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一向自比汉武唐宗的朱元璋,又怎么可能会放过这等天赐良机。

    真要是北上成功抢占鞑靼部领地,那么大明将要获得一大批战马储备,这也就代表大明真正的有资本在草原上策马征战,而不需担心补给线乃至各方因素的制约。

    而到了那个时候,依靠着中原的支撑,就算仅仅只是瓦剌部的一部分领地,大明也足以将其壮大发展起来。

    要知道光靠着本身所在领地的资源,阿鲁台都能将鞑靼部发展到能和瓦剌一争高下的地步。

    那加上中原各地资源的支持,加上整个长城以南地区,甚至还有努尔干都司等等大明藩属的支持,这样的发展对比之下,百倍乃至千倍万倍的成效都不会让阿鲁台感到吃惊。

    因为那是十分合乎情理的一种结果,也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不仅仅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迎战瓦剌部,也是为了鞑靼部的生死存亡。

    阿鲁台必须要做出正确的决定,而这决定的信息判断来源自然是要靠着大明境内那些为数不多的密探了。

    要知道可不是所有密探都是大明锦衣卫,也不是所有势力能那般强力支持一个情报组织的发展。

    鞑靼部不管在草原上怎么强大,但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蒙元部落,内部虽然声音比较统一,阿鲁台可以算的上是一家之言。

    可也没有更多的资本去支持一个完完全全的情报来源渠道。

    或许对于大多数都是脑子一根筋的蒙元人来讲,什么情报不情报的根本无所谓。

    他们冬天过不下去了就来大明边疆走一遭。

    能抢到东西就算好,凑活凑活勉勉强强过个冬。

    如果抢不到那就只能说是苍天绝路,静等着自己熬不过冬日的苦寒而死在苍茫的草原上吧。

    所以这情报来源,消息等等,对于蒙元人而言,基本上是没有多少用处,或者说是没有多少用到的地方。

    可不管怎么说,阿鲁台也是一方霸主,手里或多或少还有几分情报渠道,也能让他尽早知道一些大明内部的动静。

     




第六百章 静静地等着
    其实最原本的计划和现在的局势有很大的出入,根本原因还是朱元璋病危的消息。

    一开始大明真就如阿鲁台所想要做渔翁,打算鹬蚌全收,扩大疆域版图。

    这可是朱元璋最早的设想,甚至都悄悄给了朱棣一份密诏。

    其上所言,如果北地长城之外的异族有变动,令朱棣着机而动,尽遣麾下三山护卫,还有北平布政司乃至山西境内大同,宣府等地重镇边军亦可随之调动。

    只是因为朱棡的病逝消息一下子击溃了朱元璋的心理,使得大明天子倒下而所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影响。

    原本朱元璋就算是身体不行了,可是他内心的野望也仍然没有熄灭过哪怕一次。

    他朱元璋还是那个横刀立马浴血战袍的朱重八,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想要君临北地长城边关,让草原臣服在大明天威之下,让蒙古人在他面前瑟瑟发抖。

    可是时不我待,世事无常。

    计划也永远赶不上意外的变化,一个逝者,带走了大明天子最后的一点精气神望,也让原本的计划全盘打乱。

    就连一向喜欢征战,并且这段时间对草原势力关注异常频繁的朱棣也将这种事情抛在了脑后,一心只想着自己父皇的病体,遥望着金陵城,心中时时担忧却也无能为力。

    毕竟亲王无命不得擅自离开封地,这是大明皇室对于藩王的规定,也是朱元璋亲自定下的,哪怕是朱棣也不敢随意违抗。

    可毕竟是自己的父皇病危,朱棣又怎么可能只在北平这里无动于衷,每日站在城墙上远眺南方呢。

    其实他早就派人南下去金陵打探消息,想要更准确的知道自己父皇的病情,也是怕金陵城那边的消息封锁,他在北平两眼一抹黑,真实情况反而什么都不知道。

    如果朱允炆真的有什么动作,朱棣虽然并无野心反意,但好歹也要做足准备才是。

    毕竟当初他从自己侄儿身上感觉到的恶意可不是假的,尤其是从这几年金陵城中传回来的消息都足以证明。

    当今储君朱允炆,本身就对大明藩王制度十分的不赞同,只是碍于朱元璋才没有太过张扬。

    可如今的情势明显是朱棣的父皇朱元璋要撑不住了的节奏。

    这不是什么避讳不避讳,难听不难听的问题了。

    就事论事实话实说,本身自己父皇的身体就很不好,这一点朱棣清清楚楚,所以考虑到这病危的消息居然传的天下皆知,心里肯定会想着父皇是否还能挺过这一回。

    这不是诅咒,而是朱棣必须要面对也必须要理解懂得的一件事。

    就像他当初在生母马皇后病逝时也是十分的悲痛,但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朱棣肯定不能每天以泪洗面,如此软弱的。

