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与其说这一次来毛骧这里是让他给出答案,还不如说在当蒋瓛选择了来到这里的时候便已经在心里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者说做出了最适合他的选择才对。
在一个明显不喜欢锦衣卫,甚至还有极大的几率彻底裁撤锦衣卫的帝王面前,蒋瓛还有什么忠心可以献出。
与其继续选择朱允炆,还不如去找一个能够让锦衣卫继续生存下去的土壤,而朱棣恰好就是目前看来最合适的人选。
不过这一切还都是假想,未来的路究竟怎么走,蒋瓛其实还是一筹莫展的状态,但最起码他现在面临的选择难题已经是得到了解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份关于是否拦截那日城外具体情况的情报,终于是在最后的时刻才被蒋瓛递到了朱允炆的面前。
当蒋瓛顶着朱允炆那明显带着厌恶神色的注视下,他心中最后的一丝不定也消散无踪,终于是不再对眼前这个帝王抱有一丝的幻想了。
而朱允炆得知消息已经走漏,且没有什么阻拦封锁的可能性之后,心中自然是恼怒不已,虽然还不至于迁怒于蒋瓛,却也比平常脸色上更加难看,完全不像是一个帝王面对朝廷三品指挥使时的态度。
蒋瓛对此自然也没有什么表示,帝王的神色还不是他这个下臣能够决定的,更不用说如今已是离心不复忠诚的蒋瓛了……
现在在朱允炆心里最可靠的自然只有黄子澄等三人,不过现在三人的地位到是和以前不一样,发生了一点点变故。
起因自然是这一次城门计划导致,结果就是齐泰的计划破产,还差点让朱棣当场和朝廷翻脸,以引起更大的动荡。
而临危受命出面详谈的方孝孺却表现的很好,颇让朱允炆欣赏满意,那自然而然这地位上便有所偏颇。
原本是为君师的黄子澄子首位,其次就是齐泰,最次才是后进幕僚方孝孺。
现在确实方孝孺和齐泰两人换了个位置,虽然身份权力乃至官职上还没有什么变动,但谁都能看的出来如今朱允炆对方孝孺的恩赏,甚至都有冲击黄子澄地位的可能。
而原来黄子澄和齐泰两人本就是一系中人,也是最早的东宫储君一党,更可以算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
齐泰办事不利,虽然和黄子澄没有关系,且完全就是天降横祸的下场,可仍然免不了在朱允炆心中重要程度受到影响。
&nb
第六百三十三章 与其静观其变,不如主动出击(下)
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明了了,泄密的消息阻拦不住这是事实,虽然朱允炆打心底里不待见锦衣卫,可他却没有半分怀疑锦衣卫能力的意思。
而召集黄子澄,齐泰三人到此,为的就是想一个办法补救这消息泄露的后果,想着怎样才能将事件发酵之后所带来的影响给降到最低。
因为朱允炆明里暗里都是对大明分封藩王制度有很大的意见,这在他作为储君之前还好说,没地位自然也就少了很多关注。
可自从他做了储君之后就不同了,身份地位的增强,使得朱允炆心中也渐渐变得胆大膨胀起来,一些以前根本就没有机会或者说不敢表露出来的想法也能试探着说出来一些,竟还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
也就是上一次他提出整顿藩王条陈规矩的事情,也巧的是正好应了当时朱元璋的心思,这才赞同了朱允炆的那个想法。
可朱元璋当时的意思只是针对大明藩王一些过于特权的规定,更改了很多不适应于朝廷乃至分封制度的问题,而不是想着要彻底改变大明分封制度。
和朱允炆脑子的想法那可是大不一样,但问题就出现在这里,一次恰好的机会,便让朱允炆心里更加坚定了反对乃至彻底消除分封制度的信心,也就是说这削藩的基调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改变了。
但是基调归基调,事情总要有一个轻重缓急先来后到,可不是想做什么便做什么,这天下虽然说是朱允炆做主,可实际上牵扯的方方面面何其多,又岂是他一句话就能将大明实行了三十一年的制度给推翻的
再说了,他朱允炆又没有其祖父朱元璋那般强势威严,一个刚刚登基大统不过数月的皇帝,怎么比得了戎马半生沙场厮杀的开国君王,两者之间的权势差距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朱元璋洪武一朝,那自然是他说什么便是什么,尤其是在一些人死了以后,这天下间再很少有能让朱元璋为之忌讳乃至需要顾虑的人或事,可以说真真正正的一言九鼎金口玉言。
他说的每一句话那都是圣旨,什么幕僚,什么心腹完全不需要。
所谓朝臣不过是朱元璋手中的工具,想要宰杀之时便如杀鸡屠狗一般轻松,且杀了一批还有一批,根本不担心后续出现混乱。
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相,和现在做事还需要顾忌太多,尤其是他还有几个皇叔辈的亲王长辈压在头上,更加需要一些注意事情,哪有朱元璋那么风光自如。
