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齐橙
第三百八十三章 为国家赚取外汇
拆一座工厂!
饶是来永嘉性格沉稳,听到冯啸辰说出的事情之后,他还是惊得瞪圆了眼睛。
他们这会正坐在一家清静的德国小饭馆里,除了他们二人之外,还有杨海帆和李涛在场。因为知道冯啸辰要说的事情有些秘密,来永嘉没有把其他的手下带来,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吃饭,只带了秘书李涛一人前来赴冯啸辰的宴请。
因为是求人办事,同时又尊重来永嘉是前辈,冯啸辰特地点了几个价格不菲的德国菜,让几天来一直都靠啃面包充饥的来永嘉和李涛二人好好地打了一次牙祭。来永嘉的级别不低,在国内出差的时候,兄弟单位的接待标准都是很高的。但到德国来,他就只能和其他出国人员一样接受出国补贴标准,一天只有100马克的伙食费和零花钱。
因为这些钱是实行包干制的,穷惯了的干部们都舍不得用在满足口腹之欲上,随便买几个面包应付一下就可以了,省下钱买点外国商品,或者带回去补贴家用,都是更划算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还是如此,中国官员出差带一旅行袋方便面不算什么新闻了。至于到了新世纪,中国人出国还延续着带方便面的传统,但主要目的已经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因为吃不惯外国饭菜,这就另当别论了。
冯啸辰点菜的时候,李涛在旁边看着,一边口水直流,一边又觉得好生心疼。一份烟熏鲱鱼,180马克,抵得上自己两个月的工资了。虽说他自己心里也一直觉得来一趟德国,不能尝尝当地的美食实在有些遗憾,但让他拿出这么多的钱去点一盘菜,他是无论如何也舍不得的。
他不断地用眼睛去瞟来永嘉,想提醒来永嘉阻拦一下冯啸辰,不要花这种冤枉钱,谁料想,来永嘉却像是没看见一般,只是微微笑着,看冯啸辰装叉。
对冯啸辰这个人,来永嘉一直觉得有些看不透。冯啸辰年纪轻轻,处事却非常老练。徐家湾那一次的事情,他的处理手段看起来有些鲁莽,实际上却是环环相扣,一举立威,让徐家湾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拆迁户闻风丧胆,再不敢和乙烯项目为难。在此后,冯啸辰并没有得理不饶人,而是主要与乐城市政府讲和,还帮乐城争下了电视机项目,清除了乐城政府与乙烯项目之间的芥蒂。
时隔半年之后,乐城市果然得到了国家经委的批复,得以上马电视机项目。乐城市的一干官员弹冠相庆,私底下说重装办的那位冯处长还真是不错。而来永嘉在知道一些内情之后,不禁暗笑,国家很快就会放开地方的投资自主权,冯啸辰此举,不过是卖了一个空头人情而已。笑过之后,来永嘉对于冯啸辰的好奇又深了一层,能够在半年前就预见到国家政策走向,并且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何等神奇的能耐啊。
这一回在德国偶遇冯啸辰,听说冯啸辰的家族企业要在国内建一家工程机械公司,来永嘉又是感慨了一番。来自于德国的实业界支持,对于一名国家机关的年轻干部来说,可是非常强的一个背景啊。此时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干部家属经商不算是什么污点,甚至被认为是思想开放的表现。最起码,你能比其他的同僚更了解市场,更有商业意识,这可是时下干部队伍中最缺乏的知识了。
冯啸辰一掷千金点菜的这个行为,看在来永嘉的眼里,自然有其他的一种解读。除了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之外,他还看到了冯啸辰的经济实力,这是一个拿上千马克不当钱的年轻人,那么他所图的事业,就不是寻常人心目的那些内容了。
果然,在说过一些闲话之后,冯啸辰进入了正题,他一张嘴说出来的事情,就把来永嘉和李涛二人给雷倒了。
买下一家德国工厂,几百台各式设备,这怎么也得上千万美元吧?
李涛讷讷地猜测道。他低头看了看服务员刚端上来的烟熏鲱鱼,再也没有担心这份菜太贵的想法了。能够做上千万美元生意的人,还能吃不起一份鲱鱼吗?
