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第六百二十七章 朱允炆之心
事情即已谈妥,朱棣便不打算在此地久留,以免多生变故,也是心有余悸彷徨不安,所以直接便调转马头原路返回,也不谈为父奔丧之事,因为刚才方孝孺所言先帝已下葬东郊皇陵,朱棣打算直接去皇陵祭拜一番便可,这看不透的金陵城还是不要进去的好。
而自己任务也算是圆满完成的方孝孺自然也不会做出阻拦朱棣这等傻事,他还巴不得朱棣赶紧离开的好,也剩的他这里再多费口舌脑中添补齐泰所遗留下来的漏洞祸事,万一露出一点真相让朱棣看清楚了,那可就糟糕了。
所以现在朱棣离开,对大家而言都是最好的结果,方孝孺不会拦,朱棣也不再会硬要进金陵城去,真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只是事后双方的后续应对该是如何,这可就要看朱允炆和朱棣两人心里到底是怎么样一个想法了。
不过不用猜也差不多清楚,作为大明新帝的朱允炆心里肯定不会轻易地咽下这口气,因为不管朱棣清不清楚,却也是他这里棋差一着主动派人示好的结局,先天的落败了一局,尤其是再以皇的身份面对王的时候,这简直是让朱允炆恼怒非常。
要不是此计划虽然由齐泰提起,但是却由他点头首肯的话,而且齐泰本人还是他坚定地支持者,忠心耿耿的心腹重臣,说不定这一次计划失败的后果黑锅可就要齐泰来背上了。
虽然现在事情由方孝孺出面算是暂时解决了,但朱允炆心中的火气和不甘又怎么会如此轻易地消散掉,进而便影响到了齐泰在他心中的地位,反之取代他而上来的便是新晋重臣方孝孺是也。
再者说了,这削藩乃是朱允炆的志愿,也是他既定的大明国策,只不过这等大事当不能随意宣扬使得天下人皆知,不然众位藩王还不得炸锅白白升起一些不必要的事端。
所以知道朱允炆有强烈又坚定削藩之心的无非便是方孝孺等三位近臣,也许还有从小侍奉在朱允炆身边的掌班太监,再多的人也就没有了。
当然了,那些靠着观察和揣摩朱允炆而自己有所猜测的朝廷大员们自当排除在外,反正不管这些人怎么猜怎么想,现在可不是最佳时机,朱允炆是打死了不会表露出这样的念头的,不然便是为将来增添一些不必要的变数。
但经历过这一次的挫败以后,朱允炆的心里却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是他的不甘促使其急于想要加快实施削藩大计的进度,以让天下间再无什么人能够制衡他这个大明天子,如朱棣,朱权这等王叔辈的藩镇威胁,都要化作滚滚尘烟消散于无形之中……
这是朱允炆心中的信念,也是他明事理懂凡俗以后便确定的信念,那时他还只是东宫太子储君的长子,身份地位虽然不凡却也没有太过,心有理念也只能放在最底下不能表露出来,毕竟当时不管是他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亦或者其皇祖父朱元璋都是不赞同削藩的,还颇对大明分封藩镇制度十分信赖。
那时候朱允炆虽然是众人心中储君的储君,将来说不定在几十年以后便是大明第三任君主,可实际上对储君的儿子满朝文武却不会那么关注了,因为储君早已在前,且声名显赫为众人所推举。
虽然朱标和其父朱元璋在执政理念上有所不同,对于御下强度上一个是以硬狠著称,虽然有些迫于形势,但却也是朱元璋真正的做法。
而朱标则是以温和仁德为主,偏以文风若若的形势,虽然也有强硬的一面,但比之朱元璋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差别。
&nbs
第六百二十八章 裂隙
这一场在金陵城外的风波算是暂时平定了下来,但是其带来的影响却远远未止于此间,甚至还在继续的扩大,继续的传播,会传遍天下,使得众人皆知。
