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金主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倪观
说到这里,赵悦看向曾墨,道:“墨儿,回头在调拨二十万贯钱给市舶司。”
赵家的钱,现在都交给了曾墨负责掌管。赵悦也不想整日把自己的钱当做公家的钱,公私分明,别看市舶司现在都是在用赵家的钱,可这些钱,都是赵悦以招商钱庄的名义,暂时借给市舶司用的,以后市舶司要归还招商钱庄的。
上一次,赵悦带了五十万贯钱来江南,也都是以赵家名义,从招商钱庄借来的。这一次,赵悦又带了一大笔钱过江南,再加上在淮水上还缴获了一批土匪的家当,现在他是不缺钱的。
不缺钱,自然就不怕花钱。就算现在市舶司没有什么进项,可赵悦相信,只要给他一点时间,市舶司将会成为这天下最大的油水部门,还会差钱
所以,现在市舶司用的一分钱,赵悦都会让徐宁记录在案。未来等到市舶司运转正常了,现在借的钱都会归还给招商钱庄。
有了赵悦的首肯,阮小二等人自然欣喜,一口应承下来。
安排阮小二等人走后,屋子里面,就剩下时迁、徐宁。就是曾墨和李师师,也都告退。
留下这两人,自然是有更重要的事儿要询问。徐宁这些日子一直操持市舶司的事宜,而时迁则是情报头子。
赵悦看着时迁,神色已经变得严肃几分,缓缓道:“说说江南的情况吧。”
时迁明白赵悦指得是什么情况,斟酌组织了一下言语,才缓缓开口道:“大人,按照你之前的吩咐,我们情报局这半年来,都在江南广布眼线,查探各类有关海贸和江南各大世家情况的消息。”
说到这里,时迁严肃了起来,沉声道:“确实如大人所料,这江南地区,如大人说的那样,走私活动猖獗。严格说来,这江南地区,就没有人把朝廷征税和市舶司的昭令,当做一回事。”
赵悦嗯了一下,示意继续。时迁顿了顿,再次道:“去年以来,朝廷就已经广布旨意,并宣告天下,官绅一体纳税。但在这江南地区,这昭令形同虚设,并没有执行下去。或者说,有执行,都只是表面,绝大多数官绅家族,都还是没有按照朝廷的要求进行征税和缴纳税赋。”
时迁说到这里,冷笑了一下,道:“大人,你可知道这江南地区,人们是怎么样说朝廷昭令的吗”
赵悦皱眉,问道:“怎么说”
时迁笑着道:“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有本事
第四百七十七章士族门阀下
六月中下旬的杭州,梅雨时节还在继续,已经连续下了几天阴雨。
阴雨蒙蒙,出行自是不方便。乘坐马车,来到了杭州知府衙门前,通报了后,赵悦才下了马车,了衙门后院。
在知府衙门后院里,赵悦见到了曾永。两人续上茶水,曾永才问道:“你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来找我有什么事儿”
赵悦笑着道:“叔父那里的话,小侄过来看看叔父,那是应该的。”
曾永呵呵笑,拿起茶杯,喝茶才慢悠悠道:“你让人贴出来的告示,可是认真的”
作为杭州城的地方官,杭州城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眼皮底下。赵悦让人在杭州城的各大码头还有城门口张贴市舶司的通告,他这个知府不知道,那才是怪事了。
赵悦也喝茶,上好的西湖龙井,淡而清香,让赵悦有些沉醉。这西湖龙井茶,说起来也是从这个时代才开始有的。他倒是没有想到,曾永那么快就找到了这西湖龙井茶来品尝了。
“好茶,上好的西湖龙井。”赵悦忍不住赞叹了一句,细细品味杯中的龙井。
曾永看赵悦不回答自己的话,反而在品茶,直接忍不住翻起白眼。这茶,可是去年新产的上好茶,就是西湖便是的灵隐山下的茶。
“我说正经的,你贴出去的那些告示,是不是认真的”曾永再次问道。
