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随其一同前来的自然是目前朱允炆的唯二心腹,齐泰和黄子澄两人。
只不过这殿内只有朱允炆能够随意进出,他们两个不仅是官阶还是在朱元璋眼中的重要性,都不足以让这二人跟朱允炆一起进殿。
但只是在外面候着也足够了,甚至两人在听闻陛下苏醒的消息时也大为松了一口气,心中的那点担忧也随之烟消云散。
原本即使朱允炆是储君身份,但终归天子陛下是病危昏迷不醒的状态,国家真正上的名义主人依旧是朱元璋。
就算中途醒来下令授予储君监国理政之职,但时间越久恐怕这问题便会越大,毕竟大明朝不可能一直都交给储君来打理。
如果朱元璋这么一直沉睡昏迷下去,乃至三月,半年,甚至更多时间,一直都处在不死却也不醒的状态。
那对朱允炆而言绝非是一件好事,甚至可能还要有很大的不利局面产生。
到时候有心人的传言,那些野心家的编排。
恶意的诽谤和流言,全都会一涌而出,向着朱允炆身上袭来。
什么储君为夺天子大位下毒,什么朱允炆为了手中权柄囚禁陛下等等消息,完全便是恶性的针对。
这一点千万不能有什么轻视的意思。
别以为储君传到了朱允炆身上便是稳妥了,大明如今依旧是初建之国,四周蛮夷虽然臣服,却不代表不归趁机下手。
如果真有野心之人为了颠覆朝廷,三番两次的针对朱允炆身份的问题,那么将来难免要出现一些变故。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朱元璋什么时候苏醒过来,只要陛下醒来,那么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最希望朱元璋醒来的人或许是朱允炆,但其后的必然是黄子澄齐泰两人无疑。
也只有他们二人最是忠心朱允炆,是其心腹中的心腹之人,才会完完全全的替自己的主上思虑万千。
现在他们所担心的问题,将来唯恐发生的不测,统统都消散于云烟之间,不再成为他们心中所烦忧之事。
因为他们的陛下已然苏醒,大明真正的天子朱元璋终于在昏迷一个月零七天的时间以后,苏醒过来了。
当朱允炆跪在朱元璋身前泣不成声的时候。
老朱心里甚是欣慰,也颇感世事难料。
谁能想到自己的三子晋王朱棡前面还说是患病,随后就直接病逝于封地之内。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大,让朱元璋自己也完全没有抵抗的能力,进而造成了后续这接连的事情发生。
本来在昏迷的一刻,朱元璋心中更多担心的是对大明朝局的掌控稳定,是对天下安稳方面的担忧。
可是当他看到现在跪在自己面的皇长孙朱允炆时,发现他所担心的一切已经不值一提。
这也许就是他昏迷之后收到最好的消息了吧。
短短一个月的成长,竟可以比拟他数年的教育的苦心栽培。
虽然没有之前坚实基础的奠定,没有朱元璋一遍又一遍的言传身教,朱允炆也不可能在这压力之下能够厚积薄发飞速成长。
但不可否认,朱元璋自己挑选出来的继承人,在天赋上绝对是足够的,不然就算在坚实累厚的基础在没有那份思想发挥出来的情况下,也不过就是死读书的呆子罢了。
而现在的朱允炆完全发挥了他自己的优点,在这月余时间当中,在他皇祖父朱元璋昏迷病危的时候。
第六百零四章 一些准备
当然了,朱元璋虽然说是即死亦无悔。
但这也不过是他心中的感叹罢了,到没有非要现在就必须去死的状态。
毕竟储君是交出了自己满意的答卷,但朱元璋所要留给朱允炆的可不仅仅只有这些而已。
他既然能为朱标准备蓝玉等武人勋贵作为武之一脉的底蕴,能将解缙贬黜民间作为朱标将来的朝中文首。
那自然也有为朱允炆所准备的人手。
如齐泰黄子澄之流,他们是朱允炆自己所招募的心腹,这不在朱元璋的考虑当中,也并无什么干涉的意愿。
但老朱自己却仍然有不一样的打算。
既要保证他所留下的后手不会出现臣强主弱的局面,也要让两方能够真正的协力通合,让朱允炆得到强大而臂助,进而使大明江山屹立不倒盛世万年。
而朱元璋所留下的这些人当中,属武官一系之中,自然是要以征西将军长兴侯耿炳文为首,以及耿炳文的副手,武定侯郭英二人为主。
此二人一个是天下擅守之将,一个则是少有的悍勇之士,一主一从,一正一副,足以应对一切。
耿炳文此时虽然已是六十余岁的高龄,但也正是如此,才让朱元璋最为放心。
其父耿君用原本就是朱元璋嫡系人马中的嫡系人马,只是在与张士诚的作战当中被破城陷入力战身亡。
而耿炳文也正是在那以后接替了自己父亲的职位,接管了他父亲的军队,成为了朱元璋麾下的心腹大将。
更是屡屡击败朱元璋当时唯二的两个对手之一,张士诚。
