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大明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建立帝国已过半甲子,正值大明蒸蒸日上君临天下之时,四夷八方莫有不尊者,乃天下第一国。

    现在大明也正处在一个比较关键的时刻,新老帝王交接之际迫在眉睫,没有人知道朱元璋还能撑多久,但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准备迎接下一任大明之主的到来。

    所以相较于关外气氛严峻的状态,大明内部到没有太过于紧张,只有金陵城的那些人可能每天都要注意皇城宫墙内的动静吧。

    整个天下倒也算是平静,各地方布政司照旧,没有什么太大的乱子出现。

    当然了,太平时候总有一些不安分的人想要搞事情,这些人就好似天生就不会安稳过日子一样,或者说他们内心总有一股想要冲破天机的野心,却从来没有真正能够实现他们内心野望的实力。

    如正月时四川布政司汉中府沔县皂吏高福兴聚众叛乱,率兵起义,竟妄图攻占汉中府进而占领四川全境。

    汉中卫第一时间获悉此事,却小瞧了这些有预谋又准备的贼人,被高福兴等人小败一阵未能尽快剿灭,使得贼人横行乡里焚烧县治,甚至杀害朝廷官员县学教习。

    那这事可就大了,朱元璋知道这消息




第五百九十六章 连锁反应
    春去秋来年岁疾,花开花落又一季。

    转眼之间洪武三十年便飘然而过,大明帝国来到了洪武三十一年。

    过去的一年除了小小叛乱之外并无他事,算是大明最风雨平静安安稳稳的一年,地方上百姓安居乐业,边关也罕见的处于无战事状态。

    毕竟此时鞑靼部阿鲁台正磨刀霍霍向瓦剌,而瓦剌那三家也终于是反应过来了,正积极商议调度士卒防范鞑靼的入侵,甚至还带着点不可思议的状态。

    谁让一向只是被他们欺负的鞑靼部这一次居然敢要先动手,怎么能不让三家觉得诧异甚至有些慌张。

    也正是因为草原上最大的两家部落正处于严阵以待的状态,阿鲁台正在等待时机到来,马哈木三人则准备防守反击,好好的教鞑靼部做人,甚至没准还能趁机反攻鞑靼领土也不是不可能。

    而大明边军这一年来少有的没接到蒙古异族扰边的事情,但他们也正在积极准备。

    毕竟事关大明外境,不管鞑靼部怎么个结果,大明这一会都打算看准了时机就动手,坐一会渔翁的角色。

    不管是鹤还是蚌,要是有机会就两只全收,要是没有那就顶着鞑靼部便可以了,反正不管怎么说大明都不会吃亏。

    原本以为事情也就这么发展下去了,阿鲁台都准备要下令开始行动了,可没想到老天爷却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事情的起因在于大明,而且是大明的一个藩王出了问题,直接一病不起,甚至都严重的躺在床榻上等死的地步了。

    如果是其他藩王这事到还没有那么严重,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也根本没有那么大。

    但最倒霉最倒霉的就是,这身染重病已经断定了药石无救的藩王正是大明晋王定下朱棡。

    这可就出事了,要知道朱元璋和马皇后只有四个孩子。

    老大太子朱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老四燕王朱棣。

    这四个孩子在朱元璋心里与其他皇子亲王在地位上自然不一样,重要程度肯定是前者重的多。

    甚至如果有这么一个选择,让朱元璋在前四子和后来的这些儿子当中有个取舍,老朱肯定不带犹豫的会选择前者。

    然而钟爱之人却命运多舛。

    先是马皇后病逝,紧接着又是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病故,使得大明在帝位传承储君之位上出现了巨大的变故,一度差点没动摇了大明根基。

    好不容易挑选了新任储君,由朱标之子朱允炆继任。

    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错失储君之位,而让亲王朱樉新游郁积愤愤难平,以至于没过几年他也因病而终。

    在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之下,朱元璋是挺了又挺,好不容易才靠着自己坚定地意志硬生生支撑到了现在。

    毕竟这大明的储君还没有成长起来,他还不能倒下。

    可好巧不巧的是,本来一心打算做逍遥王爷的朱棡,也身染重疾。

    这消息传到金陵城的时候,朱元璋当场感到头晕目眩,差点没有昏厥过去,就连事先说好的考较朱允炆一事都不得不因此推迟。

    不过还在那时只是因病,倒也不至于直接让朱元璋受到太大的打击,在休养几日之后便恢复的差不多了。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皇帝陛下的脸上又多了一些皱纹,身形也越发的虚弱苍老。

