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齐橙
冯文茹不以为然地说:奶奶,你放心吧,只要堂哥他们真的想加入这个项目,我想项目组是绝对不会拒绝的。我听说,项目组目前的筹资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因为有很多企业对项目存在疑虑,不愿意多出钱,所以项目组目前筹集到的资金离预想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堂哥他们能够给项目组提供一大笔资金,项目组一定会非常欢迎他们加入的。
冯啸辰点点头,说:资金方面不是问题。我们最多可以出到5亿美元,占25的份额。文茹,你帮我们了解一下,看看项目组这边有什么考虑,我们也好提前做些准备。在英国的时候,我们已经委托了一位企业家帮我们联系项目委员会的主席马茨克,不过能不能联系上还是一个问号。咱们最好是做两手准备,咱们这边,奶奶叔叔婶子,你们也帮我们联络一下,看看能不能约上项目委员会的官员。
看起来,咱们又得帮这小子跑前跑后了。冯华无奈地指着冯啸辰,对母亲和妻子说道。
晏乐琴瞪了冯华一眼,说:啸辰是给国家做事,咱们怎么能说是帮他跑前跑后呢?
冯舒怡却是笑呵呵地向冯啸辰微微点了一下头,说:冯总经理,鲁滕伯格专利事务所非常愿意为你们和库克船长项目委员会牵线搭桥,只是我们希望在你们双方的合作达成之后,不要忘记应当付给我们的佣金。
第七百七十章 逮着一个大金主了
冯家上下老老少少齐动员,开始替冯啸辰打听有关库克船长项目的事情。冯啸辰带着自己的随员们,则按照原计划在德国各地拜访配套服务企业,其中的细节自也不必多提了。
中国政府有意参与库克船长项目的消息,从若干个渠道传到了项目委员会的官员耳朵里,项目委员会主席马茨克紧急召集委员会的成员,在位于荷兰的委员会办公室进行讨论。
各位,你们最近有没有听到一个消息,中国政府的官员对我们的项目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与我们展开深入的会谈。
会议开始,马茨克没有绕弯子,直接向同僚们通报了这个消息。
我听说了,德国鲁滕伯格专利事务所的一位合伙人向我询问了有关项目的具体情况,据她说,她的侄子就是中国主管重大装备研制的一位官员。一位委员报告说。
是的,我也得到了相关的询问,向我询问这个问题的人同样提到了这位来自于中国装备工业公司的官员,据说这位官员目前就在欧洲。另一位委员也附和道。
我听到了一些消息,不过并不太确切,谁能跟我详细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什么,中国人对库克船长项目感兴趣,他们难道不是昏了头吗?
中国人什么时候也有资格谈这样的项目了?
大家鸡一嘴鸭一嘴,纷纷补充着自己对这件事的了解以及看法。冯啸辰并没有打算隐瞒这件事,所以大多数的委员都或多或少听说了这个消息,只是了解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马茨克听了一会大家的话,这才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然后说:事情已经很明白了,中国有意开发他们位于东海和南海的石油,因此急于获得第六代海洋钻井平台的制造技术。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几乎为零,他们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研制出这样的平台,所以想加入我们的项目,以便搭上我们这趟便车。
的确是如此。一位名叫赫瑟林顿的委员说,中国人对于技术的渴望是公开的。他们习惯于从欧洲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技术,这就是他们希望参与库克船长项目的原因。
但我们为什么要让他们参与呢?另一位名叫凯尔维的委员说,在过去20年里,中国人从我们手里获得了大量的技术,他们利用这些技术反过来抢占了欧洲企业的传统市场。第六代钻井平台技术是我们保持海洋装备领域领先地位的关键项目,如果这个项目能够完成,我们在这个领域至少能够保持15年的优势。中国人想要开发他们的海洋石油,可以从我们手里购买钻井平台,我们只需要把鸡蛋卖给他们就可以了,有什么必要教会他们如何养鸡呢?
