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传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女禾山鬼
少年嘴角冰冷愈发浓重,已经将那丝讥讽色彩掩盖而去,眼神直直的看着那团无论是佛陀还是道修都梦寐以求的香火,他真想一拳将那团摇曳香火打溃成虚无。
在少年心中,香火的气息早已如多年沉疴,深入骨髓。
香火是一把剑,一把割心噬骨的剑,比古罗任何一位剑修手中的剑都要锋利!
因为少年体内,一直都流窜着一缕如野马失缰的道家香火,时时刻刻的切割着自己的每一寸筋骨皮肉。
可是,那缕极其憎恨的香火又是自己续命的关键所在。
长着会疼,拔去会死!
面色苍白的少年突然嘴角猩红,如质地上乘白纸的刀锋嘴唇一瞬间像妖艳的嗜血花朵轻轻绽放,鲜血浸过嘴角之时,一身元力浑然鼓荡而起,与此同时,在那身华贵的衣袍上,有一层薄如蝉翼的雾纱若隐若现!
少年出现异样的瞬间,身前那个面色不悲不喜的老道士霍然转身,面色陡然凝重,而后一泓幽深元力自指尖掠出,速度之快,堪比电光石火,一指点在少年眉心,一指过后,少年眉间有一点朱砂血迹缓慢泣出,同一时间,那层蝉翼连丝般的雾纱一瞬敛入少年衣袍之下!
所有异样一瞬间全部消除,面色愈发苍白如雪的少年依旧目不转睛的看着那团激起自己怒火的香火,而后才抬起羊脂美玉般的手指,轻轻涂抹眉心血迹,放在嘴中吮吸。
发丝蓬乱的老道士如释重负的吐出一口气,没有对身后的少年发出任何诘难,毕竟就算自己的身份地位再高,终究还是食君之禄的人臣,礼数规矩还是不能僭越的。
至于以后,随着那盘棋局的越下越大,宗门内布下的草蛇灰线轻轻浮出水面,扶道宗会不会无视皇家礼数与规矩,这个老道士还不好说,也说不得!
当下,必要的礼数还是要有的,即便是演,也得演出来。
气氛沉默了一刻后,老道士无动于衷的转过身去,看向那团香火,似乎是在等待答复。
&nb
第143章 道与佛讲道
一缕紫气贯穿长空而来,宛如一泓紫意剑气。
身形骤拔百丈的老道士在牵引出这缕紫气后,身上那股子老态龙钟的迟暮气息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无法言喻的强横气息,由内而外,灼灼欲喷。
道法自然,在修为精深的道士手中,一经施展,便能让人返璞归真,给人一种朦胧的“仙气”感觉,这也是为什么道教能在古罗如此备受推崇、寻常市井人见到游术道士愿意落落大方的喊出一声仙人的原故。
百家各有所长,这是各家的立足之本,同时百家也各有差异,这是门派之别的根本所在。单从观感上来说,道家这一脉,是公认的最具有仙风仙骨的门派。
与道教相比,佛教给人的观感却是迥异有别,向佛之人,慈悲济世,以己渡人,处处与人为善,即便他人以不善待之,亦是如此。给人一种慈祥济世的观感。蔑佛之人,却是唾弃佛家清规戒律,守心猿,栓意马,时刻警视内心,不被乱花迷眼,不为声色沉沦。这种繁琐苛刻的教条为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
尤其是不为声色沉沦这一戒,大家都是血气方刚的汉子,一身烈日阳刚的精元,谁还能没有个**的时候如何守得
再随着扶道宗的崛起,普施教化,道家教义在市井之徒中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佛家给人的观感愈发不佳,甚至是本能的排斥。
这就是那个老秃驴的难处所在,很大一部分世人不接受,不认可佛教一脉的教义,那又如何让人去信奉
基于这种情况下,那老秃驴不得不先放下教条中的清规戒律,不得不放下立身之本的香火,去投身世俗,吃肉喝酒,笔注风流。欲得其法,先觅其因,佛家讲究的因果,放在老秃驴那处至高无上的佛法中同样适用。
这些年,那个老秃驴碌碌而劳,久不出世坐镇各大寺庙古刹,不为世人说法讲经,甚至暂时离开古罗这盘棋,搁置手中棋子,只是为了做一件事而已,然而做的却并没有那么理想。
小雷音的旧主,那位杀力无人能够与之匹敌的兵家修士,是老秃驴向世人展示的佛法。
