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奋斗在开元盛世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匹夫带刀

    王维也不客气了,左右不过是片刻而已,这有啥好谦让的

    拿过《论盐》仔细一看,他这才明白为什么众人都是这样的表现。谢直的这篇《论盐》,先是回顾了历史上各个王朝的盐铁政策,然后笔锋一转,提及大唐根本没有所谓的盐政,完全是一种放任自流的姿态,然后就进入到《论盐》的主体部分,也是这篇策论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在大唐如何推行盐政,又推行何等的盐政。

    条理清楚,论证严谨,就策论本身而言,实属不可多得,而盐政本身的那些措施,又令人耳目一新,张九龄堂堂一国宰相,看完之后都陷入了深思,一看就是在思考这些措施的可行性,从这个侧面,就已经证实了这篇策论的价值!

    王维本身很佛系啊,对这些所谓的“经世之道”没有太多的兴趣,除了对心中对谢直的赞叹之外,也没有太多的情绪,看过之后也就放下了,不放不行啊,旁边还有一位侍御史眼巴巴地等着呢。

    梁升卿接过《论盐》之后,还没看内容,一句称赞就脱口而出,“好字!”,随后才看了起来。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声称赞,张九龄这才缓过神来,低头一看,手上空无一物,《论盐》竟然已经传递到梁升卿的手中了,不由得哑然失笑,他自诩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今天却被谢直一篇策论搞得精神恍惚,当真是难以想象。

    一念至此,看向谢直的目光之中,欣赏之意毫不掩饰。

    好办法!

    好策论!

    好人才!

    年纪轻轻就能有如此见识,已然不凡,更关键的是,还能直接帮助朝廷解决问题,这样如果不叫人才,又有谁才能叫人才!

    一念至此,张九龄对谢直更是满意。

    其实,堂堂大唐右相,在欣赏谢直的时候,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潜意识里都要按照谢直的推荐的盐政改革而改革了。

    就在此时,梁升卿也看完了谢直的这篇《论盐》。

    张九龄一见,直接开口:

    “诸位都已经看过了吧

    也好,省得再耽误时间了,咱们就一起说说吧……

    挺之,这篇《论盐》是你先拿到的,这么长时间以来,想必你对盐政如何改革已然早有定计了,怎么样,你先说吧”

    随即,伸手,向梁升卿,啥意思把《论盐》拿过来吧,你不是看完了吗你看看哪个领导开会手上没有资料的我主持会议,得一边听你们的意见,一边翻阅资料啊……

    梁升卿,直接把《论盐》叠吧叠吧就塞怀里了,嗯,不给!

    张九龄都愣了,你给我这闹啥呢!

    梁升卿还有理着呢,“这篇《论盐》那是三郎亲笔,瘦金体果然不同凡响!内容你们不是都看了吗,开会就说吧……至于这篇《论盐》,归我了……”

    张九龄都给气笑了,再喜欢瘦金体也不能这样啊!没个资料,这会咋开!你先拿出来,说完了盐政,再给你。

    梁升卿,不给!

    张九龄:“……”

    好在严挺之早有准备,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条陈,这是他这些日子整理出来的盐政改革的具体措施。

    张九龄无奈地看了梁升卿一眼,这才正式开始讨论盐政。




第172章 盐价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奋斗在开元盛世 ”查找最新章节!

    一正式开始讨论盐政,其实就没谢直什么事儿了。

    且不说他在《论盐》中拿出来的盐政改革措施,都是大唐在安史之乱以后实行了上百年的成熟东西,就说人家严挺之前前后后都琢磨了好几个月了,对这套方案,在细节上,甚至比谢直这个始作俑者了解得更多、思考得更细,再加上上一次和谢直细聊,对很多把握不好的细节又做了补充,如今堪称盐法改革第一人,有他在,还真不用谢直如何费劲了。

    谢直也乐得轻松,再说他一个小小的赴考学子的身份,给大唐右相出个主意还行,不过只言片语而已,说得对不对的,人家张九龄也可以包容,但是他要是掌握不好自己的身份,一心想着这盐法改革是我首倡,具体细节都得听我的,然后巴拉巴拉地给大唐右相上课,这就叫不知进退了,张九龄再喜欢培养新人,也得打心眼里面腻歪他。

    如今正好,《论盐》是我写的,你们讨论的盐法改革,是以我的《论盐》为蓝本,不管最后成型的东西如何,谁都绕不开我谢直!

