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至于皇室宗亲的辈分地位,朱棣对此到是不怎么看在眼里,最起码自己的侄儿都做到了皇帝,难道这点所谓的辈分就真的管用吗。

    要是有那么一点用处的话,何以至于同为皇叔的周王朱橚就这般轻易的被贬为庶人,且还是用了阴谋手段诬陷构害,简直是为人所不齿。

    然而在朱允炆的心里,实际上还是最朱棣这层身份有些忌惮的,最起码他在明面上还是矮了朱棣一头。

    至于周王朱橚,那就只能怪他有一个不肖子吧。

    要不是正巧有一个御史参本,正巧齐泰刚烈




第六百六十九章 削藩(十九)
    防备徐猛,暗中行事,隐秘筹划,一应万全。

    这是今日所要秘密商议的主题,也是朱棣为将来所作出的一个打算,却也只是一个必要的手段而已,朱棣内心里仍然不希望这次的准备有真正能够实施的一天,最好是永远都不要到来才完美呢……

    准备,准备,必然是要有完整的计划才是。

    朱棣这还没有去姚广孝那边听一听解释呢,便召集先要将这后手做足,实在是朝廷这接二连三的动作有些吓到他了,朱棣怕万一哪一天,朝廷又是打着什么别的旗号,就如同了李景隆带着京营北上换防这种,直接突袭他北平府城,入了燕王府拿了他燕王朱棣。

    就连颇有贤名醉心医术的王弟朱橚都惨遭构陷,还是被自己的亲子出卖。

    朱棣不认为朝廷会拿不出什么证据来,最起码既然能够有抓自己的手段,就得有抓自己的理由,必定会给天下人一个说法,就算再怎么勉强说的过去,那也能堵住大部分的悠悠之口,更何况这天下人可并不都认识他燕王朱棣。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为了防止自己哪一天刚刚起床便被人打上了王府生擒活捉,朱棣怎么也得要做好两手准备才是。

    “自今日起,燕山中护卫和左护卫加紧操练,所有士卒军伍尽皆无休,兵器甲胄必须要齐备完整不得有丝毫怠慢,为首将官更是不准懈怠,定要以身作则,务必要保证两军皆有可战之力!”

    朱棣这道命令稀松平常,意义却是非同一般。

    大明军伍日常操练演戏皆有定数,就算这三山护卫都是朱棣麾下直属,可也不能完全失了调度。

    更重要的是,若要加强操练强度,那么必然会紧接着增强士卒用度和粮饷消耗速度,乃至必要的肉食补充都要大大的增加,这自然是有燕王府提供必要所需,但若是无有战事,此举每日的消耗积年累月下来,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当然,亏得朱棣这几年来对于燕王府经营有善,前任长史周朝走之前帮朱棣打理好了一切,再加上这几年来朱棣带兵出关剿匪的收获,确实是赚的盆满钵满,维持两支护卫军这般日常用度的消耗,光凭着燕王府自己支撑也是可以维持一年多甚至两年之久的。

    而之所以如此做法,那还不是为了防备京城动态,朝廷方面的针对手段而已。

    所以朱棣断定,就凭借他那个皇帝侄子的性格,这件事绝对脱不了太久,就算今年不会论到朱棣的头上,那最迟明年也就差不太多了。

    当然,若真的一直都不曾有祸事降临,那朱棣还巴不得就这样才好呢。

    哪怕是他这些年来的积蓄都挥霍一空也无所谓,只要事情另有转机,朱棣还真的没打算彻底走向另外的一条道路上去呢……

    两军操典是为明面准备,朱棣很清楚这件事是瞒不过其他人的,就算再怎么隐秘,终究会泄露出去一些。

    不过倒也是无妨,毕竟军士操演训练乃常态,总不可能因为朱棣加强了训练就给他扣上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吧,那也太小觑天下人的目光了。

    再者说了,那些个暗中窥伺观察的人,他们就算看到了训练也未必就知晓这是加强以后的操演,所以哪怕毫无遮拦朱棣也并不太担心,已经都摆在明面上了,那就是不怕尔等宵小的窥视,反而还能起到一定的烟雾遮掩效果呢,为朱棣真正暗中所作出的准备起到掩护。