是的,我们绝对不能让中国人学到我们的技术,因为他们一旦学到这些技术,就会凭借这些技术来抢占我们的市场。在过去10年中,我们得到的教训还少了吗?
说话的人,赫然正是普迈公司的业务专员海因茨尔。库克船长项目是一个装备研发项目,牵头的是欧盟,但具体的参与单位则是欧洲的大型装备企业。普迈公司也是项目的参与方之一,海因茨尔正是代表普迈公司在项目委员会中担任委员的。
我的意思和海因茨尔完全相同,我认为我们绝对不能接受中国加入这个项目,他们会从这个项目中学到技术,然后再用这些技术来打败我们,而这并不是我们项目的初衷。凯尔维附和道。
其他人也纷纷鼓噪道:
对,我们不能让中国人参与这个项目,我讨厌中国人!
我对中国的艺术很有好感,但说到工业技术,我认为他们根本就不具有和我们对话的资格,让他们参加这样的项目,只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如果中国人愿意从我们公司订购这种钻井平台,我倒是乐于见到的
他们会来订购的!
马茨克见大家又闹腾开了,便敲了敲桌子,提高声音说:各位,请安静一下。大家的意思我都明白了,关于中国人学习欧洲技术之后又反过来与欧洲企业竞争的事情,欧盟委员会已经接到了许多企业的指控,对此委员会方面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我们必须关注技术流失的问题。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今天还需要讨论什么吗?直接拒绝中国人的要求就是了。赫瑟林顿说。
马茨克耸耸肩膀,说:赫瑟林顿,如果事情都是这样简单,那我还要麻烦各位跑到荷兰来干什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让中国人参与库克船长项目,除了对我们不利的因素之外,有没有什么对我们有利的因素呢?
有利的因素?你是说政治上的因素吗?凯尔维问。
马茨克摇摇头,说:我们这个项目是一个经济项目,与政治无关,所以政治上的考虑我们是不用去关注的。
那么,主席先生认为我们有什么必要让中国人参与呢?凯尔维又问道。
马茨克看了看众人,见大家脸上都带着疑问的神情,便叹了口气,说:如果中国人愿意为这个项目提供数量可观的资金呢?
资金?
所有的人都愕了一下,随即就沉默了。马茨克提到这个问题之前,大家还真没往这方面想。现在听马茨克一说,大家发现这似乎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库克船长项目的目的,是开发第六代海洋钻井平台技术。项目的规划是集中各家企业的力量,建造一座钻井平台,在建造的过程中解决所涉及到的技术问题。一座半潜式深海钻井平台的造价,初步估计在20亿美元左右,这些钱将由各家参与项目的企业集体筹集,未来完成的钻井平台以及所获得的相关技术,根据各家企业的出资情况进行分配。
各家企业都知道第六代钻井平台技术的价值,也希望能够把这些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但具体到要他们出钱的时候,大家心里就都打起了小算盘。一项新技术的研发,是有很大风险的,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钱去冒这个风险。各家企业的想法,都是让别人多出钱,自己只是在项目中跟着打打酱油。
未来如果开发遇到困难,项目半途而废,那么自己出钱少,蒙受的损失也小。而如果开发顺利,相关技术都获得了突破,各家也不用担心自己所获得的技术专利份额太低,因为他们可以借鉴开发中的经验,自己另起炉灶再搞一套技术出来。别人花钱替自己探出了路,自己再走一遍是很容易的。
大家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整个项目的资金筹集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预计要筹集的资金是20亿美元,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马茨克手里连5亿美元都没有拿到。有些公司承诺会拿出一笔资金来参与,但又表示资金必须要等项目正式启动之后才能到位。马茨克可真不敢相信这些公司的承诺,万一项目开始了,而这些公司又找个什么由头不肯出钱,那么整个项目就可能会烂尾,而前期投进去的钱就会打了水漂,届时出了钱的那些公司是不会放过马茨克的。
正因为遭遇了这样的窘境,马茨克才不得不向欧盟委员会申请,把项目向欧盟之外的国家开放,斯泰尔告诉冯啸辰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西都参与了这个项目,就是这个原因。这几个国家都是由政府出面,组织了一些企业参与这个项目,并提供了一些资金。可即便如此,马茨克所收到的钱,离所需要的20亿美元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次听人说中国政府对这个项目有兴趣,马茨克的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逮着一个大金主了!
