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那任掌柜不确定的说:“不收小的为奴....”
“放心,该给你们的信任我都会给的。以我国公府的权势,也不会少了你们的分成的。到时候我派过来的人与你一起掌管财务,但这砚台的制作你必须要做好。”
本以为自己父子能被国公府收为奴仆呢,可是家人还不要。等殷清风解释过了之后,这任掌柜的大体上是放心了。说实话,真要是被收去做了仆役,自家以后虽然背后有了靠山,可是地位上终归是矮了一些。现在自家和国公府算是合作关系,以后祭拜祖先的时候,也算光宗耀祖了。
谁叫这掌柜的和殷清风在现代时空里是一个姓氏呢,如果是其他姓氏他根本不犹豫,不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他多少是不放心的。在这古代虽然都讲究君子之风,可相对来说主仆关系更稳靠。
殷清风只能感慨他们的姓氏姓得好。殷清风小时候是在他爷爷身边长大的,他听过他爷爷诉说过自家姓氏的本源。
任氏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任氏族人在夏商周时期主要生活在鲁西南、苏北一代。
到了春秋晚期,有个名人叫任不齐,字子选,为孔子的弟子,在《孔子家语》中称作任子齐。
传说,任不齐为禺阳的第六十四世孙,在从祀孔子的“七十二贤”中排名第十七位。孔子逝世后三年,任不齐回归桃乡故里。
具殷清风的爷爷说,他小时候在祖堂里见过任氏家谱,上面记载着:任不齐生于周灵王二十七年农历三月,卒于周元王八年九月,逝世后葬于桃乡,其墓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城北。任不齐被后来的李世民在贞观八年追封为任城伯。
如果殷清风没有来大唐的话,他爷爷那些故事也只是故事。可是他来了之后不但感受到了这种以姓氏、血脉为根基的文化传统。
现在这任掌柜的或许是他在现代的直系祖先也说不定呢,如果自己现在收了他们当奴仆,殷清风怕晚上做梦梦到他爷爷找他算账。
砚台的款式很多,对于那些士人来说,一个砚台外观上看起来是否符合他们心意的款式很重要。现在这个叫任氏宝砚的店铺还有些名不符实。
“说了半天话,还没请教任掌柜的怎么称呼”
“不敢,小的任吾行,字仆难,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吾,行是行走的行。不是五行相生相克的五行。”
任吾行解释得很详细,估计以前没少向别人解释过。可是殷清风越听越不对味儿:吾通我,那他名字按现代的说法不就是:任我行了
越想越乐的殷清风没忍住,问道:“你是不是有个女儿叫任盈盈”
“啊哦,小的只有身边这两个犬子。”他一愣,回答道。
殷清风心说:还好还好。
“咳咳,这个任掌柜啊,我看你这砚台的质地还是不错的,就是这外观不够文雅。我回去求一些人想想这外观看起来怎样才能让那些士人更能接受,你这边也要多想想这方面的事。如果这外观上改进了,你就等着数钱吧。”
走之前,殷清风把自己设计留下了。
这个时代的砚台,还有没盖子,单纯就是一个墨池和周围的雕刻。他的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修饰,都放到盖子上。这样以来,墨池可以有更大的容积和不易干涸的优点。而且用来装饰的空间就更大了,更容易添加一些让文人墨客喜爱的元素。
殷清风给长孙氏设计了一个丹凤朝阳的图案、李世民是二龙戏珠、他自己的则是卧麒麟。
在绛州耽误了三天后,绛州龙门镇外掠过一阵尘土。
薛氏家族的祖先是刘阿斗被封为安乐公之后,才从巴蜀迁徙至河东地区。
薛氏迁入河东后,遭受到当地衣冠望族的歧视,而且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中原人士视为“非我族类”,被蔑称为“河东蜀”或“蜀薛”,原本当地的大族力图与其划清界限。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薛氏家族的资历与身份,不仅不能与一流高门相提并论,就是二、三流的大族,也有充分的理由蔑视他们。
因为被原先当地家族所排斥,其家族成员多秉承武勇粗豪的门风。但是就是这样一支饱受冷眼的家族在河东经过十六国、北魏初年的发展后,很快堂而皇之地被列入郡姓,与汉晋以来的高门同列。
历代薛氏名将贤臣很是不少。北朝时期,薛氏五品以上人数达四十七人,而此时的河东闻喜裴氏为四十六人,河东解县柳氏二十人。
殷清风忘记了薛仁贵是这薛氏哪个分支了,但他那去世的爹爹叫薛轨他是知道。殷清风知道薛仁贵老爹的名字也不奇怪:刘仁轨、薛仁贵、薛轨,三个名字一串联,想忘记都难。
按照殷良打听到的地址,一众人马来到薛氏堡壁大门外。
堡壁是当时地方势力的重要据点,自保及军事作用是其主要功能。为抗击当时来自北方的胡骑,堡壁在当时极为盛行,薛氏由于其特殊的外围环境,自然对堡壁格外青睐。
这些堡壁,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是薛氏能安然度过各个动荡年代的有力保障。
排他性很强的薛氏族人,对于殷清风等人的到来很是戒备,没等他们抵达堡壁的前面,就有人围了上来。
心里有了准备的殷清风,直接让殷良将自己的紫鱼袋递了过去。
那年轻人戒备的接过紫鱼袋,倒出了殷清风的鱼符。
即便是这个年轻人从打扮上看是个地道的农民,可明显他是识字的。但殷清风这淮阳郡开国侯并没让他感到敬畏,他将鱼符装进去后递给殷良,然后问道:“你们来我们薛堡做什么”
“敢问贵族薛轨可住这里”
“正是,只是我那族兄已经过世了,还请回吧。”
“我们是来寻找其子薛礼的。”
“你认识我那族侄”
“若是不识,何必从长安城过来”
一番对话后,这个薛仁贵的族叔似领路似监视的在前面领路。
由于薛氏的堡壁建在半山腰上,这些土屋、木屋也都随山势而建。很明显就是那些住在木屋里的人家相对富裕一些,土屋门口的孩子衣衫破蔽一些。
那年轻人在一座有些凋敝的木屋前停下了,对着殷清风等人说道:“就是这里了。如果你刚才是哄骗我的话,这薛堡你们能出去,但是怎么出去就不好说了。”
殷清风一愣,挥手制止了身后想要发怒的人,沉声的说道:“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殷清风没想到这薛氏的族人这么强横,真以为山高皇帝远了麻蛋的!敢威胁小爷!
