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农家日常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每天都在等更
农家日常
作者:每天都在等更
书荒的厉害,我打算自己产粮。古代背景种田文。男主视角。1.不经商,或者小生意。2.可能科举,最高举人,或者同进士。当官不会高于五品。3.不会主动分家。



第一章 成家
    成池一觉醒来变成了周国小姚村四岁的成家大郎。没车祸,没坠山,忽悠悠告别手机电脑,成池一脸懵逼的穿越了。好在世道安稳,而且成家家境不错,是小地主。要是乱世或者家徒四壁,怎一个悲惨了得。

    这周国传自唐。前朝暴唐无道,黎民多艰,卖儿鬻女不知凡己,周太祖梦入神州,承天命,伐暴唐,肃社稷。开国历太祖太宗至今上隆德皇帝,已传三世,天下承平。

    小姚村位于夷县,化险为夷的夷,是说险峰化夷地。成池理解中大概是丘陵地区,山也净是些小山包。夷县临着明河,与南边的县划河而分。

    这明河可有说道,前朝的前朝,文曲星下凡,投生一家姓明的农户人家。明家小子聪明,读书好,六元及第成了明六元。明六元不仅读书好,庶物也好,权谋更好,反正明六元一生是起起起起,一路官升太傅,明太傅辅佐太子登基,成了帝师,夙兴夜寐,一场秋雨“风寒”了,病去如抽丝,身体断断续续的总不好,病中多思,想念故乡,就辞官回乡,皇帝十里相送,君臣依依惜别。

    明公回乡干嘛呢

    著书!

    所以前朝的前朝亡了,前朝也亡了,明公的称呼却传颂不绝。明公故里的河流也被文人歌咏,称明河。

    夷县在明河中下游,和明公故里不是一个地方,甚至因为山势相隔不在一个府。到底沾了明公的光,虽不及明公故里,也算文风兴盛。

    夷县四村挨着明河,小姚村、大姚村和赵李两家村子。都是家族聚居的村子。姚也是夷县大姓。早年由县城迁居乡村的时候兄弟各领一支占了两个村子。弟弟在河上游,更靠山,为小姚村。哥哥居河下游,地势平,为大姚村。小姚村,大姚村挨着,这个上下游都是相对的,整个明河夷县段都属于明河中下游。

    成大郎知道这么多,是因为成家老祖宗爱讲古,当然,也因为他是第四代长孙的缘故,得老祖宗喜爱。要他说,成家老祖宗是个相当了不得的人物。

    老祖宗早年读过书,是童生,唐末大乱逃难到了这小姚村才丁点大,家人死了个干净,平生志愿一个是要把成家血脉传下去,一个是读书。

    刚到小姚村,捡点野菜,淘些山货,村里县城来回跑,花上一天的功夫,给人带信,一次得个三四个铜板,运气好也能得十几个铜板。赚不了多少,勉强混个肚饱。也没人抢,大人不好意思,加上赚不了多少钱又费功夫,庄稼人要靠土地吃饭。半大小子也得跟着下地。再小点,和成家老祖宗当初差不多大,村人也不放心,害怕拍花子把人拐了去。老祖宗当初认识不认识都叔叔婶子的叫人,又和小姚村同龄的读书郎玩的好,自然也就不被排挤。念在是读书人的份上,村长把一间废弃的破茅草屋子拨给了他。开了三亩地,平日里反复背诵所学。不过一年就站住脚。一年后,屋子修整好了,地也有了收成,挨家挨户送礼,或一把小菜,一个鸡蛋,感谢叔叔婶婶大爷大妈的照顾。

    周国初立,读书人少,考举也容易,老祖宗顺势考了秀才,那年十三岁,婚姻困难户瞬间成了好女婿的人选。长相周正(不丑),有房有地(虽然不咋地),无父无母(没长辈看顾也没长辈要伺候),最重要的是有功名(十三岁的小秀才正正抢手)。

