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再后的晋朝,司马家历经东汉曹魏,乃是世代大家;隋文帝杨坚,那是贵族出身,更是国公之后;唐高祖李渊,亦是北周贵族家室,更为前朝国公,手中权力之大可谓天下少有,虽然其儿子唐太宗李世民更为令人传诵,将其彻底碾压,但却也是建立在其父李渊的建国为唐的基础之上才行。
紧接着的宋太祖赵匡胤,军伍世家出身,显贵一时;元朝世祖忽必烈,更是承继大蒙古帝国为助,堪称历朝历代开国皇帝当中最为轻松也是家底最大的一个。
这些
第六百零七章 生前死后(下)
日有升有落,周而复始;但人之死亡,却没有再重新活过的一说。
古往今来那些所谓转世重生,借尸还魂等等,不过是用来愚弄他人的假象,借以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朱元璋自然不会相信这些鬼神之说,况且他本人对于死亡也并没有多少畏惧,反正现在该是自己做的已经差不多了。
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朱元璋子苏醒过来便勉力支撑,尽可能的在精力足够的情况下做最后的准备。
最多的时候一天竟练下二十几道诏书出宫。
这在大明开国以来都是头一桩的事情,也可见这最后的一招,朱元璋已经打算全盘托付于朱允炆之手了。
现在的他,只想静静的躺着,享受此生为数不多的安详时刻。
被天空中的太阳照射,有一股温暖的感觉,这让此时的朱元璋觉得十分舒服,恨不得一直都有阳光照耀在自己的身上。
但躺的时间久了,这身体难免出现一些困意。
朱元璋恍惚之间就沉沉的睡了过去。
在梦里,他好像又重新恢复了年轻时候的身体,看着四周茫然黑漆的景象,却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只是感觉得到,身体上的力气又回来了,脸上的皱纹胡须也好像不复存在了,就连自己的声音都恢复了壮年时候的雄厚。
这种奇怪的表现并没有让朱元璋感到多么惊奇,毕竟已是将死之人,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发生也不足以动摇朱元璋的心神。
不过一直在这黑暗当中站着总是不好,他便向前走着,走着,直到走到了尽头,看到了光明的所在。
这时候他忍不住抬起手挡在自己的眼前,刺眼的亮光着实令他有些不太适应。
当朱元璋渐渐适应过来之后,睁开双眼模糊的看到身前好像有很多的人似的。
可是却因为眼睛模糊所以看不太清楚,只好伸出双手使劲的揉了揉,这才好不容易能看得清楚事务,抬头再次望去。
这时,朱元璋发现眼前站着的这人是那么令他熟悉,嘴角不由得微微挑起,好似心情十分不错。
“大哥!你可算来了,兄弟们都等了好久了!”
一个国字脸的高壮汉子开口说道,还上前拉起朱元璋的手继续往前走,好像真的等了他很久很久似的。
“天德,你我兄弟的的确确是好久不见了啊……”
徐达听后笑了笑,没有说什么,只是拽着朱元璋的手却没有松开。
朱元璋好似浑然不在意,反而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加灿烂,心情竟是十分开心高兴的样子……
待两人走着走着,便看到更多的人出现在朱元璋的视线当中。
有当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常十万;有当年镇守凤阳的侄儿朱文正;有老实巴交却心细如发的汤和;也有骁勇善战的外甥李文忠……
大明朝那些开国之臣,老死的,病死的,全都出现在朱元璋的眼前。
当然,也少不了被朱元璋亲口下令斩首的人,如李善长,如冯胜,如蓝玉等等。
这些人有的满脸笑意,有的冷眼相对,但却都恭恭敬敬的站在两旁,好似在迎接着朱元璋的到来……
“众卿皆在啊……看来我等君臣之缘未尽,当有此相见之时啊,哈哈哈哈哈……”
朱元璋十分的开心,乃至开怀大笑。
因为他见到了这些当年一同征战沙场的老兄弟,见到了当初拼死拼活才能求得一片生机的战友,也见到了这些一起开创大明王朝的功臣。
是非功过,暂且不论。
个人恩仇,已死无从。
此时的朱元璋只是高兴再次见到老朋友,高兴自己还能有和兄弟重逢的那一天,其他别无想法。
只当开怀畅饮,举杯同乐,以庆心中之喜悦。
“天德!当再为朕征战百年可否!”
