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创始人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小古董儿
“恩。”小羽在王小十的怀里,再也不愿意离开。
车外,王弼与刘伯温都是高手,听力自然不差,王小十两口子的悄悄话也尽数被听在了耳朵里。他们就算是不想听也不行,除非他们能够封闭自己的感观。
“这王将军真的就如废人一般了”
“福兮祸兮,谁又说的清楚呢”刘伯温说不清楚,又或者他的心里清楚吧。
…………
“老四!四哥……”兄弟几个守着尸身,悲从中来,偌大的汉子嚎啕大哭,当得是令人观之悲切。
老大带着兄弟三人,拼死抢回了老四的尸首,而今已是人人带伤。幸而张名鉴等人都是朝廷要犯,不敢耽搁太久,又被厉若海那如火的一枪吓到,这才退去。
而随后,厉若海也没有继续纠缠,而是悄然退身。一下子,林中就只余他们兄弟几人。
“别哭了!”老大的悲伤在心,而非在脸上。“按照师傅定下的规矩,要将老四带回漠北去。我们兄弟都与老四一样,虽不生在漠北,却是长在漠北。老四去了,就让他一直陪在师傅身旁吧!”
老大脱下了鞋子,解开了裹脚布,打着一双赤脚在林子里。
“大哥,你这是……”
老大背起了自己兄弟的尸身。“回京之后,我就向陛下辞去职务,亲自送老四回漠北去。而后,无论天涯海角,我都会亲自去为老四报仇。大仇一日不报,我便一日赤脚而行!”
从这日起,蒙元朝廷中失去了一位武功高强的大内护卫,可漠北的武林之中,却多了一位赫赫扬名的高手,世人都称其为“蒙赤行”!
当然,那一切都是后话。而后,兄弟几人带着老四的尸首折返,路过那镇子之际刚巧碰到了从大都调派兵将而来的方国珍。
郡主自然不会好端端的等在这里,方国珍原本向郡主求亲的计划付诸了流水,心里的气恼、愤恨可想而知。而这愤恨的源头,却是直指在了王小十与刘伯温的头上。
“若没有这两人,事情也不会走到今天这步!”方国珍从不是一个怨天尤人的人,可而今却实在是压不住心底的火气。当日那蒙人的老三正在,却不助他,反而是眼睁睁的放纵了刘伯温等人。
如此,方国珍领兵回来,就要寻这几兄弟的晦气。可当他见到老四的尸首,看到老大的一双赤脚,与其他几兄弟目光中咄咄逼人的杀气时,他方国珍心底也是好一阵唏嘘。
转而,方国珍换过了一副笑脸。“几位大人,可见到郡主殿下”
“方大人,其中的缘由,你我都十分清楚。这趟回京之后,我们兄弟会自请处分,而后辞去护卫之职。至于方大人行事如何,我等兄弟不会多说一句。”
这话已经十分明白了。我们不去找你方国珍的麻烦,你也不要来麻烦我们兄弟,彼此之间还是互不来往的为好。
“大人请便!”方国珍带人仔细搜索,势要将郡主找到。
…………
阔别不下半年之久,王小十、刘伯温终于又回到了应天。城门依旧,人依旧,只是心变了。随着重伤之躯的痊愈,随着王小十的体力大不如前,他的心也随之变的柔软,更有了一种近乡情切之感。
尚有一箭地的距离,马车就要驶过城门。刘伯温松了一口气。“王将军,学生终于可以同大帅交差了。”幸好这一路上无事,否则刘伯温万死难辞其咎。依着朱元璋的性格,虽不至于当下就要了刘伯温的命,只怕今后也不会再似从前那般的对他了。
一行人进了城,李丰负责去将王弼安置下,而王小十三人则是直接去了大帅府,面前朱元璋。
还未等进帅府,门前已有人通报了过去。朱元璋正与李善长商议军务,当下就带着李善长迎了出来。
“小十!”朱元璋一把抱住了王小十,是那般的亲近、热切。这般的亲热之下,却是弄得王小十又一阵剧烈的咳嗽。“对不住,是大哥心急了。小十你重病初愈,快到屋子里来!”
