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开元盛世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匹夫带刀
现在的局势很明显,李老三犯糊涂,以为现在国库有钱,有没有呢大钱没有,小钱倒是还行,给公主涨工资,钱不多,正好卡在国库能够挤出来的临界值上,张九龄他们不愿出这个钱,一来是这事儿本来就不是国库应该出的钱,二来真要是把这部分钱拿出去,国库就会捉襟见肘,等于把国库里面预备着赈灾的钱粮给弄没了,这就相当于两军对决,你得有点预备队吧,哪有还没打仗就把所有人都派出去的道理日子不过了
谢直洞悉了这个局面,既然这个费用卡得咱们这么难受,好办,给他涨涨价,涨到国库肯定拿不出来的程度,李老三一看,卧槽,不行,这要是把钱给出去,闺女日子好过了,我特么日子过不下去了,算了吧——他自己就不想给公主涨工资了。
至于怎么把这两件事捆绑在一起,那更简单了,公主们不说日子不好过吗,快别闹了,你日子不好过,还能有吏员们不好过都是人生父母养,凭什么你顿顿肥美的羔羊,我就只能买点猪肉对付着不是日子不好过吗,不是要想涨工资吗普调!谁也别落下!
而且这个建议里面,最让张九龄心动的,只要把建议正式提出来,自己一方就天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那好处,简直太多了。
第一个,玄宗如果还犯着糊涂,以为现在还是太平盛世,他一听这个提议,肯定得答应,为哈什么叫太平盛世老百姓把日子过好了,底层官吏把日子过好了,就叫太平盛世!光公主把日子过好了,不算!他只要是有答应这个建议的心,就能满足他对太平盛世的幻想和虚荣心。
第二个,玄宗答应之后,上国库一看,卧槽,没钱,这件事就只能搁置下来了,可是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只要让那些底层官吏一知道,他们会怎么说张相为大家谋福利,准备给大家涨工资,结果李相那个小人,为了溜须拍马,还提出要一起给公主们也涨工资,给公主涨了,不给皇子们涨,像话吗结果大家一算,钱不够,算了!你说这事闹的,岂不就是李林甫耽误了大家的美好生活
当然,这里面的顺序,和事实有偏差,不过这就是个小问题,随便找人简单地一引导,水到渠成!
第三个,李林甫不是要借着咸宜公主出嫁这件事给武惠妃拍马屁吗,现在还拍得下去吗武惠妃还指着让咸宜公主落好全天下成千上万的吏员都跟那骂街,你能落下好!咸宜公主被千夫所指,那才是指日可待!
要是这样的话,武惠妃还能看重李林甫吗简简单单一个引导,就能拆了李林甫和武惠妃的同盟,这才是真正厉害的地方!
想到这里,张九龄深深地看了谢直一眼,刚开始的时候,就以为他是一个书法上佳的赴考学子,后来因为拒绝了梁升卿,发现汜水谢直是一个又担当又勇气的青年才俊,等他这个建议一说出来,哎呀,这就是一个小狐狸啊,不混朝堂都可惜了,如果真按照这个建议去实行的话,只要控制好节奏,把刚刚封相的李林甫死死得压制下去,那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啊。
这么一算,真正得了好处的人,却是他张九龄,在天下所有吏员面前刷了声望,然后还能压制初入政事堂的李林甫,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啊。
谢直是真不知道张九龄竟然在一瞬间能脑补出这么多东西来,他又没在朝堂上混过,哪里知道什么涮声望什么拆同盟的,他也不知道,他也不敢问啊。
他提这个建议,却是有自己的想法……
第170章 我有办法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奋斗在开元盛世 ”查找最新章节!
张九龄想明白了谢直的建议,并且脑补了很多,其他人也一样,他们都是环海沉浮多年的老油条了,对大唐朝堂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对自己老婆的熟悉程度,张九龄想到的,他们自然也能想到,就连脾气最为火爆的严大炮都能及时停下骂谢直的话,更遑论其他人了。
谢直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谁都不说话,一个个看着他两眼放光,好吧,这还是他第一次和这么多大唐高官接触,还真不知道他们都是什么脾气,谢直就当他们都听懂了自己的意思了。
袁仁敬身为大理寺卿,对朝堂上的丑恶认识得更深一点,他脑补的内容,甚至把怎么引导吏员的怨气、怎么拆散李林甫和武惠妃之间联盟的时间节点都想好了,而且越想越兴奋,越想就觉得把握太大,到了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干脆开口。
“张相……此事,可为!”