不到千万,比这个数稍微少一点吧。冯啸辰淡定地纠正着李涛的猜测。他并没有说出实情,如果来永嘉答应帮他们做工厂的拆解工作,那些设备都是能够看到的,180万的价格实在是很便宜了,他不希望来永嘉有什么想法。
来永嘉果然被冯啸辰给唬住了,觉得不到千万,那就应当是七八百万,或者至少是五百万以上。不管是哪个数字,都堪称大手笔了,最关键的是,直接买了德国人的工厂,而且还要全部拆解运回中国去,这样的事情,过去哪有人做过。
你是想让我们的工人帮你们运输这些设备?
来永嘉猜出了冯啸辰的意思,对他问道。
冯啸辰点点头,道:是的。来总您也知道的,德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太高,我们根本就请不起。这几天,我和小杨一直都在琢磨着如何从国内带一支装卸队到德国来,完成这些工作,可是涉及到办护照办签证之类的事情,实在是太麻烦了。既然你们要派人到德国来运设备,能不能把我们的事情也一块办了呢?
你估计需要多少人工?来永嘉问道。
20个熟练工人,大约一个半月左右。杨海帆答道。他已经去过哈根工厂了,评估过拆解那些钢结构的难度。照他的计算,大约需要30个人月的工作量,当然,这里是按每月26天的工作时间计算的,每天的工作时间也会多达10小时以上。如果照着德国人的作息制度,每周休息两天,每天工作6小时,那么恐怕就真的需要40个人干上3个月了。
来永嘉听到这个计算,皱了皱眉头,对冯啸辰说道:小冯,照理说,这是你的事情,又是涉及到为咱们国家引进设备的事情,我无论如何都是应当帮上一把的。可是,要让我的工人在德国多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不太好交代了。毕竟他们是公司的职工,让他们给你们干私活,有点违反原则了。
这不算私活啊。冯啸辰道,我出钱雇你们公司的搬运工帮我们做事,相当于你们的装卸队接了我们的一个订单,有何不可呢?
你是说你还能出钱?来永嘉问道。
我卖糕的,我啥时候说不出钱了?冯啸辰觉得心很累,合着这位老兄以为我想让他们的工人白白帮忙,难怪露出一张这么纠结的脸。
来永嘉不好意思地说道:我误会了,我以为你是想让我们给你们帮帮忙的。
本来就是帮忙呀。冯啸辰道,但帮忙也得给钱的,是不是?
如果能够按着我们的收费标准付费,那问题就不大了对了,小冯,你如果付费,是付人民币,还是付外汇呢?来永嘉临时想起一事,又问道。
冯啸辰道:人民币也可,外汇也可。我们原来打算聘德国工人干活,所以也是准备了一些外汇的。如果来总觉得我们付外汇更好,那我们完全可以做到。
那可就太好了!来永嘉喜道,如果你们付的是外汇,那我就可以向公司汇报,说我们的装卸队到德国来之后,应德方企业的要求,又提供了一些服务,还为国家赚取了外汇。这样一来,这事就不但不是错误,甚至还能成为一个成绩呢。
那你们的收费标准是什么样的呢?冯啸辰问道。
李涛替来永嘉回答道:冯处长,我们没有承接过国外的装卸任务,不过我知道明州省建设公司曾经向国外派出过装卸队,大致的情况是:派出人员的食宿交通医疗制装,在所在国的保险和税收等,都由对方负责。除此之外,按派出人员的技术水平划分,普工每人每月300美元,熟练技工450美元,工程师1000美元。另外,如果派出人员在国外因工受伤,对方还要负担医疗费用和相应的补偿。
每人每月450美元,这个标准倒也不低啊。杨海帆低声地嘟囔了一句。按时下的汇率计算,450美元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比杨海帆原来打算的200元可就高出不少了。
这个费用不高,我们完全可以接受。冯啸辰却是连磕绊都没打一个,便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没等来永嘉说什么,他又笑嘻嘻地补充道:不过,交通费这块,我们就不负担了吧?因为你们本来也要负担这些工人的机票费用的,不管是不是给我们帮忙,他们不都已经到德国来了吗?
听冯啸辰这样一说,杨海帆才醒悟过来。从国内到德国的往返机票,即便是按外国航空公司的打折票价计算,起码也是1000美元。来永嘉他们的工人是由公司派过来的,这些机票钱当然就是乐城乙烯公司负担了,不需要辰宇公司来付。一个人省下1000美元,劳务费即便按2个月计算,也才900美元,无论如何计算,辰宇公司都是占了天大的便宜的。
第三百八十四章 付点小费
这桩业务,很快就谈成了。冯啸辰觉得自己占了一个天大的便宜,来永嘉同样觉得自己占到了便宜。来永嘉的那些工人本来就是要来德国的。来这么一趟,每个人都要花掉上千美元的机票钱,如果能够从冯啸辰这里得到补偿,那岂不就意味着大家的机票都是白拣来的吗?
