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乱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五味酒

    在父亲面前,韦倜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只垂首听训,从来不置一词意见。不过,韦见素再次一反常态,端起案上茶汤,啜了一口之口,说道:“说说,秦晋不死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是好事还是坏事韦倜早就习惯了从父亲迂回的语句中分析揣摩真实意图,秦晋“死”而复生这件事表面上看自然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好事,但父亲既然堂而皇之的当做一个问题问了出来,他知道,那就一定大有因由。

    韦倜在外面是人人紧着巴结的门下省要员,但在父亲面前却战战兢兢的像个孩子,就连脑筋思路比以往都不甚清晰顺畅。

    见到韦倜一直在低头沉吟,韦见素索性就自问自答起来。

    “秦晋在‘露布飞捷’中将所有的决策对冠以高仙芝之名,揣度一下,他所为何来啊”

    经过提醒之后,韦倜顿有茅塞顿开之感,整理了一下思路后缓缓答道:“父亲曾说过,秦晋此子既谋国也谋私人,后者所指当是高大夫这一关节了!”

    韦见素点点头,报之以鼓励的眼神,让他继续说下去。在得到父亲的鼓励后,韦倜的胆子也大了起来,心思顿时就一片澄明,思路变得无比清晰。

    “只可惜,秦晋的做法有些天真。如果以为让些功劳就能挽回高仙芝在天子心中的地位,岂非是看低了当今圣明天子”

    此前天子下敕书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韦见素父子二人都知晓,所以无须言明,只须一点便可心领神会。

    “这么做恰恰适得其反,只能使天子对高大夫更加忌惮和猜忌,如果不知其本意,反会让人误以为,这是在故做构陷之举。”

    一句句诛心之言,韦倜说的艰难无比,但父亲有所命,便不得不从。

    韦见素满意的颔首,看来自己这个长子在门下省几年的历练没有白费,能看透这些关节,将来就算自己不在了,自保也当绰绰有余。

    说实话,大唐的官,尤其是朝廷的高官和天子近臣是最难做的。远的不算,历数开元天宝年间得到善终的宰相重臣屈指可数,被贬官流放甚至获罪处死的大有人在。

    列位有功名相就不用提了,多是惨淡收场。就说与天子有主仆情义的辅国大将军王毛仲,不也是因为权力斗争获罪赐死

    反观他韦见素,既没有治世之功,也非天子亲近之人,身在宰相之位每日里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说不定哪一日便会祸起突然之间,若是就此能辞官返乡只怕便是最好的下场和结局了。

    韦见素这么想也并非全然是杞人忧天,他之所以能够身居宰相之位,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杨国忠需要他,然则目下杨国忠受能力所限,对平乱定国之事插不进手去,使得皇帝不得不依靠一度病废在家的哥舒翰,这其中的微妙之处,便很值得玩味了。

    默然半晌,韦见素才缓缓开口,“秦晋虽然出身地方小吏,却能够力排艰难,的的确确是个难得的人才,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可以拉上一把。”

    听到韦见素如此直白的叮嘱,韦倜惊讶的张大了嘴巴,一时间竟忘了回答。

    ……

    出了的书房,韦倜快速向西院而去,他的妹妹韦娢便住在那里,想必秦晋未死的消息一定会将她郁郁之气尽扫而空。

    “阿兄说甚究竟谁个未死”

    &nbs




第六十二章:阴差阳错也
    妹妹的话令韦倜身上汗毛倒竖,太子李亨在他的意识中几乎是一个已经被遗忘的角色,所谓太子的权威也早在当今天子有意无意的打压下荡然无存,几乎已经到了人人可欺之的地步。(看最新章节请到)但凡天子身边的臣子,欲想巩固圣恩,几乎无一例外都会选择这位太子拿捏一番,以表示自己对天子的忠心。