中国人迫切希望获得第六代钻井平台的技术,这其中不仅有经济上的考量,也有政治上的考量。正因为如此,我判断他们对于项目的投资应当是比较慷慨的。我们的项目目前面临着很大的资金缺口,如果中国人能够帮助我们填上这个缺口,我们是否应当接受他们参加呢?马茨克向众人问道。
这一回,再没人抢着发言了。马茨克是欧盟的官员,不是来自于企业的,所以他对中国人的竞争并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认识,而是更多地把中国人看成一个有钱的合作伙伴。但海因茨尔等人就不同了,他们的企业目前已经受到了来自于中国的竞争压力,他们是非常不希望中国人获得更多技术的。
但是,如果他们站出来反对,马茨克肯定会把填补资金缺口的这个任务推到他们的身上。你们不想让中国人出钱,那你们能出钱吗?你们自己不出钱,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愿意出钱的国家,你们又不同意,这不是故意拆台吗?
第七百七十一章 人尽其才
中国人愿意出多少钱?
好半晌,赫瑟林顿打破了沉默,向马茨克问道。
马茨克说:我们目前还没有和中国人进行正式的接洽,不过,有消息说,中国人可能最多愿意承担5亿美元的资金,并希望获得整个项目25的权益。
25?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海因茨尔像被踩着了尾巴的猫一样叫嚷起来。
可是,他们愿意支付5亿美元。凯尔维幽幽地提醒道。
我们不能接受他们的出价。海因茨尔断然地说。
马茨克看了看海因茨尔,冷冷地问:海因茨尔先生的意思是说,普迈公司可能增加在项目中的出资数额?
海因茨尔的脸一下子就胀红了,他支吾了一会,最后才悻悻然地说:我们公司最近两年的财务状况很不理想,要增加出资数额有一些困难。不过,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在欧洲找到更多的投资商,没必要为了中国人提供的那些资金而让他们获得我们的技术诀窍。
马茨克说:委员会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在欧洲进行宣传,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筹集到的资金也只有5亿美元。有些企业担心我们这个项目无法完成,所以暂时采取了观望的态度。我请专家分析过,如果我们能够获得来自于中国的5亿美元,那么很多目前还在观望的企业就有可能对项目产生信心,从而愿意为项目提供资金。而如果我们拒绝了中国的加入,那么我们上哪去找另外一个能够提供5亿美元的合作伙伴呢?
这么说,委员会是倾向于让中国人参与这个项目了?凯尔维问。
马茨克说:我目前还在征求各位的意见。我非常理解各位对于中国技术进步的担心,但委员会在资金上的压力,大家也是非常清楚的。我想请大家考虑一下,有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如果能够阻止中国人接触到最核心的技术,那么让他们参与这个项目也是可以的。当然,前提是他们愿意为这种参与支付足够的价钱。海因茨尔说。
赫瑟林顿大摇其头:这怎么可能,中国人如果愿意出5亿美元,那么他们就将获得25的权益,这将是整个项目组里最大的股东。他们完全有权力要求接触所有的技术环节,我们无法阻止他们这样做。
如果我们修改一下规则呢?海因茨尔阴恻恻地说。
修改规则,什么意思?马茨克问道。
海因茨尔脸上露出一个得意的笑容,说:刚才赫瑟林顿说如果中国人出了5亿美元,他们就能够获得25的权益,我认为这个算法是不对的。我们的筹资目标的确是20亿美元,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项目的价值也是20亿美元。除了资金投入之外,我们各家企业还有技术和声誉上的投入,这也是需要计算在项目价值之中的。
如果整个项目的价值能够评估为50亿美元,那么中国人所支付的5亿美元就只相当于10的份额了。而我们各家企业按照技术和声誉的贡献,应当获得比10更高的份额。
马茨克皱了皱眉头,说:中国人不会答应这个条件的。
那么,我们就只能向他们说抱歉了。海因茨尔耸着肩膀说。他原本就不希望中国人参与这个项目,如果因为修改了规则而导致中国人退出,他是最没有心理压力的。
马茨克就不同了,他是最支持中国人参与的,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就什么事都办不成,而中国人恰恰是来给他送钱的,他怎么能把中国人推出去呢?