“刘先生,小十病体的愈,你功不可没!”
李善长问候了王小十一声,又与刘伯温打过了招呼,正准备离去,却被朱元璋叫住。“善长啊,正好还有事,小十与刘先生来了,咱们一道商议一下。”
如此,一行人到了议事厅上。而小羽则是转到了内宅,去见马秀英。
厅上,朱元璋十分高兴,已吩咐人摆酒。“小十啊,你病体初愈,身子骨还弱,暂时就安心养伤,锦衣卫的事情有纪纲督促着,暂时没有大碍。”
纪纲断了一臂,可雄心更胜,每日里忙于锦衣卫的事物,替朱元璋调派各地军械,监督各地驻军动向,忙得个不亦乐乎。
“大帅,小十只怕不能再为大帅出力了!咳……”
&nbs
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婚之际(2)
言谈之间,甚至是透过朱元璋细微之处的表情,刘伯温都感觉出了一丝疏远之意。
按照朱元璋的话说,接下来还有军情大事需要商议,而且在刚刚进门之时,他也声称是要留下李善长与王小十等人商议大事。进门之后,更是吩咐人摆酒。可现在,虽然朱元璋对待王小十仍旧热情,却并未留他,而是将之给打发了。
如此,真的是因为王小十病体初愈,而不能够久坐吗怕不是那么简单。
刘伯温还在这里坐着。
“刘先生,而今婺州路汤和新胜,我命让在南边务必严整军务,不给元廷以可趁之机。”
刘伯温点头。“大帅如此安排甚为妥当。汤帅为人稳重,不单有统兵之能,更兼眼光长远。浙江一代,可算是学生的老家,各地官员多有能堪大任之士,只要汤帅能够将这些人留住,浙江必然能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刘先生果然敏查异常,我也曾与汤和说过,让他自行任命地方官员,不需事前向我禀报。”朱元璋在这件事情上表现的很大方。
他是真的大方吗当然不是。若真的如此,一个不留神汤和就脱离了他的掌控,成为了“一方诸侯”。史上,朱元璋治军甚严,从来都不会如此的大权旁落。
可而今不同了。因为王小十的到来,锦衣卫系统提前建立,朱元璋手下多了这么一个特务机构,因此对于各个驻军中的情形多有掌控,如此才敢大胆的放权。
不得不说,纪纲做起此事来还真是有一套,深得朱元璋的满意。
“大帅英明。”刘伯温只能如此做答。
“还有一事,我与善长商议了许久,却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是什么事,非但是难倒了朱元璋,竟然连李善长也是无法。
“大帅请讲。”
朱元璋道:“自宜兴之战后,徐达麾下将士修整许久,我意欲继续对隆平府用兵。而善长却觉得,此时不该贸然与张士诚再次交恶,而应该调徐达帅兵继续南下进攻临安府,一举消灭方国珍,将整个浙江一带统统紧握在手中。”
“如此,学生便与大帅产生了分歧,商议了许久也没有个结果。”李善长也道。
刘伯温问:“徐帅与汤帅是何意见”
“他们俩个啊!徐达嚷着要进兵隆平府,汤和嚷着要进兵临安府。总之是一句话,谁也不愿意闲着。”朱元璋道。
徐达、汤和独立领兵,一路势如破竹,未尝一败,心性自然要高许多。而如今正逢乱世,男儿自该建功立业,他们更加是想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功勋,日后也好福荫子孙。
刘伯温道:“如此,大帅又何须纠结。徐帅既要兵发隆平府,便准他行事。汤帅即要强攻方国珍部,就让他自行用兵,何必非要执念于哪一处”刘伯温所说的当算是一个折中的办法,即可免除朱元璋的疑虑,又随了徐达、汤和两人的心思。
