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打扰二位了,多谢。”殷清风客气的拱了拱手然后向那院门走去。
他离开后,那俩人议论了起来,“王兄,难道你认识这小郎君”“我自然是不认识了。可是你看他的年纪和气度,肯定是哪位贵人荫封的后人。”
“哦刚开始我还诧异怎么跑进来一个少年呢,让你这一说我才反应过来。”
“这种鼎食人家的儿郎,还是小心应对得好,谁知道那句话就得罪这帮膏粱子弟了。”
“是啊,这次进京小弟发现这长安城里的朱门子弟很是跋扈啊。”
“为兄昨日还遇一群少年郎狂马奔驰,也不管路上是否有行人。若不是我听见马蹄声赶忙躲避,说不定这时已丢了性命也不一定呢。”
“哎听说好多权贵都做起了商贾之事。这有了钱财,儿郎却放纵不管,真是....哎”
“多言无用,我们今天来此报道之后,赶紧把那新的耕植技术学会了,就赶紧回属地去吧。这长安城啊,不是你我现在能呆的地方。”
“是啊....”
顺着那人指引的方向,殷清风走进了一处并不大的院落,里面也显得有些冷清。等他再次询问之后,在一间不大的屋子里面,一位面目严肃的青年官员接待了殷清风。
只见这人问道:“来此有何事”
本来殷清风也没心思过多啰嗦,眼前这位一本正经的样子正好符合他的心意,所以他也没说什么客套话:“敢问这里可是办理过所的地方”
“正是。”
“不知要如何办理。”
“出示鱼符、说明去向和离开与归来的日期。”那青袍不但面无表情而且说话也直接简单。
殷清风一边解下腰间的紫鱼袋一边说道:“我明日要前往河东道蒲州和绛州,四月底可以回京。”
那青袍见殷清风竟然配紫鱼袋,诧异的扬了扬眉,但还是面无表情的样子打开了殷清风的紫鱼袋。
殷清风的鱼符大约八公分长、一斤重。鱼符分左右两半,中缝处铸有“合同”二字。分开后,一边铸有“合”字、一边铸有“同”字,合在一起才能见到完整的“合同”二字,这也是后世签订的契约被称为合同的由来;其中一片鱼符平面的左边铸有阴文“淮阳郡开国侯”六个字,右边铸有阴文“殷清风”三个字。
那官员端详了一下手里的鱼符,抬头问道:“淮阳侯可是出自郧国公府”
殷清风一愣,随即想到他可是民部官员,自己这种有勋封的人的档案他是有机会见到的,“正是郧国公府次子。”
&nb
第二百七十三章:东出长安
长安城春明门外,便是龙首原。龙首原在汉朝、隋朝时被称为龙首山,其长六十里:头入渭河,尾至樊川---汉帝国功勋樊哙的封地,最高处可达四百六十余米。长安城东一侧称为东龙首原,城西则为西龙首原。
从长安东去的大路两边已经有农人在地里劳作,现在已经是二月下旬,新的一年的春耕已经开始了。因为有龙首渠之便,这城外的灌溉很是便利。
架在龙首渠上的石桥并不长。
过了龙首渠不远,便是浐河。在现代,浐河已经变成了灞河的支流。可是在这唐时,灞河是浐河的支流。
过了浐河不远,便是灞河,河的上面是那传唱千年的灞河桥。
最早的灞河桥是秦穆公时期修建的,他不但改滋水为灞水,并且修建了灞桥。
到了大新王朝时,这灞桥附近发生了水患。王莽认为灞桥这名字不吉利,于是改名为长存桥。现在的灞河桥则是隋朝时修建的,位于原先灞桥的下游三百米处。
当初隋文帝修建的时候,大路两边栽种了杨柳。只可惜的是,虽然现在这里已经设立的驿站,但是人们送别折柳的习惯还没有出现。骑在马上的殷清风心里盘算着自己是不是再当把文贼想想还是算了,现在也没人来送自己,搞个毛的送别诗啊。
过了灞河桥,便是那骊山。不说这风景秀丽多姿,单说那华清池,据说有六千年的利用史和三千年的皇家园林史。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杨贵妃那段儿了。