    老祖宗回来娶了小姚村的姑娘,读书,种地,生了八子二女,还全养活了。自己读书耽误了,儿子也叫读书,村人偶有酸言酸语,



第二章 晨训
    噔——噔—噔—

    卯时正,天际泛白,朝阳要露不露。

    成家大宅响起三声清响。像编钟,又像磬,第一声绵长,后两声清脆。

    那是江心青石,也是奇石,三叔爷原来弄回来的,击正中则悠远,击侧面则短而脆。被老祖宗做晨训信号,击石后一刻钟在正厅集合,准备训话,然后吃早饭。

    而这对成池来说,意味着——要起床了,成池闭着眼睛如是想着。

    三声落,各种声音响了起来。门外接连有人走动。

    “大郎,起了。”母亲赵氏爽利的声音隔着门传来。

    哒哒。

    木屐踩在石板地板上,嗯,那是母亲的脚步声,母亲应该刚踩上石阶,才走上回廊。还可以眯一下。

    哒哒哒哒。

    现在走上回廊了。嗯,还好,离我还有五六米。

    吱——

    门轴转动,光撒进来,直照在成池眼皮子上,刺的慌。

    成家人口多,不用和长辈挤就不错了。成池的房间小,是父母房间隔出来的。婴儿时期在父母房里置了个小床。成池来了后不愿意和父母同住,也不想住到小叔叔房间里,在老祖宗房里赖了几天,让成老大从房里隔了个小房间,在成池强烈要求下,临着回廊开了个门。

    老祖宗房间大,床也大。仗着老祖宗喜欢赖的那几天,其实是睡外间的,隔着帘子的,挨不到一块去。主要成池也不是觉多又不知事的小娃娃,和年轻父母呆一个房里委实尴尬,干脆要个自己的房间。

    成池在床上翻了个身,躲开刺眼的光。

    “莫赖床,”母亲赵氏,隔着被子轻轻拍了一下成池,“省的老祖宗不喜,”随后直接掀了被子,三下两下叠好。然后转身在木柜子给成池找衣服。

    “哼哼”没了被子,成池冷的一缩,闭着眼哼哼。没敢拉过被子,事实告诉成池真会挨打。

    “莫学小彘哼哼。”

    「母亲说我学猪叫怎么办」

    「忍着ノ┻━┻」

    赵氏拿出一件蓝色勾黑边对襟袍子走过来。

    这周国又一好处就在这:对颜色限制不深。除皇帝宗室外不可穿黄色,除外勋贵不可穿紫,三品一下不可穿朱红,嗯,不包括婚嫁,八十以上老者。婚嫁讨喜头诸事不忌,不是什么大事都不管。八十老者只要不造反,甚至可以爱干什么就什么。不过在四十岁可以称老夫,七十就古来稀的年代,想活八十岁相当不容易。

    成池就爱蓝色和传说中的基佬紫,不能穿紫已经让他难受了,还好有蓝色可以续命。穿长袍是成池要求的,看在他还小不用下地而且不爱上山玩弄脏袍子的份上。

    成池脑补他登高望远,风把袖袍吹的鼓鼓的,衣摆翻飞的样子。

    啧——

    果然蓝色最衬我的颜。

    赵氏一把捞过成池,牵出成池右手,嘴上念叨着“你小姑姑都不赖床了。”

    “娘,我自己来。”成池这会儿已经醒了,拿过衣裳。

    成池人变小了,赖床的毛病改不掉,也没想改。好意思叫母亲喊起床,却不好意思叫母亲帮着穿衣服。

    朝阳微露,成家众人齐聚正厅。

    &nbs



第三章 春耕时分
    春种秋收,自古是农家大事。

    现在正直春耕时分,成家二代三代男人尽皆下地种田。祖母和母亲、二婶要洗衣、打扫,准备全家饭食。

    成家平时吃两餐,春耕秋收吃三餐,不过在早晚间加一顿简餐,和普通农家平日里一样。要说不同,农户图个方便中餐大多吃饼,汤汤水水不方便带也不饱肚子,大多吃在田间地头,省着时间,赶着抢种抢收。成家为个体面是在家吃的,好在地虽散在几处,却都不远,也方便的很。农具就放在田里,不会有人拿,村里各家各户有多少家什村人大致都是清楚的,多一件少一件的都看在眼睛里。外村的人农忙了更不会跑这来。农具也安全无虞,不怕被盗。