那时人们会知道大明燕王朱棣在金陵城门外仓皇而逃,也会知道大明皇帝朱允炆没有准许朱棣参加葬礼,虽然先帝早在之前便已匆匆下葬。
可众位亲王发现此消息之后会如何作想,他们当中除了朱棣违抗了遗诏擅自进京之外,其他人可都是老老实实的待在自己的封国之内没有半步离开。
如今却得知朱棣的消息,且凭着他们的手段想知道当时事情具体的情况不是什么难事,那他们心中又要作何感想,这可就不是外人所能知晓的了。
不过这些其实和朱棣都没有什么关系,不管朱允炆那里如何头疼,如何想方设法的去处理各地藩王的情绪,和各方的关系,毕竟他这个皇帝登位时日尚少,想在一众皇叔面前有足够的尊严,这还得需要时间的积累,或者他做出一些让众位藩王心惧乃至尊畏的事情出来。
而朱棣却不管那么多,他现在心中早已没了怒气,却多出了更多的悲凉乃至感伤的情绪,为在那皇宫之内龙椅之上的侄儿如此冷漠无情而感伤,为自己的父皇挑选了这么一个继任者而感伤,也为大明的将来感伤。
虽然朱棣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那日在金陵城外的杀机,但是如果真要证据的话,也许只有朱棣身死以后,那冰冷的尸体能作为最大的证据证明朱允炆的野心了吧。
甚至到时候会如何编排这件事,污蔑朱棣攻击金陵城都有可能发生,毕竟如果朱棣中计,那么留在后面的宿卫乃至张枫都绝对逃不过朝廷的拘捕。
别看张枫身手不俗,十来个人加在一起都进不得他的身,但在面对身经百战的宫廷禁卫,那数以千计万计的敌人之时,就算张枫再怎么强大,也绝非是万人之敌,迟早要被拘捕生擒乃至杀人灭口。
到时候黑的白的还不是凭朱允炆一句话的事情来说,不论最终的原因是什么,可结果却是有朱允炆来操控,毕竟他可是大明的君王,天下的共主。
当然,在发生这件事之前,朱允炆就算是仓促即位在朱棣心里有不好的印象,但朱棣也认可他这个帝王的存在。
可在发生这件事以后,朱棣心中也就仅剩下那一丝对帝王的尊重了,或许这一丝更多是来源于皇室亲族的关系罢了。
不过好在如今朱棣还活着,虽然当时的确狼狈的很,可他却实实在在的还能饮酒吃肉,还能纵马奔驰,还能回到北平去和自己的王妃相见,这边已是足够,总好过不明不白的死在金陵城下吧。
可若要让朱棣再忠心对待朱允炆,那已经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了。
破镜虽有重圆之时,可人心之中的裂隙却不是那么简单便能愈合的,尤其是这越是亲近之人,伤痛越深裂隙越长,也最是难以愈合。
但是在方孝孺出城之后,朱棣还是在选择上考虑了很多,有自己的父皇大明开国之主朱元璋,有自己病逝的大哥,懿文太子朱标,还有很多很多。
也许是为了公义,也许是为了私心,朱棣选择了妥协,选择了默不作声视此间发生的事情为无物,也是当下最令朱允炆满意的选择。
那是不是朱棣这里最满意的,可就要看朱棣自己内心的想法了。
如果是为了大局,为了天下乃至为了父皇皇兄,也许是令朱棣满意的。
&
第六百二十九章 风波遮不住
金陵城外风波乍现,卷起了天下尘烟。
虽然当时在场的人不多,除了宫廷内禁军数百,也就是朱棣这边带着张枫等三十名宿卫,还有黄子澄齐泰等人。
至于那些百姓城中居民,可是早早地就被驱逐开城门附近,就连守城百户都没有资格靠近,可见当时事情的重大程度。
这其中自然是有朱允炆过于紧张的意思,当然大部分的原因还是在于事先他和齐泰所商量的那个计划。
这现在看起来极其不靠谱的计划虽然并没有实施成功,却也不能随随便便就能暴露出来,不然就是白白给朱允炆这个大明皇帝找负面消息呢。
虽然现在削藩的基本方向已经定下了,可没到真正动手的时候谁都不愿意提早和大明这么多的亲王藩镇翻脸不是。