    可当他真正确定自己父皇病危时,心里依旧很痛,一如刀绞针扎一般。

    然而很明显,此时此刻,其实不管是朱允炆还是朱元璋,都不会让各路亲王回京城的。

    如此权力交接的之时,真要是各路藩王回京,那恐怕定会生出一些变故来。

    虽然说目前辈分最高的朱棣自己心里没有争夺皇权的念头,可谁知道其他亲王是否也是这样想的呢。

    古往今来因为皇家帝位的争夺,权力厮杀鲜血淋淋的场面并不少见。

    就算是唐太宗世民不也有玄武门之变,杀兄杀弟以夺天子大位之举吗,更何况是如今大明朝皇位的传承了。

    这些个亲王在辈分上论一个个都是朱允炆的长辈,就算已逝藩王由其子承袭王爵之位的,也是朱允炆的兄长。

    都比储君辈分大,这在皇室上就是一种压制。

    如果真有一些人心有不轨,想要



第六百零一章 事有好坏两面
    人有旦夕祸福生老病死,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朱元璋从一小小放牛娃,打字不是一个的农户子弟,做到义军领袖,做到吴王,做到如今大明的开国皇帝。

    这一步步的走来,可以说他是历经了千难万险,生死之间的徘徊都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刀枪之中,箭雨之下,凭一己之力聚众人之诚,驱逐胡虏,复我中华。

    这是当初朱元璋在南方站稳跟脚以后,派遣徐达常遇春等大北伐时的宣言。

    而如今他做到了,并且不仅仅是驱逐了胡虏,甚至还一度反攻出长城关外,乃至如果这一次不是因为突然病倒昏迷不醒,使得天下局势变幻,说不定这长城以北的草原底盘也都要归于大明版图当中了。

    但是这生老病死终究不为人力所控。

    就算是古往今来的神医圣手,也没有活死人生白骨的本事。

    医者之道,往往只是在于治愈病患身上的疾病,让那些致死亦或者令人痛入骨髓的患症得到解决或者压制。

    从本质上讲不管是古时扁鹊,华佗等等,这些医术通天之人,也要从患者本身上着手,根本没有改天换命的能力。

    所谓起死回生,从阎王爷手中抢人,这也不过是对他们的夸赞,虚的成分居多,但也是证明了医者医术的高超,可绝对不是说一个医者就是万能的人。

    如大明现在的太医院,虽然能入朝廷太医院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医术高绝之辈,但民间自古以来并不乏奇人妙术。

    可要轮到身体根本,医道基础上,就算民间奇人再多,也根本没有办法和太医院这些德高望重的医官们相提并论。

    再者说来,这朱元璋的身体本就已是油尽灯枯,纵使山参灵芝等名贵补药,能够易血通络,也挽救不了寿数已至之人的生命。

    所以别说这些太医们无能为力了,就算真的广发天下布告,着急奇人异士入宫,也绝对没有办法让朱元璋痊愈乃至增加寿数。

    甚至还会招来一些利令智昏,为了那金银财宝丰厚赏赐的骗子等等。

    到那时不仅徒费心力,还要一次次的带着希望进而变化为天大的失望,这才是最致命的打击。

    当然,就现在朱元璋昏迷的状态,太医们也不是没有办法让他直接苏醒过来。

    可之前便已经和朱允炆商量过了,这种近乎于折损朱元璋为数不多寿数的方法来换取一时的情形,朱允炆是大大的不同意。

    再加上太医们也不愿意承担这种容易出事的责任,也更加不想要因为他们的手段是朱元璋可能提早的殡天。

    所以这到现在为止便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让朱元璋慢慢在昏迷当中恢复,每日由太医诊断再决定调理方法等等辅助事宜,以期能够用最温和的方式让朱元璋苏醒过来,最起码不能再让他的身体出现更大的创伤。

    不过朱元璋现在昏迷不醒,躺在床榻上是清闲了,也是他这数十年来为数不多能够什么都不用管的几个月。

    可朱允炆到有的他忙,好不容易轮到他这个储君自己监国理政,哪能不兴奋一番。

    虽然一开始是有些茫然慌乱,还有点害怕的意思,好像对突然降临到他身上的无上权力而感到那一丝丝的恐惧。

    但是随着逐渐的适应,也有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倾力辅佐,再加上朝中大臣,勋贵们的配合。