光是这做事决定还要听三个幕僚的意见,便足以看得出两个帝王之间的极大差距。
不够事情也倒是不能这么算,因为朱元璋做到帝王之时已年过半百,前半生经历了很多,完全不是现在二十出头的朱允炆能够相比的。
两人之间的人生阅历各不相同,这自然作为帝王之时的样子便不一样,这也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哪怕朱允炆是由朱元璋亲自调教出来的也一样无可更改……
而现在,就因为朱允炆新帝登基,外有亲王藩镇,内部朝局虽然看似和平安稳,但实则暗流涌动,时时需要盯紧。
可以说内忧还在,外患亦是不小的局面。
不过相较于如今不太安分的武人团体,或者说他们不甘于就这样被文官收走了大部分的权力而心中愤愤不平相比。
那位于边疆等地的藩镇亲王势力才是朱允炆最头疼的问题所在。
各个靖边塞王,哪个手里不由数万大军掌控,哪个不是
第六百三十四章 黄子澄的计划
朱有爋是何人,他是周王朱橚嫡次子,其上还有一兄长朱有炖,其下庶出弟弟数人。
按理说他是嫡亲所出,地位上应当与众不同,可实际按照大明藩王传承谱系制度规定,他这嫡次子的身份还真的是可有可无。
凡亲王嫡长子,封为王世子,承袭亲王封爵,为大明一等王爵之位。
而其余嫡子和庶子无差,皆另行封为二等郡王,无论是地位还是可以承袭的财富等等,都比嫡长子要相差甚远,这和他是嫡出庶出还这没有什么区别。
甚至就连两者所出之后代都有很大的不同。
亲王一代传一代,而朱有爋的郡王往下只能是郡王,且下面的嫡次子庶子等甚至连二等王爵都捞不到,只有一个三等镇国将军的头衔。
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往下批次,迟早会有中间断续乃至王爵传承断代的出现,到时候别说是郡王了,说不定连个将军都捞不到了呢。
而大小就被娇生惯养的朱有爋,自然很是不服气这样的安排。
可是就算他再怎么不满闹腾,这规矩上大明皇帝朱元璋定下的,那是他的皇祖父,朱有爋就是有十八个胆子也不敢和自己的皇祖父叫板唱反调啊。
但他心里还是不甘,自认为哪一点都不比自己那个大哥朱有炖差,可将来两人的地位差别却又是那么的大,这简直是最大的不公平。
就这样,妒忌羡慕,乃至怨毒的情绪逐渐出现在朱有爋的心中,这对象自然就是他的兄长,还有他的父亲周王朱橚。
他之所以怨恨朱橚,说起来很简单,说让当初为什么要先生下他朱有炖而不是他朱有爋,光是这一点便已经足够了。
便是如此,使得原本就嚣张跋扈的朱有爋越发变本加厉,尤其在他成年可以承袭郡王爵位之后,那在他父亲的开封城里堪称一霸,且是名声极坏的那一类。
而周王朱橚,这个对医道很有兴趣的老实王爷,虽然一手医术不俗,可根本不是一个管教孩子的料,也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不然也不会教育处这样一个目中无人心中无父无母的朱有爋来。
并且朱橚对待朱有爋的惩罚措施也不过时囚禁王府内闭门思过罢了,完全没有半点惩戒的效果,甚至还会激起朱有爋更强的逆反心理,导致现在他所做的错事越来越大越来越过分,甚至还闹出了几起人命官司。
也正是因为出了人命,还闹得大张旗鼓根本就没有办法遮掩,这才被佥都御使给盯上了,一纸文书就报到了京城当中。
如今的都察院经历了之前的风波,又加上左都御史职位的更替变幻,使得他们没了直属上司,也就成为朱允炆手中为数不多能够完全掌握的力量。
现在这都察院的事正是交在了黄子澄的手里管着,也正是因此那封文书才到了黄子澄的手中。
在昨天黄子澄看到这文书奏报的时候还只是心中厌恶,对大明这种藩王制度又添了几分不满,尤其是出现朱有爋这种败类的皇族后裔,更加让他坚定了改变这种制度的决心。
可今日事情突发,本该封锁的消息泄密,朱允炆正是需要他们三人想办法弥补的时候。
黄子澄的脑中便突然想到了这件事,打了一个转弯,就有了注意,便是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的办法。
现在他们手里有朱有爋不法的奏章,证据什么的也的的确确都完备,可以说只要朱允炆一声令下,朱有爋就算不死也得狠狠的掉一层皮,这是百分之百肯定的事情。
不过现在黄子澄却不打算这样做,反而他还想要放过朱有爋,甚至还要拉拢他,
第六百三十五章 人到用时方恨少
计划初定,自然得需要找人来执行,还必须要是可靠之人才能让朱允炆放心,以免事情败露引发更坏的后果。
到时候真有人说他这个大明帝王,竟然派人去给自己的皇叔下套,还是让皇叔的亲儿子做这等龌龊之事,那可就真的有意思了。
大明新帝登基未稳,便传出来这等肮脏传闻,先不说其他人认为真假与否,但是这种风闻极差的消息涉及到朱允炆这件事,本身便对皇权帝王有极大的影响,甚至可能造成一些异常恶劣的后果。
所以此事必须要交给值得信赖且有能力有胆识的人去办才成,不然这事情没有办妥,到时候又引火上身自己给自己挖坑,那才叫真的自作自受呢。
