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他们原先的那些的佃奴的脸上,只有麻木,只有忍辱,但眼前这些只略微扫过一眼,拱手示意后
第四百一十一章:毕业典礼
上次去韦曲,韦纲使用的只是一根普通的手杖,这次他拄着鸠首杖来,在殷清风看来,韦纲就是为了显摆、就是为了“震慑”他。正好,他对鸠首杖的实物也感到好奇。
既然从人家身上长了见识,就顺便抬一抬花花轿子,让韦纲也美一下。
而那首田松岩的“手杖”诗,是拜托他魂越的福利,以前看过的内容可以随时从记忆里检索出来。
或许别人见到了像高老太太的刚卯或韦纲的鸠首杖那样的传承之物,会感叹世家的底蕴深厚,但殷清风既不羡慕也气馁。
单以瓷窑来算,包括制作出秘色瓷的越窑都被他掌握了,他还用羡慕别人吗除非他们能家藏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否则,无论是玉器、漆器还是像长信宫灯那样的生活器,对他都没有吸引力。
他敷衍几句韦氏族人对“手杖”诗的赞美,“现在时间还早,就由清风这个主人翁带诸位客人到处走走看看吧。”
韦纲等人不知殷清风打的是什么主意,他们这次来就是想把茶叶和书籍的事情确定下来。但殷清风开口了,他们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跟随殷清风向外走。
一路上,殷清风随口介绍梧桐新村、村民来源等,很快就来到了梧桐学堂外,“今日是梧桐学堂第一批学生毕业典礼,清风作为他们的主人和这座学堂的创始人,邀请诸位作为典礼的嘉宾和见证人。”
毕业典礼什么意思
韦纲和韦津诸人在脑海里画了一个问号。
“毕”为二十宿之一,也是古代丧祭时用以举肉的木叉,还可解释为古代祭服和朝服的蔽膝。
“业”是学业的意思吗
南朝宋的范晔在注释后汉书列女传时,就将“复不终业”的“业”解释为学业的。
这样的话,“毕”可以做“完成、完结”解,“毕业”就可以解释为结束学业。
至于“典礼”嘛,是制度礼仪的意思。
像后汉书延笃传:“朝则诵羲文之易,虞夏之书,历公旦之典礼,览仲尼之春秋。”的“典礼”,就是指周公旦制定的礼仪制度。
那么,“毕业典礼”就可以解读为结束学业时的仪式
这淮阳侯总是有惊人之词啊
等穿过学堂的大门,这些韦氏族人惊呆了。
韦津惊讶的问道:“敢问淮阳侯,这里有多少学生”
殷清风道:“最近清风也没太关注,大概有三万人吧。哦,这三万学生里有大约一半是三岁到七岁的孩子。”
“三万!”
沉稳如韦纲、韦津、韦挺等人齐声惊呼。
太可怕了!三万人啊!
不说培养这些人,一年要耗费多少钱财,单说这三万人里,哪怕有一千甚至是五百人三百人能通过科举考试
现在大唐才多少官员
这、这以后大唐的官场上岂不是要充斥着他的心腹之人
韦氏族人的脚步凌乱了,身体也不稳了。
他有谋夺天下之心
他们呼吸急促了。
若真是如此,韦氏
心中发笑,殷清风不紧不慢的解释道:“这里只传授最基础的启蒙书籍,这里的夫子们是原先掖庭宫的宫女和罪妇,她们还教导不了科举要考的五经。”
“呼”韦氏族人感觉心脏又能跳动了。还好还好,不是参加科举的,也不是谋夺天下。
掖庭宫的宫女和罪妇那岂不是耽误了韦氏的后人
可当他们路过横平竖直的学生队伍时,脸色又变了。
他们大多数人见过大隋和唐朝的步战士卒是什么样子的,身边的这些学生,除了没有佩带武器盔甲和身上没有杀气外,最少在军纪上可以称得上是一等一的悍卒了。
这是何等的练兵之法让这些农家子犹如百战雄师一般还有农家女天呐连小娘也是这般!
他还敢狡辩不是要谋夺天下
这些学生再教导一年半载,再配上兵器铠甲,攻入长安,易如反掌啊!