这骊山之下,据说有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至于在哪里,殷清风是没心思去寻找了。想到了褒姒,殷清风又想到了一个名字中带有“骊”的一位女子,她的名字叫:骊姬。骊姬与褒姒、妲己、妹喜,被并称中国四大妖姬。她们有几个共同点:一,都是被迫献于君王的;二,容貌绝伦;三,导致夏商(西)周灭亡、晋国动乱;四,下场都不咋地。
过了骊山,远远的能看见耸立在那里的秦始皇陵。现代的兵马俑博物馆,则在始皇陵的东北不远处,从大路上并不可见。
九人九马很快的就到了新丰镇。
王维的“新丰美酒斗十千”,描写的便是这里的一种酒。因为刘邦的老爷子想喝家乡的酒,于是刘邦下令将其家乡---丰里的酿酒匠迁至此处,从此新丰酒便名扬四海。
同样出名的古酒,还有六朝的桑落酒,产地为山西永济市、唐朝的兰陵美酒,产地是山东兰陵县兰陵镇、汾酒,产地是山西汾阳县杏花村、西凤酒,产地是陕西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
新丰镇除了是美酒的产地,还是鸿门宴举行的地方。一场鸿门宴后,本是项羽手下的刘邦,摇身一变成为与其争霸天下的对手。虽然后人都在传唱那乌江自刎的悲壮,可是项羽的行为正是应了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若不是他优柔寡断,或许这中华历史又要改写了。但是,人生没有如果。
抵达潼关之前,殷清风一路询问一路到了华山脚下的东宫村。这里被称为天下杨氏第一村。其原名紫薇宫,又名晋公子宫。传说周武王的后裔羊舌氏晋叔向的后人躲避晋国六卿之祸,幸存者逃入华山仙峪,几经繁衍形成了杨氏的发源地。从东周后期开始,杨氏后代出现在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最著名的莫过于杨坚、杨广、杨玉环等。
殷清风到了这东宫村,根本听不懂那些人的口音。他不确定这些杨氏族人使用的是哪个朝代的语言,如果这杨氏的祖地一直没断过的话,他们的语言应该掺杂着西周以来的各时期的发音。
既然听不懂,殷清风便仔细的观看起这里的建筑。这里号称紫薇宫,却是没有真的建有一座紫薇宫。紫微星是古代帝星的别称,代表的是皇帝。如果这些杨氏族人真的建了一座宫殿的话,历代的君王早就把他们给灭杀了。但是一座古意十足的祖堂还是有的,只可惜不让殷清风等人参观。
潼关距离长安距离多远,殷清风并没有概念。刨除路上休息的时间,天将黑的时候,殷清风九人便纵马来到潼关城门前。
在潼关建立之前,镇守关中安全的是秦朝时期建立的函谷关。这潼关最早的关于战争的记载,是发生在曹阿满与马超小帅哥俩人间激情的事儿。从那以后,这潼关的关隘几经变迁。
现在殷清风见到的关口,则是杨广时期修建。潼关与潼关镇,不是一个概念。镇是镇、关是关。镇分南北两镇,关位于两镇之间。往来东西的人要在关口处递交过所,才可以通过或住下。
殷良等人递交并通过检验后,殷清风上前将自己的鱼符与过所递交过去。那府兵的注意力并不在他的过所上,而是在黑旋风那里。不要说这吃军饭的将士了,就算一个普通农人也知道这马匹代表的含义。所以那将士再怎么羡慕嫉妒恨,也得恭恭敬敬的面对殷清风。
将那将士介绍,这潼关的北镇是客栈聚集的地方。殷清风示意跟随他来的家将打赏了那将士之后,他们一行人便带马去了北镇。
之前殷清风知道长安城内的一些物价,比如谷米的价格、蜡烛的价钱等,所以这次出门殷良等人带着大约五千贯。可是真等询问过最好的客栈的价格,殷清风意外的是这里最好的房间一晚才五十文。
这唐时住店,不需要登记过所,但是需要看一眼。等想到这纸张的价格,殷清风才恍悟为何这客栈只看不登记了。
等殷良办理好手续之后,他上前询问道:“掌柜的,我想知道一下,你这住店的价格之前是多少”
车船脚店牙,这几个职业的人最是机灵,所以他早就看出殷清风的不凡了,他先是作了个揖
