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殷清风只能感叹这事儿没放到宋朝和明朝。以这两个朝代的德行来看,想建一个武官自己的体系,最好的结果就是流放三千里。

    “小侄回去后又想了一下。这学堂可以称为:帝国皇家军事学院。由叔叔来担任第一任院长,以后的院长只能由帝王来担任。等确定了太子之后,太子担任副院长。这样以来,大唐的军队就完全掌握在帝王手里,武将的叛乱的机会将大大降低。”

    “好,又是一个良谏,不错!”李世民赞许道。

    “虽然仙人没有传授小侄领兵作战之法,但训练之法还是传授给了小侄。现在就写给叔叔。”

    李世民心中一喜,仙人传授之法必定非同凡响。

    所谓的练兵之法,实际上山庄那边的学生已经在做了。具体的就是参考殷清风在大学军训的那套,只不过更严格了一些罢了。

    李世民看完之后,不确定的问道:“这个方法虽然新奇、简单,可是真的有用”

    殷清风说道:“小侄不知军伍,是否有成效还要叔叔来定夺。”

    李世民点点头“既然是仙人传授的,必定是有效的。”

    &




第二百八十一章:市政工程
    殷清风只惊讶了一会儿,就默认了李世民给他指派的任务。

    回到西院的书房后,他立刻找出笔尺画了起来。在回来的路上他已经想好了,既然要玩儿就玩儿一把大的。

    他想玩儿的,就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里,一个历代都高度重视的问题:城市供水问题。

    早在春秋战国年间的《管子》里,对于城市供水,就有严格的理论: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市,必须要建立在一个水渠纵横的水网地带,方便供水和排水。

    长安城本身就号称“八水绕长安”,所以,长安城的水源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了。

    隋朝修建长安城的前身“大兴城”时,就依托周边八条水脉,开凿了“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三条运河。待到唐朝建国后,又开凿了黄渠和漕渠。

    整个长安城里,就有五条水渠贯通。然后每一条主干水渠,又分成了若干条支流。

    这样整个长安城,就成了一个空前水网纵横的城市。从皇城园林到各个市坊,都能看到水流踹急的水渠。这强大供水条件,为之前中国各类城市未见。

    除了水渠外,长安城的井水也非常发达,各个里坊里都有水井。长安市民的日常饮水,主要还是以井水为主。而且在当时的长安城里,主要的宫殿周围,也都水井遍布,除了提供饮水外,也有消防应急作用。

    除了水渠和井水外,长安城还有另一个供水模式:湖泊。四通八达的长安水渠,也令许多水流汇聚起来,形成大的湖泊,比如东西市的放生池、兴庆宫的龙池、芙蓉园的曲江池和大明宫的太液池等等。

    水网纵横的水渠,家家水井的布局,外加景色宜人的湖泊,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唐都城长安,就这样成功解决供水问题,拔地而起为古代东方世界最为繁华的大都会。

    如果有人去过苏州,又见识过长安,一定会把两者进行比较。

    不同于长安的人工斧凿,江南水网的中心和全国河流最密集的地区的苏州,完全是利用大自然赋予它的有利条件建起来的一座城市。

    苏州城内不但河道纵横,而且有众多的湖泊: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

    所以,苏州不存在供水问题,也不存在排水的问题。

    但长安就不同了。

    长安城的供水系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建城典范,但是,它和现代中国的城市一样,都不注重排水。

    现代的新闻里,时常会听到某某城市在急降雨之后出现内涝的现象。这个问题的根源,除了要把一定的责任推到古人的身上外,也有现代官员短视的原因。

    《大唐双龙传》里,描写过寇仲和徐子陵在洛阳城里钻过下水道,或者是杨玄感的密道的经历,但,那是作者在瞎胡扯。中国的城建史上,从未重视过排水的问题。

    包括长安、苏州在内,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实际上是和供水系统混在一起的,生活废水与生活用水都在同一条水渠、河流里流淌。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古人不注重排水,除了意识上的认知不足外,恐怕也与他们观念有关。古人认为,地表之上是人间,而地表之下是另一个世界。既然是另一个世家,那么,作为阳间人,就不要轻易去破坏---除了埋葬亲人的需求外。

    人类历史上,真正重视排水问题的,是近代的欧洲人。

    十九世纪,随着工业化发展,德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卫生系统不堪重负。霍乱、伤寒等疾病在德国城市中频繁爆发。建立完善的城市供排水系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一八四二年,在英国工程师的规划下,汉堡率先建起了最初的城市排水系统和第一个污水处理厂。

    虽然当时设备简陋,并没有彻底解决水污染问题,但这样的设计理念仍然具有里程碑意义,很快就被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城市所学习。

