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哪怕是最惨的几年大案时,六部也没说被彻底割的七零八落,反倒从下面不缺的人一个接一个的上来,让大明这个庞大的帝国并没有停止哪怕一刻。

    所以别看兵部侍郎乃兵部下属副手,但实际上权位并不算多大,最起码和如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大明储君朱允炆相比是差了很大一段距离。

    要知道朝廷那些一二品大员当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想要和朱允炆搞好关系,勋贵之中公侯之家,哪个不对朱允炆毕恭毕敬的,这一切还不是因为他储君的名头。

    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将来朱元璋陛下百年以后,大明真正的万万人之上便是朱允炆无疑,那天下共主的赏识可就是人前显贵的代表,又怎么可能放过这种时候的交好呢




第五百八十七章 忌惮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这么巧妙,当朱允炆表现出自己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大大方方的对待齐泰的时候,这位死板的兵部侍郎一下子便被俘获了忠诚。

    再加上其卓越的见识才华,本身的个人理念就和朱允炆相合,乃是命中注定要为东宫效命之人。

    齐泰本身便是皇权至上之人,虽然打心底里对朱元璋抱有极大地忠诚,但其本人却不是迂腐不知变通的,反而会更有利的看清当前形势。

    在确定如今的储君殿下,也就是皇长孙朱允炆的的确确有招揽他的意思以后,便不会再有什么犹豫的念头。

    心中肺腑之言尽皆全盘托出,让朱允炆十分满意,也让黄子澄放下了最后的一丝担心,对于这个将来的同僚表示认可。

    本身挑选齐泰的就是黄子澄,但是他也只是自己的片面判断,并没有太过深入的了解他本人。

    之前在朱允炆未回来的时候,连个人虽然相谈甚欢颇为投契,但也并不代表能够合了皇长孙殿下的心意。

    不过现在好了,黄子澄眼见殿下眼神里的满意,看着那越发鲜明的笑意,再看那侃侃而谈毫不掩饰的齐泰,终究是感叹一声,自己的的确确没有看错人,这齐泰必是将来皇长孙殿下的一大助力,也会是他们东宫当中值得信赖的同僚。

    从目前看来,齐泰在理念观点上基本和他们走在一条路上,就算少有不同的地方也不过时旁枝末节。

    就说最让三人认同的一项便是关于大明分封藩王制度的问题。

    这一项由大明开国君主,也就是朱允炆的皇爷爷,如今的大明天子朱元璋所定下,换句话说都可以算得上是一项祖制了。

    将来若要更改,当是有不小的阻碍,便是从藩王自身到朝廷大臣,必然会有很多人跳出来阻挡想要改变的朱允炆。

    可在朱允炆他们眼里,这分封藩王制度本身便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要知道古时汉之强盛,不也因分封制而引起过内乱,要不是有推恩令哪还有汉武帝雄图霸略大败匈奴的伟业。

    如晋时八王之乱,这便是不吸前人教训的遗患,最后导致西晋大一统之后仅仅维持三十七年便告亡国。

    如今大明正是开国之初,值天下大定百姓力争上游,国力日日增强的时候,更有如今的大明天子朱元璋雄才大略威压一世,各部藩王也都是皇子辈的,方显得天下无事藩王安稳。

    可在朱允炆他们看来,这些分封在各地的藩王迟早会成为祸害大明的隐患,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着护卫军,且数目不小,乃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古往今来,手中有兵乃为乱之始,更何况这手里有兵的还不是一个两个,如今的边境赛王,除了已故的亲王朱樉以外,可还有八个人呢。

    不过虽然初代亲王已逝,如今接任王位的乃是朱樉长子朱尚炳,刚刚就任王位两年,却已是在西安一地有不小的声望了。

    可朱允炆却对其无丝毫忌惮,因为相较于自己的长辈藩王,显然是同辈之人更容易应对一些,再加上他知道朱尚炯身弱体疲,断然不会成为他的威胁。

    那么剩余八个王爷当中麾下护卫军数量最多的自然是朱棣,目前已有八万之众,其次便是晋王朱棡,再次就是宁城朱权了。

    不过相较于自己的四叔朱棣,朱允炆显然对他那个只知道享乐的三叔没有多少忌惮,纵使朱棡手里有二十万兵马也不会让他担心。

    可朱棣



第五百八十八章 朱元璋的坚持
    这是朱允炆的心病,也是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心病,因为在他们的理想大明之中,当时不应该出现这种有不可控因素,尤其这因素的杀伤力还异常巨大,简直是最糟糕的一件事了。

    他们的想法是大明将来儒风盛行,天下和睦,以文治国守天下,要不得这些打打杀杀的刀兵,跟朱允炆最核心的观念完全相驳。

    这一点其实就连朱元璋都没有察觉到,他以为皇长孙有儒家大学教育,会是一个仁德谦厚的君主。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朱允炆会受儒家影响那般沉重,比他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都要更深一层,简直是为文道而昌,心里对武人相当的反感。