第二百七十四章:一路东去
安歇了一晚的殷清风并没打算立刻过河,他想去潼关外不远出看看。
镇外不远的黄河南岸边,有一座百余米高、方圆数千亩的土山。这土山上遍植松柏,郁郁苍苍。这座被称为女娲山的地方,传说是女娲娘娘当初在黄河边抟土造人时的居所。
传说,最早一批被女娲娘娘造出的先民,就在这女娲山附近开始繁衍出中华先祖的,而女娲娘娘最终也在这附近归天的。
女娲山也因这传说而被历代视为风水宝地,于是历代王朝都在这山上修建可以观河赏景的观河宫、望河楼、春秋楼等建筑,以纪念这位中华始祖。
殷清风虽然知道这只是一种神话传说,可是不影响他怀着一种朝拜的心情去参观这里。
他一边向山上走,一边向阚陵等人讲解关于他所知道的关于女娲山的传说。本来以为殷清风只是在游山玩水的众人,立刻收起游玩的心态,一个个的面色肃穆的开始整理衣裳、发髻。
他们的举动,让殷清风心里很是感慨:如果不是咱中华先人几千年来怀有对祖先的尊敬,哪里会有这中华文明的延续至后世可是这中华文明却多次被异族破坏,即便是传到了后世的那些,也是支离破碎、扭曲万分的。还好,还好自己有机会来这大唐走一遭。
半山腰处应该是一处温泉的地方才对,可是殷清风转了一圈也没找到,估计这温泉还没有被开发出来吧。
山顶的几处建筑,观河楼应该是汉代的,春秋楼的样式就不确定了,观河宫则明显是隋唐时期的形式。可见这里即便是经历了各种动荡,也阻挡不了先人们对始祖的崇敬。
烧香是用来拜佛的,殷清风不知道在佛教没有传入中原之前,先人们是如何祭祖,或许也是烧香吧。不管这烧香的规矩从何时流传下来,殷清风都要烧上几炷香来表达一番自己的心意。
所谓的观河楼,只有三层高。可是这三层的高度,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了不起了。房屋起高层,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从宋朝、辽代开始。而宋时的高层建筑,最高无非也就是三层或四层。最出名的宋朝高层建筑,殷清风认为是武大郎居住的那栋楼了。有人说,没有那个支撑窗户的竹竿掉下去砸到了某人,可能又会改写历史了。
不再去想这些无厘头的事情了,殷清风站在观河楼的上面,看向山下的黄河。
黄河,从人类开始这她身边繁衍的时候开始,她被称为“河”、“大河”。本来清澈无比的她,在战国时期,便开始变浑浊了。不过这个时候的河水也只是不清澈了而已,还达不到被称为“黄”河的程度。
黄河变浑浊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其环绕的黄土高原上的植被经过三次破坏之后才出现的。
第一次是秦始皇时代:大一统之后,大量人口被迁入了关中,垦殖面积大增;秦始皇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其木料来源便是这秦岭、六盘山(古称陇山)、及鄂尔多斯等地;蒙括击溃匈奴之后,取得了河套地区的大片土地。为了固边,秦朝实行屯垦戊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第二次是西汉时代:当时人口达到了六千万左右。为了安顿好这大量的人口,长安附近的人,向西、向北开拓空间。于是贺兰山森林、陕北森林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第三次是大唐时代:唐初因为其经济贸易、外交的忠心皆偏于西北,黄土高原的林牧区再次被大片开辟为农田。等到唐朝安稳繁荣了之后,又开始修建各种宫殿、房屋、陵墓。岐山、陇山、骊山、终南山基本快被砍伐一空,到处是一副濯濯童山的景象。
