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齐橙
吴仕灿苦笑道:小冯,咱们毕竟是个协调机构,也不好太得罪人了。这个肖全良在业内的人际关系不错,好几个知名教授给我打过招呼,我也是硬着头皮才决定把他的申请退回去,如果不说几句场面话,恐怕以后不好见面呢。
这样的人还有大教授帮他说话?冯啸辰诧异道,这些教授也不怕自己被他给连累了?
吴仕灿道:有什么办法,听说肖全良有可能会提拔成工业大学的组织部长呢,工业大学的那些中层干部都得拍他的马屁,教授也是在学校里呆的,总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吧?
冯啸辰看看吴仕灿,小心翼翼地问道:老吴,你不会也想食人间烟火吧?
我本来就是食人间烟火的,你以为我是神仙?吴仕灿斥了一句,随后又叹气道:小冯,你放心,我既然做了这份工作,肯定不会拿国家的利益来做交易的。但是,你也要体谅一下我的苦衷,搞化工的也就是这么点大的一个圈子,都是过去的老熟人,我能一点面子都不给吗?就是这样客客气气地把人家挡回去,我都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唉,早知道是这个结果,我当初还不如留在化工设计院呢。
这最后一句话,就是冲着冯啸辰发出的抱怨了。吴仕灿当初离开化工设计院来到重装办,是罗翔飞和冯啸辰二人亲自上门去请来的,更直接地说,是冯啸辰使出的激将法把他给激来的。人家好端端一个大专家,抛了自己的专业跑到重装办来干这些行政事务,也就不说了,还为了重装办的事情而得罪了这么多业内同行,就算抱怨几句,冯啸辰也得接受吧?
冯啸辰嘻嘻笑了起来,说道:老吴,你就别抱怨了。你想想看,如果不是你在这里把关,换成一个原则性不如你强的人,把这些乌烟瘴气的申请都放过去了,浪费了国家宝贵的科研基金,你不觉得痛心吗?
说的也是啊。吴仕灿继续叹着气,得罪人就得罪人吧,总比让国家蒙受损失要好。再说,这次投标也不只有窝火的事情,让人觉得高兴的事情也不少呢。比如那个使用钌系触媒的新工艺思路,就非常有创见性,如果能够搞成,无异于合成氨工艺的一次革命呢。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提出这个方案的人居然只是一个年轻讲师,才刚刚30岁,真是后生可畏啊!
吴处长,您说的是浦江交大化工系那个叫王宏泰的申请人吧,我听您都已经夸过他好几次了。胡月鸿笑着说道。
没错没错,就是他!吴仕灿的脸上泛着喜色,对冯啸辰说道:小冯,你可能不太了解,钌触媒采用促进剂可以使触媒活性大幅度提高,这样就避免了反应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氢而导致的触媒中毒,合成系统可以在低压条件下达到很高的转化率,合成氨设备的制造难度将大幅下降,而且能够节省大量的能源。
我也是看了这个王宏泰的申请书之后,才去查了一下文献,发现日本英国的科学家都注意到了这个方向,不过目前也都是刚刚起步。如果咱们能够现在就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就能够和他们一争高低了。
这是好事啊!冯啸辰道。他不是很了解合成氨方面的技术,但记得后世的许多合成氨新工艺的确是在这个年代开始酝酿的。中国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处于跟随的状态,往往是等着别人把一种工艺开发出来了,我们再花重金予以引进,始终都是落后一步。
如果在今天就有人看到了技术前沿的发展方向,能够积极进行探索,即便不能抢先一步把这些技术开发出来,至于也能够达到与国外平分秋色的水平。一项革命性的新工艺往往是由数以百计的专利支撑起来的,早一天进入,或许就能够取得这些专利中的一部分,从而拥有对其他国家的对话权。
这个钌触媒新工艺到底有什么样的前景,冯啸辰说不上,不过既然吴仕灿对它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想必是有些价值的。科研这种事情,有时候就是风险投资,投进去的钱不一定能够获得收益,但如果不投入就一定不会有收益。
这一次从明堡银行转回来的1亿马克,经委方面已经做过安排,全部用于大化肥装备的研发,其中八成用于当前急需的新材料新工艺开发,另外两成则作为理论研究的经费,用于开发那些面向长远的技术。像王宏泰提出的基于钌触媒的合成氨新工艺,目前在国外也属于前沿研究,显然就归于后面那20支持的项目了。
既然是国外也在研究的技术,咱们也不能错过了,应当给予大力支持才是。老胡,这个王宏泰申请了多少资金,在不在咱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冯啸辰向胡月鸿问道。
听到冯啸辰的问话,胡月鸿脸色有些古怪,他看看吴仕灿,然后说道:他申请的是8万元人民币。
8万人民币!冯啸辰用手抠了抠耳朵,问道:老胡,我没听错吧,搞一个新工艺开发,他只申请了8万元人民币?