张九龄点点头,又摇摇头,满脸纠结,一时无言。
众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到了最后,还是和张九龄私人关系最好的王维开口询问。
“张相,三郎的建议,我觉得还不错啊……您……”
张九龄听了,突然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是做了某个决定之后一身轻松。
“三郎的建议,很好,不但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还对我等好处多多,但是……我们,不做!”
“什么!”
所有人都惊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张九龄竟然在认同谢直建议的前提下,还拒绝了。
“为什么啊!”
梁升卿急了,一句不顾尊卑的问话之后,还要开口说什么,却被张九龄挥了挥手挡住了。
“升卿,不必如此,张某刚才也说了,三郎的建议很好……
咱们不做,是另有考虑。
这么说吧,不管是给公主加实封,还是给吏员涨俸禄,抛开天子的倾向,抛开其中种种设计谋划,是不是一件好事
无论是对公主,还是对吏员,都是!
公主一方,咱们暂且不提,就说着全天下成千上万的吏员,他们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日子却过得不甚便利,他们自然也是想增长俸禄的。
如果,我是说如果,咱们真的向天子提出为他们增加俸禄,他们知道之后,会不会高兴
我想会的。
但是,咱们呢
咱们以此来阻挡了天子的倾向,以此来拆散了武惠妃和李相之间的同盟,咱们掌握的朝堂的大势,但是,那又能怎样
咱们能真真切切得把他们的俸禄变出来吗
不能!
等一切尘埃落定,天下吏员的俸禄没有涨,他们会不会失望
好,他们是吏员,没有资格站在你我的面前指责些什么,他们能做的,恐怕只有等,等着涨俸禄,一年,两年,三年,他们还会等下去吗如果他们等不下去了,有可能有人挂冠而去,有可能有人开始盘剥百姓,又有多少人继续兢兢业业克己奉公
升卿,挺之,仁敬,你们想过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我们失去了成千上万天下吏员对朝廷的信心!
他们是直面百姓的吏员啊,一旦他们没有了信心,谁还会对朝廷有信心啊百姓吗,还是朝堂上有限的几个高官
等到那个时候,你的大唐,我的大唐,我们的大唐,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众人一听,纷纷失语,谁都不敢想象那样的情况。
只有袁仁敬还有点不死心,半晌之后,挣扎着说道:
“张相,这个机会,实在是难得啊……”
张九龄却一摇头,抬起右手,狠狠向下一挥。
“仁敬不必多言,我意已决!
在没有切实找到新的财源之前,这个建议,我绝对不会向天子提及!”
袁仁敬听了,只得无奈一声长叹,满脸的落寞。
谢直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心中倒是感慨万千。
他的那个建议,能够听懂的,能够想明白的,甚至能够沿着这条建议的脉络向下猜测个七七八八的人,大有人在,那是天赋,那是经验,那是在朝堂上沉浮多年的积累,除了在场的这些人,估计朝堂之上还有数不清的人也可以。
但是,他们都不是大唐右相!
大唐右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张九龄!
没有被眼前的诱惑所蒙蔽,只要不找到新的财源,就不建议增加吏员的俸禄,这个选择,只有张九龄才会如此!
能够做出这样选择的人,才能在天赋、经验、积累之后,在上百朝堂官员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大唐右相!
大唐名相,果然名不虚传!
不过……
“咳咳……”
严挺之听了谢直假模假式地咳嗽,气得差点踹他一脚,什么毛病这是,有话就说!
“张相,其实……小子能找到新的财源……”
所有人闻言大惊,就连张九龄都愣了,他本以为对谢直的评价就够高的了,从赴考学子到青年才俊,从青年才俊再到小狐狸,甚至感觉日后朝堂之上必有他一席之地,却没想到,这样的评价,竟然还不足以囊括谢直的所作所为!
能够在天子动问的时候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建议影响到整个朝堂的局势,这已经是朝堂争斗的高手了。
最关键的是,人家还能解决问题!
如果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解决问题,这一步步都走实了,那就是一代名臣的架势了啊!
谢直却没有想那么多,他之所以要把给公主涨工资和给吏员涨工资捆绑在一起,就是要让在场的所有人体会到钱财对朝廷的重要作用,然后,好抛出盐法啊!