在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破坏之后,黄土高原的泥沙再也不能被束缚住了,它们怀揣着大海的梦想投进了滚滚的大河之中去了。黄河,因此而诞生了。
其后的千年时间里,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黄河便愈加名副其实了。
“好在从东汉到现在历经四百年的动乱不断,这黄土高原的植被有所恢复;隋朝鼎盛时期的人口大概是六千万的样子,但是随着东晋和南北朝对江南的开发,最少这关中、黄河北岸的人口并不多。
好在现在有了自己这个后知后觉的存在,这大河变成“黄”河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从女娲山下来之后,殷清风又转身注视了一会儿这中华始地。
眼光从女娲山又转向了位于半山腰上的潼关,心有所感的殷清风让殷良先去安排过河的事情,而他又回到了已经改名的客栈里。
在那掌柜的惊喜的目光里,殷清风挥毫写下: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殷清风惆怅的看着自己偷盗来的诗句,或许此刻只有这山坡羊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吧
暗叹了一会儿,他抬头对那掌柜的说道:“把这字好好裱糊一番,就挂在你这中堂里!”
那掌柜的本是惊喜的,可是看了殷清风最后八个字,他面情严肃的回答道:‘郎君之心,小的替这天下庶民谢过!郎君此去远行还望珍重!’说着,他向殷清风鞠了一躬。
殷清风笑了笑,转身离去。
潼关渡的对面是风陵渡。
风陵,是风后的陵墓。风后又称风伯。传说他领导的风姓部落位于山西解州。史记中记载:“风后用经略,北清逐鹿、南平蚩尤,底定国。”还传说他发明了指南车与八阵图。他还参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泰山封禅---黄帝时期;死后葬与风后陵,既殷清风现在对面的风陵渡附近。
女娲造人是杜撰出来的,是不是真有其人,殷清风不确定。但风伯一定是有其原型的。作为辅助黄帝开创中华文明的风伯,自己也是要去祭拜一番的。
殷清风以为自己能在这黄河边上看到传说中的羊皮筏子呢,可是除了大小不一的木船之外啥也没有,或许这筏子只是甘肃那边独有的吧。
过了黄河,也欣赏了黄河大拐弯的鬼斧神工,上岸后的殷清风并不着急去寻找风圣庙。
中条山与黄河之间还有一块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平地,这平地就位于风陵渡北岸。殷清风带着不明所以的阚陵等人来回纵马,他有一个设想需要实际勘察这里的地形才确定是否符合他建桥的设想。
依照他之前关于建桥的的设想,除了长江的三峡和黄河的壶口瀑布以上河段外,理论上都是可行的。
在纵马反复了几次,他确定他的想法是行得通的:从地势上看,正好是西北高而东南低;这土地虽然不完全是软土,但只要费些功夫,这沟渠终究是能挖成。
放下心思的殷清风开始找人询问风圣庙的所在了。
风圣庙的门前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开皇八年文帝下令修建,钱百万贯、役五千人、费时两年而成。
庙内的石碑上记载着风后生平的事迹,最着重的则是风伯帮助黄帝与蚩尤争夺运城盐池的战争。
这段记载说出了这场战争的本质:表面上或大多数人在传颂的是黄帝战胜了九黎之民,将自己的地盘扩大到了中原地带。实质上是蚩尤没盐吃,跑到运城这里抢盐的。而盐在当时作为最稀缺的资源,谁都离不开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