过是和他同级的常茂罢了。
至于老好人汤和,这位信国公算是大明朝各位勋爵臣工当中的明白人,什么都不争,什么也不抢,朱元璋交代多少事便做多少事,不慌不忙稳妥为主,不擅权不越位,本本分分的做自己的国公,直到请辞告老为止。
那么之后,整个大明朝堂上论勋爵之尊贵,便属颖国公傅友德为最了,接下来次位才是资历更老却被夺权的宋国公冯胜。
其余文武百官之中最多也就是侯爵之位,还以武官为多数,文官少数,毕竟这是大明开国之初的封爵,武人占多数乃最正常不过的事。
如此时候,傅友德已经是武人一系的首位无疑,但他自己清楚的很,这是陛下为了将来太子登基之后做准备,没有了最初的六公支撑,大明需要一个承前启后的国公来维持局面。
傅友德很清楚这件事,但是他没有半点排斥的意思。
一来这是皇帝的安排,朱元璋的脾气性格他很清楚,忤逆皇帝的人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其二便是傅友德本身就很满足了,国公之位梦寐以求的已经到手,大明朝不需要也不允许他再继续建立功勋了,如果真要统兵作战立下大功,那国公之上还能是什么,没有哪个皇帝会做出这等不利朝局之事
第五百六十章 杀戮不止
大明冬日国宴上,颖国公杀儿子自刎于殿前,场面之血腥人人闻之变色。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大明朝皇帝陛下朱元璋血腥手段的开始。
为了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的稳定,为了将来大明朝局的平稳,为了朱明江山的安泰。
朱元璋不会停下自己的杀戮,也不会让自己的双手干净下去,他的罪恶多一些无所谓,本就是半只脚踏入棺材的人了,多带走一些对将来的大明而言便多一分干净。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任凭他下手,或许难逃一死,或许自己前路断绝,性格刚烈的人向来不在少数,拼死的反抗往往更令人侧目。
继颖国公傅友德之后,大明开国侯爵,以悍勇无双杀敌百战为名,双刀翻舞之间取敌首级的王弼自杀于家中。
也许他是因为悲痛,因为感念傅友德的自刎,也许是因为前路已死没有生机,这位战场上刀斧加身都不皱眉头一下的铁血汉子,这位双刀有名对战斩将无双的一代猛人没有死在敌人的刀剑之下,却身死于自己杀敌的那两把镔铁双刀之下。
或许他曾经斩杀的那些敌将直到这个消息会感到错愕,因为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汉居然死的如此憋屈,愧对了那些被他斩杀之人,也亏了他的那两把双刀。
但在王弼自己看来了,也许这是注定的结果,不愿意被朱元璋施以手段的他,选择了和傅友德一样的死法。
如果说傅友德死是让朱元璋感到了一丝错愕和惊讶,因为他没有料到傅友德居然如此刚烈,如此选择。
那么王弼的死便是彻底刺激到了朱元璋那已经紧绷到界点的神经。
一个自杀或许是意外,那第二个自杀更多的像是对皇权的一直藐视和不屑,这会令朱元璋更加愤怒,但未尝不是让朱元璋束手束脚的原因。
也许是怕后世的评价吧,也许是担心对后代子孙的影响,朱元璋在王弼自杀之后确实平静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就是和王弼一辈的武人最后的喘息时间了。
没有人会认为朱元璋退缩了,没有人会认为他害怕了,因为大明的皇帝从来不知道畏惧为何物,开国之君主朱元璋从来不清楚什么叫做退缩。
也许他会保守,也许会改变战术,但是在对陈友谅,对张士诚,对蒙元朝廷乃至王保保之时也从来没有真正的胆怯过,又何况如今了。
现在只是朱元璋自己主动停手了而已,但却并不代表整件事情的结束。
杀戮也许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却是最有效率也最管用的办法,没有之一。
连续的勋爵身死,牵连凉国公蓝玉一案,自杀的一些,消失的一些,大明朝堂之上的局势愈发的变得诡异莫测。
事情不但没有因为朱元璋的停手而变得消散,反而更加感觉强烈了许多,也让人更加的担心。
或许下一个死的就是他们自己,或许将来又会出现一个红玉案,白玉案之类的,只要朱元璋认为大明将来的隐患威胁没有消除干净,那么悬在所有人头上的那把屠刀就不会真正的消失。
这一次不仅是武人勋贵一方了,就连文人一系都觉得事情的危险性。
别看下一任帝王皇太孙朱允炆是儒家教育倾向文人,但他可不是朱元璋,也影响不了朱元璋。
更何况朱允炆就不许自己的班底吗,文人和武人在这一刻有什么区别,如其伴兼师长的黄子澄,如那些在朝堂之外的名师宿儒,难保这些人将来不会成为大明的重臣,当中哪些人会飞黄腾达,没有人真正的清楚。
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一点,那就是现在大明的朝局已经不是什么看透不看透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在朱元璋的屠刀下活下去才是最关键的。
朝堂之上六部尚书之中除了礼部和
第五百六十一章 两年之变
过去的两年,洪武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可以算是大明武人集团的一次大清洗,也是大明朝变化最多的两年。
而且一切的起因皆是由懿文太子病逝而来,先有如日中天的凉国公蓝玉被诛杀,牵连数万人。
再有颖国公傅友德冬宴之上携其儿子人头自刎于百官之前。
而后大明开国六公当中唯一一个还在朝堂上的宋国公冯胜也被赐死,随后更是被朱元借机罢黜了一些不安分的隐患。
直到最后,大明国唯一的一个老辈国公,已经告老辞官在家的信国公汤和也因病故去,而他已经算是大明开国功臣当中少有能得善终之人了。
至此,大明除了那些有已经承袭爵位的第二代国公以外,第一代国公尽皆离世,病死的病死,被杀头的被杀头,反倒是没有一个真正马革裹尸而还。
而次等的侯爵一级,牵连进蓝玉案的一大批,自杀的定远侯王弼也是一个,还有几人病逝。
可以说这过去的两年大明高层将帅的的确确是损失惨重的情况。
不过这也到时没有太大的影响,大明如今已经将八方之敌尽皆打的服服贴贴的了,就算那些心有不甘的人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威胁到大明。
原本虎视眈眈的鞑靼部和瓦剌部也在忙着争夺草原底盘,至今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大汗出现,也使得草原上的分裂仍然会持续下去,这对大明而言是个绝好的消息。
两家部落各有各的想法,瓦剌本身对大明的敌意就不算太强,因为他和大明之间接壤的底盘远远没有鞑靼部来的多。
所以真正对大明抱有戒心乃至敌意的是鞑靼部,只不过现在大明军威正盛天下无敌的时候,自然不敢有什么情绪表露出来。
而大明何尝不是将鞑靼部也当做了未来的敌人,现在看是对方怕了不敢随意招惹,但难保将来不会出现别的问题。
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二十年,甚至或许只有短短的五年,只要鞑靼部的阿鲁台心有野望,那迟早会让两方走到对立的一面。
不过现在阿鲁台最大的敌人还是雄踞蒙古西部的瓦剌部,相较于阿鲁台控制的鞑靼,瓦剌人明显要比他们强势的多,不够却也强的有限。
如果阿鲁台真有兵临城下的野望,那必然是要压制收服乃至吞并瓦剌部以后才会行事,绝对不会给敌人两面夹击的机会。
那大明自然是乐得两方狗咬狗一嘴毛,朱元璋先是封瓦剌部掌权的马哈木等三人为王,铭其掌握蒙古东部。
紧接着又封阿鲁台为王,命其掌握蒙古西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