    韦倜顿有猛然警醒之感,是啊,不论当今天子如何防备厌恶太子,早晚有百年将至的一天,到那时这位曾任人拿捏的太子又岂会放过那些曾经以他为垫脚石的臣子们

    但父亲韦见素罕见直白的叮嘱还言犹在耳,让韦倜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课对秦晋做雪中送炭之举,难道是父亲老眼昏花了吗难道他不明白这么做会将韦家卷入皇位争夺的漩涡中去吗

    再看韦娢,不管她多么愤慨于哥舒翰的鬼蜮伎俩,终究是高兴欣喜的,至于阿兄内心中的忐忑则全然没注意到,只颇为兴奋的又道:

    “不管怎样,只要人没死就谢天谢地……”

    看到妹妹这副样子,韦倜暂且放下了心中的忐忑,总算舒了口气。“妹妹这份情义,那人可曾知晓半分用不用阿兄代为……”

    谁知韦娢却板着脸道:“谁要阿兄多事!”

    韦倜摇头苦笑,“好好,阿兄不多事就是,到时可别埋怨阿兄不不忙……”

    就在此时,外面忽然传来了高一声第一声的呼喊,隐隐间竟似还有马蹄疾驰的声音。韦娢所在的院子紧邻胜业坊外大街,登临院中小楼正可一览外面的坊市街景,是以大街上但凡有些大些的响动,在室内也都能听得清楚。

    “阿兄快听,外面好像在喊甚大捷”

    韦娢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歪着头,倾听外面大街上一阵又一阵传来的声音。见妹妹听得煞有其事,韦倜便起身来到窗边,将木棱窗子一把推开,霎时间一阵寒风灌了进来,室内正中铜炉内炭火陡然明亮了起来。

    果然,街上马蹄阵阵,报捷之声也不是韦娢的幻觉。

    隐约中,呼喊声带着浓重的关外河南府口音,声声传了进来。

    “陕州大捷……崔乾佑……”

    急促的马蹄声逐渐远去,韦倜打开了窗子却只听到了只言片语。但就是这只言片语里所包含的信息也足够他震惊的了。

    陕州又打了一次大捷,还提及崔乾佑,难道是那个秦晋打败了崔乾佑要知道,叛将崔乾佑以往虽然声名不显,但在洛阳一战中屡败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在朝中在天子那里都已经是挂了号的猛将。

    秦晋毕竟是个小小的县尉,且还是文官,难道他能击败崔乾佑吗

    韦娢听得也不真切,但已经有九成可以确定,外面呼喊的报捷之声既然提及了陕州,那就一定与秦晋有关系,竟忍不住呼吸急促起来,一双如水眸子里闪耀着兴奋的光芒。

    “阿兄如何还愣着快去打听打听飞捷究竟内容几何……”

    兴庆宫,大唐天子李隆基刚刚在内侍宦官的服侍下睡去,轻轻的鼻鼾声若有若无的空旷的殿内回荡着。

    由于战事国事繁冗,李隆基以古稀老人之身,连续数日接见大臣处置决断,已经严重的体力透支。所以,在送走了几位宰相之后竟在这便殿中的坐榻上倒头睡去。

    这时一个小黄门在变殿外脚步急促的走了过来,见到殿外候立的内侍宦官,便急急道:“有潼关外急报,圣人可还在殿内”

    “圣人刚刚睡了不到半个时辰……”

    候立在殿外的内侍宦官颇感为难的回答着,他不是高力士这种天子亲近之人,可不敢去扰了圣人的清梦,连日来雪片一样的败报送到长安,已经有几位倒霉蛋惹的圣人很不痛快,被赶去洗便溺之物了。万一自家也被迁怒下来,那才是无妄之灾呢。

    所以,这内侍宦官便想借口先拖延下来,眼看着还有半刻钟换班的时间就到了,便由旁人去触霉头吧。

    然而,天子却早就立下了规矩,当此非常之时,所有内侍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军报。所以,那小黄门还在连声催促着:“圣人早就有过旨意,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关外军报,都是得到立送的。若因此耽误了军机,那,那可是杀头的罪过。”