就算朱允炆为如今大明天子,可这些亲王难道就不是大明朱姓皇族了吗。
同为朱家子弟,该考虑的还是要考虑,更别说还有很多是朱允炆忌讳乃至忌惮的人存在,别以为他这个皇帝就说什么是什么。
要知道天下间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数不胜数,再加上朱允炆本身年龄威望都不足以全面镇压,更别说去大手大脚的应对他那些叔叔辈的皇族亲王了。
所以能保密的尽量还是要保密,最起码在时机未到之前,这城门发生的事情尽可能的还是要平息一些才好。
可事情哪能如朱允炆想的这般简单。
朱棣那里是打算忍一时风平浪静,强压下先头怒火和武人傲气,为了大局着想为了大明基业稳固,才没有当场翻脸而已,也答应了方孝孺事后不提此事,权当做没有发生过。
而朱允炆这里作为理亏的一方自然也是必须要做好保密工作,虽然双方都没有戳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可不破不代表不做,该注意的地方还是要仔细注意才是。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自然也没有死不开口的的人,更别说是这些在皇宫当差的禁军了。
别看这些人全都是朱允炆直属士卒,忠心上也不需要太过操心,基本上不会出现叛变的可能性。
但是没有人能拦得住这些军士卖出一些小道消息啊。
就比方说金陵城一处外城门封锁整整小半日的时间,到场的还有兵部尚书齐泰大人,太常卿翰林院学士黄子澄大人,甚至有些人还发现了翰林院侍讲方孝孺学士。
这三位中的前两位可是如今大明朝堂上最风光的两位大人,也是如今天子陛下身边的倚重心腹,更是有着参国政事的特殊权力。
而方孝孺此人也绝非等闲之辈,虽不及前两位那般地位高崇权力不俗,却也是入了陛下的眼,为幕僚之一谋臣之中,也算得上心腹之臣了。
如今这三位同时出现在金陵外城门,拿这消息可就不得了了。
是什么样的大事发生竟然需要三人同时前往,还调动了数百禁军出现。
要知道这三人当中哪个都足以代表朱允炆本人的态度,就算是最差的方孝孺也比如今贵为大将军的耿炳文在陛下眼中的重要程度上都要高出许多。
没有办法,谁让当今天子太过于重文轻武呢,而且还不是其父懿文太子朱标那样,反而更加强调儒家治国,乃至全面依赖于文人的样子。
这也就导致了如今大明武人勋贵集团整体颓靡的现状,就算是先帝朱元璋所留下的耿炳文,郭英等人都没有办法得到足够的重视,那就更别说其他勋贵了。
&nbs
第六百三十一章 心中的答案
“人这一生啊,要面对很多很多的选择……没有谁能保证自己每一次做出的选择都是正确的……也没有人能够真正信服自己做出的选择,为师无可避免,你亦无可避免,就连先帝也是一样的啊……”
苍老枯瘦的毛骧颤颤巍巍的坐起,废了好半天的功夫才说完这些话,却已经好像是要透支了他所有的力气一般。
蒋瓛有些心痛的看着自己的师傅,这个养育教导了他二十多年的长者。
从小的时候毛骧便从一众孤儿当中看中了蒋瓛,那是多么坚定而又冷漠的眼神吸引住了毛骧的心神,才让他从一般孤儿的流程当中直接脱颖而出,带在自己的身边培养教导。
不过这不代表那时的蒋瓛便不用经受艰苦的操练,反而他比正常校检司所挑选的孤儿经历的训练还要严苛的多得多,这就是他作为被毛骧看重的代价,也是他将来想要飞黄腾达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事实也果然没有让毛骧失望,他就知道当时还是八岁稚童的蒋瓛能有那样的眼神,便证明了次子心智不俗意志非凡,也注定了他将来前路非同常人。
当初那一批和蒋瓛同时被操练的孤儿,到目前为止还活着的亦不足一手之数,其余人皆是死在了校检司乃至日后锦衣卫的生涯当中。