第六百七十章 削藩(二十)
    那算起来,张枫一个,张玉一个,丘福,朱能两个,这四人才算是朱棣计划当中真正的执行者。

    反观中护卫指挥使唐云,左护卫指挥使郭峪这两位老将,他们两人虽然也是忠心耿耿的,但这种事情还是要交给年轻人去办才让朱棣放心,毕竟涉及到的问题关系重大,人越是老这挂念就越多,难免心头会胡思乱想误了时日准备可就不美了。

    所以今日这件事,摆在明面上的准备工作其他人去做就是了,这背地里的计划执行者四人,旁听者两位。

    给唐云和郭峪这两位听一听就足够了,表示朱棣已经很尊重二位老臣,至于亲自上手这种事情,那就不必要劳烦他们二位了。

    关于这一点,唐云和郭峪这两个在军伍当中混迹多年的老狐狸怎么不清楚,所以朱棣能让他们听到计划就已经很知足了,断然不会自讨没趣的主动请缨。

    反正他们二人也很清楚,自己的状况心态早就发生了变化,再也不是二十年之前的自己了,那股子冲劲韧性和壮志,哪里有张玉丘福他们这些年轻人似的,哪怕是这四位当中年岁最长的丘福也不过方才不惑之年,比唐云都小了十八岁,这种心气状态哪有什么可比性呢。

    另外丘福也算是老成持重的代表,在三个平均年龄不到三十五岁的人之中,起到的就是一个稳定军心的作用,这也是朱棣的安排。

    却正好卡在了丘福心中为求建功立业的最后底线上,让他心里一面想着要建立功勋封侯拜将,公侯万代,另一面则带着这么多年光阴岁月的磨炼,带着日积月累的沉淀来起到稳定基础的作用……

    而所谓朱棣的防备计划,需要张枫他们四人去执行的便是挖地道这种事。

    朱棣想的很好,就是从燕王府地下挖出一条直通城外燕山右护卫所扎营地的通道出来,以防被不测之时可以有神兵天降外援相助。

    原本这北平城里,是驻扎不了整个燕山三护卫的,左,中,右三家是轮番到城中校场屯住,每季自由轮换的时日。

    而如果这地道一同,那么如果真的要有什么不测,比如朝廷方面再来那么一次李景隆突袭的伎俩,朱棣也能更好的做出应对。

    不管怎么说他现在已经有了防范的意识,断不会走上周王朱橚的旧路,也不会傻呵呵的出门束手就擒。

    到时候谅你朝廷派兵多少,也绝对猜不到他这燕王府里竟然还能突然多出许多兵马吧,这才是神兵天降的真正意义所在。

    所以这地道必须要挖,也必须要尽快挖成才行。

    朱棣心中判断是一回事,可朝廷也有朝廷自己的思量,天知道那位皇帝侄子会不会脑筋突然就不转通了,直接想着要来削了他这个燕王,那还不赶紧要挖好地道才是,免得迟则生变啊。

    那这件事就直接进交给张枫四人负责,也正是因为必须要快速完成,才要他们四个分工合作已达到最大效率的进行工作。

    张枫和张玉两人负责地面上的调度,朱棣原本的打算就是从宿卫当中抽调人手来秘密进行此事,这地道的入口也就在宿卫司的校场当中,端的是隐秘异常不为人注意。

    而张枫身为宿卫统领,调度一事自然是他的本职所在,至于张玉则负责另外一批仪卫的调用,毕竟光靠着宿卫的人手还真是不够,就算大家伙拼了命去挖,这么大的工程量怎么也得需要一些时间才是。

    那既然不能太过张扬,有需要加快进度,则就只能在人手上面下文章了。

    平日里负责戍卫王府的护卫,朱棣是不会调动他们的,天知道此时在燕王府外面有多



第六百七十一章 削藩(二十一)
    作为大明天下各路藩王之首的朱棣率先表态,遣燕王府三位世子殿下入京城为先帝服孝祭奠。

    其余那些心思不定另有打算的藩王们见此,也一个个顺从行事随了朝廷的旨意,没有再多做犹豫,这毕竟就连朱棣都已经主动这般了,他们的势力还比不上朱棣,自然不可能继续坚持下去,万一惹得朝廷动怒,使新帝不满,那恐怕要影响到藩王各自的根本利益,因此谁都不想做另类的人,更不会去做那出头之鸟,白白给人打的。