可天下的事,哪里是这么简单就能够解决的
“伯温兄,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这一年多来,镇江、常州、宜兴,婺州路,连番用兵,将士抚恤,军械折损,粮食消耗,每日何止万金。粮草倒也罢了,损毁的铠甲军械,大型的攻城器械,督造修补起来费时费力,更需大批钱财。还有阵亡将士的抚恤,有功将帅们的升赏,这些零零总总算起来,应天府的财政已然是拙荆见肘了。”
从起义之初,朱元璋的路看似顺利,可实则却是一路“勒紧了裤腰带”前进。就算是后来到了决战陈友谅之时,朱元璋部战船稀缺。甚至于,在浙江一带强行征调了许多战船,如此的东拼西凑,才弥补了其中的不足。
而此时,或许是因为王小十的到来,令朱元璋大业的初期十分顺利,数场大战接连,令原本的时空轨迹无形中推进了不少。如此,朱元璋部的财力非但未曾有所增长,反倒是在连番战争之下损耗甚大。
“是啊!若说本帅手中分文皆无,只怕世人没一个相信。”朱元璋道。
“大帅爱民,不愿加重百姓赋税,实乃是天大的仁慈。”刘伯温道。
“好了!拍马屁的话就不要说了,赶快想个办法。”看样子,今天刘伯温的肚子里若是不掏些“干货”出来,朱元璋今天是不会放过这个老家伙的。
刘伯温装作思索了一阵,实则他心中早就有了数。“大帅与善长兄所想的都并非上策。若按照学生所想,大帅若是不动,这两处就都不要动。”
“两处都不动”
刘伯温道:“试想一下,若大帅单独对隆平府用兵,应天空虚,方国珍难道不会趁虚而入吗反之亦是如此。这一打,可就是南北皆战,并非是大帅所愿。”
“按照先生的意思是,两方都不打难道要命徐达、汤和原地修整”
刘伯温道:“也并非如此。我们虽不能打,可这想法却不能让张士诚与方国珍瞧出来。大帅当命徐帅、汤帅两人给予隆平府、临安府压力,让他们感到害怕。”
“而后呢”李善长都是一副虚心调教之态。
“大帅可还记得当时隆平府议和之事”
“你是说再次提出议和”
刘伯温道:“这次不是议和,而是逼迫他们。大帅正为钱粮发愁,刚好可以敲诈张士诚、方国珍一笔。”
 
第二百一十八章 大婚之际(3)
当时,方国璋化名方圆,偷去了沐英的金锁片,意图行刺朱元璋。经王小十与刘伯温的分析之后,两人猜出了这个谋,而后王小十骑快马星夜驰援,又与朱元璋定下了引蛇出洞的计策,非但是引出拉方国璋,而且还引出了勇武异常的张定边。
若非是张定边横空插了这一手,王小十也不会受如此重的伤势,到如今形似废人一般。
而在当时,刘伯温坐镇应天,连发数道将令。其中一条,为防有宵小之徒在城中滋事,所以刘伯温下令,敢有造谣生事,传扬朱元璋遇刺消息的,一律严惩不贷。
不得不说,刘伯温办事甚有远虑。非但是应天府中有人散播谣言,军中更是人心惶惶。而那胡大海之子,便是其中之一。
他也不知是真傻,还是假傻,在听说了这谣言之后,竟在军中大肆传扬,弄得人心惶惶。但因其是胡大海之子,虽在徐达帐下听命,但也不好贸然处置,不过是加以警告而已。
可后来,纪纲病体痊愈,开始提朱元璋履行自己的职责,便查出了胡大海之子所做的那些事,以及数件公然违抗将令之举,尽皆一一呈报到了朱元璋的帅案前。
当时的一切,只有朱元璋与纪纲两人清楚。纪纲说了什么,是否就常州之事而煽风点火,外人一概不知。旁人只知道,朱元璋当时异常震怒,几乎是未曾有丁点犹豫,便下令将胡大海之子押送回应天处斩,并将此消息通报各地驻军,以整军纪。
