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民心稳定了,我大唐就稳定了!你的出身是知道这天下朝代更替之苦。大隋那样兴旺的朝代只存在了短短不足四十年,就因为人心不稳!你现在还认为商贾是贱业吗”

    薛仁贵明显没去听殷清风的长篇大论,或者是听了也不在意。繁华的东市对他来说,足够吸引他的注意力了。

    徐承德听完殷清风的话,只是沉默的思考着。

    晚饭后,殷清风终于有时间和自己的妹子们交流交流了,可是徐承德却在外面等候接见。殷清风只好将他领到书房去了。

    “今日听了郎君一席话,承德自惭形秽。郎君之见识,让承德茅塞顿开。如果郎君不嫌承德无能,还盼郎君收为己用!”

    徐承德说完,就眼巴巴的看着殷清风。他自诩是文人出身,即使现在想被殷清风收留,也不会向殷清风纳头便拜的。

    殷清风清楚他的心态,也没在意这个。下午他向徐承德讲述一番后,他也做好了收留徐承德的准备了,既然现在他低下头来愿意经商,他得先摸清楚他是打算他们




第二百七十八章:贺新婚喜
    关于中国日记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真正成熟时期是在唐代晚期。现存最早的日记是宪宗时李翱的《来南录》。

    李翱是韩愈“古文运动”的重要继承人,元和初年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元和四年,李翱应岭南道节度使杨於陵征召,从东都洛阳出发,历程七千六百里抵岭南,出任杨的幕僚。《来南录》就是李翱人在漫长旅途中所写的日记。

    殷清风虽然继承了之前身躯的那些关于古文的知识,但是他固执的使用白话文来记载他的日记。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属于书面语,白话文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但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

    而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主要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建立起来的语言体系,特别是语法体系。

    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像《三言两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

    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

    古代的白话文、五四运动后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以殷清风之前与徐氏兄弟辩论时提到的那句‘女子与小人’比例,‘与’有很多种解释,那么前人随便的一句话,后人就要费脑筋去猜,结果呢,就往往猜不对。

    还有一个让殷清风坚持使用白话文的原因,就是中国古文里,有大量的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或者是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汉字的数量是慢慢增加的,现代生活里所使用的一些文字并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在没有出现新的文字之前,古人只好用通假字来表达。

    正是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便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

    殷清风在现代里虽然不喜欢文言文,但到了大唐后,他对古文不但不排斥反而有些尊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些文化范畴的东西,他没有天赋或者没耐心去学,但是他也不打算去破坏。

    政治、军事、经济方面他可以举起屠刀,但这老祖宗宝贵的遗产,他要是去破坏了,那就太没良心和太过无知了。

    小说体和日记体,是他丰富中国文明的补充。他使用白话文,或许会让一些人减少对文言文的喜爱,但是正统的文人是不会放弃文言文的使用的。

    至于这对与错的标准,说实话,殷清风心里也没谱儿,他只能按照现代人的唯物论的三观标准去衡量。

    可是问题又来了:这现代的唯物论,与古代的唯心论,完全是对立或者要起冲突的。以‘天圆地方’为例,殷清风一下子就说你们错了、你们是傻叉,那他自己就是傻叉了。

    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大概就是对自然界的认识。想要改变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殷清风就要先开阔他们的视野。等视野都开阔了,再去改变他们的三观。

    开阔视野,看、读、想,是必然要有的。‘看’,或许大部分封建社会的人,都没有机会离开家乡三十里的范围;‘读’,识字率大概除了宋代,历代就没有超过百分之二十的;‘想’没有识字作为基础,‘想’只能是瞎猜乱想。

    当然,这是指普通民众,掌握了教育权的大族大姓们没有这个缺憾。但同样,他们也是最固执的人群。殷清风想要实现他的目标,他最开始的突破点就不能放在这些门阀里出来的那些文人身上。那样的话,他估计自己会死的很惨。

    为了能增加大众的视野,殷清风要做的是写一些地理、天文方面的内容。但是,这毕竟是两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凭着殷清风的学识,他还驾驭不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写一些浅显的生活常识类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他都说不上其中的原理,好在一些内容可以避重就轻,或者是他可以先列出来一些知识点放在那里,等什么时候想出来什么再往里添加补充。