一个曾经杀伐成性,双手沾满血孽的兵家大修,放下手中屠刀,立地成佛,并心甘情愿的在百遭轮回中颠沛流离,不就是最好的证明么
年轻僧人,一个曾经娶妻生子,贪生恋美的世俗人,亦是。
在红尘之中,斩断一切红尘羁绊,为佛法流传而行走于世,期间看着自己的子嗣生老病死,看着自己的家族盛衰荣辱,喜怒不形于色,是为大超脱,也是最好的证明。
这位由世俗红尘入佛的年轻僧人,拿的起,放的下,正是佛家万千教义之一。
但这些离那些市井人还是太过于遥远,一粟沧海明珠光,安能照彻整个沧海崖畔前两者终究只是少数人才能看见,而这些能见者,又多是视佛不见之人。
在龙阳城时,这位手持压胜铜钱为剑的老道士曾说过一番话,其中一句,浓墨重彩中,那个老秃驴为世人留。
所以那个老秃驴才不惜将自己这尊大佛名声搞得声名狼藉,也要为天地立佛心,为生民立佛命,为往圣续佛学,为万世开佛光。
不惜打破佛教虔诚信奉的教条,吃肉喝酒,不顾一众教徒反对,力排众议,将那些旖旎的风月事迹注于笔墨,流传于世。
其所为,只是为了开辟出一个能亲近大众的佛法,让世人能够接受、认可并能笃信的佛法,这才是将来佛家香火的绵延之道,才是佛法流芳百世的正途。
那个老秃驴便以己身为例,向这个世道展示一个不一样的佛法佛学,佛学可亲民,不必人人都做那苦行僧,只要心中有佛,胸怀虔诚,即便是在家礼香念佛,亦能修得大自在!
老秃驴要让世人知道,不是你与佛有缘,而是佛与你有缘,与任何人都有缘!
天际之中,身如一座小山岳的老道士,头发蓬松舞动,手中古旧压胜铜钱法剑虚影连连,而后猛然停顿,遥遥斜指向那线飞掠而来的紫气,驽钝剑尖宛如一枚容器般,将那线紫气接纳其中。
原本暗金色彩的古旧法剑在那线紫气盘萦之时,瞬间乍放出刺眼的光彩,缠萦在驽钝古旧法剑上的紫气更是有种潮涌银山的势头,层层荡漾,向外席卷出一大片氤氲光华。
一把全身流淌着紫意浆液的法剑在老道士的手中呼之欲出。
老道士手中的这把压胜铜钱剑,与剑修手中追求极致杀力的杀人剑不同,这把剑,并不追求剑修口中所说的一剑破万法或剑意永流淌。这把泛滥着紫意的剑,追求的是天地间最为虚无缥缈的天地大道,其中契合自然道法,所以老道士从一出手就不是为了撕裂这层浓郁到几乎已经凝成实质的佛家香火。
此情此景,若是搁在一位修为精深、杀力巨大的剑修手中,毋庸置疑,下一刻一定会如同撕破布帛般将这处天地间的佛家香火撕裂搅碎。
老道士深知就算搅碎了这片到处蔓延的香火,也是无济于事。为什么说现今古罗能够绝对压胜香火的法门少之又少,就是因为现今的术法武技很难从本源上彻底破灭香火。
无论是香火,还是阴灵,或是由意念滋生而出的心魔羁绊,这类天地间最虚无缥缈的东西,有实之物都很难将其破灭掉,除非有绝对的压制力和超乎寻常的破坏力,否则只能靠压胜法门来祛除。
行走于世的道家信徒,无论修为深厚浅薄,皆会被人误认为可斩魔可除灵的仙师就是这个缘故。不是所有的道士都是能够翻手覆手之间就能施展出高深道法,而是行走市井中的道士手中,都会掌握几手可以压胜鬼魅精怪的法门而已,一种专门克制邪灵鬼祟的法门。
佛家有超度一说,亦是一种佛家秘不外传的压胜邪祟的法门。
手持一泓滚动紫意法剑的老道士轻轻收回斜撩而上的法剑,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低头看向下方如奔雷滚落于地的雪白香火,轻笑道:“你知道我这一手‘道法自然’的真意么世人皆说道法自然重在‘自然’二字,可是老道却不这么认为,世人的眼光太过于拙劣,不得道法精髓。老道认为,着重点应在‘道法’二字之上,先有道法,才能自然如意,你觉得呢”
那层滚动的香火第一次发声嗤笑道:“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称你们扶道宗扶左道以望长生的原因。”
道与佛讲道,佛却不与道**。
老道士不置可否的笑了笑,回答道:“等下你就知道了,我所说的道法,到底是何种道法。”
随后污垢发丝蓬飞的老道士缓缓并拢左手二指,撞向右手手持的古旧压胜铜钱法剑。
由古旧压胜铜钱以道法为线缝合在一起的道家法剑怦然炸裂,化为九枚古旧铜钱脱离而出。