心里吐了口气的殷清风,不再去理会这个满是恶意的年轻人,他刚想绕过年轻人去拍门的时候,屋子里却传出一个怒吼的声音。由于这声音是当地方言,殷清风并没听懂。紧接着他又听到了一些人争吵的声音。
殷清风心知里面有什么事情发生,他连门也没拍直接推开就进去了。
进到木屋后,发现这木屋只是第一进,正对他站的位置的对面还有一扇大敞四开的门,门另一侧,一个老汉正拦着一个愤怒的小少年在说什么,那少年的身后是一个仆妇打扮的人背对着殷清风搀着另一个妇人,虽然看不见那妇人的模样,但那妇人显然是在哭泣。这四人对面是两个从年纪和相貌上看是对儿父子。
殷清风的出现,让六个人安静了下来,转头看向了他。
那老汉松开少年走了过来,先是做了个揖,然后问道:“不知这位小郎君来此间何事”
殷清风见他态度还算恭敬,虽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是询问的语气他还是能听明白的,他和气的说道:“敢问这里是薛公薛轨的府宅”
那老汉一听这殷清风的口音,回头看向那之前被搀扶的妇人。那妇人整理下容貌,然后走过来先是行了个淑女礼,用生硬的长安话说道:“妾身薛柳氏见过小郎君,亡夫正是薛轨。”
她的长安话虽然不标准,但殷清风终于是确定自己没找错地方。他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跪下磕头说道:“小侄殷清风拜见婶婶!”
殷清风跪下了,身后的阚陵等也站在屋外跪下了。
殷清风等人的举动,让屋里屋外的薛氏族人摸不到头脑。那薛柳氏镇定一下,说道:“这位小郎君请先起身。”
连在李世民面前都不跪的殷清风顺势就起来了,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让其他薛氏族人知道眼前的薛柳氏虽然遇到麻烦了,但是长安城来的县男可是给她磕头的依仗。刚才那个年轻人虽然无礼,但不代表所有薛
第二百七十六章:偶遇之后
本来就挺尴尬的,现在还有人凑趣,殷清风就无奈了。他转头看去,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傻孩子在那闭着眼睛摇头晃脑的,一脸的意犹未尽。
殷清风笑了笑,心说真是酸儒遍地啊,他又转头回去看楼外面的景致。
还没等殷清风再仔细看看呢,身后又传来声音,他只好再度回头。只见那傻孩子双手还打着拱礼,问道:“这位郎君,孝德听郎君之诗句似乎只是下半阙,不知上阙可有”
殷清风心说:真是死心眼儿啊你,不问不行啊!
殷清风在大唐混了几年,这古人的那种劲儿劲儿的性子,他也慢慢习惯了。他客套的回了个礼,“这匆忙间,才得了这两句,至于上半阙嘛你看这:白日依山尽,大河入海流,如何”
现在还没有黄河这说法呢,而且这黄河还不黄,他只好改了一下,至于平仄上对不对仗,他是只管杀不管埋。
“白日依山尽,大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好诗句啊,好诗句!离开那偏荒之地,终于又听到这动人的诗句了...真好!”
殷清风听他先是大声诵读了一遍,接着就有些伤感的喃喃,心里知道这是个有故事的人。但人家不说,他可没兴趣去打听人家的过往,然后再来个什么听三国掉眼泪的。
他不想听,并不能代表别人不说,那个叫孝德的人再次向殷清风打了个拱手礼:“东海徐氏徐孝德见过少郎君。”
“京兆殷清风见过徐郎君。”殷清风也回了个礼。
紧接着,他磕磕巴巴的问道:“闻郎君言,有江左口音...”