赵悦放下茶杯,神色也变得严肃起来,看着曾永,很认真道:“叔父难道认为我在开玩笑那可是白纸黑字,已经盖上了我市舶司大印的告示,叔父以为是玩笑”
曾永盯着赵悦,好一会才叹气道:“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就算是朝廷昭令要在这江南要征收赋税,那些豪门大族,都无法征收上来,就凭你那市舶司,也想从这些豪门大户手里油来”
赵悦点点头,道:“我当然知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其他的我不管,未来进出海的船只,必须要市舶司阅点后,发放路引,征缴赋税才能进出港口,这是我必须要做的。”
“否则,这市舶司开起来,有何作用”
曾永看着赵悦,最终只能摇摇头道:“你就不怕得罪这江南的士族门阀以后寸步难行”
曾永深怕赵悦不够理解自己的意思,再次道:“江南,可不比汴京,更不比其他地方啊。这里的士族门阀,根深蒂固到了极致,有些古老的家族,都在江南立足数百年了。有的家族,甚至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
其实不用曾永提醒,赵悦都明白自己接下来要面对的压力。曾永说的没错,这江南的士族门阀,确实是根深蒂固。或者说,江南这片区域,是大周朝这天下最后的士族门阀土壤。
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这时代的大周朝,只有江南这片区域,还存在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士族门阀家族。
士族门阀的根源,要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了隋唐时候,达到顶峰。南北朝时期,那时候盛行的九品中正制,造就了士族门阀产生的根源和土壤,所谓寒门贵子,那就是一句笑话,当时的天下,真正的统治者是士族门阀。
就算到了隋唐初期,士族门阀都一直是统治阶层最顶端的存在。关东关西门阀,那才叫根深蒂固,比如唐王朝皇族李家,就属于关西门阀李家的一支。关东门阀,什么博陵崔氏、山西王氏等,这些家族才把持着天下统治命脉。
只是,到了隋唐,最高的皇权统治者
第四百七十八章海船被扣
赵悦在知府后院坐了差不多一个时辰,彻彻底底和曾永谈了一些事儿。谈话的结果至少让曾永从表面上支持自己在杭州城的任何决定。
如果没有曾永这个地方官员的支持,市舶司要想在杭州城真正发力,还是很困难的。有曾永这个当地最高官员在一边支持,很多事儿就好办多了。
等到赵悦走后,曾永一个人待在自己的书房,沉默不语。不知道沉思了多久,才回到自己的书桌面前,开始写信。
曾永写信,自然是写给远在汴京的父亲曾布的。事实上,他对赵悦在杭州城要做的事儿,一直都处于一种担忧和为难的状态。今日再次看到赵悦展现出来的决心,他不得不给远在汴京的父亲写信,将这边的情况汇报。
来杭州半年了,他之前本身也就在江南另外的地方做地方官的,所以曾永要比赵悦更熟悉这江南的情况。这江南,富足安宁是不错,也算是大周朝财赋粮仓重地。可这富足安宁的背后,站着的却是密不可分,已经深入整个江南区域的士族门阀的势力。
江南士族门阀的情况,要远远比想象的要强大而根深蒂固。说句不好听的,要是江南士族门阀联合起来,整个大周朝的统治都要受到波及。
赵悦现在要对从江南地区的这些士族门阀的手里挖利益,这难度,可真不是一般的大。
就看朝堂上,隶属江南籍贯的官员有多少,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些士族门阀的影响力和身影了。朝堂上,几乎每一个江南籍贯的官员背后,都或多或少站在一个甚至几个江南地区的士族门阀啊。
