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齐橙
你还是叫我小冯吧。冯啸辰道,杨主任,咱们还是继续刚才的事情。引进外资的事,是我在德国谈下来的,是一家机械类企业,投资规模在100万马克左右。关于投资地点和合资的对象,德方授权我进行考察,我的初步意向是想把这家企业放到东山地区去,桐川县或许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地点,不过,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选择桐川的理由。
冯啸辰这番话,让杨海帆的理智又回到了身上。他猛地一激灵,心中开始暗暗自责。这是怎么啦,看到一个比自己先发迹的年轻人,怎么就六神无主了?这个年轻人或许有他的长处,但自己也绝对不是一个废物,有什么理由不能堂堂皇皇地与他对垒?领导派自己赶夜路到新岭来,是让自己说服冯家的人,把企业办到桐川去,自己早就打好了腹稿,对冯立说还是对冯啸辰说,有什么区别吗?
不管对面的人是一个中学物理老师也罢,是一个大型企业的副处长也罢,自己都有把握去说服他。对方的来头越大,自己的成就感不就越大吗?为什么要被这个冯啸辰的一个副处长头衔就吓倒了呢?
想到此处,杨海帆抬起头,用坦然的目光正视着冯啸辰,说道:
冯处长,实不相瞒,我们领导派我赶过来,就是希望能够说服你们,把这家合资企业办到桐川去。我也可以向你们交个底,我们东山地区的领导是希望你们把企业办到东山市的,并且还指示我们桐川的领导来向你们做说服工作。
也许,明天我们县里就会有领导来正式拜访你们,转达东山地委和行署领导的意思。而我今天的拜访,则是一种纯粹私人性质的拜访,我也希望不管结果如何,冯老师和冯处长都能替我保密,不要把这件事透露出去。
杨海帆的话说得从容不迫,眼神里更是透出一种自信的神色,这让冯啸辰突然对他有了几分兴趣。在此之前,杨海帆给他的印象是一个苟苟营营的小官员,对上级谄媚,对地位不及自己的人则带着几分高傲。在冯啸辰亮出副处长的头衔之后,他也的确看到了杨海帆一时的失神,但没等他对杨海帆生出鄙夷之情,杨海帆已经完成了心理上的调整,开始进入状态了。
不错啊,这么一个小县城里,还有如此心理素质的官员,自己真是小瞧天下英雄了,冯啸辰在心里暗暗地念道。
杨主任,今天我们就是私人聊天,你不是你们县委办的主任,我也不是投资商,今天我们所聊的内容,我也会迅速地忘记,相当于从来没有发生过,你看如何?冯啸辰笑呵呵地说道。
这就最好了。杨海帆知道冯啸辰的意思,笑着应道。
冯啸辰道:那好,既然是闲聊,就请杨哥说说看,你打算怎么劝我把企业办到桐川去。
呵呵,那我托个大了。杨海帆听到冯啸辰称他为哥,也不推辞,而是欣然接受,他这会也是豁出去了,就赌一赌冯啸辰的胸襟。既然冯啸辰年纪轻轻就能被委任为副处长,想必胸中应当是有一些沟壑的,自己畏畏缩缩,反而会被人瞧不起,还不如张狂一些,没准能正中对方的下怀呢。
我是这样考虑的。冯处长引进这家德资企业,不把它放在京城,也不把它放在新岭,而是要在东山或者桐川之间选择一个落脚点,很显然是不希望它受到过多的干预。从冯处长刚才介绍的情况来看,你吸引到的只是一笔投资,而不是一个具体的项目,因此你应当是更希望能够自主选择投资的方向,而不是受人左右。杨海帆娓娓道来,有些想法已经超出了他此前的思考,几乎就是凭着直觉,脱口而出的。
呵呵,那又如何?冯啸辰笑着问道,心里对这个县委办副主任又多了几分佩服。自己透露的信息不算少,但能够这么快就悟出自己用意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身居高位的孟凡泽,另一个就是这个杨海帆了,还真是一个人才啊。
杨海帆从冯啸辰的问话中知道自己猜中了,于是胆子又大了一些,继续说道:东山行署的想法,是拿出东山地区实力最强的鼓风机厂和东山机械厂来作为与你的合作对象,他们认为这个条件是非常优厚的。但我却认为,这恰恰是违背了你的原始意图。
不是啊,我觉得能够和这两家企业合资,也是不错的,至少起点更高一些,我想,这两家企业的技术实力应当都是不错的吧?冯啸辰故意地说道。
杨海帆道:它们的实力的确不错,但如果你和这两家企业中的某一家合资,面临就是这家企业原有生产体系的转型问题,还有二三百名职工的消化问题。这些职工中间,当然有技术很好,你非常需要的人,但同时也有一些是混日子吊儿郎当的人,届时你将如何处置他们呢?