后来更是跟随徐达,常遇春等名将四处征伐,如汴梁,大同,陕西等重地均有其征伐的身影。
而且耿炳文是彻彻底底的朱元璋一系,跟什么淮西权贵等等朝廷上那些派系完全没有任何的关系。
就连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都或多或少有几分派系的影子在他们身上,这毕竟是自己难以磨灭的出身问题。
可耿炳文没有这方面的估计,从他随父起义入军中征战,便是一直在朱元璋得的麾下,也一直是朱元璋最嫡系的那一只直属亲信部队。
更加上耿炳文此人天生稳重,性情敦厚,堪为朱元璋麾下众多将帅之中最沉稳的一位。
但这是优点的同时也正是他的缺点,其沉稳之行比邓愈都更甚,但却没有邓愈一般的心性和更多的锐意。
所谓沉稳有余而进取不足,做不到总览全局的地步,也自然而然达不到徐达常遇春等人的高度。
可恰恰因此,朱元璋才足以放心的把他留给自己的皇长孙,作为朱允炆登基之后大明战将当中的第一人。
而郭英,更不用多提了。
时常被朱元璋称为郭四浑人,随其兄长郭兴一同投奔朱元璋,更是在早期为朱元璋的贴身侍卫,负责朱元璋的起居人身安全问题。
如此重要的职位,如果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人,何以交给郭英担任。
也正是因为他担任贴身侍卫,便足以说明郭英的勇武能够完美地胜任这一职责。
如果说大明众将帅勋贵当中挑选出最能打的一批,那论到马上为战,常遇春,王弼,傅友德,乃至徐达都能算的上不错的。
而论到步战之强,那这些人一对一还真的少有能是郭英的对手,从这一点便足以肯定其身手不俗。
后来可能朱元璋觉得把这样一个悍勇之人放在自己身边颇有些大材小用了,便让郭英也上阵杀敌,独领一军。
郭英果然不负其所望,很快的便习得骑射之道,虽然比其本身的步战能力稍显逊色,但也足以应对天下八成战将。
再加上郭英本人悍勇无双,每每攻城拔地均是身先士卒,历经大大小小五百余战,身上刀枪剑戟流矢飞箭之伤不下七十余处,便足以在众多将帅当中傲立一方。
&n
第六百零五章 垂垂老朽,总在回忆之中
朱元璋心中一直担忧挂念的是什么,是自己的长孙朱允炆能否有足够的担当,肩负起他身上大明天子的重担;是对大明,这个他一手建立得国家未来的景象和昌隆。
但是现在,皇长孙朱允炆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以及这几年来朱元璋言传身教每日敦敦教诲的积淀,成功在短短一个月零七天的时间内做到了极大的进步。
其成长之迅速,处理事务之能力强度,均是让朱元璋大为感慨,心中赞叹不已,破天荒的对朱允炆给予甚高的评价,这也是朱允炆继承储君大位以来朱元璋唯一的一次高评价。
要知道在朱元璋此人的认知当中,只有在他自己那里过了关,才能真正得到他的欣赏和认同。
虽然朱允炆初时表现出来的天赋确实令人亮眼,但还没有达到能让朱元璋直接满意的地步。
只有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验学习的积累,在一个月时间里亲身上手,监国理政,敢于放手而为之后,放得以飞速的成长和进步,也正式在朱元璋心中达到了合格的底线。
这才给予他‘很好’的评价,也代表着朱元璋对其十分满意,可以放手将整个大明全部交给朱允炆了。
而另一方面,国之天子有朱允炆继承,大明江山也需要继续成长发展。
对于朝堂,对于天下,也许正是需要朱允炆这样一个主君来引领他们继续发扬壮大下去。
与其说朱元璋是对大明未来的一种期许,还不如说他这是一份心中永远不会改变的野望。
古时大周前后八百余年,强汉四百华夏,盛唐亦有近三百年的风光,那他的大明又为什么不能和大周,强汉,盛唐等辉煌一世的朝代相提并论呢。
大明有什么不能与汉,与唐同调,都是汉家天下,都是中原大地,朱元璋自问并不比哪个开国君王差什么,也并不认为大明这个新生的国家就没有继续延存下去的理由。
汉唐盛世,大明亦可为之。
虽古朝辉煌于史书之上,但今朝亦才刚刚开始,未尝不会于后世人一个大明天朝之盛世。
也就是这两个一直在朱元璋心中挂着,只不过现在朱允炆的问题基本上算是圆满解决了,他心里最后的一块心病也被去除掉了。
至于对未来的期许,这是心中埋藏的,也是他生时所看不到的一幕,但朱元璋相信自己死后在天之灵,定能保佑大明万事荣昌天下安定祥和。
那么对于基本上已经无牵无挂,心中再无什么担忧之事的朱元璋而言,活着于死亡,其实差别已经不大了。
就算他现在苟延残喘的活着,却也只是一个病入膏肓垂垂老暮的废人罢了。