至于说装卸队在德国多呆两个月时间,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事。来永嘉手下的装卸队有好几百人,留20个人在德国干活,不会影响到国内的事情。工人们肯定是更乐于在德国工作的,因为出国就有出国津贴,比在国内出差的标准要高得多。呆两个月时间,每个人的补贴都够买一台德国彩电带回家了,这样的好事,谁会拒绝呢?
来永嘉通过长途电话,就此事向公司做了一个汇报。他还特别强调,这件事有前重装办的冯啸辰处长作为中间人,需要聘请装卸队帮忙的这家企业,也是在重装办的关怀下建立起来的。正如来永嘉向冯啸辰说起过的那样,公司领导层听说对方能够支付劳务费,而且标准也与目前国内向国外派遣劳务的标准一致,便很痛快地答应了。这么一件事情,对于冯啸辰他们来说是大事,对于乐城乙烯来说,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事情。
次日,冯啸辰和杨海帆带着来永嘉的几个随从人员去了哈根工厂,这几个人都是过去跟着来永嘉看守过乐城江边货场的,都是干装卸出身。未来的拆解工作,也是要由他们负责的。这一干人到了哈根工厂,用专业眼光审视了一番之后,表示20个人一个半月时间完成全部的拆解和装运工作毫无困难。至于说大型机械,根本就用不上,他们弄点木头支个架子,再挂上葫芦吊,就足够替代大型吊车了。
我们主要看中的就是这些机器设备,这是绝对不能有磕碰的。车间里这些钢结构件,如果能够回收利用是最好的,实在不行,那就切割开,运回国内炼钢用。杨海帆向装卸队长王庆辉说道。
炼钢?50岁出头,瘦得像条干鱼一般的王庆辉瞪起眼睛看着杨海帆,怒道:这么好的钢梁,拿去炼钢?有这么败家的吗?
呃杨海帆被噎了个够呛。说老实话,他也觉得这些钢梁之类的东西挺有用的,如果是在国内,这样的旧钢梁拆解下来,马上就可以用在其他的建筑物上。不过,这几年和冯啸辰在一起混,冯啸辰身上那种21世纪带来的奢侈作风多少也对杨海帆造成了一些影响,所以他才会说出拿去炼钢这样的话。要知道,哈根是把这些东西当成废钢卖给他们的。
王队长,如果要完整地拆下来,工作量会比较大吧?我担心会影响进度啊。杨海帆好心好意地提醒道。
王庆辉不以为然地说道:能增加多少工作量啊?大家加个班,也就够了。我们这些当工人的,就看不得别人糟蹋东西。过去我们跟着来总接收乙烯设备的时候,那些设备包装箱上的钉子,我们都要一个一个撬下来。如果是撬弯了,还得再锤直了,那都是能用的东西啊。
小杨经理,我跟你说,这德国人的东西,还真是比我们的好,就说这钢梁吧,人家的钢材都比咱们的钢材好得多。这样一根梁,有两吨多重吧,如果拿去当废钢,也就能抵个五百来块钱,可是当成钢梁用,值四五千块呢。你说说看,一进一出就是四千来块钱,我们加个班算个啥?
可是,我们跟来总约定的,就是20个人一个半月的时间,我怕会耽误进度。杨海帆说道。
王庆辉道:这事你就甭管了,我保证一个半月拆完运走,不就行了?这几个车间的东西,都是宝贝,我们保证一样都不会浪费掉。
这杨海帆不知道说啥好了。王庆辉的表现,让他很是感动,又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人家是拿工资给自己干活的,其实只要照着他们的要求把厂房拆掉,把设备和废钢运走,就完全可以了。可王庆辉却凭着一个老工人的本能,表示要把一切能够利用的东西都回收起来。这种情况下,杨海帆不作出一点表示,实在是太不合适了。
啸辰,你看这事杨海帆把头转向冯啸辰,等着他拿主意。
冯啸辰微微一笑,把跟着他们一块来的李涛拉到了一边,低声地说道:李秘书,有件事我不太方便直接问来总,想私下问问你,你看行吗?