    至于其他,严挺之阐发啊,张九龄认可啊,日后再有谁去推行啊,都无所谓,大唐盐政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他谢直再牛-逼,还能一个人把这些事儿都给办了咱也得给别人留点汤汤水水不是

    与其不知进退地大放厥词,还不如藏拙呢,有现在这功夫,好好想想咱们的科考不好吗咱今天可是硬怼了主考官,说一点都不担心,可能吗

    咱今天跟着严挺之来见张九龄,来干嘛来了只求换一个张九龄不追究的承诺吗

    当然不是。

    谢直真正想要的,是张九龄直接许诺给他一个进士的名额。

    这个事儿,难度挺大,但是也不是说绝对实现不了,所以谢直在给张九龄等人出主意的时候,还不忘推一推自己搞出来的盐法。

    盐法的价值越高,得到张九龄许诺的可能性也越大……

    现在来看,情况还不错,严挺之已经介绍完了自己整理出来的盐法改革条款,听得张九龄等人一个个都两眼反光,还在不断追问严挺之有关盐法改革的细节。

    谢直看在眼里,美在心里,嗯,不错,等他们讨论得差不多了,就该“论功行赏”了,毕竟喝水不忘挖井人不是到时候把“进士名额”的事儿一提,成功的几率很大啊……

    其他人自然不知道谢直心中的小算盘,不过他的沉默都被看在眼里,虽然没有明说什么,心中对谢直的评价又都高了一层,知进退,没有大唐传统才子恃才傲物的臭毛病,嗯,好孩子。

    只不过他们一门心思都在盐法之上,暂时还没来得及夸赞谢直而已。

    只听张九龄问,如今盐价如何

    严挺之,十文一斗。

    张九龄接着问,一斗盐能吃多长时间

    严挺之看了谢直一眼,三郎算过,足够四口之家食用一年时间。

    谢直听了,心中更美了,要不说办事还得自己人,老严从来不忘给咱“表功”,讲究!

    这个帐,还真是谢直算的。

    斗,是容积计量单位,十升是一斗,那么一斗盐是多少呢大概是十五斤吧。

    而一个人一天需要吃多少盐呢

    谢直当时先计算后世一个人的用量,然后再根据大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思路很简单,先把逻辑跑通了,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参数,最终数据可能有出入,但是差不到哪去。

    根据后世国际卫生组织的推荐,一个成年人一天食盐摄入量,5克为宜。

    一年365天,一个人一年,需要食盐,1825克,也就是1.825公斤。

    看见那个单位了吗公斤,还得换算成市斤,那就是,3.65斤。

    刚才说了,一斗食盐15斤,够4个人吃用一整年的。

    大唐计算一户人家,一般是按照五口计算,但是你可看好了,这五口人可包括了两位老人,两位青壮,还有一个孩子,老人和孩子吃盐能和成年男子相比吗肯定要少得多啊,要不然不都得高血压喽

    考虑到大唐普通民众吃盐比较厉害,一斗盐肯定不够一年吃用,但是大半年的时间还是能保证的。

    如果这户人家少了一个老人呢,四口,一斗盐,就是一年的用量,没毛病。

    张九龄听了之后,默默点头,如此说来,一户人家一年下来,花在买盐上面的钱财,只有区区十文钱

    严挺之点头,要不说谢三郎这个主意好呢,一年十文钱,谁家拿不出来真要是改革了以后,让他们多花费一些,也影响不大。

    张九龄再次点头,冲着谢直一笑,谢直回以地主家傻儿子的笑容,张九龄脸上一僵,这孩子怎么笑成这样了,挺机灵的孩子啊,怎么要往傻子那方向发展呢算了,先不理他,转头看向严挺之,如今大唐财政的缺口有多少

    严挺之早有准备,那可多了,江淮受灾,关中受灾,朝廷令裴耀卿裴相建立河阴仓,而且疏浚运河、通济渠……哦对了,还得加上给公主们涨工资的钱,嗯,还有刚才提到的,给吏员们涨工资的钱……然后咱们今年的赋税是……

    谢直听了直犯困,大唐税赋全是实物,这可不像后世那种省心省事的货币税,开会的时候,一句gdp多少就算交代了,要想把赋税说明白,就得仔细计算粮食多少,布匹多少,这个那个的,杂七杂八一大堆,反正谢直听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开元二十二年的gdp是多少。

    但是,张九龄下面的一句话,他可是听明白了。

    “这么说的话,要想用盐法填补朝廷亏空,就要一斗食盐加价百文了”

    多少!

    一百文!

    谢直一听就惊了,也顾不得其他,直接开口。

    “张相,一斗食盐加价百文,此事不妥!”