吴仕灿道:是啊,这也是我打算和你商量的事情呢。我看过他的申请书,看得我都有点想掉眼泪了。每一项支出都算得十分节省,有些实验设备打算买人家的二手货来改造,还有到外省的化肥厂去做实验,连住宿费都没列支,说是可以找熟人解决。
我靠!冯啸辰来了一句穿越者才懂的国骂,用手指着自己刚才扔掉的那份申请书说道:这个特喵的用矛盾观点治理废气的申请都敢报25万的预算,一个有可能导致工艺革命的研究课题居然只报8万,这都是什么规矩啊!
吴仕灿道:很简单啊,这个肖全良是教授,还是组织部的副部长,在业内有名气,有人脉,出来申请一回课题,少于20万他都不好意思提。而这个王宏泰,不过是个讲师,无名小辈,如果不是只要求8万元的经费,估计在他们学校初审的时候就会被刷下来,说他好高骛远。
这就是所谓的论资排辈吧?冯啸辰道。
可不是吗?论资排辈,在哪都免不了。吴仕灿说道。
冯啸辰想了想,说道:老吴,你觉得王宏泰的那个申请可行吗?
当然可行,非常有希望。
用8万元去做,也能做出希望来?
这个恐怕有点难,估计也就是完成一个理论推导而已,做几个实验验证一下,然后就完了。
如果要做出一些成果来,能够和日本英国的那些研究并驾齐驱,需要花多少钱?
并驾齐驱?吴仕灿脸露苦色,摇摇头道,据我了解,日本英国的那些企业搞新工艺的开发,投入至少是以千万计算的。咱们要想和他们并驾齐驱,几乎是不可能的。
好吧,不说是并驾齐驱,至少达到能够望其项背的程度,需要花多少钱呢?冯啸辰只能退而求其次了。的确,前沿技术的开发都是用钱堆出来的,以中国目前的国力,想和发达国家去比科研投入,无异于乞丐和龙王比宝。但就现有的条件,至少做到跟上国际前沿还是有希望的。
吴仕灿想了想,说道:如果这个王宏泰的确有能力,用一两百万的资金支持,他应当能够做出一些不错的成果,让国外的同行也不得不高看我们一眼。
既然如此,那咱们就把王宏泰请到京城来,让他系统地谈谈他的思路,您也摸摸他的底,看看他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如果他真有能力,咱们先拿出50万来支持他一下,等到有了第一期的成果,再追加其他的资金,又有何妨?冯啸辰说道。
第三百三十四章 一个当分母的小讲师
浦江交通大学化工系年轻讲师王宏泰从重装办小会议室里走出来的时候,脑子有点晕。回想着这些天生过的一切,他有种正在梦游的感觉。
运用钌触媒改进合成氨工艺,这是一个很冷门的课题。王宏泰也是偶然之间现了使用以钌为促进剂的新触媒能够极大地提高氨合成的效率,有可能会导致一场合成氨工艺的极大变革。以他的学术地位,当然不可能像吴仕灿那样说出引一场工艺革命的说法,但这种工艺至少能够使合成氨技术生重大改变,这是他能够想象得到的。
一种新工艺的诞生,仅仅有想法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反复的实验,并在实验中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在王宏泰所设想的新触媒中,钌只是其中的一种元素,其比例的确定,以及其他元素的选择,都是需要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可以从理论入手,但最终必须用实验来检验,而这就需要花钱了。
王宏泰曾经向领导提出过研究申请,但不可预料地被驳回了。国家目前还很穷,科研投入极其有限,这些有限的投入要分配给全国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然后还要再肢解成人头费基建费设备费等等。经过多年的政治运动,各家科研机构都是百废待兴,科研人员要改善福利,办公楼要打着实验楼的旗号进行改造甚至新建,还有职工宿舍食堂招待所等等的建设,都要从科研经费里列支。
七折八扣之后,余下的那一点点科研经费,必须用于保障国家交付的重点科研任务,因为不完成这些任务,下一期的经费就堪忧了。至于说像王宏泰提出的这种前沿研究,在领导看来就是吃饱了撑的,把钱往水里扔。王宏泰如果是个什么知名教授,系领导不看僧面看佛面,估计也得给点小钱糊弄一下。可王宏泰仅仅是一个小讲师而已,居然也想花钱做实验,有没有搞错啊!