    一八六七年,法兰克福建成了第一个系统性的现代化下水道系统。该系统将污水进行分类疏导,最后排入河流,并与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整合,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可以说,德国开启了城市排水系统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殷清风在东宫时向李世民谏议以芙蓉池为起点向城内供水,但是等他接了任务后,他又改主意了。

    不算驻军,长安城现在的人口只有三十多万。而且,这三十多万人里,还有一大半是那些官员的家眷,以及他们的仆役。真正可调动的剩余劳动力并不多。

    同样,长安城周围的自由民也不多。那些城外的居民,更多的还是各个勋贵家里的佃奴。

    如果城内城外同时动工的话,在解除了“调”之后,以官方的力量是很难招募到足够的人手---除非那些勋贵愿意将佃奴派出来。

    但是殷清风不同。他除了掌握着梧桐新村的佃奴,那十六家武勋的佃奴他也可以支配。

    考虑到九月之前属于多雨季节,他打算在入秋后开始着手进行排水系统的建设,然后利用五到六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城市里的排水系统不是只挖几条下水道那么简单,它是指排水的收集、输送、水质的处理和排放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各级排水沟、地下储水库、排水闸、抽排泵站和排水容泄区等等组合在一起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的工作程序是:排水区的多余水量汇入各级排水沟或经地下



第二百八十二章:北上同官
    当殷清风派人邀请徐孝德来长安的时候,长安城内崇仁坊东南角那个占据了整个坊区四分之一的豪宅内的书房里,两个人也放下了酒杯。

    “辅机如何看待那庶子”客位上那个年长的、相貌英俊身材魁梧人问道。

    主人是一个圆脸细目长髯的人,“莫不是国公有何想法”

    客人意味深长的说道:“那是辅机胞妹养女的夫婿,某有何想法无非是给儿孙留些钱财罢了。”

    主人问道:“哲威贤侄明年及冠”

    客人也随着转换了话题:“是啊他们阿娘已经过世了,某虽圣眷不衰,可圣人子嗣那么多,小犬在某故去之后,是否仍蒙圣恩就难说了,不如谋些钱财给他们留下。”

    主人在心中鄙视了一下这个开青楼的国公,但他还是忍不住的提醒了一句:“太子对他可是很看重的。”

    客人瞥了主人一眼,“之前他一直深居在城南,即使年前回了城再没出去,可也很少迈出府门。前日他同宿国公长子去了...咳...去了平康坊。”

    “哦无忌可是听说他一向洁身律己。”主人好奇得很。

    “少年郎嘛,再严修己身又如何”客人不以为意。

    主人只是点了点没说话。

    客人继续说道:“可惜下人传来消息有些迟了,否则召他来问问话。”

    主人露出感兴趣的样子,“国公有何计较”

    客人笑了笑,“下个月月初是辅机的三十寿诞”

    主人谦虚的说道:“不敢,痴度年华而已。”

    客人的身体向前倾了倾,“不如辅机也将那小儿唤来”

    主人在言语上始终兜兜转转,现在终于是听出客人的来意,他心里算计了一下,“注定要成为姻亲,早晚要往来的。就按国公的意思,过几日就派人给他送份张帖子。”

    客人暗骂了一句,“那就不打扰辅机了。”

    客人送走之后,主人又回到了书房。

    “程匹夫的长子与他阿姐定了婚事......小匹夫带着他去寻欢...程匹夫跟在世民身边那么久...那小儿屡有奇思...很是得世民的看重....

    永业集团的事情他一直没出面,否则...压是压不住的,只能交好可惜冲儿比他还小上几岁,天资也差他甚多。哎”

    好久没见杜天意和...武静淑了,月眉她们都想念得很。

    还没等车队出发,门将走进来说门外有人送请柬来了。

    如果请柬是送给殷元的,门将绝不会来找他的,所以,殷清风暗皱了眉头问道:“哪个府邸的”

    门将恭声道:“那人说是上党县公府邸的。”

    殷清风一愣:“上党县公....是长孙无忌发请柬”

    不过,现在不是考虑问题的时候,殷清风让众人稍待,他要亲自去接收请帖。

    府门内一个四十多岁仆人打扮的人恭敬的站在那里,他看到殷清风走了出来,向前走了两步然后深深的做了一个长揖:“奴婢长孙蒙拜见殷侯。”

    由这长孙蒙的举动可以看出家奴与外奴的区别了。按照规矩来说,郧国公府、杜伏威府、梧桐山庄的奴籍在殷清风面前是必须要下跪的,而这长孙蒙则不必,除非他的主人的地位低于殷清风。不像满清的时候,逢人就下跪。