    可朱允炆是聪明人啊,他自然清楚自己那杀戮半生,从刀山血海中厮杀到如今帝王大位的皇爷爷本身就是一个武人,所以根本就不敢表现出这样的情绪来。

    洪武洪武,洪大伟业的强盛武力,年号之中不无彰显武力之意,更有相当的豪杰之气,能有这样年号的皇帝岂能不是一个崇尚武力之人。

    朱允炆心里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的那点小九九早就埋藏的极深极深,除非等到朱元璋归天,他登基大宝的那一刻以后,不然他是半点都不会泄露出来的。

    因为如果让朱元璋知道了这一点,哪怕他再让人满意,朱元璋也绝对不会希望大明出现一个完完全全的文皇帝。

    要知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断断不可全文亦或全武,不然便是在为国家取灭亡之路,是国之罪人。

    就算朱元璋是武人出身,心里难免有些偏颇,却也不敢走那样一条黑的道路。

    而朱允炆的内心恰恰是全文之道的推崇者,这已经是触碰到了朱元璋最根本的底线。

    文主政,武主战。

    文官负责大明运作,武官负责护卫大明太平,这两者谁都不能缺也谁都不能独大,不然就是让国家走上了偏路,是取死之道。

    没有文人,光靠武人只知道打打杀杀,他们哪里会懂得治理国家,大明迟早会死在征伐的道路上。

    没有武人,光靠文人只知道勾心斗角,他们根本不会临敌作战,如有外邦入侵,难道要这些文人用口舌之利去迎击敌人锋利的长枪吗。

    所以一文一武两者当是相互调和,稍有偏颇倚重没错,但万万不能全赖一系而治国,不然就等着亡国吧。

    然而早就陷入儒道甚深的朱允炆已经出不来了,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打算出来。

    其本人尚文,其父尚文,其祖父尚武,祖孙三代之间的距离已经注定。

    虽然朱元璋是照着文治培养朱标,可恰恰却没有想到钻牛角尖的是朱允炆,而最合适的继承人朱标却因病逝世。

    如今虽然是子承父位,由朱允炆为大明储君,可朱元璋原本的筹划是一点都没变的。

    这几年的教导可没有要把朱允炆教成一个只会说仁义礼智信的儒生,而是确确实实的在传授帝王之道,讲述他朱元璋自己的心得。

    所谓君临天下,当御万物,万物为数之多;当御万民,万民百姓之众;当御百官,百官心思之广。

    御民,御官,御天下。

    皇帝就是要坐在龙椅上掌握天下,可是这天下之大根本不可能是一个人有独立掌握的能力。

    所以君和民之间便有了官这一阶级,作为两者中间的调度。

    由君御百官,百官治天下万民,便是由君治天下万民。

    如果是一个合格的帝王,能够统率百官无不忠心者,那天下自然安



第五百八十九章 羽翼渐丰
    兵部侍郎,朝廷三品官员齐泰,被东宫储君皇长孙殿下招为己用,一时间传遍朝堂之上,文武百官人尽皆知。

    朱元璋虽然也是知道东宫召见了齐泰,却没想到这么快就被自己的长孙收到了麾下,但是他也并没有太过在意,反而有些赞同的意思。

    毕竟只会一味听他话的储君可能不会犯错,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储君。

    现在朱允炆能够自己招募人手,能够有识人之明辨人之能,朱元璋只会有欣喜满意,并不会生气反对,好似朱允炆未曾事先和他说明便擅自收朝廷三品大员为己用就是多大的错事是的。

    其实现在自感时日无多的朱元璋,巴不得朱允炆这个皇长孙能够尽快的成长起来。

    而如今看样子,朱允炆显然正在逐步向着他心中预想的方面前进,朱元璋只会想要这种进程更快,而不会出手阻拦,更何况是这种小事了。

    别看齐泰是兵部侍郎位列正三品。

    但在大明朝堂上,齐泰这侍郎的位子其实是排不上号的。

    尤其是依着大明近几年更换六部官吏的速度,那简直是一年一换甚至是半年便会更换了六部主事。

    甚至还有六部尚书之位都一直在空缺着,没有人补上,更别说这下面的侍郎了。

    前段时间不正好因为一个御史之过,让接任左都御史的邓文铿直接被罢免了官职,闲赋在家,依照邓文铿的年纪,这差不多就是在仕途之上再也没有他的栖身之地了,基本上已经就是被踢出了大明政坛。

    如左都御史这等位阶的官吏都难逃,只是因为其御下不严,更何况这三品的兵部侍郎了。

    所以说朝堂百官只是对齐泰旗帜鲜明的加入储君阵营而又几分惊讶罢了,倒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带动,毕竟齐泰本人并没有多少交际人脉,在六部当中可以算是少有的特立独行,就连他本职所在的兵部都甚少有来往,所以众人也就当做是一个急切想要战队表明自己忠心立场的小人心态罢了。