在没有任何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王宏泰也只能是先做理论研究了,毕竟这是不用花钱的事情。一两年下来,王宏泰积累了一大堆的理论研究结论,只差用实验验证之后,就能够变成有价值的成果。每每看着国外学术期刊上偶尔报道出来的一些成果,王宏泰真是扼腕叹息不已,如果自己有几万块钱的实验经费,这些成就的现断不会让外国人抢了先手的。
就在这个时候,一纸通知贴到了化工系办公室的墙上,上面赫然写着国家装备工业科技基金招标的消息,第一期的投标内容正是大化肥装备工艺。化工系的领导紧急召开了全系教师大会,号召大家踊跃投标。说是大家,其实系主任高辛未的眼睛一直都在几个大牛教授的身上转来转去,而这几个大牛教授也都当仁不让地做出了表态,说了些舍我其谁的豪言。
动员会之后,全系的教师都躁动了起来。牛格不够的教师纷纷往大牛们身边凑,声称愿意给大牛们牵马执鞭,哪怕是拿个粪筐跟在后面捡马粪也行。大牛们也没闲着,一个个给自己的老朋友们打电话,询问重装办这一轮招标的细节,看看能不能通过什么关系拿到一个大一点项目,今后几年吃香喝辣就都有着落了。
在此期间,倒也有人找过王宏泰,问他愿不愿意加入某大牛的项目团队,虽然排名可能会在前十之外,但大牛一旦能够吃到肉,他最起码也能闻到点肉香。王宏泰拒绝了这些善意的邀请,这倒不是因为他有多么清高,而是他自己所做的方向与大牛们并不一致,而大牛们也不会愿意多看一眼他提出来的钌触媒新工艺问题。既然道不合,又何必去凑这个热闹呢。
他自己在图书馆里闷了一星期,写了一份申请报告,把自己几年的积累都倾注于其中了。在最后计算项目预算的时候,他几乎把每一分钱的作用都算到了极致,这才报出一个8万元的数字。他也知道,区区8万元,只够做一些最基础的实验验证,想进入前沿是难以办到的。不过,能够有8万元,对于他来说也非常满意了,他不敢奢望更多。
所有教师的申请报告是由化工系统一收齐后上交学校,再提交给设在重装办的项目招标办公室。王宏泰把自己的报告交给系办时,系办主任董红英把漂亮的眉毛皱成了一个疙瘩,没好气地问道:王老师,你这是开什么玩笑?
王宏泰颇为诧异,反问道:董主任,我怎么是开玩笑呢?
董红英道:这次申报的是国家经委下达的重点项目,咱们系的申请都是由德高望重的教授当主持人的,你一个讲师到时候国家经委会怎么看我们,人家会觉得我们对这件事不重视的!
还有这样的要求?王宏泰懵了,他辩解道:董主任,我认真看过经委下的通知,上面并没有对申请人的职称作出限制。再说,高主任做动员的时候,也是说不分职称高低资历深浅都可以申请,我这也是呼应系里的号召嘛。
高主任是逗你玩的,这都听不出来!
董红英在心里鄙视了王宏泰一番,然后换了一副和缓一些的表情,说道:王老师,虽然国家的通知上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是,如果申请人的职称高一点,给上级领导的印象也会更好一点吧?咱们系有好几位业内顶尖的教授,你让他们挂个名,一块申请,岂不是更好吗?
王宏泰摇摇头道:董主任,我也这样考虑过。不过,咱们系的吴教授成教授屈教授他们,都申请了这次的课题,不宜再做另一个项目的负责人。此外,他们对我这个项目也不是呃,也不是特别看好。
王宏泰这话已经是比较客气了,他原本想说的是,这几位大牛教授对他做的东西根本就不懂。其中那位名叫屈寿林的大牛,那可是解放前留美回来的,在圈内颇有一些名气,第一眼看到王宏泰送过去的申请书时,直接就来了一句:什么钉触媒,标新立异!