曾永沉思不语,酝酿之后,开始提笔写。将自己的担忧一一写在了信上,足足写了差不多一个时辰,才写完。
写好之后,他立即交来的下人,吩咐将信件送去驿站,快马加鞭送去汴京城。
曾永这边的担忧不说,就说赵悦让徐宁再次贴出市舶司的告示后,在杭州城再次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当然,这波澜几乎都是没有掀起什么波浪。除了围观的人群议论了一番后,对于杭州城大多数有出海的家族和商人来说,似乎并没有对市舶司出的告示多重视一点。
显然,这些人还是认为市舶司不可能真正拿他们这些出海船只怎么样的。在告示贴出的第二天,杭州城临海的码头上,便有几条海船准备杨帆出海,前往东瀛。
六七月份,正是吹东南季风时候。借助东南风,可以从杭州湾出发,顺着洋流,一路向东偏北,最终抵达海对面的东瀛和高丽和新罗。
从杭州湾出发,顺风顺水,大概只要六七日时间,就可以地点高丽新罗的南面,也就是后世的济州岛。到了这里,在前往东瀛,只要两三日时间就可以登录东瀛。
所以,夏秋季节,一般是前往东瀛海贸最好的时节。因为江南地区距离东瀛和高丽、新罗是最近的,从江南前往南洋则远了很多。所以,大多数从江南出发的海船,目的地都是高丽、新罗和东瀛这几个地方。每到了夏秋这个季节,都属于江南最为繁忙的海贸季节。
到了冬春季节,已经起了西北风,反而不利于大周朝和东瀛的海上来往。冬春季节,反而是前往南洋最好的时候。因此
第四百七十九章杭州三豪门
听到自己的海船被扣,海船幕后的几个主人,很快就聚集在了一起,商谈解决的办法。
这些人,聚集在的地方,便是杭州城周家的宅邸里。周家,乃杭州城钱塘县的大族,钱塘县紧挨着杭州城,是杭州城下属几个大县之一。周家根基在钱塘县,属于钱塘县名望大族,而且周家从中原迁来江南已经数百年,势力根深蒂固。
周家老宅还是在钱塘县,但在杭州城也有自己的府邸。
周家宅邸,在杭州城城西。从这里再过两条街道,出了城门,就到了城外的西湖上了。周家宅邸所在的这片区域,便是杭州城有名的一片“富贵人群”。
这一片的宅邸,有着明显的江南园林特色。就如周家宅邸一般,占地有十来亩,有假山园林,小桥流水,甚是美哉。
此刻,在杭州府周家宅邸的会客大厅里,坐着三位人。一位姓魏,来自杭州城治下余杭县,也是余杭县上的望族大户。
魏家家里有着万顷良田,家族里也有不少子弟在大周朝做官,可谓是世代官宦家族。最高的一位官员,已经做到了福建路的转运使;
大周朝的路,就相当于后世的省级单位了。大周朝总共有二十三路,江南地区,就属于江南路。福建路,顾名思义,差不多就是后世福建省了。魏家最出色的那位子弟,也是魏家家主的亲弟弟,就是福建路的转运使,换句话说,已经是一位省部级的高官了。
还有一位姓郑,郑家底蕴没有魏家这样雄厚,却也不差。郑家是杭州城有名的海商,从数百年开始,就从事海贸活动,算得上是海商家族。
郑家最大的依仗是自身财富,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郑家也在大周朝的官场上挤出了一条路子。因为有钱,郑家数百年来支助和帮扶过很多官员。从一些贫寒子弟才开始就赞助,一直到很多贫寒子弟一跃龙门,入朝为官都没有断过。
仅仅表明上知道的,郑家背后都站在至少二到三位朝廷高官,这些高官,在年轻和初入官场的时候,都是受到郑家恩惠的。到了这些官员成长起来后,这些年也在关照郑家。这里的高官,最少也是三四品了。
除了这些助力之外,从大周朝破除商人子弟不能为官的规矩后,郑家这些年也在不遗余力培养自己家族子弟。目前,郑家里面,已经有一位子弟爬到了知府的位置。
所以,郑家表明看还是海商家族,却也属于树大根深的势力了。