“当时,我也曾就此事询问过纪纲统领。他声称是大帅将令,不敢违抗。而且小十哥你求医在外,谁也不知在何处,所以也无从向你请示。如此,纪纲便将胡大海之子斩了。”
“是纪纲亲自监斩的他怎么能够斩杀军中将领”王小十没想到,整件事非但是锦衣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经还是纪纲亲自挥下了最后一刀。
方孝孺道“小十哥,当时大帅从婺州路回来,便赋予了纪纲统领如此权利。当然,即便查证清楚,也必须大帅亲自下令,否则纪纲统领是没有这样权利的。”
“怎么会这样”王小十无力的堆坐在椅子上。方孝孺还以为他是重病方愈,体力有所不支呢。“小十哥,左右纪纲统领已经将人杀了,况且还是大帅下的令,您也不必自责了。而且,纪纲统领一桩一件都已核实清楚,也不是单纯为报常州时的仇恨。”
在常州大战之后,纪纲带人深入常州,却遭到吕珍之子的围剿,而险些军覆没。他带人安然撤回,却遭到胡大海之子无故拦阻,如此才解下了这样的疙瘩。
方孝孺哪里知道,王小十此刻想的却不是这些。他只是感到一阵无力,一种天意不可违抗的感觉。他自打创建了锦衣卫开始,就知道历代锦衣卫指挥使都不会有好下场。当初若有办法,他若能够如常遇般的上马驰骋,一展武艺的话,也不会去担着未来被杀头的危险,而创立了锦衣卫。
可即便如此,他为了不延续原本的历史轨迹,一直命锦衣卫低调行事,怕的就是锦衣卫真正的成为了“鹰犬”,而为后带来杀之祸。
可人算不如天算,即便王小十一直隐晦,可历史的轨迹却非是一个寻常人所能够改变的。锦衣卫,已经越发具备了后世“朝廷鹰犬”的雏形。而今锦衣卫已经可以监督各地驻军,那么后呢
只怕当朱元璋定都立朝之时,它将是悬在每个人头上的一柄利剑。也包括王小十
若真如此,朱元璋登基之后,王小十必在被清除之列。可现在,王小十重伤之后,形如废人,正准备就此辞去职务,将来或许还真就能落得个安生。
再加上这几年王小十为朱元璋屡次出力,更是为救他而落得体伤损,朱元璋怎么说也该给自己一笔钱,供自己安家呀
如此说来,福兮祸兮,还真是难以预料。
“算了吧”王小十道“胡大海呢他有什么反应”
方孝孺道“这消息被传送各地驻军之中,汤帅那里自然也不例外。胡大海将军知道了消息之后,先是感伤了一阵,后来又亲自上书大帅,信上声称自己教子无方,辜负了大帅的知遇之恩,特地上书请罪。朱大帅念他能够自省,只罚军饷两月,便算了事了。”
“这胡大海真是识时务啊”王小十心道。前趟在青田,他与胡大海结识,就对这家伙很有好感。那是一个看似朴实,实则却满腹心思的汉子,能够做出如此正确的决定却也不奇怪。只是王小十不知道,这胡大海的结局如何。凭他那般的识时务,究竟有没有逃过朱元璋的那一刀
对于这段元末历史,王小十知之甚少。虽然有了王小十这个“天外来客”的到访,对历史轨迹发生了许多改变,却并不至于变的面目非。至少,胡大海之子如史上一样,死在了朱元璋的手里。
“那么花云呢”王小十又想到了花云。他始终都想着要救花云一命,让他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可现在,他自己对这局面尚且无力,又如何改变其他人呢
猛然间,王小十想到,想要救花云的命,就只有让朱元璋部早与徐寿辉开战,而且还要主动动手,在战局中挣得一丝先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