这么说,我如果和桐川的企业合资,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吗?冯啸辰问道。
杨海帆道:绝对不存在。如果有吊儿郎当不接受管理的工人,我们一定会将其调离,绝对不会给冯处长和德国客商带来任何麻烦。这一点我们桐川县是可以保证的,但东山行署就不一定能够做到了。东山机械厂是200多人的厂子,要想把厂里那些吃闲饭的工人清理掉,行署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杨海帆算是把自己的前途都押上去了。他今天在冯啸辰面前说的这些话,如果传到谢凯或者于长荣的耳朵里去,他这个桐川县委办副主任就算是当到头了。他不可能说这是范永康的授意,只能自己把这个拆领导台的责任全背下来。
杨海帆也想好了,如果真到那一步,他就让父亲在浦江找关系,把他调回浦江,从此不再回南江一步了。
第八十九章 出乎意料的毛遂自荐
这个理由勉强算是有一些道理吧。冯啸辰淡淡地说道,我还没来得及和于专员探讨这件事,也不好说东山行署能够给出什么样的条件。那么,除了这个理由之外,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有。杨海帆毫不迟疑地答道,建设用地供水供电副食品供应等等方面,我们都会对合资企业开绿灯,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还有,如果出现不法分子破坏正常生产秩序的问题,我们也会采取最严厉的手段予以打击,保证德国投资商和技术人员的人身安全。
哦,这倒不错,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德商在桐川县是可以得到超国民待遇的?冯啸辰呵呵笑着问道。
超国民待遇杨海帆咂摸了一下这个词,然后缓缓地摇了摇头,道:冯处长,我觉得这个词不太妥帖。我们会给德商提供更多的便利,但要说到超国民待遇,我觉得是不妥的。我们毕竟还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不是腐朽的晚清政府,不能再培养出一批洋大人来,你觉得我这个想法对吗?
这是你的看法,还是你们书记的看法?冯啸辰尖锐地问道。
杨海帆又卡壳了。这的确只是他自己的想法,范永康给他交代的完全不是这样,虽然没有用到超国民待遇这个词,但话里话外透露的都是会给德商以最大程度的照顾,使其能够达到人挡杀人神挡诛神的境地。对于范永康的这种观点,杨海帆是并不赞成的,而且他还有一点隐隐约约的感觉,认为眼前这个小处长应当与他想法是一致的。
这一点,我没有向我们书记请示过。但我想,给外商提供方便是应该的,而这种方便如果上升到超国民待遇,就有悖我们引进外资的初衷了。杨海帆委婉地说道。
那我们的引进外资的初衷是什么呢?冯啸辰步步紧逼,他很想听听,这位小官僚肚子里有多少货。
杨海帆凛然道:我觉得我们引进外资的目的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实现四化。而实现四化的目的,则是为了使中国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违背了这个初衷,那么就算我们发展起来了,又有什么意义?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冯啸辰一直在盯着他的眼睛,杨海帆一开始有些忐忑,后来转念一想,要扛就扛到底吧,自己还怕了这个小年轻不成。自己都已经拼到这个程度了,如果再被对方一个眼神吓倒,前面的铺垫不都白废了吗?带着这种心态,他扬起脸,勇敢地迎接着冯啸辰的目光,隐隐有些与冯啸辰较劲的味道。
哈哈,杨主任说得不错,于我心有戚戚焉。冯啸辰哈哈笑了起来,顺便还拽了句古文。
冯啸辰对杨海帆说话的语气里带着几分赞赏,让冯立坐在旁边哭笑不得。自己这个儿子才20岁的年龄,也就是踩了狗屎运才混了个临时编制的副处长,可摆起架子来还有模有样的。事到如今,冯立也没法说什么了,他站身去帮杨海帆的杯子里续了点水,同时也是为了打破屋子里剑拔弩张的紧张格局。
杨主任,你刚才说了你们桐川的优势,那么你能不能说一下,我把企业落户在桐川,有什么劣势吗?冯啸辰又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
当然有!杨海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是吗?冯啸辰倒没想到杨海帆会回答得如此干脆,在他想来,杨海帆应当是会掩饰一下的,他点点头道:那你说说看吧。
杨海帆道:桐川最大的劣势,就是我们是个小县城,工业基础薄弱,现有的几家企业里工人总体素质不高,合资企业建立之后,可能会面临着缺乏高水平技术工人的障碍。
懂行啊,冯啸辰在心里道。但他脸上却是不动声色,说道:这么说来,杨主任对桐川的工业企业情况,也是比较了解的罗?