谢直很早以前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你自己有什么好东西,想跟别人分享,不管是谁,哪怕最好的朋友,你也别主动,为啥如果是你主动了,对方反而不会珍惜你的好东西,最好的方式,是想办法让他主动来找你,这样的话,他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个东西的好。
有的时候事情就是这么无奈,你主动,人家不当回事,他主动,却倍感珍惜。
针对今天这个事儿,也是一样。
谢直想把盐法给张九龄,他不见得看得上。
怎么办
尽力营造一种他急需的局面啊!
怎么营造
给天下吏员涨俸禄!
你国库现在不是捉襟见肘吗,连几十个公主增加实封的钱财都拿不出来,我就给你出主意,让你从捉襟见肘变成财政缺口巨大,从勉力维持变成负债累累,这里面的区别,不用多说吧
这回你就该明白钱财的重要性了吧
这回你该好好去想如何才能给朝堂开辟新的财源了吧
那么,又有什么方法,能比改革盐法更适合现在的大唐呢
这个时候我再拿出来,你能不能看懂其中的好!
张九龄见谢直久久不语,不由得急声问道:
“是何办法”
谢直微微一笑,你看,这是他主动了吧,还急了呢……随即把目光投向了严挺之,《论盐》就在他怀里塞着呢。
第171章 《论盐》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奋斗在开元盛世 ”查找最新章节!
严挺之看着谢直,特无语,刚才看你一顿这个那个的,还以为你是真心实意给张相出主意呢,感情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你自己的东西啊
不过他在张九龄的连声催促之中,也顾不得数落谢直,就将《论盐》拿了出来。
“今天过来,本来就是想和张相讨论这篇《论盐》……
《论盐》乃是谢三郎追随王少伯求学的时候写的一篇策论,其中尽言我大唐盐政,通过提出了如何对盐政进行改革,进而为朝廷增加收入的方法,少伯一见,觉得切实可行,这才私下里递到了我这里……
也正是基于此,严某这才带着三郎前来一起拜访张相,以便张相垂询其中未尽之细节……”
“哦还有这等事”张九龄是多聪明的人啊,一听严挺之说完,就明白了刚才谢直所谓的“办法”就是这篇《论盐》了,不由得再一次深深看了他一眼。
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但是这个年不满二十的谢三郎,已经给了他足够的震撼,即便他身为大唐右相、阅人无数,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提高对谢三郎的认知,前面说了,如果没有这个办法,那么谢直提出给天下吏员加薪,就是弄权,虽然能够改写朝堂之上的局势,却终究不是正途,但是,如果他真的能解决朝廷的收入问题,那就不是弄权了,那就是名臣!
说一千,道一万,汜水谢三郎到底是弄权的小人,还是一位名称的坯子,就要看看这篇《论盐》了。
“拿来我看。”
严挺之把《论盐》交给张九龄,回头狠狠瞪了谢直一眼,你推销《论盐》就推销吧,何必玩这些小花招
谢直笑得跟地主家的傻儿子一样,这个时候会装傻才是好孩子。
张九龄不理俩人在哪甩眼神,拿起《论盐》仔细品读。
不过区区千字的策论,大唐右相翻过来调过去地看了溜够,一边看还一边啧啧称奇,老半天之后,终于看完了,闭目沉思,一言不发。
他的这番做派,看得其他人面面相觑,大唐右相风度翩然,那是举朝共知的事情,什么时候见过张九龄如此难道这篇《论盐》还真是难得一见的雄文不成
袁仁敬最为心急,见张九龄迟迟不语,便试探地问了一嘴,“张相,可否让我等一观”
张九龄还是不说话,随手就把《论盐》递过来了,眼神飘忽,显然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把东西递过去,完全是下意识的动作。
袁仁敬就更好奇了,接过来,也不再开口,仔细品读。
他这一看,表现和张九龄如出一辙,也是看完之后沉默良久。
难道这篇《论盐》有什么魔力不成!
梁升卿和王维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双眼中读出来一种好奇,要不……咱也看看
梁升卿伸手示意,你先看。
王维就是一愣,屋里这些人里,张九龄和袁仁敬都看了,东西是谢直写的,严挺之拿出来的,他们自然都知道内容,这么一算,只有他和梁升卿还没看呢……按照道理说,应该是人家梁升卿先看才对,论品级,人家是侍御史,自己不过是个右拾遗,差了不知道多少级呢,可是梁升卿竟然让自己先看,嘿,真会谦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