韦氏族人极力掩饰却掩饰不住的苍白脸色,被殷清风看在眼里。可他没做任何解释。怎么解释连现代的幼儿园都是这样教导孩子的,古人却看做是天方夜谭一般。
这是时代的差距,是认知的差距,与他的能力无关。
不过,看这些韦氏族人的样子,让他想起一个小典故来。
世说新语: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於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一个学生方阵就把他们吓得“汗出如浆”“汗不敢出”,可见这时代的差距有多大。
不动声色的,殷清风将他们带到升旗台前,伸手引向东边的台阶式长条凳,“请诸位在此落座。”
本就内心颤栗的韦氏族人坐下后,心中更是震撼了。
四周是黑压压的人头,偏偏一丝杂音也没有。若不是从任何方向看去,他们都能看到笔直的一列学生队伍,仿佛这些学生就不存在这天地间一般。
这可是三万人呐要经过什么样的训练才能做到如此一般
等月眉她们在升旗台的另一边坐下后,殷清风接过喇叭登上升旗台。
此时的他,心情也是激动的。
建一座容纳三万学生的小学和幼儿园,还不足以让他激动。他激动的是,这些学生就像蒲公英种子一般,将洒落到大唐各个州县,培养出更多的蒲公英来。
巡视了一圈,他举起喇叭,“今日,为了庆贺你们当中的某些学生从这里结束学业,本侯特意邀请来名震天下的京兆韦氏的诸位长辈,做你们的毕业典礼嘉宾。
现在,用你们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啪”“啪”“啪”“啪”
整齐的九声响,如雷一般震撼着韦氏族人的心。他们对这些学生的纲纪和殷清风的教导手段更加侧目了。
“是为了什么”
韦氏族人心中一静,这个问题既简单又深奥。
“或许大多数人会回答,为了个人前程、为了家族前程。
本侯想说的是,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牖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君子受言以达聪明也亦然。
或为一隅之偏听,或为一室之迩听,或为一堂之公听。
所受愈小则所照愈狭,所受弥旷则所照弥博。
这几句话可以理解为:读的书越多,眼界就越
第四百一十二章:患得患失
韦氏族人的心怦怦乱跳。
不是被学生们响亮的声音吓的,而是出自对李世民的恐惧。
他们出生在北周,经历了北周和隋朝,以及现在的李唐。对这三朝的官制等深有体会。
宇文泰为了向世人显示宇文氏的政权并非僭伪,他采纳了苏绰、卢辩等人的谏言,依据《周礼》制定了新官制。
这套新官制抛弃了魏晋以来的官职名号,仿《周礼》设立六官:宇文泰为太师、大冢宰,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余官称号也都仿照《周礼》。
但他并不是将秦汉官制一概废除,而是参照使用,尤其是地方官职仍行秦汉旧法而不变。
在官制革新之前,宇文泰又作九命之典,以叙内外官爵,即将官吏的等级分为十八命,正九命和九命。命数多者官高,如柱国大将军为正九命,骠骑、车骑大将军为九命。
命实际上就是品,不过,品以正一品为最高官,命以正九命为最高官。
同时,宇文泰在革新官制之际,将地方官吏任免之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隋文帝在谋夺宇文氏的江山后,立即废除了北周的天、地、春、秋、冬、夏六官制,创建了三省六部制。
在州县,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官署。开皇三年,文帝听从河南道行台兵尚书杨尚希的谏言,废除郡级官署,改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同样是开国之主,隋文帝即位后创三省六部制、三年后又确立郡县制,而李渊为帝多年,各政制全无革新,几乎全部因袭前隋制度。这,就是各世家轻视陇西李氏的根本原因。
李唐的官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地方依然是郡县制、土地政令依然沿袭均田令、官吏选任制度依然是前隋的科举制、就连律法也是在《开皇律》的基础上增加了“五十三条新格”而已。
租庸调中的“庸”于前隋开皇二年试行;“租”和“调”虽然不是始于前隋,但前隋承袭北周,李唐又承袭了前隋。
连一国之根本---税赋,都沿袭前制,李氏可有帝王之相
各世家经历了多朝多代,从各项制度上就能体察出这些政权的国祚是否长久。
李唐内有无能开国之主、子嗣夺嫡储位未明,外有大小家族把持地方、民心不稳,各世家岂会相信李唐的国祚能长久
虽然李渊在武德四年废除隋五铢而铸开元通宝,但这改变不了世家对陇西李氏粗鄙的认知,因为这是每个皇者应该做的举措,根本不值得颂扬。
而后来推出的钱币令,虽然较开元通宝更有效的解决钱荒的困局,却收回了世家铸钱的权利。世家依然痛恨李氏。
至于新式农耕,只不过是深化了均田令而已,无非是额外重视五谷产量罢了。
后来,虽然李世民意外夺嫡成功,但在世家眼里,这只是李唐混乱的开始。当年的杨广不也如此吗
太子杨勇好学,善于写诗赋,性格宽仁和后,率意任情,与李建成何其相似
杨广陷害兄长成为太子后,依然韬光守拙。一面曲意讨取文帝欢心和信任,一面争取群臣支持和民心民意。可即位后还不是一样立即兴建洛阳城和开凿大运河
同时,他登基之初,就宣扬“乾道变化,阴阳所以消息,沿创不同,生灵所以顺叙。若使天意不变,施化何以成四时,人事不易,为政何以釐万姓!”