可让黄子澄他们提计划到是可以,但真正需要派人去执行付诸于行动这方面,可和他们三个没有什么关系。
就算是在下面地方待了多年的方孝孺,也没有这种本事,更别说他原来只是一个汉中教授,说白了就是个教书先生罢了。
而唯一一个能有委托出去的兵部尚书齐泰,也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花架子,让他执行一个城门袭杀计划都失败导致事情变得复杂起来,也正是因为他这件事才传出去所谓的消息,才有这后来补救的注意。
所以甭管是提出计划的黄子澄,还是作为新晋心腹重臣的方孝孺,亦或者如今立功心切的齐泰,他们三个都没有本事去办成这件事,甚至连在下面找一个合适的属下都挺费劲的。
因为他们三人说白了在朝中基本都是无根之浮萍,上面靠着朱允炆这个天下第一粗的大腿,下面却是什么都没有。
根基,家世,师生弟子等等,除了方孝孺这位儒学大家做了几年汉中教授,能有一些在京士子为关系以外,其他两人干脆就是孤家寡人的状态。
之前作为东宫属官的黄子澄本身是跟着前储君,也就是朱允炆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身边。
那时候还有一些同僚,而且可以说是前路光明一片坦途,那需要他去交集别人,完全就是其他人来恭维他的状况。
可后来朱标病逝,那一批东宫太子储君麾下的属官大多离散,十人有九人都被调往了地方为官,这几年就根本没有会来过京师,也就是黄子澄等寥寥无几之人还留了下来,顺理成章的就成为了新一任储君,也就是朱允炆的属官。
而其中作为身份最高,学士最广博的黄子澄,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朱允炆的老师,更别提他们两人本来便兴趣相投心志相符,堪称良师遇高徒。
那有了储君作为依靠,黄子澄自然就不想着下面这些官僚交际问题了,更别说在他眼里自己是何等的清高,自己和储君朱允炆有着相同的崇高志愿,又岂是那些庸俗臣子们能够明白的。
所以他自然而然的放弃了发展心腹的机会,或者说他已经认准了将来自己位极人臣,什么心腹不心腹的根本没有用处。
而齐泰则和黄子澄的情况差不太多,只不过他们两个一个是自己主动放弃,另外一个却是根本没有什么人缘,就算齐泰做到了兵部左侍郎的位子,依旧在自己那些同僚当中没有什么好的风评。
也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他的脾气和怪异性格,所以才导致他被人疏远,和他自己不愿人更深入的攀谈交涉,活脱脱的做了很多年的孤臣,这样便一直到了他被黄子澄看中以后。
知道那时候,这位在洪武朝做了很多年孤臣的兵部侍郎,才算是真正的找到了自己的组织。
虽然这么多年他也没有入了朱元璋的法眼,能做到兵部左侍郎的官职,更多的是因为大明这一朝六部里面各官职交替更换情况十分严重。
说白了
第六百三十六章 顺水推舟
殿外值守天武将军,这是隶属于锦衣卫麾下的将军,职责便是殿前卫士,负责巡幸以资壮观,个个都是身高马大体魄雄壮之人,作为大殿外面的门面,那叫一个威武。
因为本身锦衣卫是合并了仪鸾司所创立的,所以这天武将军本身便是在锦衣卫下辖,算是以前仪鸾司的职责所在,现在由锦衣卫直接管理这方面的事宜。
朱允炆之前厌恶锦衣卫的时候,还考虑过是不是要将这原本仪鸾司的职责剥夺出来另行划分一个司职,或者直接恢复以前的仪鸾司便可。
不过后来因为新朝刚立,又有许多事情烦扰,这点小事便被朱允炆随便的抛之脑后了,没有在去想它。
而今日,正当朱允炆烦恼苦闷的时候,一众心腹居然没有一个能担当重任,这目光也不知怎么就看到了殿外的天武将军,转而便想到了一直被他潜意识排斥的锦衣卫镇抚司衙门。
这不正是最合适的执行人物人选吗,这么大的一个助力就放在自己的眼前,没想到自己竟然忽视了这么久,朱允炆不由得有些气恼自己。
但这还不都是因为他看不惯锦衣卫之前的作风吗,也相当于看不惯他皇祖父朱元璋创立的这个监视侦查机构,毕竟深受儒家熏陶的他,怎么都对那手段很辣酷吏密布的锦衣卫难有好感。
如今这正是需要一个可靠之人的时候,朱允炆才靠着天武将军勉勉强强想到蒋瓛,想到这个他皇祖父给自己留下的一大助力,不然真要是让朱允炆自己想着要调动锦衣卫办事,那说不定还真的就要等到他彻底下定决心裁撤锦衣卫的时候了。
而现在看来,所谓忠心,能力可靠又不会泄密的,不正是锦衣卫当中的人吗,而且办这样的事情不也正是锦衣卫最拿手的事情吗。
这时候大明皇帝陛下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之前对锦衣卫的排斥有多么的令人心寒,也不知道蒋瓛其实背地里已经做出了别样的选择。
“马上传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入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