李涛愣了一下,点点头道:你问吧,不过我可不一定了解情况。
刚才你也听到了,王队长说他们可以加加班,把一些能利用的废料回收起来。我想问问,他们这样加班,公司方面会不会给他们付加班费?冯啸辰问道。
这李涛有些犹豫了,想了想才说道:这个恐怕有点难,因为公司和你们签的协议里没有这条规定,最多就是到最后给大家发点奖金吧。
冯啸辰也早料到是这种情况,他笑呵呵地继续问道:那如果是我们这方给工人们单独发点加班费,不包含在付给乙烯石化的劳务费里,算不算违反原则?
李涛更是窘了,冯啸辰这个问题,他还真不好回答。有心不回答吧,又觉得冯啸辰与来永嘉的私交不错,自己身为来永嘉的秘书,摆一副公事公办的嘴脸,恐怕以后来永嘉知道了也会责备他的。他又想了一下,含糊地说道:这种事情,过去我听说也有过。从原则上说,当然是不允许的,不过嘛冯处长如果去问来总,估计他也不会直接同意的。
这话就说得比较艺术了,所谓不会直接同意,潜台词自然就是会间接同意了。事实上,哪个单位都不会允许职工去干私活挣钱,但哪个单位都免不了这种事。说到底,这事就是民不举官不究,你私底下这样干,谁也不会说啥,领导也是装着没看见。可你要拿到桌子上去征求领导的意见,领导当然要表示反对。
冯啸辰也算是在体制内浸淫多年的人,对于这些事情自然是很清楚的。他所以要向李涛求证一下,就是想知道来永嘉的态度如何,会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对他冯啸辰产生反感。现在听李涛这个口气,来永嘉并不是那种迂腐不化的人,冯啸辰如果能够给他的手下谋点利益,估计来永嘉会偷着乐的。
那我就明白了,谢谢李秘书。
冯啸辰向李涛道了谢,然后走到王庆辉等人的身边,说道:各位师傅,刚才王队长跟我们小杨经理说的话,我都听到了,我替德方感谢大家的敬业精神。有一个情况,我想向大家通报一下,德方关于这次拆解厂房的工作,有一个额外的政策,那就是如果装卸工人能够在不影响进度的前提下,对一些废品进行回收,他们将按回收物品折值的2发放奖励。
比如说,刚才王队长说这根大梁如果完整拆解下来,能够值5000块钱,而当成废钢则只值500块钱,中间这4500元的差价,德方会拿出2,也就是90块钱作为奖金。
还有奖金?几个装卸工的眼睛都亮了,原本是出于一种心疼东西的心态,承诺会把有用的东西都回收利用起来,想不到对方还能付给奖金,这可就是意外之喜了。
冯处长,这奖金也是算在劳务费里,统一付给公司的吗?王庆辉问道。他已经在心里打着算盘,如果对方付了奖金,自己身为队长,应当向公司争取一下,让公司从这笔奖金里提出一个比例,作为工人们的加班费。这个比例嘛,最好能够到20以上,实在不行,10也不错了。
一根梁能够提90块钱,10就是9块钱,也就是两三个人多干个把小时的事情而已,能累到哪去?
谁料想,冯啸辰却是摇摇头,道:不是的,这些奖金不会付给乐城石化,而是直接付给工人的,这是德国人的规定,相当于餐馆里给服务员的小费。
直接付给我们?
这一回,所有的人都傻眼了。原本想着能够帮公司再多创造一点收入,自己拿个小头,也挺不错的。谁知道人家说的是这些钱都归工人所有,那就意味着拆一根梁能够赚到90块钱,天啊,抢钱也没这么容易啊!
冯啸辰说的小费这个概念,大家是懂的。外国电影里看过,而且前几年有外国专家到公司去,也给为他们服务的食堂工作人员招待所服务员等付过小费。公司倒是规定这些小费必须上交,可规定是规定,私下里拿了又有谁知道呢?自己帮着德国人拆一个工厂,自愿多干点活,帮人家省下一些材料,人家付笔小费,好像也是说得通的。这些钱,你不说,我也不说,公司想必也不会知道吧?
王庆辉下意识地扭过头去看李涛,却见李涛不知啥时候已经蹓跶到一台设备边上去了,正在饶有兴趣地研究着铭牌上的外国字。王庆辉立马就明白了:这件事冯处长肯定跟李秘书说过了,而李秘书明显表现出不想掺和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