    成家媳妇素日还要准备猪食,喂养成家那几头会“哼哼”的黑皮小猪。

    生食就剁了猪草直接喂,熟食就再加些豆渣熬煮一遍,做猪食菜,或稠或稀,少食多喂,麻烦的很。好在成家饭食做的多,多少有剩,剩菜汤汁和馊菜都喂猪了,可以少做点猪食菜。

    不过二婶怀孕,喂猪的事放下了,多由成池母亲负责。

    又是一场春雨后,二婶钱氏带着成池成蔓去山脚采蘑菇。

    二婶钱氏是个极温柔的妇人,贤良淑德,大概是成池前一世直男的最爱吧。不过成池更欣赏像成池母亲那边,爽利能干,能支撑门户的女子。

    乡下妇人可能不会像职场女强人或张扬肆意,或精明能干,或热情爽朗。成池母亲是不会像火一样热烈的燃烧,但会像迎春花一样绽放,比不上名花好看,但有用,也能开的热烈。二婶钱氏更像梨花,白白的,不像水般多情温柔,但瞧着好看,纯真。钱氏也没什么心眼子,和成池母亲妯娌相处的和谐。

    钱氏成池成蔓都穿着木屐,背着背篓。雨后穿木屐防滑,成池穿的新鲜,颇有趣味。成池成蔓小背篓装不了多少,可小背篓的肩部也叫钱氏细细的缠了一圈土布。

    到了山脚下,微风吹着成池的脸。成池看着小山,停了下来。

    小姚村的山小,也没个正经名字,只因山在村子村后,绵延山势的山脚,平日就“后山”“脚山”“尾山”的叫着。山上没什么猛兽,大多是野鸡兔子,就连野猪都少,只要不顺着山势进大深山没什么危险。

    采蘑菇多在春季,雨后空气清而且润,正是蘑菇鲜美的好时候。不过采蘑菇看运气,而且蘑菇品级比不上大深山的蘑菇,卖山货赚不了几个大钱,还耽误春耕,多是小孩子的活计。

    成池看着后山雨后的样子,微蹙着眉,对着钱氏说道:“二婶,雨后山上地滑。我带着小姑姑去,你在山脚摘野菜,别伤着小弟弟。”

    二婶想了想,也担心腹中孩子,温温柔柔的说道,“你们不要走远,要叫我看的到。”

    成池成蔓应声答应,踩着木屐上山,也在山脚,只是比二婶在山外平地略高一些。后山树不多,山脚更稀疏的很,叫二婶看见不难。

    蘑菇有的长在腐木上,有的长在草地上,品种不同,不是成池常见的香菇平菇,本地人就叫“树菇”“草菇”,长在哪就叫什么。都是春季里采的,也都是“春菇”,夏季也有蘑菇,称作“夏菇”,后山夏菇品种少。秋冬也有蘑菇,多在大深山,后山是没有的。

    &nbs



第四章 进县城
    春耕一天忙过一天,成家众人累心劳力的忙活,成池祖母买了些肉回来。买的都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不及大肥肉有油水,但价格上要便宜几个钱。加上买的多,屠户送了些剃干净肉的大骨,也能熬汤。