    那内侍也是被说的下不来台,虽然同为宦官,但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他是天子身边伺候起居的人。而对方不过是个看门的低贱人,居然敢出言教训,于是便故意刁难道:

    “圣人尚在安睡,你若有胆子便自进去。”

    小黄门也是手中捧着个烫手的山芋,若不立时将手中的军报上呈,万一被真有大军情,就因为这片刻功夫耽搁了,又上哪说理去他只恨这军报在宫中各门禁间转了几道手,到了自家手上,竟然是喜是忧都不得而知。

    再看整个便殿外竟只有这面目可憎的内侍一人,小黄门就算想甩给旁人也是不能,思来想去只好硬着头皮推开了便殿的大门,想着进去以后总能寻到其它内侍,但进去以后心惊胆战的走了几步才发现,便殿内竟也是空无一人。

    一个苍老的声音自帷幔中透出来。

    “何事”

     



第六十三章:进退两难间
    陕州城,黄河碎裂的冰面已经重新封冻,崤山大火之中止于桃林高坂,又由于冬天刮西北风的缘故,滚滚烟尘都被刮向了东南部的秦岭余脉。

    秦晋揉了揉鼻子,狠狠的打了个喷嚏,空气中若隐若无的焦糊气息使他很不舒服,从清早起来鼻腔内干痒难耐,随着几各大喷嚏打完之后,清鼻涕就像开了闸的水管,淌个没完没了。

    看到秦长史如此,军中一干人物,如郑显礼、契苾贺等人都高度紧张起来,这战争年月缺医少药,又要面对紧张的局势,万一染上风寒可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就算丢了性命也是常事。

    “长史君快回屋里去,城墙上一应事务都交给俺们,您只管将养好身子。”

    “没事,小毛病而已,都大惊小怪个甚”

    凭借经验,秦晋已然有了判断,自己穿越到的这副躯体竟然犯了过敏性鼻炎。

    但是,这些人哪里肯相信秦晋只是小毛病而已,一个个连拉带拽的将他弄回了暖意融融的屋子里,并严加嘱咐负责警卫的军卒,不许秦长史再踏出屋子一步。

    而秦晋哪里又有心情养病,现在他麾下算上杜乾运的旧部总共有上万人口,一天消耗的粮食就有上千斤,携带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在陕郡四周零星搜索到的粮食也只够支应旬日功夫,这就等于在他脖颈上套着一根绳索。如果不早做筹谋,每过去一天,绳索的圈套就收紧一点……

    想到陕州西面里许外的太原仓,秦晋就忍不住连连可惜,如果早来半日,太原仓取之不尽的粮食也不至于都被付之一炬。然则世事又岂能都尽如人意

    想到这里,秦晋喟然一叹。

    “一场大火烧光了叛军,长史君又因何叹息”

    却见郑显礼与契苾贺联袂而至。秦晋也正有要事与他们商议,“来的正好,快来坐下,烤烤火。”说着,将他们引向了屋子正中的铜炉边上。

    契苾贺脱掉了身上的兽皮大氅,在铜炉前使劲搓了搓手,“贼老天能把铁疙瘩冻两半,怎么不多冻死几个贼子,也省了咱们供应粮食。”

    “某所愁之事,正在这粮食二字上。”

    郑显礼挨着契苾贺坐下来,也满脸忧虑的附和道:“长史君,下走与契苾校尉此来,也是为了粮食二字!眼下军中的粮食已经撑不过七日。”

    秦晋点点头,“两位兄弟都说说,接下来咱们该何去何从”

    契苾贺扯着嗓子大声道:“还能怎么办,趁着手中还有余粮,当尽快带着咱新安老团结兵们撤离这个鸟都不回拉屎的地方。”

    其实契苾贺说的没错,陕州城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此地有着可以与洛阳含嘉仓比肩的太原仓,可惜太原仓已经被高仙芝撤兵时烧了个一干二净,留给陕州的只有一片被烧成炭灰的废墟。换言之,失去了太原仓,陕州城的地位也就变得泯然于众城,且引陕郡无险可守,已然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契苾贺的态度很鲜明,那就是“撤兵”,甩掉杜乾运旧部那些累赘,然后放弃陕州。