我曾经在县农机厂工作过几年,车工和铣工都能做。杨海帆自豪地说道。
原来如此。冯啸辰又点了点头,道:那你说,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杨海帆既然存着要说服冯家人的心理,自然也就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过深思熟虑的。其实有关桐川的劣势,即使他自己不说出来,冯啸辰也会想到的,杨海帆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打破冯啸辰的这些疑虑。听到冯啸辰发问,他侃侃而谈道:
我觉得可以有几个办法。第一,我们向行署提出来,从鼓风机东山机械厂这些企业抽调一部分工人过来,弥补桐川县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
这个方法冯啸辰迟疑了一下,说道:只能是作为最后的手段吧,强化了我们,削弱了别人,这样做事不合适。还有,行署让你们桐川县劝说我把合资企业办到东山市去,而你却撬了东山市的墙角,行署能帮你们吗?
这个倒是不成问题。杨海帆终于露出了一点笑容,他说道:桐川也属于东山地区,合资企业办在桐川县,对于地区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行署的领导或许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如果冯处长这边坚持,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的。等到企业开始建设了,请行署调一些工人过去,他们不会拒绝的。
冯啸辰道:嗯,这个方案先放放吧,还有其他的吗?
见冯啸辰没有接受自己的第一个想法,杨海帆并没有气馁,他继续说道:第二,我们可以招聘一些退休工人来作为补充。有些退休工人本身身体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年龄到了,甚至是为了让子女顶替而提前退休了。如果工作强度不太大,他们完全能够胜任这方面的工作。
冯啸辰眼睛一亮,自己正是这样想的,没料到这个杨海帆也想到了这一招,算不算是英雄所见略同呢?他故作困惑地质疑道:招聘退休工人,咱们桐川县有这么多退休工人吗?
没有,桐川县几乎没有值得返聘的退休工人。杨海帆说道,不过,我们可以到外地去招聘,比如说东山市,再比如说新岭,还有,实在不行的话,我们可以到浦江去招。浦江是老工业基地,技术工人数量众多,只要我们给出的待遇足够好,肯定有人愿意过来的。
冯啸辰心中暗笑,这个杨海帆似乎是进入角色了,居然一口一个我们,似乎是把自己当成了合资企业的一员。他好奇地问道:杨主任,我听你的口音有点像是浦江那边的味道,难道你在浦江生活过?
杨海帆道:我是浦江知青,我家里就是浦江双岗轴承厂的,我从小就在工厂里长大,对工厂的情况很了解。我们双岗轴承厂有30多位退休的老师傅,技术都是非常过硬的,如果我去请他们,最保守,能够请到三分之一。再加上旁边其他一些厂子的老师傅,一个技术工人的架子就可以搭起来了。
冯啸辰这回有些吃惊了,他说道:你居然是浦江知青,你怎么没有回浦江去呢?
杨海帆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我从18岁出来,今年都30岁了,一事无成,回浦江去哪有脸见人。
是这样冯啸辰有些明白了,他说道,这么说,你这样努力地想说服我把合资企业办到桐川去,也是希望拿这家企业当成你的一番事业了?