    成池祖母还给成蔓带了两朵绸花,不值几个钱,也把成蔓臭美的不行,成天带着,时时摸摸,不叫绸花掉了。

    三岁小孩头发又软又细,虽叫成池祖母养的黑黑的,但并不浓密,感觉花比头发多。虽然只两朵花,但它大啊,像脑袋直接顶了两朵花。

    当然,成池这么想,有可能是嫉妒的。他不嫉妒小姑姑得了两朵花,但是逛街啊,买买买可不仅是女同胞的乐趣。逛逛古代县城也好啊,原汁原味古城比旅游区有意思多了。

    而且,成池成了成大郎,在村子里摘野菜、找野果、摸野鸭蛋……一系列乡村探宝活动玩的挺开心,还没有探索县城的计划。

    这不,兴致来了,计划也就有了。

    成池磨了几天,老祖宗答应带成池进城。

    这天晨训刚过,老祖宗带着成池缓步走在进城的路上。老祖宗老当益壮,但成池步子小,走的慢。开始还能三步并两步的快走,走了一段就没什么力气,慢了下来。

    成池没走过这么长的路,感觉走的艰难。其实不太远。村子离县城近,平日里都是用走的,脚力快一趟走个三刻钟就到了。

    夷县县城建的不错,来往人多,城门上大牌子字写的辉煌大气。夷县位于明河中下游,有个水运口岸,来往船只从明公故里往外地贩卖明公墨、明公笺等物件时,有一部分在夷县做补给,屯些蔬菜水果。也有商家在夷县处置一部分货物。所以夷县虽是县城,也显得热闹。

    进城的商家排着队,按货收钱,一车一收。只看见领头的胖管事笑眯眯和进城的守卫说着话,递上一个荷包,托着手推了去。然后朝后一挥手,一个车队跟着进了城。平常提着鸡蛋或担着小菜水果的农户收一个大钱,猎户或扛着猎物,或用大背篓装着猎物,一律收两个大钱。

    老祖宗和成池两手空空,明显没带货物,只问询事宜,做了登记,并未收费。

    走进县城,主干道上人来来往往,推车的过去了,旁边又走过一台二人小轿,成池看着稀奇,跟进了古装电视剧一样。不过看抬轿子的人吃力的样子,里面不太可能是娇小姐出游,说不定跟进城门的胖管事一样,看起来那么……那么威武雄壮呢。

    「跑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

    脑补太多,可面色正常。

    说不定成池穿越做大的金手指不是一世记忆,而是“面瘫”。

    甩甩脑袋,清清里面的水。

    等进了集市,发现主街都是铺子,胭脂水粉、笔墨纸砚、粮油姜醋,卖什么都有,每隔一段就有个巷子口,也热闹极了。带着成池,成家老祖宗进了铜锣巷。

    铜锣巷,顾名思义,敲锣打鼓的,里面都是古代艺术家、手艺人。成池要瞧县城进铜锣巷再合适不过了。

    有敲着鼠来宝的唱祝词,先夸你,夸你颜值高,夸你和善。再可着劲祝福你,祝你万事如意,祝你爷爷奶奶福寿安康,祝你全家平安喜乐,祝你家猪健康、多生崽。听乐呵了给上一两个大钱,不喜欢的都散了去。

    有玩杂耍的,蹬碗蹬盘子、蹬椅子、蹬缸,想蹬什么蹬什么。

    还有玩魔术的。不过不叫变魔术,叫变戏法,桌子上扣着三个小碗,其中一个碗扣着个小球,换来换去,越转越快,叫围观的人怎么也猜不着。

    老祖宗在铜锣巷上给成池买了个糖画,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两个



第五章 茶楼听书
    逛过集市,老祖宗带成池到茶楼歇息,见一楼有说书人在堂前讲故事,在柜台花上五个钱,叫上一壶浮沫儿的茶水,一小碟香酥豆,就在大堂临栏处小几前坐下。

    “话说那卫大人怒目一瞪,剑眉倒插”说书人惊堂木一拍,大喝一声“呔”,又厉声怒道。

    “堂堂丈夫,既承君恩,兢兢战战,仰俯无愧于心,扪心起誓,若有亏,以头抢地尔,竖子敢否”

    茶楼客人纷纷叫好。

    如果明公是古来歌颂的传奇,那卫大人就是今朝一代人杰。卫大人也是寒门子弟,二甲出身,初任庶吉士,进翰林,历编修、修撰、侍讲,赐御前行走,右迁御史,升巡抚,拜漕运大使。

    说书人讲的这一段是御前对质。

    卫大人在御史台查前瑚太子党逆案。瑚是祭祀器皿,给皇子这样取承宗承嗣的名字可见先皇期许之心。瑚太子党同伐异、欺君罔上、包藏祸心,先皇夺太子之位,贬庶人,瑚太子自缢于随园,封顺王,以亲王礼下葬。瑚太子长子承爵,封顺郡王。今上即位,判顺郡王党逆,因党人多为瑚太子旧臣,称前瑚太子党逆案。
12345...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