而剩下的五人中除了蒋瓛之外,走的最远的一人如今也不过是锦衣卫百户的差职,和锦衣卫最高首脑都指挥使之间的差距何止于天差地别的关系。
这其中自然有蒋瓛本人天赋不俗的关系,但未尝不是因为毛骧的慧眼识英才,发掘了他才能有如今的成就。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人之云自有其道理。
没有人规定除了蒋瓛便再无其他的能人可以做到锦衣卫都指挥使的位置,也许还有蒋齐,蒋立等等一类能人才干,天下人才基数何其大,总归能挑出来这么一个。
但是偏偏在那一天,也偏偏是毛骧心血来潮去检查了麾下校检司搜集孤儿调练的场面,这才有了伯乐发现千里马的一幕。
可以说是毛骧成就了如今的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能有这般地位权势,作为前辈引路人的毛骧在其中的功劳非比寻常。
所以蒋瓛很清楚的一点就是,他的地位,他如今的权势,还有这诺大的锦衣卫衙门,其中不说是十成,但也有七成要归功于自己的师傅毛骧。
自然而然,尊师重道礼敬长辈,在蒋瓛这里一样适用,甚至表现的还要更加强烈一些。
别看毛骧在外人眼中是个屠夫狠辣的刽子手,可蒋瓛却并不在乎,因为他这个接任者也是差不多,且对于人伦孝道师生情谊这一点,蒋瓛打心底里就没有改变过那么一丝。
这也就能说明他为何在自己面临选择难题的时候,也没有按照锦衣卫既定的程序走,反而乔装打扮悄悄地出现在了这金陵城郊的农户家中,而且显然是不想让外人知晓……
可是当蒋瓛把自己心中的考虑和来此的原因告诉师傅以后,他没有得到想听的明确回答,反而是听到了毛骧说的这些关于选择的问题。
这倒是让蒋瓛有些疑惑了,可是他也听明白自己师傅话里的意思。
一个人总要面临选择,对错与否甚至于那个人自己都不会太清楚。
也许当时的选择在个人看来是正确无疑的,可若是经历了多少年之后,再回首去看一看这件事,没准便是有了不同的的选择。
因为两次选择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所经历的事情却已经是大不相同,彼时的他未尝就能和此时的自己相同,心性之中的差距,年岁增长的磨砺等等,都是称为选择不同点的区别关键,这也是为什么毛骧会说那番话的原因。
&nb
第六百三十二章 与其静观其变,不如主动出击(上)
蒋瓛毕恭毕敬的拜别师傅,戴上兜帽匆匆的离开了此地。
与来时相比的神色不定略显慌张,此时的他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地味道,心中早已不再是彷徨的模样。
而经历了蒋瓛到来的农户也和往常那般毫无区别。
依旧没有人直到那所谓的聋哑汉子其实是锦衣卫的高手,且还是装出来的样子。
自然也没有人直到那风烛残年的老人正是当年叱咤风云的锦衣卫第一任都指挥使毛骧,毕竟谁见到这位须发皆白骨瘦如柴,甚至连下地走路的力气都不复存在的老朽,都不会和当初那气势蓬勃手段狠辣的毛骧联想到一起。
只是这位垂暮老人已经看破了生死,也没有什么野心,在此地修养恬淡多年,也没有说什么放不下手中权力的表现。
现在的毛骧只是在等死罢了,也许用不了多久他就会魂归西天,那时也不过是死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老农罢了,伤心者莫过于他那装聋作哑的中年儿子,其余人碌碌生活,怎么可能关注的这么多,更何况毛骧这个名字早就已经在当年确定了死亡,是一个已经不存在于世间的人物,在死一次又有何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