    殷清风除了每天写写日记,最主要的就是一本本的儒家典籍。

    以《尚书》为例。

    《尚书》比《论语》更混乱:传说《尚书》原有一百篇,是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的。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二十八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有人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了十六篇。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有人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古文《尚书》二十五篇。

    可这古文二十五篇,经宋代以来的考异争论总体认为是东晋人的伪作。

    世间繁争,都没有影响到殷清风的埋头苦干。可是徐承德的到来,打破了殷清风的清净。

    “郎君,昨日承德的兄长传信与承德,言四月二十四日为其秦晋之期,要承德将书信与请柬交于郎君。”

    虽然这徐承德只是在国公府打工,但也可以称呼殷清风为‘贤弟’的,毕竟二人私交在前的。现在他一副下人的口气,让殷清风奇怪他的变化,但是他也没有深究其原因。

    徐孝德的信里面说,他早年出仕不久,家里就替他定了亲。由于他意外困滞在北方,现在既然后来了,就赶紧完婚。他说之前与殷清风相交甚欢,希望殷清风能出席他的婚礼。

    等徐承德走后,殷清风犯了愁了。这古人送礼的讲究太多了,送得不得体,那笑话就大了。

    本来殷清风想用自己的瘦金体划拉首诗句就得了,可是等写完后,发现自己还是没有私章,他这才想起来自己千辛万苦弄回来的宝贝还在厢房里落灰呢。

    殷清风喊来他的妹子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宝贝。

    “哇这石头怎么会如此艳丽”“就是啊,如果是西域传来的宝石,不可能这么大啊”“不过,这个好像就是一块石头吧”“有郎君在这里,我们就不要再猜疑了。”“就是,郎君快说说这些是什么”

    等妹子们着急了,他才不急不躁的说道:“这些你们看到的,叫做凤血石,是用来帮助睡眠、滋养肌肤、刻制印章,外形比较大的那些雕刻后,可以摆放在房间里辟邪去秽的。”

    鸡血石本叫凤血石,这是后人在开采矿时发现它的色彩与刚宰杀的鸡血滴在玉石上相似,才习惯称作“鸡血石”的。

    印章是从官印演变到私人印章的,这古代的女子是没权利使用的。可殷清风会在乎这个吗所以,他大手一挥,让她们自己去想准备给她们自己刻什么样的印章内容,等到时候一起刻出来。

    明白印章代表的权威的含义的韦妮子等人,自然感动得不行不行的了,殷清风对她们的尊重和溺爱,超乎了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想象。

    殷清风和她们开始挑挑拣拣起来。最后挑出九块不大不小的送给李世民,然后再挑了两块



第二百 八 十章:作茧自缚
    借着李承乾这次被考核的机会,殷清风让他把《弟子规》和《三字经》带给那些老儒。

    李承乾考核的形式,无非就是先背诵所学的内容,然后解释这些内容的含义,以确定他掌握和理解的程度。所以,那些老儒们就必然要探寻《弟子规》和《三字经》的来源。

    与其等他们追问,不如主动一些。

    思想是一切行为的根源。

    提高农业产量、加强工商业者的地位等等,只是殷清风改动唐人思想的一部分,他最想做的是改变唐人的思想体系。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都是思想体系的表现形式。

    唐朝初期的思想体系里不止有儒家,还有佛教和玄学。三者混杂在一起指导着这个时代人们的行为。

    经过历史的选择,后两者迟早要成为华夏思想体系里的非主流,而孔孟的仁、礼和中庸将成为独占鳌头。

    两汉以来,儒家经典有着繁多的注释---历代的饱学之士都想发出自己的声音。

    后世人针对

    汉儒所重在通经达用,神化孔子,来争取政治领导地位。

    汉初黄老道学盛行的学术氛围,汉儒之“道”并非纯粹的儒家之道,而是吸纳了黄老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本体之道的观念。汉儒认为,“道”作为形而上的宇宙本体范畴,地位是高于经的。

    “道”是宇宙的最高法则,而经只是“道”体现。因此,在汉儒看来,权变可“反经”,但应“合道”。

    宋儒重理学,“理学”又称“道学”,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孔子所建立的儒家学派,到宋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周敦颐等人的苦心经营,至朱熹集大成,形成了一个哲理化的新儒学。这种新儒学主要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的思辨哲理,揉合三教而归一。