    张九龄一听,脸就黑了,这小孩刚才不是挺懂事的吗怎么现在学会插嘴了还!

    严挺之一见张九龄的脸色变化,顿时大急,一个劲儿给谢直甩眼神,疯了吧你!现在有你说话的份儿吗!老老实实听着!要不然的话,真惹了张相不高兴,你那进士名额还怎么办!闭嘴!

    谢直看见了张九龄的黑脸,同时也读懂了严挺之眼神之中的阻止和焦急,他也在第一时间想到了有关“进士名额”的问题,但是,他沉吟片刻,最后还是一咬牙。

    “张相,一斗食盐加价百文,此事,就是不妥!”



第173章 盐法虽好,却不是灵丹妙药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奋斗在开元盛世 ”查找最新章节!

    一斗盐,原本十文钱,改革盐法之后变成一百一十文……

    咋想的这是!

    张九龄脑子有坑啊!

    后世猪肉十块钱一斤,后来变成二十多,人们就开始嚷嚷着“哎呀吃不起了”,然后还是该怎么买就怎么买,看起来影响不大,你把价格涨到110块试试!

    那才是真正的吃不起了!

    怎么办

    买点牛羊肉呗!

    谁还跟那点子猪肉较劲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猪肉有替代品啊,牛肉也好,羊肉也罢,吃什么不行,再不济了,十块钱八块钱一块的鸡胸,管够,还能顺便减肥了呢。

    但是,盐,行吗

    这玩意儿哪有替代品啊!

    咸鸭蛋酱豆腐哪个不是用盐制作出来的就算辣椒酱,你不放盐试试味儿都不对。

    再说了,不吃猪肉死不了人,不吃盐呢

    一天不吃就电解质紊乱,三天不吃你抬胳膊都费劲!长期不吃,阎罗殿终生旅游了解一下!

    就算到了阎罗殿,你都丢人。

    阎王爷问你,阳寿未尽呢,怎么就跑我这报道来了,你还是个急脾气哈

    你说啥,没钱吃不起盐

    丢人不!

    谢直提出盐法的时候,就曾经和严挺之说过,一家人一年也就是吃一斗盐,原本十文,加个十文二十文的,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不大,但是他真没有想过能直接加价百文!

    他简直不敢想象食盐一百一十文一斗的场景,老百姓还吃得起盐吗

    最恐怖的是,要是大唐百姓知道了盐法是他贡献出来的,你说会什么样的场景大唐如今五六千万的人口,到了那时候,有几个不骂街的

    所以谢直一听就急了,也顾不得什么触怒大唐右相的后果,他宁愿张九龄不给他什么“进士名额”,也不愿背负着千人所指的骂名。

    “张相,此事大大不妥!

    自古以来生民多艰,我大唐百姓更是勤勤恳恳之后所剩无几,食盐一斗十文,骤然之间加价百文,恐我大唐百姓难以承担。

    如今朝廷财政或有困难,改革盐法势在必行,但是也不必如此急功近利……

    无论何种改革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请张相万勿以一年之盐价填补朝廷多年之缺口……

    不如加价十文,或者加价二十文

    如此一来,百姓能够承担,也可以为朝廷增加一部分收入,虽然数量暂时还没有达到张相的预期,但是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最多五年,也相当于加价了百文,如此也好填补了朝廷所有的缺口啊……”

    说到这里,谢直正衣冠、肃神情、一躬到地。

    “还请张相以生民为念,改革盐法,‘用缓’为尚!”

    谢直这套说辞,言语很是客气,神情很是肃穆,内容却太过犀利了,就差指着张九龄的鼻子骂街了,你张九龄是不是有病!朝廷亏空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你们这帮废物就跟这儿这么看着,一看就看了这么多年,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现在好了,我把盐法拿出来,你们就疯了!想着一年收税,就能把多年的亏空全平了怎么想的这是!有这么着急的吗!你真着急,早干什么去了!

    张九龄多聪明的人呐,这还有什么听不明白的他风度再好,也受不了别人当面指着鼻子骂街啊,顿时脸色变得极为难看,冷哼一声,开口说道:

    “关中、江淮的受灾百姓,可等不了你‘用缓’!”

    谢直听了差点气笑了,堂堂大唐贤相也开始不讲理了是吗你今天看见盐法,明天就能改革是怎么着那条国家政策的出台,不得一来二去地折腾个小半年半年以后什么月份了六月!夏粮都下来了!你现在拿救灾当借口,合适吗
1...6869707172...2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