    所以除了一开始,那些胆小本分根本没有什么野心的藩王直接命王府世子赴京以外,其他人基本上都在观望的阶段,也就是在等待朱棣这个藩王首位皇室宗亲第一人的动静。

    这不,现在传出来了,朱棣本本分分的命燕王府三位世子入京,一点波折拖延都没有,痛快的不得了,据传那朝廷派去的使者连过夜都没有就直接启程回京,可见这速度效率是得有多快……

    不过朱棣这样做决定的原因可是和其他藩王所想的不一样,因为其他人想的是朱棣这一次向朝廷低了头,或者说朱棣还没有什么不臣之心,所以才这般老老实实的样子,以朝廷旨意为尊。

    但实际上呢,朱棣心中早已有了另外的打算,和原本安分做一个藩王,为大明戍守边疆的心态早就变了个样。

    现在就可以很明确的说,朱棣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个燕王了,原先他会顾念皇室亲情宗府血脉,原来他会想着大明天下安稳不已,不能随意搅动风云惹起干戈。

    可如今的朱棣呢,在燕王府有威胁的时候,在朝廷明确指定了要对天下藩王动手,而身为中藩王当中势力最大的朱棣自然是不可能逃过一劫。

    这种大难注定临头的局面,朱棣如果再和以前一样的心态想法,那也太小瞧这个被朱元璋十分疼爱的皇四子燕王了吧。

    要知道在朱元璋这么多的皇子当中,朱棣可谓是最和朱元璋相似的那一个,无论是从脾性喜好,相貌身形上,乃至同样是对战事的热爱程度,朱棣简直就如同一个翻版的朱元璋似的。

    说句假如,当初要是朱棣为大明长子出身,那这大明第二任君主的位子百分之百是朱棣的囊中之物,绝对不会出现半点的偏差。

    虽然朱元璋适应国策制度,也是为了大明接下来的发展前途着想,有些刻意的将朱标培育成了一个文君之相,但却不代表这半辈子都在马上奔波的朱元璋就会彻底放弃武事,当有另外一个更好的选择在他面前的时候,换了是谁都会去选择那更让自己满意的选项。

    所以说这是假如,也是建立在朱棣为大明长子的前提条件下才成立的……

    然而现在的大明宗室皇亲当中,朱棣虽然不是长子却胜似长子,因为其前面的三位兄长尽皆病逝,再加上大明开国高祖帝也病逝,整个宗亲当中彻底是以朱棣为尊,哪怕朱允炆为大明皇帝,但是在朱姓宗室里,这朱棣的地位也要高过朱允炆一些,这便是血脉姻亲家族谱系的规矩……

    那自然站得高也就要接受很多事情,就比方说在这次朝廷下旨命令各个王府遣世子赴京的事情上,很多人都要看着朱棣的意思行事,因为朱棣代表的就是大明天下藩王的利益,也是皇室宗亲当中的领军人物。

    朱棣做什么喜好什么,就算不会惹得天下云动,那也会让很多藩王受到不小的影响,这就是其地位身份所带来的变化。

    &n



第六百七十二章 削藩(二十二)
    不过蒋瓛是打算借着职权的便利,却没有想过真正直接接触朱棣的意思,更不会将他心里的这些算盘都抖搂出来。

    要知道臣子谋君,这本是欺天大罪,哪怕朱棣真的是借了锦衣卫不少的助力,可若是他晓得蒋瓛心里真正的想法以后,肯定不会再亲近锦衣卫,反而还会保持距离进而带着无限的忌惮于恶感,乃至于比朱允炆对锦衣卫的排斥还要强烈。