后来他又推出科举制,虽然天下世家痛恨无比,但面对大一统的皇权,他们只能忍受。
好在,杨广的昏庸很快就显现了。
大业七年,他以“高句丽本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尊臣礼。”为由,下诏举全国之力,征兵派役,备战高句丽。
三征高句丽后,杨广仓皇出逃,杨氏江山不复存在。
再观李世民呢
先是暗中压迫韦氏献上土地、废除奴婢,现今又暗中培养贱籍之子以教化四方寒门子,接下来呢他会如何
李唐先夺世家铸钱之权,再断世家笼络仕子之路。世家可以暗中资助各地反王推翻杨隋,就能等待机会推翻李唐。
李世民,在自掘坟墓!不出数年,必成坟中枯骨!
韦纲与韦津几人暗中交换眼神,这殷清风小儿必须远离!
这小儿现有李世民看护,暂且奈何不得,且随他心意。待李唐有所异动,就是韦氏复仇之日!
韦纲、韦津等人年老成精,韦挺等人又宦游官海多年,很快就在无形中达成一致。
但具体细节,还要等离开这里再详细商议。
而这时,殷清风在台上继续说道:“你们还有半年的时间,为你们以后的夫子生涯做准备。这半年,你们就在这学堂里做助教,完成从学生到夫子的转变。”
如何分散这些学生,还是一个细致和繁琐的工作。
不是单纯将这些毕业的学生和他们的家人分派到各地就可以了。要考虑男女学生之间未来结合的问题,还要考虑他们的弟弟妹妹的年龄适合走多远的路。
除了这些,如果他们的弟弟妹妹是可造之材,他们就不能分出去。等这里未来升级出初中部后,他们要顶替某些岗位,教导小学部的学生。
好在他还有半年的时间来比对参考各种档案信息,再做最后的安排。
“半年后,你们就要离开这里了。不要悲伤。
别的佃奴之子,致死也不识一个字;别的佃奴之子,这一生也住不进两层高的房屋;别的佃奴之子,永远不可能过上一日三餐中两餐有荤食的日子;别的佃奴之子,更不能成为教导学生的夫子。
你们还比这世间绝大多数的寒门子都幸运。
那些寒门子,九成没有读书的机会;那些寒门子,要终日劳作到死;那些寒门子,要为一日两餐发愁;那些寒门子,以后见了你们要尊称一声夫子...”
说到这里,殷清风也有些小激动。
“本侯在你们结束学业之际,送你们八个字:明德砺志,求知笃行。
明白做人的道德和德行,用来磨砺自己的志气,用坚定的脚步在求知的路上走得更远。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做人要脚踏实地,明道理,懂德行,唯有坚定自己的志向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要做到:不为物喜,亦不为己悲!”
刚才还怀有别样心思的韦氏族人沉默了。
“别的佃奴之子”和“那些寒门子”的对比倒也罢了,无非是李世民在收买人心。
“明德砺志,求知笃行。”可由《礼记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来。可“不为物喜,亦不为己悲。”,却需要豁达的胸襟、处事的深远才能说出这样深奥的话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