第六百零八章 崩
当小太监发现朱元璋没了气息的时候,其实也不过是前后之间,却也吓得小太监当场愣在了原地,好似失了魂魄一般。
这事其实放在哪个掌事的太监身上也不得好,所以才交给一个小内官在朱元璋身边伺候着,也是为了能够更机灵一些。
虽然早就被人提醒过了,也暗中被自家掌班叮嘱过,说是老祖宗的日子不多了,随时都有可能殡天而去,让他注意着点。
可这小太监怎么也没想到方才还好好地老祖宗,这只不过是小憩一会儿的功夫,还和自己说了两句话呢,居然说走就走了。
十分的突然,着实令小太监吓得不知所措瘫倒在地,就差一点便屎尿横流了。
不过好在被挑选出来在朱元璋身边的他还算有点胆气,在初时战战兢兢不敢肯定之后,强打起精神装着胆子再去确认了一下。
只见他先是摇晃了一下朱元璋的身体,发现没有反应之后,才颤颤巍巍的将手指一点点的放到朱元璋的鼻下。
这一放也真正确定了,大明的开国之主朱元璋彻底殡天而去。
小太监慌乱的踉跄后退,让在不远处的内官感到了十分诧异,不知为何他突然这般动作。
却窦然听到一声刺耳的尖利喊叫:“陛下殡天了!”
如惊天霹雳一般的消息,让四周的内官们一下子都慌了神,很多人更是如没头苍蝇似的四处乱跑乱叫。
还是一个在宫内当差二十多年的老太监定住了心性,喝止了这些没头没脑丢人现眼的东西,并且赶紧派人去传信,自己则带着剩下的小内官匆匆忙忙的跪倒在了朱元璋的龙辇之前……
朱允炆本事在处理朝政,看着今天下午传到京师的奏本,和黄子澄齐泰等人商议着事务,并且还接见了朱元璋给他留下的人才,也就是那个在汉中的教书先生方孝孺。
初一见面,方孝孺便大礼参拜,表现的规规矩矩,并且十分郑重的表示对朱允炆的效忠。
这是方孝孺本人礼道之本,也是他做人的原则。
原先是效忠于朱元璋,可是朱元璋不接纳他,反倒是留给了自己的皇长孙朱允炆。
对此,方孝孺并无半点意见,反而坚持贯彻朱元璋的命令,等到传召他的文书下到汉中文院的时候,便立刻整理行装连日赶路,匆匆来到了金陵城。
也正式见到了他被授命效忠的人,大明储君,未来的天子,朱允炆。
可是这未来的君臣二人还不曾彻底的互相了解呢,便听到门外一阵急匆慌乱的脚步声,而且还伴随着重物的到底碎掉的杂乱声音。
这让朱允炆下意识的皱起了眉头,这段时间积攒起来的威严不自觉的便表露出来,心中淡淡的不悦显而易见。
的确,他正在回见自己皇祖父给他安排的人才,两人刚见面还没有来得及详谈,但方孝孺给朱允炆的第一感觉便是此人绝对是文学之士,礼教大家。
正是合朱允炆心中之意的人选,但是要以礼相待,再行讨教之事。
但没想到自己这东宫之所竟也有如此毛手毛脚的下仆,到不知道是哪个小太监竟然这般冒失,在自己看中的人面前失了礼数,朱允炆心中自然难掩不悦。
可是当他见到衣帽不整一脸惊慌样子的内官出现在眼前时,顿时觉得心中一阵不安浮现,因为他认识这个小内官。
自己皇祖父身边留下侍奉的小内官,朱允炆因为经常去探望,自然眼熟的很,一来二去就基本上都能看得出来。
&n
第六百零九章 遗诏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酉时二刻驾崩于明都城金陵奉天殿前,终年七十一岁。
听闻此消息以后,满朝文武无不痛心悲恸,嚎哭之声不断,整个大明皇宫之内都好似在回荡着衮衮诸公的哭泣之音。
的确,朱元璋虽然手段残暴,虽然下手狠辣,但是他也的的确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明军。
虽然当不得仁君之称,可在朱元璋的手中,大明从开国啊之初半壁江山,到如今作用天下,乃至北上努尔干都司,西进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南下云南布政使司。
疆域版图之大,虽不及盛唐之壮丽,却也重新让汉人威临天下,为中原正统。
这就足以说明朱元璋的能力,也足以证明他坐在帝位上是完全够资格的,所谓仁君与否,倒也没有那么太重要了。
就算大明开国三十一年来,朱元璋对吏治的整顿从未停歇,对大明官员们的要求一直都是历朝历代当中最严苛的。
但这也是在为了大明天下着想,为了百姓,为了万民而做出的必须选择。
如果要在百官和万民之间选择一个的话,那朱元璋绝对不会有什么犹豫,百分之百会选择大明的根基黎民百姓。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和古时君王有着最本质的差别,那就是对官场统治阶级的针对乃古今最强得一位皇帝,对天下百姓虽然要求严苛,却是在遵循着大明律例,而且已经算是对百姓们足够的宽厚了。
如今朱元璋殡天,百官们也是发自内心的感到悲伤。
这不在乎于陛下对朝臣们的制约,也不在于这些苛刻的要求,而是他们为人臣子者所必须要有的表现。