座位上另外坐着的一个,便是周家人的代表。周家也不用多说,从数百年前迁移到钱塘,就算得上的名门望族。数百年经营,起起落落不少,不但没有衰落,反而依然兴旺,也算得上是官宦世家,树大根深的存在。
这三家,就是这次五条被市舶司扣船的幕后主家。真正主导海贸的是郑家,郑家负责对外航海和贸易,毕竟郑家常年做海贸。魏家和周家,属于参与者,负责大周朝境内的货物收集和贩卖,三家相互配合,相互牵扯,纠缠交织在一起发财。
事实上,这也是江南地区诸多士族门阀合作的形式。为了共同的利益,相互结合,相互利用,相互配合和牵连。说起来,这三家也算得上是这杭州城有名望的士族门阀。
郑、魏、周,这三家已经扎根江南数百年,而且富贵延绵,从未断绝,就算在最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第四百八十章争取时间的办法
杭州城临海码头,距离杭州城墙并不算远。说是临海,其实不算准确,只能说是临江。因为杭州城紧靠的,是钱塘江。从杭州城出发,还得行船上百里水路才能到达钱塘江江口。
停泊出海海船的码头,距离杭州城大约有两里路。只是,这个码头和道路,还是破破烂烂,坑坑洼洼的,来往还是不够方便。
早在去年年底之前赵悦来的时候,就动过念想,要把码头到城内的道路修缮一番。可惜,后来赵悦急匆匆赶回汴京城,这事儿一直拖着。
更重要一点是,水泥从汴京运来,太过于漫长,费用也太高了。按照赵悦的设想,是要在杭州城周围就近开设一个水泥工场,烧制水泥用来推动道路的修缮。
在赵悦再次来到杭州城的时候,建造水泥窑和水泥工场的事,就提上了日程。赵悦带来的数百工匠里面,就有十多个是赵家汴京城水泥工坊的师傅和伙计,其中有一个人已经完全掌握了水泥煅烧的工艺,就是赵悦调来杭州城组建新的水泥工坊的负责人。
这些工匠,已经开始在杭州城周围选择合适的地方,准备建立水泥窑建设水泥工场了。就连场地,经过这些日子的选择和考察,都已经选好了。
新的水泥工场,就选择在钱塘江边上。从杭州城出发,大概二十里的距离,也紧靠着钱塘江,运输方便。更重要的是,选择的这片场地,蕴含丰富的石灰石等原材料,原材料甚至要比汴京城那边还要方便开采。
赵悦只是去看了一眼场地,就敲定了水泥工场的位置。至于设置在江边,未来会不会影响钱塘江水,会不会污染环境,赵悦则懒得理会了。
这时代,就算污染了又怎么样,几乎完全没有任何工业,就是十个水泥工场,这钱塘江江水也完全可以最快净化污染。
不仅是水泥工场,赵悦带来的数百工匠,这些日子都开始奔波。比如炼铁工坊的工匠,按照赵悦的要求,已经全部前往金陵,开始寻找合适的铁矿和合适炼铁的地方。
这些事儿,暂且不提。说到杭州码头上被扣押的几艘海船,此刻停泊在码头港口里。船上的所有人员,差不多四百来人,全部被市舶司缉私队缉拿,然后送往了杭州城监狱。
数百人被拿,停泊靠岸后,全部被赶下船,然后一路前往杭州城。数百人被绑着绳子,然后一起被押往杭州城,这一路上,瞬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道路两边,因为数百人被押送进入城,引发了道路街道两边大量百姓的围观。为此,得到消息后的杭州城知府,不得不派杭州当地厢军和衙役负责维持道路秩序。
数百人的到来,瞬间把杭州城州府内的监狱牢房都给挤满了。数百人被抓,送往监狱,就连知府曾永都震动了。
他急急忙忙招来赵悦,在知府大堂内,曾永一脸震惊的看着赵悦,带着担忧和无法理解的神色,沉声问道:“赵悦,你,你真的要选择这样做”
赵悦点头,他知道曾永担心什么,道:“没办法,不杀鸡儆猴,市舶司永远别想在这江南地区打开局面。”
“可,可你知道你这样做,要是一处理不好,会带来什么后果吗”曾永有些心急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