道家有两剑,一为法剑,即老道士手中的这把剑,二为符剑,符剑多是降妖除魔的游术道士所使用,其中桃木剑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符剑。
当然这两把剑也有高低之别,品佚之分。
道家剑条的品佚之分与佛教有些渊源。法剑多以盛行于古罗的压胜钱铸成,其中规格,除了压胜钱币的品佚外,其中与压胜钱的多寡也密不可分,规格越高的法剑,所使用压胜钱的枚数就越高,这几乎是一种法剑品佚的象征。
老道士手中的这枚法剑,由九枚压胜钱币铸成,放在佛家的规格中,其地位就与九戒高僧的地位相对应。
由此可知,法剑的最高品佚对应的枚数应该是十三枚,这与佛家最高戒疤十三点菩萨戒相对应。
两教之间虽互相争长斗短,但是一些宗教共有的礼仪、制度、教条却是相通的,这是千百年来两教纷争碰撞产生的结果。
有些真正的读书人认为,这种情形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甚至是融合,只要没有一方彻底灭绝,就会推动两方朝着尽善尽美的方向发展。
但佛道两教却从不这样认为。
老道士说完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后,也不再言语,百丈身形再动,脚下罡步如星移斗转,虎虎生风。同时,那九枚由道家法剑分崩离析而成的古旧压胜钱随着老道士的脚步狂烈舞动,九枚钱币极有节律震动,仿佛有一条无形的丝线牵引一般。
在老道士停下罡步的瞬间,九枚古旧钱币应声而停,高悬天际,下一刹那,骤然寂静的钱币颤颤作响,而后便看到九缕紫气纷纷扬扬的洒落而下,其势头迅猛如一泓海水杯中泻。
须臾,白烟紫霓遮绿茵,九枚钱币从天降。
一时间,在这原本只有千篇一律绿色的长莎草地上,色彩斑斓,恍若人间仙境。
&nb
第144章 大观楼与藏王谷
在古罗南部那条宛如纤细尾巴的版图南边,有一块千百年来都是是非之地的南疆版图,南疆版图与古罗千万里山河版图相比,并不算大,甚至与古罗的东域比起来,都比之不如。但就这么一块小版图,带给古罗帝国皇室的压力,比周边几个临近强国的压力都要来的巨大。
这种压力,来自于南疆蛮族的野性与骁勇善战。
想要建立一个强盛的王朝或统治区,并且能够周转不息、国祚不断,最根本的不是兵力强盛,人才辈出,有能力守下黄土沉沉的硕大版图,而是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礼法制度,人人安居乐业,要使民心所向。
所以古罗才会匡扶扶道宗为一国正统国教,担任教化万民一职。打江山,讲究的是手中的兵权兵力兵势,再配以正统兵家四支的凌利手段,随后再借助大势去啃噬疆土,划裂土为疆域。而守江山却是讲究颇多,可谓是事无巨细,从最简单的王侯坐镇边关要塞所要遵循的规矩,权力权限的衡量与分配,都要界限分明,不可有丝毫僭越和差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规则无疑是“王不见王”,这是防止谋反判乱的基本制度。到国家文化的建设,这又可分多条支路,首先则是国家的经济状态,这是保证国家能够井然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经济繁荣与否,会直接决定国家的存亡。当饿殍遍野或路有冻死骨时,势必会有草寇揭竿而起,一举推翻政权。历史上,这种例子随处可见。其次是良好的教育系统,国祚的绵延不能只靠皇室手中的龙脉气运来维持,若是如此,整个国家必然会是垂死之人的回光返照景象,空有其神,却无任何精气神可言,完善有序的教育系统能源源不断的为帝国提供新鲜血液,为帝国这栋覆盖疆土的华丽楼阁添砖加瓦,一位位中流砥柱的涌现,才是阁楼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还有帝国在某一时期的当下所需要的社稷环境,市井人的素质教养,以及不会衰退的帝国兵力,这些都是帝国强盛的有力保障。