“正是,孝德郡望为东海,籍贯为吴兴郡湖州。隋初,孝德随族人徒迁到冯翊郡,现在要自称冯翊徐孝德喽”他有些自嘲的说道。
和裴姓出苹邑、许姓出高阳一样,徐姓源出东海。
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始称彭城。及《尚书禹贡》成书之前,彭城改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东海原为徐州属地郯子国,西汉改为东海郡。
徐州素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出了几百位皇帝,但开国皇帝只有三五十位,有“千古龙飞地”之称的徐州就出了多位皇帝。
汉高帝刘邦、吴大帝孙权、蜀先主刘备、魏文帝曹丕、宋高祖武皇帝刘裕、齐太祖萧道成、梁高祖萧衍、南唐烈祖李昪、吴越太祖钱镠、南汉高祖刘陟、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皆为徐州。
彭城改徐州,源于夏代的诸侯国徐国定国都于彭城。而徐姓也因徐国而得姓。鼎鼎有名的徐福,便出身于东海徐氏。
徐姓自徐福后,被后世人熟知的便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徐擀和他的族中晚辈徐庶,之后就继续默默无闻。
自南朝宋至齐,随着徐羡之、徐湛之、徐孝嗣三人的崛起,东海徐氏才成为显赫大族。其门楣经过在隋唐时期的中兴后,从明朝开始才再度成为华夏文明里一个显赫的姓氏。徐达、徐光启、徐渭、徐霞客、徐喈凤、徐悲鸿、徐志摩...
徐姓在隋唐时期有三个分支最为著名。其一,徐有功家族、其二,徐世绩家族、其三,便是徐孝德家族。
徐有功祖父徐旷,字文远,是窦威、杨元感、李密、王世充等人的老师。
徐旷入唐后,为国子博士,封东莞开国男。
徐有功初任蒲州司马参军,为政宽仁,审案不用杖刑,当地百姓相约:如果有谁被徐参军施以杖刑,大家决不饶恕他。
酷吏来俊臣、周兴等受到朝廷重用后,专权横行,陷害无辜,动辄处死。只有徐有功和杜景全治狱公正,并称“徐杜”。当时有“遇徐杜者生,来周者死”的说法。
徐有功曾多次和武则天据理力争,坚持依法办事,救了不少人的命,终因触犯武则天而被革职。后再次被起用为左肃政台侍御史、司刑少卿。死后追欹谥忠正。
徐有功的五世孙徐商年轻时隐居中条山中,埋头读书,后考中进士,官至唐懿宗的宰相。徐商之子徐彦若,咸通年间考中进士,昭宗时官至宰相,后被封为太保、齐国公。崔胤专权后,徐彦若出任清海军节度使,死于任所。
徐世绩曾祖父北魏濮阳郡守、祖父南齐谯郡太守、父亲唐初陵州刺史,封舒国公....
徐孝德,曾祖梁云骑将军、阳平太守、慈源候;祖父南陈稜威将军、始安太守、袭慈源候、驸马都尉;父南陈奉朝请、江夏王侍郎、伏波将军;母江夏黄氏,为南朝陈司空沈国忠武公之女。
长女李世民的五夫人之一徐贤妃、次女李治的婕妤、次子徐齐聃中书舍人、孙、徐坚,唐玄宗朝东海文公,奉敕修撰《则天实录》,《初学记》等书籍,赠从一品太子少保;玄孙徐峤,历迁集贤院直学士、中书舍人、河南尹,父子相次为学士,自祖及孙,三世为中书舍人。
东海徐氏在隋唐历史上不像崔、韦、裴等那样被后世人瞩目,但也不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家族。
这孝德帅哥,出生于隋开皇十七年,当时的徐氏作为南朝勋旧,整族被迫内迁,安置于隋同州冯翊县。
隋朝末年,群雄四起,天下大乱,他作为隋朝官员忠实践行作为“谒者台奉信员外郎”的职责,巡视河朔地区,当时此地由梁师都割据,然后小徐帅哥就被迫无奈的滞留在那儿了。
之前殷清风在考虑谁来主持修水渠的时候,还想到他了。可是他家不是在河对面儿吗,咋跑这里来了。
“敢问徐郎君,此来河东是访友乎探亲乎”
徐帅哥还继续伤感呢,他说道:“在朔方认识一友人,其不幸病亡与斯,孝德尊其遗言送其遗物归乡。”
殷清风恭敬的向他行了个礼,“一诺千金,真丈夫也!”
“不敢,同受沦落苦,他乡思亲人。友有归乡意,吾当得其愿。”帅哥徐很是怅然。
“徐郎君,这位是小弟的婶母、这位是小弟的内弟薛礼。”殷清风不想听那些伤感的话,只好转移话题。
一直看热闹的薛柳氏与薛仁贵与徐孝德见过礼之后。这些人又聊了几句。
“孝德的陋屋便在这河对面,孝德欲邀请薛夫人、殷郎君、薛郎君到鄙宅小住几日,可好”
薛柳氏是薛仁贵都听殷清风的主意,所以都看向他。
殷清风沉思了一下,“如此就劳烦徐郎君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