技术折价的说法,是可以考虑的。但要把我们提供的技术和声誉折算为30亿美元,恐怕有些不合情理,中国人肯定要提出质疑的。马茨克委婉地反驳着海因茨尔的意见。
凯尔维受到了海因茨尔的启发,说:关于技术和声誉的折价,我们可以做一些让步。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提出,在整个项目中,各参与单位按照自己所擅长的方向,分担项目的各个部分。中国人在基建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认为可以把上船体的建筑物交给他们建造,从重量上说,这部分建筑物占整个钻井平台的比重已经超过25了,中国人应当会觉得满意的。
哈哈,这是一个好办法!
众人一齐笑了起来,有几位还象征性地拍了拍巴掌,以示对凯尔维的赞赏。
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结构包括下船体上船体和立柱三个部分。下船体也叫浮箱或者沉垫,是一些体积巨大的水箱,工作时悬浮在水下20米左右的地方,起到稳定整个钻井平台的作用。上船体也称为工作平台,是一整块平面,用钢板制成,也可用钢筋混凝土制造,在其上面可以布置钻机舱室等设施。立柱是连接下船体和上船体的柱子,每根柱子的直径可以达到若干米。
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工作原理,就是依靠下船体浮在水里,通过立柱支撑起上船体,然后在上船体上布置钻井设备和工作生活设施。由于下船体悬浮在水下很深的地方,抗风浪的能力很强,所以整个钻井平台能够在复杂海况下保持稳定,不会因为风浪而发生倾覆。
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和建造涉及到许多关键技术。从设计上说,平台的尺度和结构要能够适应复杂海况的要求,尤其是在深海区域,风浪比浅海区域要大得多,平台设计时要考虑到横向波浪撕裂力横向波浪扭矩纵向波浪剪切力垂向波浪弯矩纵向甲板质量惯性力横向甲板惯性力等等,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计算模型。从建造上说,如何选择耐腐蚀耐疲劳的材料,如何设计焊接工艺等等,都是需要突破的技术难题。
相对而言,修建上船体的建筑物就属于比较简单的工作了,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技术难度,但的确够不上关键技术的范畴。说得难听一点,找个装修公司就能够把这些事情做下来了,光掌握这样一些技术,离能够自行建造整个钻井平台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凯尔维的意思,是把能够产生核心技术的环节掌握在欧洲企业的手里,而把一些纯粹是堆砌劳动力的工作,交给中国人去做。从表面上看,中国人所做的事情也很多,甚至显得很有成就的样子,但实际上,做完这些事情并不能掌握什么真正的技术,也就难以对欧洲企业形成威胁了。
能够参加项目委员会的人,都是聪明人,凯尔维简单地点拨了一下,大家就明白他的意思了,于是纷纷表示赞同。中国人既然想参与这个项目,那就让他们参与好了。他们可以出钱,然后获得一部分工作任务,至于做完这些工作之后能够有什么收获,大家就管不着了。至于说中国人要提意见,大家也有现成的理由来回应,我们是有技术的,所以要做那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你们技术不行,就让你们去做装修,这叫人尽其才,有什么不妥吗?
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吗?马茨克心里虽然有些嘀咕,但也知道这可能是大家能够接受的底线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