还有一点,最为重要,帝国文化的多元性,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古罗走的就是这一条路子,匡扶扶道宗的同时,又不去打压其他的宗派信仰,所以与扶道宗针锋相对的佛教才没有在古罗帝国灭绝,文人儒士在这个“治国有道”的方针下依旧涌现出层不出去佳作,这是现今无论正统兵家,还是兵家的旁支末稍依旧能残喘于世的原因。
在这个大环境下,百家各有发展,万象争辉,帝国气象才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瑰丽景观。
文化建设方面,更是文化多元性的重中之重。
那个依靠转嫁大半龙脉气运于一尾金色鲤鱼身上才能侥幸存活下来的皇子从始至终都觉得那些活动在古罗疆土上的读书人不过是皇室豢养的小白脸而已,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百家中,道教最为仙风仙骨,清逸出尘;剑修最为潇洒写意,青衫仗剑。兵家杀力最大,一人可当百万师;佛家专注济世救人,普度众生于水火。读书人给人的观感是什么
盛世,手中一捧书,撑起半边天。
乱世,仰天一口气,万丈霓虹出。
不论盛世还是乱世,有些读书人,心中都有一股子“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大风流。当然,无论什么世道,也总会有一些“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清风”伪读书人,这不是世道的问题,而是人心的问题,这群读书人,即便读再多的书,走再长的路,也只是一个顶着读书幌子的衣冠禽兽,很难从书中翻出“天地异象”的。
开国之初,那次声势浩荡的喜迁莺、鱼跃龙门之后,读书人终于扬眉吐气,成为了当下时代的宠儿,抛下了那股骨子里的正气,拿起了书卷气。
可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这样么
无论世风如何日下,那些早早就潜藏在书卷中的正气真的就没有人再拿起过吗有些读书人摒弃了“克己复礼”这一艰难卓绝的观念,但还是会有不少读书人并没有摒弃读书人该有的骨气骨节,不管外世变迁的如何不堪,他们一直都在矜矜业业的做着自己的学问,只是这类读书人比以前少了,但它还在,而且会一直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依旧将其奉若圭臬。
一身傲骨向风霜,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远的不说,李家家主李源澄,自送别时,说书先生的那段读书体悟,让他领会到了不少东西,相信再过不久,就会有一位满身大风流的读书人从那个墨点般的小城中横空出世,到时候,定是整个古罗读书人心生向往的风流事迹,也许那个时候,会有很多人幡然醒悟,但是依旧会有不少读书人选择醉生梦死在这个繁华的世道中。
看的书越多,劣根就越重,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
说书先生之所以选择由武转文,有三个原因。其一,自李霸天远赴极北冰窟画地为牢时,这个当年沙场万人敌有过一段时间的担忧期,因为就算是李霸天,也很难精准预测到后世的发展路线,是凋零还是昌盛。所以说书先生便在那段时间疯狂的收集那些已经陨落的武士的事迹,或是沙场征战的嚣张气焰,或是村口古井旁焦急等待冠翎归乡的自家汉子的最美娘子,他们的艰辛,她的的困苦。说书先生事无巨细,尽数付于笔墨,因为他不想那群曾经追随李家的好儿郎最后都落得个付于苍烟落照的结局,李家儿郎应当被善待。若是李霸天安然的从极北冰窟走了出来,这些故事,他会交给李霸天,完完整整的交给李家,算是李家儿郎落叶归根。若是李霸天走不出极北冰窟,他会将这些自己力所能及搜集到的故事说给后人听,李家儿郎,生前未曾被世人垂顾,死后依旧被那些读书人骂的一无是处。说书先生要让后世人知道,兵家可以没落,武夫可以永不抬头,但是,那群曾经在沙场上一往无前的李家儿郎从来没有没落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