    “此举甚为不妥,杜乾运的旧部好歹也有五六千人,咱们放弃了,岂非推给了逆胡叛贼”

    “那就都……”契苾贺粗重的眉毛狠狠扬起,以手为刀做了个劈砍的动作。

    对此,秦晋毫不犹豫的给与拒绝,他从不怕杀人



第六十四章:大夫有所求
    说起大唐天子的吝啬之语,秦晋呵呵笑了两声,此时有一两句无伤大雅的玩笑,也正好可以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和气氛。但他视线一转却见一直面色凝重的郑显礼更加显出了几分忧虑。

    “郑兄弟还有其他心事”

    郑显礼先是一愣,继而又摆了摆手,“一时走神!”

    “有甚难事,就说出来,大伙群策群力,总好过一个人憋在肚子里。”

    此时就连契苾贺都看得出来,这位来自安西的百战之将,还另有心事。

    郑显礼长叹一声,有些歉然的望向秦晋。

    “下走在担心封大夫。”

    听到他突然提及封常清,秦晋心头大为讶异,于是不解的看着他,等他详细讲诉。契苾贺却是个急性子,“封大夫远在河东,又有高大夫庇护,还担心甚来,有那功夫不如想象咱们如何摆脱眼前的困境。”

    “不然!封大夫正是受了高大夫的连累。如果太原仓未烧掉,一切都还好说,而今崔乾佑兵败被俘,不管咱们如何替他辩白,在天子看来,太原仓烧的毫无意义,甚至还会认为,认为高大夫在畏敌怯战。”

    这几句话郑显礼说的很艰难,契苾贺听罢大不以为然的笑了,“高封两位大夫都是在西域有赫赫声威的灭国名将,怎么可能畏敌怯战如何,难不成天子还能下治罪的敕书”

    契苾贺的话到此处戛然而止,畏敌怯战,临阵脱逃,再加上焚毁了太原仓数之不尽的粮食,怎么算都免不掉一个死字。他为自己产生这种想法而心惊,但紧接着便意识到,这种担忧未必不可能现实。

    不但契苾贺转而沮丧,就连秦晋也猛然意识到,崤山大火后败胡兵,擒崔乾佑,这些都恰恰为催命符在不断的加码。

    不过至少有一点,秦晋还算安心,天子的夺命敕书现在肯定没能到高仙芝军中,边令诚此时就算没被烧死在岘山,此时的处境也必然不会好过,丢失旌节,不能颁行敕书,几样失职失责,罪名可都不轻。

    外面忽有军卒高呼,“长史君,有信到。”

    信是从黄河北面送来的,封皮上没有署名,李信撕开了封皮将期内一张纸笺抽了出来,只见上面的字迹龙飞凤舞。秦晋认得这笔迹,除了白衣效力军前的封常清,还能有谁

    到此,秦晋不禁莫名的有些激动,一目十行的大致扫了下去,他眉头却又不自禁的皱了起来。

    封常清的这封信并非说闲话,也不是报平安,而是有切切实实的困难,希望秦晋能够帮助解决。

    信中的内容大致有两点:一是高仙芝已经从风陵关南渡黄河,到潼关去了。二是封常清在河东遇到了麻烦,他本是往河北道去援助起事的颜杲卿等一干郡守。后来不知是何因由,又几次改变了行军路线,改经潞州府由太原府出井陉进入河北,为从太行山南麓的天井关攻击都畿道位于黄河以北的济源与怀州。

    封常清写信给秦晋的目的正关乎于后者,他希望秦晋能够率兵在渑池与陕州一代搞出些动静来,吸引盘踞在东都洛阳的叛军西进,然后他便趁势奇袭东都洛阳的北门户,必然会逼得史思明调头解围。
1...1819202122...4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