    本来这恢复过来是个好事,再继续考较之后朱元璋也难得高兴了一些。

    朱允炆这个他亲自认可的储君人选,在他的一番考较之下算是答得比较不错。

    虽然在细枝末节上还是有些不足的地方,也有一部分政



第五百九十七章 允炆监国
    大明天子倒下了,这等大事自然不能随随便便的张扬出去。

    哪怕是国有储君的状态下,为了朝局稳定,也为了大明国家稳定,这则消息都不能太过早的暴露。

    幸好当时朱元璋昏厥的时候身边只有贴身的内侍和殿内值守的小太监,殿外的戍卒也并不知情,这还多亏了老内侍的随机应变做得好。

    不过那几个小太监到是要暂且先看管起来,免得他们不小心走漏的消息。

    等这件事可以公开之后再行做出处理,不过应当是不会有什么责罚,毕竟如今天子殿下身体的问题众人都清楚,朱元璋突然昏厥也是因为晋王朱棡病逝的消息所致,可以说这些小太监完全就是倒霉刚好碰上了而已……

    朝廷六部主事,都察院御史,还有朱允炆都汇聚在朱元璋榻前焦急的等待着。

    甚至他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是天子这一次昏厥再也没有醒过来之后的应对处理方式,那就是直接奉迎朱允炆登基大统,为大明二世皇帝。

    只是如今朱元璋尚在昏迷状态,最后的遗诏尚未确立,如果他们贸贸然的矫诏难免要留下一些破绽,万一陛下突然又醒了,拿着责任可没有人能担当得起。

    所以这些朝臣乃至朱允炆现在虽然心里悲痛焦急,但也只能默默地等待,并且让太医尽全力施救争取早日能唤醒朱元璋。

    其实朱元璋的身体早就已经处在油尽灯枯的阶段了。

    要不是朱允炆还不能真正独当一面统领天下的地步,他说不定早就撒手人寰殡天归去了。

    那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力硬生生的支撑着,但总会有撑不住的一天。

    然而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是在被三子朱棡病逝的消息所断掉了那根最重要的弦,让他一时间只觉得头痛欲裂神志顿时不清昏厥过去,身体的问题也一并爆发出来。

    可以说他挺住了几年的光景,却没有挺住这一封书信的杀伤力。

    也许正是因为朱棡病逝的消息太过沉重,对朱元璋的打击十分巨大。

    再有马皇后,朱标,朱樉三人位前鉴,一时间也着实是让朱元璋难以接受的了。

    毕竟算起来也就剩下老四朱棣还尚在人间了,前前后后四位至亲之人病逝,这等打击这等对人意志精神的伤害,那绝非常人所能承受之重。

    这也就是朱元璋本人能抗的住接二连三的重击,却也扛不住第四次的无情摧残。

    尤其是他最后憋住没有吐出来的那口鲜血,让他本来就已经处在崩溃边缘的身体再加大了一层伤害。

    又时候死要面子也是大问题啊,不然何以到如今都不能苏醒过来。

    要是当初能够吐掉那口血,让经脉气血流通畅顺一些,再加上太医们全力施为,现在怎么说也都应当苏醒过来了啊。

    可恰恰就是因为没有,才导致现在朱允炆等人焦急的等待,太医院所有医官轮番上阵,能用的手段全都用上,尽可能的提早让朱元璋醒来。

    然而这件事终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

    纵使太医们医术不凡,但面对已是半死之人,身躯将死的朱元璋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因为他们只是神医,却不是掌管生死的阎王,他们能治愈疾病,却不能拉回一个将死之人。

    好在这天子昏迷的消息还在封锁当中,至于朝会等事也大可托以天子染疾暂不理政为借口,再有朱允炆出面应对便是,也能拖上一阵子。

    可这种终究不是两全其美的办法,一天两天,三天四天的拖下去倒也能勉强应对过去。

    &n



第五百九十八章 事件影响
    在地方掌军调练士卒的耿炳文及郭英等人受诏匆匆赶回金陵。

    各自入京师禁军掌控京城方位,以防不测。

    另有禁军调动事宜,隐隐间在向着金陵城聚拢,完全是一副要有大事发生的节奏。

    相对于外界的一片茫然,甚至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金陵城内乃至朝廷文武百官们,都是相对平静的状态。

    外有禁军镇守,更有耿炳文郭英等宿将执掌军权,当是不会有什么问题。

    内部有储君监国,朱允炆一人挑起了大明,更有黄子澄齐泰等人的辅佐,朝廷官吏们也十分配合,大明天下之事的处理也无纰漏。

    一切都在等待朱元璋的下一次苏醒,在这期间定要保证大明江山无损的局面。

    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消息能瞒得住一时却瞒不住一世。

    虽然有朱允炆监国理政,但朱元璋昏厥不醒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并且以异常迅速的状态传遍整个大明天下。