杨海帆抬起头,看着冯啸辰,嘴唇动了动,却又没说出话来。冯啸辰见状,诧异道:杨主任,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咱们能聊到这个份上,也算是朋友了。
杨海帆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冯处长,我有一句话,说出来如果你觉得不对,还请不要见怪,就权当我没说过一样。
你说吧。冯啸辰应道。
杨海帆正色道:如果冯处长的这家企业真的能够建到桐川去,我想向县委毛遂自荐,担任合资企业的中方厂长。
你想当厂长!冯啸辰这一惊可非同小可。这完全脱离了剧本啊,说好是来劝我去桐川投资的,怎么你自己先惦记着要当厂长了?县委办副主任,书记的大秘,多好的一个位置啊,干上两年,下放到某个公社去当一任书记,然后就能够平步青云,进入县里的领导班子了。放着这样的前途不要,到一家目前连名字都没有的合资企业去当厂长,这是什么想法呀?
杨海帆这句话已经憋了半天,一旦开了头,他也就无所顾忌了。他急切地说道:
其实,我不喜欢县委办的这个位置,我也天生不是能够去伺候人的。我父亲就是双岗轴承厂的厂长,我从小是看着他管理工厂的,我相信我能够做得比他更好。在桐川这些年,我一直都想能有个机会去管理一家厂子,但桐川这个地方哪有能够让我施展手脚的企业?冯处长说要引进外资,而且还是一家机械企业,我觉得,我担任这个中方厂长是最合适的。
第九十章 人生能有几回搏
坐在一旁的冯立已经听傻了,这画风变得太快,让他怎么适应得过来。他怯怯地说道:杨主任,这个你不是在和啸辰开玩笑吧,这种事,怎么可能劳动你的大驾呢?
冯老师,我是认真的。杨海帆对冯立说道,随后,他又转回头来,对冯啸辰道:
冯处长,请你相信我,如果在整个桐川县要找一个最合适的中方厂长,那么非我莫属。我是从浦江来的,说句狂妄点的话,见过的世面要比桐川本地的干部多得多。还有,我有在浦江工业系统的关系,可以找到工人技术人员,也可以找到市场。最重要的是,我是真正想做工业的人,而其他的干部想的只是升官而已。
冯啸辰的脑子在飞快地转动着,思考着杨海帆的话。在此之前,他从杨海帆的言谈中已经感觉到这个人思想活络,而且行事果断,勇于担当,的确是个不错的人才。不过,他想得最多的,还只是未来在桐川能够借重一下杨海帆这层关系,万万没有想到杨海帆居然存着到合资企业去当中方厂长的念头。
按照中外合资企业法规定,合资企业需要设置董事会,其中董事长必须由中方合营者担任,副董事长由外方担任。企业设正副总经理,或者正副厂长,分别由双方担任。
德方的代表,冯啸辰是不用操心的,冯华会在德国帮他找到一个代理人,真正行使职权的,还是冯啸辰自己。中方这边的人,冯啸辰还没有一个好的主意,他本想到桐川去考察之后,再与桐川县政府商议,确定合适的人选。
选择桐川这样一个小地方来建企业,好处就在于自己可以提出各种要求,包括中方董事长和厂长的选择,他相信,桐川县肯定不会在这些问题上跟他为难的。真正困难的,只是在于这样的人选是否存在。
冯啸辰当然不希望桐川县派出一个二百五去当中方的厂长,因为这样意味着他要费很多精力去与这个厂长周旋。他想的最好的方案就是与桐川县达成一个协议,对方只是象征性地任命一个中方厂长,但私底下说好这个厂长并不实际管事,而是由冯啸辰推荐的人去全面负责。
冯啸辰这些天操心的事情,是他的手里根本没有一个能够当厂长的人物。冯立何雪珍都不是当厂长的材料,冯凌宇就更没戏了,太过年轻,也没经验。冯啸辰曾经动过一个念头,想把陈抒涵调过去。但这个念头也就是一闪而已,陈抒涵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饭馆老板,但要当一家机械企业的厂长,似乎离得远了一点。
冯啸辰自己是不可能去做这个厂长的,他的舞台是在上层。他前一世就有过管理重大装备研制的经历,擅长的是协调数十家数百家企业朝着一个目标奋斗。现在他也已经靠近这个平台边缘了,他怎么会扔掉这个机会,回去经营一家初创的小企业?
没有自己的班底,实在是让人头疼。冯啸辰原准备回京城之后,和王伟龙再聊一聊,看看王伟龙那里有没有退休的老厂长之类,先挖一个过来应付局面。但他也知道,这种做法也就是病急乱投医而已,要想找到一个既愿意对他言听计从,同时又有一定决策能力的厂长,实在是太困难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