    殷清风拱拱手,“见过长孙管家。”

    长孙蒙双手递上,“奴婢奉家主之命,邀请殷侯在七日后参加家主三十岁生辰。”

    殷清风接过来打开先看左边的落款:长孙无忌。然后再看内容:他要过生日,邀请殷清风去参加。时间是七天后的晚上。

    “请长孙管家回禀县公,本侯到时一定前往恭祝县公的。”

    “奴婢告退了。”

    殷清风一边嘀咕着一边往回走,“小爷和他虽然挂上点儿亲戚关系,但以他的地位,过个生日为什么会叫上我不过有李世民到场,想来他不会挑事儿吧...”

    殷清风憋着疑问回到内院时,美妞儿们都聚在一起讨论什么,见他回来了,都围了上来。

    殷清风将请柬递给月眉,“先帮我收着。太子妃的兄长要过寿辰,让我去喝酒。”

    长孙无忌的请帖打破了殷清风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交代月眉回去和马周打个招呼之后,殷清风带着王雄涎等十二人就奔着同官而去。

    渭河此时被称为渭水,河上有四座桥,分别是秦朝的三座和汉朝的一座,都在汉长安城的城北临河处。

    过了渭河之后,便能看见一个个形似金字塔的封土丘,这些都是汉代的帝王陵,只可惜的是基本都被盗过了。

    以前后修建了五十三年的汉武帝的茂陵为例,赤眉军攻占汉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发掘诸陵,取其宝物”。茂陵中的宝物,搬了几十天,“陵中物仍不能减半”。后来起义军没有钱用时,再一次盗挖了茂陵。而在东汉末年,董卓也盗挖过茂陵,唐末黄巢起义时没有钱用,也光顾过茂陵。

    古人讲究“事死者如事生”、讲究的是人死后在阴间继续享受,可是真如此吗不管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是子、女,是夫、妻,是父、母,还是好好的尽一下他们应该尽的义务吧。

    生产陶瓷需要的条件:一是优质的陶土或瓷土,二是高能的燃料,三是丰富的水源,四是专业的技术,五是便利的交通。这些对于耀州窑来说统统具备。

    殷清风选择收购耀州窑,就是因为它距离长安是最近的窑口,便于他把一些对瓷器的理解以最快的速度在这里得到验证。

    耀州窑可以烧制黑、白、褐以及唐三彩等多种瓷器,但耀州窑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则是其烧制的刻花和印花青瓷。其青瓷色泽青幽,淡雅如玉,花纹自由流畅,跃然瓷上。

    北宋初期,耀州窑开始尝试较为简单的刻花技艺,这项技术到北宋中期时日臻成熟:花纹流畅精致,并开始用刻划结合的方法描绘主题纹饰,刻花为主,划花相辅,整个图案层次分明,深浅交错,给人以浮雕般的艺术观感。

    耀州瓷的刻花技艺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

    这次殷清风亲临耀州窑,就要想看看老韩头是否已经掌握了他给的那些资料。他这次的设想是利用刻花的技艺,在瓷器的上做出福禄寿的图案,这是非常贴合祝寿的喜庆贺礼。

    “福星”又称“福神”,在道教中称“紫微大帝”,他掌管人间福气的分配,在民间相当受尊崇。

    &nbs



第二百八十三章:门前风波
    大业十一年八月,杨广出塞北巡,于雁门为突厥始毕可汗所围,杨广慨叹道:“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杨广口中的长孙晟当时已经死了六年了。

    如果有人提到卫青、霍去病和李广等人,多数的后世人是一定一定知道他们的鼎鼎大名的。可长孙晟是谁

    卫青等人能被史书记载,除了他们的功绩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西汉成为大一统的国家已经百年了,文景之治留下的丰厚遗产足够让一头站在风口上猪飞上天的。

    而长孙晟呢隋朝若是没了长孙晟会怎样

    后世人津津乐道诸葛亮天下三分的鬼谋奇略,但他们大多不知道长孙晟只凭他的智慧就把突厥玩弄于掌股之中。

    或许用“玩弄于掌股之中”来形容有些不太恰当,但杨隋边境的安稳,百分之九十的功劳要归功于长孙晟应该不夸张。

    由于长孙晟的功绩、由于他有一双好儿女,殷清风对长孙这个家族很有兴趣。而且,通过了解这个家族,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史实。

    长孙氏乃北魏王朝皇室鲜卑拓跋氏之改姓,地地道道的的非汉族血统。也正是血脉源于拓跋氏之故,长孙家族从建立后就一直长盛不衰。
1...111112113114115...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