就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甚至很多时候只能依靠着辇架出行。
饮水吃饭也需要侍女尽心服侍,因为朱元璋的双手已然无力,有时还伴随着异常剧烈的抖动,根本做不到拿起杯盏,抓起筷子了。
如此费力的活着,其实已经和死了没有什么区别。
但朱元璋恰恰正是感到一生最放松,也最舒坦的时候。
就好像这瘫软无力的身躯竟然给自己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无力颤抖的双手虽然不稳,可却再也不用紧紧地握住刀柄,也不用在拿起笔杆书写。
此时朱元璋被动的放下了一切,因为身体的缘故让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每日躺着货卧着,静静地享受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安详时刻。
也许死亡之后的永眠才是最长久的安详,但对于朱元璋而言,死亡虽然并不可怕,他很早之前就已经将个人的生死忘却在脑后了。
可人活一世,能够继续在蓝天白云青山绿草之间活着,还能继续呼吸,还能口
第六百零六章 生前死后(上)
太阳到底是什么,很多学问大家亦曾有过探究。
有的人对大日报以极度的尊崇,认为任何对其不敬的事情或者态度都乃逆天不到的行为。
可对于朱元璋而言,他自己就是天子,当为世间第一人,大日随于天上悬挂,却从来未曾降临人世,便显得异常神秘而遥远,也未必就真的那般难以探究。
虽然朱元璋也对太阳的丰功伟绩十分尊敬,却并不认为这就是什么神明之流。
带来了光明,带来了萌芽,也带来了生命,这犹如母爱一般的滋味,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而神呢,朱元璋很清楚,若是真有神的话,那天下何至于如此,何至于出现饿殍万里浮尸满地的场景,当人易子相食,当人们陷入深深的绝望时,他们所敬仰所祈祷的神又在何处呢。
所以在朱元璋的眼里,他只敬畏那些真正为黎民苍生带来益处的事务,但却并非带有什么无比崇敬的疯狂迷信。
这种观念要是被其他人听到,尤其是礼部乃至朝廷里那些老学究等等,必定要大为惊骇,甚至感到惶恐。
但就算朱元璋自名为天子,却深知这不过是皇权之下的衍生罢了,是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君王为了自己的正统性,为了朝代在时间的统治力,所编下的一个弥天大谎。
所谓天子,乃上天之子,是天生注定的皇者。
可朱元璋清楚的很,哪有什么天生皇者是出生在贫苦的农家,是从小需要放牛张大,青年无依无靠家中父母先手逝去,不得已竟然还要入寺庙为僧的下场。
甚至就算朱元璋加入了义军,成为了掌握一方兵权之人,可也是时时面临险境,有很多的敌人,也有很多次生死之间的危机。
其实能活到现在,朱元璋自己都觉得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但如果说他是什么天子,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哪有这样的亡命天子,哪有如此历经艰辛万苦的天子。如果说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话,那何至于才给朱元璋一点仅有的小小幸运作为依靠呢。
甚至这点幸运都不如说是来自他那些老兄弟们的坚持更为恰当一些。
所以虽然自己被天下人称为真龙天子,被所有人尊称为皇帝陛下,可朱元璋明白的很,统治者往往需要一些神话色彩的渲染,来使得自己的皇位能够得天顺命,为天下正统皇朝世代。
所以什么狗屁天子,他就是一个放牛娃张大的皇帝,自己清楚很,这一点朱元璋不隐瞒,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丢脸的地方。
古往今来能够做到朱元璋这样地步的人当是为数不多。
想一想,天下第一朝暴秦,其乃是战国七雄前身,先后不知有多少代的秦王为大秦付出了心血,才成就了始皇帝嬴政千古一帝的名声。
而秦后即出的强汉,开国君主大汉高祖帝,虽然说是一区区亭长而,但实际上呢,刘邦可是掌握了一地治安的人,更是秦国正统的官员阶级,可百姓一流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