    后来元朝人在编辑《宋史》过程中,从维护封建正统立场出发,于“儒林传”之外把濂、洛、关、闽,即周敦颐、二程、张载和朱熹四派哲人另行列入《道学传》。

    于是“道学”之名便成为一个学派的名称,而周、张、程、朱等二十四人便戴上了道学家的桂冠。

    宋儒反对汉儒借权自饰而离经叛道、犯上作乱的异端倾向,坚决维护经的绝对性、至上性和神圣性。因此,宋儒明确提出与汉儒“反经合道”说相对峙的“权便是经”说。

    程颐说:“今人说权不是经,便是经也。”,“权只是经也。自汉以下,无人识权字。”

    朱熹说:“汉儒谓“权者,反经合道’,却是权与经全然相反,伊川非之,是矣。”

    “权便是经”说旨在通过对经权一致性的论证,说明权不能离经、反经,而必须以权行经,维护经的绝对地位。

    明儒力图消解汉儒和宋儒经权思想的冲突,既吸收其长,又规避其短,融会贯通,运用中国传统的体、用思维方式,构建起“经是已定之权,权是未定之经”或“经乃有定之权,权乃无定之经”的辩证经权观。

    高拱说:“故有言衡而不言权者焉,如曰“律度量衡’是也,然而权在其中也。有言权而不言衡者焉,如曰“权然后知轻重’是也,然而衡在其中也。何者?二物而一事者也。

    朴学是由清初在徽州地区出现的新安理学转变过渡形成的以求证、求实、求真为特色的创新学派,成为清代学术的突出代表。

    后世人根据各个朝代的儒学特点,将这些思想内容总结为汉儒、宋儒、明儒和清儒...偏偏没有唐儒。

    是唐朝,包括隋朝的儒者,没有形成特色的理论体系还是他们的体系不够完整而不能称之为唐儒

    唐代的儒学,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是新儒学,一是经学。

    唐代新儒学的性格特征,强调政治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提出批评;唐代的经学是学术之儒。其主要特征不是参与实践政治,而是埋头学术、不是创造思想,而是近于为知识而知识。

    隋末文中子王通河汾之学,是唐代新儒学的开山。代表人物,有唐初的魏征和中唐的韩愈。

    王通的门人有薛收、温彦博、杜淹等以及与他有过思想交流的房玄龄、魏征、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人,均参与了唐初的开国创业及贞观之治的盛举。

    唐代的经学,以孔颖达等人所著《五经正义》为代表作,是汉魏晋南北朝经学传统的集大成。

    汉后儒学长期衰微,儒家思想若存若亡。在唐朝立国的前一百年里,唐室君主带头佞佛,佛教势力过度扩张。儒家学者要借着科举制度来确立儒家思想在儒释道三者里的老大哥的位置。

    这个过程很辛苦。

    等“他们”刚刚有了一些成果时,安史之乱打断了这个努力的行程。整理儒学体系的努力,由于割据势力的存在而变成了少数人的行为。

    而另一方面,唐朝的知识分子更注重的是诗歌而不是儒家经义。一个人的名声如何、甚至能否出仕,侧重的是诗歌而不是经义。

    以上这些,就造成了唐朝的儒学并不像汉儒和宋儒那样,有着完整的传承。

    没有完成的传承,就意味着形成不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在想参与进来的殷清风看来,这是好事。大大的好事!

    不过,以他现在的年纪,他还不够资格。或者说,太过于惊世骇俗。

    最稳妥的做法是,坐等三十年后再将他的理论拿出来。但是,他一直抱有一种“异乡人”的心态,他不能保证李世民会不会杀他、什么时候杀他。所以,他打的主意就是赶早不赶晚。哪怕他死了,也要留下他的痕迹。

    现在拿出《弟子规》和《三字经》,明面上是应付李承乾的考核,暗中的意图是想引起颜氏家族的重视。他想尽早的将他的想法“变现”,最最好的办法是由颜氏家族出面。

    颜氏家族有着千年的名望,在唐朝的官僚体系里又属于清流。他们出头来提出某些理论,遇到的阻力将远远小于他。

    李承乾的考核,李世民这个父亲和太子,自然是要参加的了。不过,他是知道殷清风那基本教科书的。所以,等他笑容满面的进了书房后,说的并不是考核的事儿。

    “你唆使那些人奏请的那个军事学堂,圣人已经批准了,现在已经在寻址建造。只是我想听听你是否还有建议,这毕竟是你首倡的。”
1...110111112113114...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