纵使朱元璋再怎么苛求朝臣,总归不是无缘无故之举。
他所主要针对的都是那些贪官,污吏,碌碌无为慵懒怠惰之人,反而相对于真正尽忠职守,恪秉责任的忠良能臣,朱元璋向来是会给予一些优待的。
所以别看他这些年杀的朝臣一茬接一茬,可却也让很多有真才实学踏实肯干的良才出现在大明官场上,能为这个帝国多尽一份力,少一份只知道吸血的蛀虫……
面对满朝文武的悲怆,朱允炆强忍着眼中要滚落下来的泪水,微微示意身旁之人。
黄子澄连忙会意,郑重的将一直捧在手中的明黄锦盒拿了出来,慢慢的拆开,双手秉持,十分庄重的从锦盒内取出了朱元璋最后的一份遗诏。
当黄子澄上前的时候,百官们就有所预料了,纷纷忍下哭泣之声,静静地等待着先皇的遗诏,亦或者说是新皇的确立。
“先皇遗诏……”
黄子澄的话音响起之时,满朝文武瞬间全都跪拜伏地,就连朱允炆在此时都不例外,整个殿内只有宣读诏书的黄子澄还站着。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遗诏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百官们齐声高呼遵旨,自然也没有人怀疑诏书的真假,毕竟朱允炆就是先帝钦点的储君之人,继承皇位乃是顺利成章之事,自不会有什么更改之说,所以何来拟定假的遗诏呢。
百官们都没有怀疑,这份诏书也
第六百一十章 葬
天子驾崩的消息自然不可能一直都被封锁着,而且朱元璋的遗体也不可能不下葬,这封禁了一日的金陵城终于是开了,并且大明皇帝朱元璋驾崩的消息了传了出来。
只是在朱允炆的暗示下,这消息的传播力度并不大,甚至应该由大明官方的骑信急报都没有立即发出,而是有预谋的拖延了下来。
这是朱允炆的意思,也是太子智囊团的意思。
先帝驾崩,新皇当立,这是古往今来的规矩,可如今大明的局势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登基的。
北有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西有秦王二世和晋王二世,还有另外那些边塞亲王,一个个都是手握兵权之人。
如果这些人心有异念,对大明皇位的更迭有想法,那对于朱允炆而言可就糟糕透顶了,甚至还有可能掀起大明动荡的开始,让这个帝国在二世之时便分崩离析。
所以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人意见统一之下,朱允炆暂缓了通报全国的急信,转而打算等到将朱元璋下葬之后再彻底将消息传出去。
不过显然黄子澄他们这些人,乃至朱允炆都是多想了,或者说他们几人天上就对手中掌握兵权的藩王十分的不信任,也对大明现在的藩王分封制度有极大地不满和不赞同。
进而他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各路藩王心有不轨,完全没有想过藩王们自己是什么想法,一心将他们的自主感官带入到了各路藩王的身上,强行将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放在朱棣,朱权等人的头上。
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主观判断,实际上并非是一个称职的朝臣所应当具备的。
但无奈这三个太子幕僚本身便是对藩王制度有不小的恶感,再加上朱允炆本身的态度,才导致了现在的状况。
甚至就连黄子澄,方孝孺这两人连很多藩王的面,如朱棣,朱权等人都是一次也没有见过,交道都没有打过,便武断的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当然了,这里面要是没有朱允炆的赞同,纵使三人再怎么去想也是无济于事。
反正说白了,就是从最高处,大明已定下的二世皇帝朱允炆,到他的智囊团体为止,全都是坚决的反对封王封地制度,更加反对封王手中掌握最重要的兵权。
现在燕王朱棣手里八万三山护卫,这还不包括朱棣燕王府本身戍卒;宁王朱权手中有近十万的护卫,不过其中更多肩负的是防御努尔干都司边界的责任,和完全由朱棣掌握的三山护卫还是有些差距的。
可朵颜三部却是受宁王朱权直辖,这一点五从更改,而且还是朱元璋在世之时亲自下的命令。
虽然本意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方位努尔干都司,能在大明和瓦剌部,鞑靼部中间多出一层屏障,也好尽可能的减少大明兵力的损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