    毕竟这朱允炆储君之位现在十分的稳妥,也没有被罢黜的迹象。

    更别说如今的皇帝陛下身体越发的勉强,连照例的大朝会都有时因为身体缘故而取消掉。

    这在大明开国以来可是甚为罕见的事情,依着朱元璋的脾气那只要身体还能走动必然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政务当中,能让这位近乎于废寝忘食数十年工作不休的皇帝放弃大朝会,足以见其身体状况实在是不允许。

    可是众位文武百官却是忽略了一个小小的问题,那就是这齐泰显明立场的消息可不是由齐泰本人传出来的,自然而然的就排除了他想要抢先从龙贪图功利的心态。

    而这消息真正传播出来的地方正是朱允炆的东宫储君所在,只是因为大家都关注在这消息之中齐泰本人,而下意识的恰巧将东宫给排除在外了。

    这倒也不能说是百官粗心,反而正是因为他们想太多的缘故,才至于彻底忽略了最不应该被忽略的一环。

    其实本身齐泰并没有想要大声宣扬的意思,而是朱允炆坚持必须要将他加入东宫阵营这件事说出去,也好为将来他重用齐泰不至于引起什么朝堂风波而做准备。

    从本质上讲,目前的朝廷百官都是东宫阵营,也就是大明皇帝阵营。

    不说他们最根本的理念是否也和



第五百九十章 草原上的动静
    江淮之南,金陵城内,离着北平那是相当的遥远,就算朝廷有什么大事发生,朱棣想要知道估计不是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二了。

    不过这对朱棣本人而言倒也没有什么所谓,毕竟现在他一心想要做好自己的靖边赛王,为大明镇守北地边关,阻挡蒙元宿敌。

    不过现在不应该叫蒙元了,而是该叫鞑靼才对。

    就在金陵城内风雨不断,朱允炆忙里忙外接受朱元璋的考验,朝廷大臣们按部就班的上朝下朝,等待着大明新一代天子出现的时候。

    位于古北口以北,努尔干都司以西的蒙古鞑靼部突然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

    阿鲁台那个老家伙也不知道是不是出错了药,猛地就想发了疯似的开始大肆扩张,整顿兵备。

    接连向外部扩大自己的地盘,原本一些依附于鞑靼部的部落也被强命彻底臣服交出治下统治权力,其他一些在鞑靼边境附近的部落更是被无情的吞并。

    乃至朱棣攻陷搬空了的兀良哈秃城都没有被他放过,整个原本被双方故意留下的缓冲预留地带彻底被阿鲁台所占下,成为了鞑靼部的下辖地。

    不过阿鲁台这突然的大动作却不是针对大明的意思,根据探子传递回来的消息,阿鲁台竟是准备和瓦剌部一决雌雄了。

    这两家蒙古草原部落,如今各占东西一方,可以说是目前草原上最大的两家,除此之外别无他人。

    而现在阿鲁台居然破天荒的想要先下手为强,这简直是让人出乎意料啊。

    要知道自从瓦剌部和鞑靼部相互对立以来,鞑靼部便一直处于劣势状态。

    就算近几年有所强盛发展起来,那也不是能轻易能撼动占据蒙古草原更北部深处资源的瓦剌部。

    可不知道阿鲁台怎么就突然如此胆大妄为,想要挑战瓦剌部的地位。

    可能是他觉得这几年鞑靼部发展的够好了,能够有资格和瓦剌部一较高下,不然再继续拖下去的话,那只会让瓦剌部更加强盛,而毗邻大明被瓦剌和明国夹击在中间不上不下的鞑靼部只会越发的疲软。

    其实阿鲁台的想法到是没错,毕竟这西部兼北方大部都是瓦剌的地盘,鞑靼部正好处在大明和瓦剌的中间夹着。

    南下面临的是长城关隘,有大明最精锐的北地边军镇守,如果阿鲁台敢犯境,那不把他满嘴的牙崩掉了的。

    往东走则是大明的努尔干都司,更是有宁城这个最大的障碍阻拦在前,宁王朱权麾下满编八万带甲之士,统御塞上九十城,麾下朵颜,泰宁,福余三卫更是精兵强将,尽皆骑卒善战之辈。

    可以说北边关塞各处藩王,就连燕王朱棣都没有朱权的势力大,麾下王府护卫军数目虽然相同,但相比有着数万骑兵的朵颜三卫可就差了太多了。

    东南两处皆是大明所属,鞑靼部阿鲁台除非是脑子傻了不然才不会去碰这些要他命的势力,也就是是不是骚扰一下大明长城边界而已,对于明帝国而言也就相当于蚊子烦扰罢了。

    而鞑靼向西则是亦力把里,也就是他们蒙古所说的东察合台汗国所在。

    可这里和鞑靼部也不对付,并且他们还像大明称臣,更是时有朝贡送入金陵城,大明也在亦力把里设置了卫所,动这里基本上也就是和动大明没什么两样。

    再说了,就算大明不在乎,那东察合台汗国的人也没有功夫去管鞑靼部的事,他们自己家内部问题可还是一锅粥的,还有帖木儿这个日渐雄起的大敌虎视眈眈,自身都难保,怎么可能还掺和到鞑靼瓦剌两部的斗争当中。
1...126127128129130...1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