    初时朱允炆还有些惊慌,生怕自己祖父病倒的消息爆发出来会引起什么难以预料的后果。

    可是当天下并无什么动荡,百姓们仅仅只是多了一份谈资而已。

    至于那些心有不轨之人,他们倒是想趁着这个时候搞出一些大动静来。

    可惜有心而无力,就算他们想法再好,计划再妙,也架不住本身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做成这些事。

    之前的高福兴就是错认了时机胡乱跳出来,结果被耿炳文三下五除二就剿灭了。

    他被剿灭了倒也算了,问题是还带起了其他一些没有看清楚局势的人,这也就导致那些原本不安分的势力顿时大受折损。

    本身他们应对锦衣卫的无孔不入处境就十分艰难了,现在又没头没脑的被人牵连一番,实力大损都是最轻的,重者直接被连根拔起都有。

    而且自大朱元璋昏厥之后,蒋瓛特意让锦衣卫全都调动起来,连负责长城关外情报的金丹阳都抽调回来,全力镇压国内,以防有什么星星之火的出现。

    明面上有大明官军镇压,暗地里有锦衣卫潜伏,大明看起来一点都没有因为天子病倒而发生什么动荡。

    这让心惊胆颤的朱允炆顿时按下了跳动不安的心,转而全心全力的投入到处理军国大事上去。

    毕竟他尚处在经验不足的状态下,纵使有齐泰黄子澄两人的倾力辅佐,但一些必要皇帝亲自处理的事情,他们两人也没资格做主,还得要靠朱允炆自己去一点点的思考判断,甚至还有清楚自己做出选择之后所会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而且他还要考虑一件事,那就是大明众位就藩的亲王可也知道了天子病倒昏厥不醒的消息。

    就算现在介于亲王规矩不能擅自离开各自的封地,赶赴京城,但难免人心浮动。

    尤其是在朱允炆看来最应当戒备的四叔,燕王朱棣,甚至他觉得自己皇祖父传召耿炳文等人回来便是为了防止朱棣的。

    然而终究还是他想太多了。

    先不说朱棣本身虽然心里焦急,也十分关注自己父皇的身体状况,但却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动作,更别说调集军队打算起势谋反了。

    因为这个时候朱棣本身就没想过造反的念头,他对朱允炆继承大统就算有点意见却也十分尊重自己父皇的选择。

    所以现在完全是朱允炆自己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以为朱棣心有不轨,甚至故意往不好的一面去想他。

    全然没有理解到朱元璋的心思。

    其实朱元璋的想法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完完全全就是下意识的防备手段,这才将他留下的这几个大将都调回来掌管禁军。

    而且现在他最亲近的人都没剩几个了,朱棣可以说是他和马皇后最后的孩子,朱元璋可不打算对付自己这个儿子,更不认为朱棣会有什么造反的野心。

    所以这一切还是朱允炆自己的问题,他的想法根深蒂固,从一开始就对朱棣不抱有好感,导致现



第五百九十九章 草原上的突然安静
    然而不管事情如何,阿鲁台原本的计划顺序都已经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所打乱了,纵使有更好的时机,却也难以预料之后的结果。

    可若是强行在此时动手,阿鲁台本人也并无百分之百的把握大明那方的消息真假。

    毕竟他最怕的就是大明朱元璋设下此计谋,让他一时情急暴起进攻,进而失去了冷静的判断而对良机到来所表现出过分的急切。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大明一方定然会在他和瓦剌部打的如火如荼之时挥师北上,轻取己方腹地。

    真到了那个时候,鞑靼部也就名存实亡了啊。

    别以为大明真的只能在长城以南地区才行,出关作战北伐行军,这么多年来大明的对外战争胜败比率可以说是一比九的天差地别。

    而且就算是败也撑死了为小败,蒙元好不容易胜利的几次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绝非小事。

    所以在阿鲁台自身看来,只要时机恰当,只要他这里稍有破绽,大明定然不会放过这等天赐良机,直接王师北上扩土开疆不在话下。

    要知道一个努尔干都司绝对满足不了大明的胃口,将整个草原都收入明廷治下,进而甚至于收服整个蒙古部族。

    这种事情可不是没有发生过的。

    如强汉时被驱除的匈奴,如盛唐时的安北都护府,那可是差不多将整个草原都囊括进了大唐帝国的疆域范畴之内。

    虽然在统治层面上还有些模棱两可,但不管怎么说安北都护府也是大唐治下。
1...128129130131132...1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