那个字念钌王宏泰讷讷纠正道。
那也是标新立异,毫无价值!老屈大手一挥,便把王宏泰给赶出了自己的办公室。
要说起来,也不能怪这几位教授不学无术,化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即便是合成氨工艺,也包括数以百计的分枝,一个教授分不清钉和钌,实在不算啥大毛病,也无损其学术声誉。但让这样一个教授来挂名主持这个关于钌触媒的项目,就极为不妥了,人家会以为你是想来砸场子的。
董红英最终还是收下了王宏泰的申请报告,系里几位领导讨论之后,决定把这份报告与其他那些大牛们提交的报告一起交上去。系领导这样做的理由有三:第一,在若干教授中间混一个讲师,能够体现出化工系全体教师对这件事情的重视,连普通讲师都参与其中了;第二,其他教授提交的申请都是针对现有工艺进行改进的,属于应用性研究,王宏泰这个项目是唯一进行理论研究的,算是填补了空白;第三,按照一般惯例,一个单位申请的项目都会有个别被刷下来的,以显示评审机构的公平和权威,王宏泰这厮不高不矮不肥不瘦,正好适合当分母,这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申请报告提交上去之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招标办公室便来了通知,告知一部分申请通过了初审,要求项目主持人前往京城参加二审答辩,以确定是否能够获得资助。让化工系全系领导和教师大吃一惊的是,王宏泰的名字居然出现在二审名单之中,而系里有两位顶尖的大牛居然落榜了。
这是怎么回事,是谁评的!
落榜者之一的屈寿林得到消息之后,直接就跑到系主任高辛未的办公室拍桌子去了。其实他也知道自己更应该到京城去拍桌子,因为这事和高辛未真没啥关系。可浦江离京城不是太远吗?再说,他其实真不是特别在乎自己的申请能不能获得通过,他郁闷的是别人的通过了,自己却落榜了,这让他在系里如何有面子?找系主任拍一通桌子,也是挽回面子的一种方法。
老屈,你别急,这中间肯定出了什么岔子。
高辛未赶紧进行着安抚。在他心里,多少也能猜出屈寿林落榜的原因。这老爷子过去的确是个牛人,但最近几年有点不着调了,基本上就是靠吃老本混日子。自己不做科研,没事就在别人的成果上挂个名字,而且排名还不能太靠后,否则他就翻脸。这一次,他申请的课题实在没多少技术含量,有些思路还是来自于5o年代的理论,到现在早就过时了。原来指望着重装办那边的人会看在他的名气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看来人家没给这个面子,也难怪老屈觉得脸上挂不住了。
那个王宏泰,搞的什么钉触媒,怎么就通过初审了?这完全就是标新立异的东西嘛,国家经委那些人,到底懂不懂化工啊!屈寿林骂骂咧咧地嚷道。
第三百三十五章 给你50万
得知屈寿林被淘汰,而自己却进入了第二轮,王宏泰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一方面,他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结果,因为他所研究的课题是前沿的,他做的工作也是扎实的,而屈寿林却恰恰相反。屈寿林被淘汰,说明招标办公室的专家是懂行的,同时也是公正的。但另一方面,王宏泰也有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大牛被淘汰了,他这个小人物却入围了,实在是压力山大啊。
整个交大入围的有十几个项目,除了化工系之外,机械系电子系等也都有入围项目。交大派出科技处长当领队,领着这十几个入围项目的负责人来到了京城,参加第二轮的答辩。在整个队伍中,王宏泰是最年轻的一个,他能够感觉得到众人看向他的目光中包含着各种情绪:诧异不屑嫉妒欣赏
走进答辩场的时候,王宏泰一眼就认出了坐在主席位置上的吴仕灿,这让他明白了自己入围的原因。尽管吴仕灿并不认识他,他却是认识吴仕灿的,知道吴仕灿是化工领域的权威人物,学识渊博思想开放,而且为人正直,真正配得上德高望重这四个字。
答辩一开始,吴仕灿便直入主题,接二连三地提出了一些工艺中最关键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王宏泰过去曾经研究过的,有些则出了他已知的范畴。幸亏他在这个领域里已经积累了好几年,即便是没有准备过的问题,他经过思索之后,也能给出一个大致靠谱的回答。从吴仕灿的反应来看,他知道自己的回答是能够让对方满意的。
这场答辩,持续了足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王宏泰出了一身透汗,心里却感觉到了久违的酣畅淋漓。两年多了,他第一次遇到真正懂得他所研究内容的人,对方的问题问得非常专业,很多时候还能够给他以新的启示,让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在一瞬间想到无数新的思路。他甚至感觉到,这一次的京城之行,哪怕不能通过终审,无法得到基金的资助,他也不虚此行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