    没有哪个帝王喜欢自己的前路被人所左右,而且还是被自己的下臣所设计牵引,这简直是对皇权的极度蔑视,是对皇帝本身的一种羞辱,如此怎么可能容忍的了这种事情的发生呢。

    蒋瓛现在别看是已经和朱棣站在了一条线上,但他绝对不敢真正的明着表态,哪怕是有回护朱棣的地方也得是暗中进行才算稳妥,以免事败之后惹得双方都对锦衣卫产生极度的不满之意。

    所以这一次被朱允炆安排的任务,负责严密监视北平城和周边地区,乃至燕王府动向的差事时,蒋瓛心里那叫一个满意啊,真是没有什么比这件差事更加令他认同的了……

    朝廷的动作在北平的朱棣自然是不清楚,甚至他就算是和前任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有过约定,按理说到了蒋瓛这一代就应该是过去了,所以朱棣也没有说什么再和锦衣卫搭上关系,免得其他人有什么闲言碎语的声音传出来可就不好了。

    不过这次显然是被人看在了眼里,蒋瓛主动要站在朱棣的这一边,只是没有明确表露身份罢了,以免话多失言徒增败笔……

    各藩王府世子入京,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所带来的影响和那些情报的分析判断而言,朱允炆等朝臣们的反应还是不错的,最起码达到了所有人满意的程度。

    乃至让朱允炆也放心这后面的几个月静心休养了,不会在这洪武三十一年最后的光景当中再闹出什么事端来,一切都等待明年初时另做打算。

    而此时在北平的朱棣,他却是坐在王府书房当中静静地思考着什么,双目此时显得略微无神,却是很明显精神不在此集中的表现,更像是神游物外的一种状态呢。

    在他这般沉思之前,道衍和尚姚广孝是刚刚从燕王府离开,其因为朱棣相召而前来,目的是为了给朱棣解惑解愁。

    这惑自然就是当日为何如此坚定确认让三位王世子殿下入,毕竟当初朱棣的话才说完一般,姚广孝就十分确定的让朱棣立即执行朝廷的计划,这才是真正为姚广孝所折服的举动行为。

    事后,朱棣传唤姚广孝前来解释的时候,本打算叫着张枫一同旁听的,可无奈张枫此时有差事在身,完全是你没有空闲的时间啊。

    反观姚广孝所给出的解释就简单多了嘛。

    不能拒绝朝廷的旨意,不能为了世子殿下就闹得很僵,更不能真正率兵出击,以免造成名声狼藉,更别说这些尚且还没有该盖棺定论的事情呢。

    不过很显然,姚广孝的这几条解释是让朱棣十分满意的,果然当初匆匆应答便是对的,如果这么干等下去,朝廷那里还不知道要怎么催促说呢。

    至此,姚广孝每日出入燕王府的次数越发的频繁,多亏了他是个僧人,头上竟无半点发丝,不然还有些麻烦了呢。

    而张枫还在一丝不苟的监督地道建造速度,



第六百七十三章 削藩(二十三)
    大明风平浪静的度过了洪武三十一年最后的这一段时间,这个新生的帝国正朝着一个新的时代迈进。

    除夕守岁元日祭礼,朱允炆上告苍天下示黎民,在满朝文武百官的随从下,在朝廷勋贵的注视当中,朱允炆宣告大明彻底走出了洪武一朝,转而进入建文之治。

    建文,这便是朱允炆给自己定下的年号,也是他终其一生伴随帝王生涯的年号。

    文武相对,先帝其皇祖父朱元璋为洪武年号,朱允炆便是建文年号,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含义,相比任何一个朝臣勋贵都能够看的清楚。

    内心自认不必先帝差什么的朱允炆,在确立年号的时候就已经和先帝划清了界限,并且旗帜鲜明的在唱反调。

    谁人都知道先帝崇尚武功,亦是半辈子戎马生涯打下的天下,这才有洪武年号一说,更是彰显了大明赫赫武勋威名之意。

    可朱允炆呢,说好听一点是崇尚儒道理念仁君思想,可说难听点就是深受儒家思想荼毒太深,以至于完全背弃了先帝的道路,打算全面让大明转为文治国家,以礼服人,彰泱泱天朝上国之风,以千年汉家仪礼为主。
1...146147148149150...1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