    朱允炆从一开始的慌乱到现在的自然,已经渐渐有人君之像,在国家大事的处理应对上也不再彷徨和无限的顾虑。

    可以说这一次朱元璋的昏



第六百零二章 终是醒来
    不过从朱允炆自己内心而言,他还是希望自己的皇祖父能早日苏醒过来的。

    毕竟在他的父亲,也就是懿文太子朱标尚在人世之前。

    朱允炆便从一种皇孙辈的人力脱颖而出,是众多皇孙当中最耀眼的那一个。

    这里面或许有他父亲为太子身份的加成在,但来自朱元璋的宠爱却不是假的。

    相比其他子嗣的后代,在大明第三代皇室当中,朱元璋最喜欢的自然是和朱标很相像的朱允炆了。

    当初便说过好皇孙这话,亦让朱标也大为满意自已的儿子。

    而后朱标病逝,朱允炆身边除了自己的母亲以外,最亲近的人自然就只有朱元璋这个皇祖父了。

    再加上他被册立为储君,基本上每天都要接受朱元璋的教导,时时跟随在皇帝身边学习,祖孙两人之间的感情越发的深厚。

    如今自己的皇祖父身体病危,眼看着就要不行了。

    朱允炆自然悲从心起,痛从心来,时常觉得一股难以言明的情绪弥漫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尤其不敢过多的去朱元璋沉睡的殿内,生怕自己情不自禁难以自制。

    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太医提出可以强制唤醒但有不小后患方法的时候,没有犹豫的便决定放弃这种对他而言非常有利的事情。

    可以这么说,如果当初的那一晚,朱允炆选择了太医们强行唤醒朱元璋,那当朱元璋醒来的第一件事肯定便是确立自己的遗诏,确立朱允炆储君之位,确保在他殡天之后大明不会动乱,第二任主君可以顺利上位。

    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也是最对朱允炆有利的局面。

    换了其他心稍稍狠辣一些的储君,说不定早就这样做了,毕竟能让自己早一天登基,早一天掌握天下间至高的权力,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无上的诱惑。

    但朱允炆挺住了这一点,也是他内心从根本上的决定,更是他这么多年来接受儒家熏陶的结果。

    要真是在当初唤醒了朱元璋,也就没有现在锻炼自己能力飞速成长的朱允炆。

    甚至还有出现心中带有魔障,对自己是否间接促成了皇祖父早亡这种事情的心里障碍等等问题。

    这要是出现在大明天子的身上,那对大明,对天下百姓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一个犹犹豫豫优柔寡断的君主,向来做不到雷厉风行处事果决,更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不过现在已经成长的朱允炆,可以自豪的等待着皇祖父的苏醒,等朱元璋醒来告诉他自己的成绩,也能自信的担当起大明这片天地重任。

    而随着太医们的每日诊断,他们判定陛下苏醒的日子已是不远,因为不管从哪方面观察,朱元璋身体虽然一塌糊涂,但最起码还没有到真正崩溃的阶段,不然也不会仅仅只是昏迷不醒了。

    再加上最近几日渐渐发现朱元璋有一些轻微的动作,这足以说明苏醒之日便在近期。

    这消息让朱允炆好生高兴了一番,也让太医院的太医们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心里更是感叹,可算是逃过了一劫啊。

    要知道他们虽然名为太医,享受朝廷供奉,为天下第一等的名医。

    可实际上这为皇室诊病往往伴随着不小的风险,因为他们所诊治的人恰恰掌握了他们自己的生死问题。

    这就是权力所带来的便利,也是太医们享受福利时必要承担的一种后果。

    可就算是这样,天下医者无一人不愿往太医院任职,这不仅仅代表了皇室的认可,更是一种无上的殊荣。

    可正是这殊荣所在带了潜在危险也同样不小。

    如之前为马皇后诊病,因无力挽救结果差点没让整个太医院给皇后陪葬。

    要不是马皇后极力劝阻陛下,说不定这时候太医院上上下下早就换了个边,全都拉去东郊了。

    就算如此也让当时的太医院正被革了职,但好在留下了性命。

    之后又来了一次太子朱标的事情,也让太医们束手无策。

    可这一回其实是朱元璋的问题,太医们的办法如果能正确实施,倒也会有效,




第六百零三章 这一月
    当朱元璋费力在宫女搀扶下喝水的时候,得到消息的朱允炆匆匆忙忙的跑了过来,连手头上正在处理的政务都全然放在了一旁,不予理会。
1...129130131132133...1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