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豪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李清照笑着问:奴家听说西方也有类似共和的政体,海先生是西方大贤,应该听说过吧?
何止听说过?海亚姆道,老夫都亲眼见过这样的国家。譬如依附罗马的威尼斯国就类似共和。一千多年前西方还有一个大罗马国,以地中之海为内湖,国土广达万里,人口数千万,也实行过类似的共和政体。没想到如今中国也有这样的政体出现
还是海老先生学贯东西,当场就给在座几位介绍起罗马共和国的历史了。
正说得劲儿的时候,赵佶的声音忽然传来了,海先生,且说说这共和政体的优劣得失吧。
侯仲良海亚姆等人连忙起身,向着大殿门口躬身行礼。走进来的是赵佶和蔡攸,两人都换上了道袍,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样。
赵佶笑着摆摆手,不必多礼。海先生,你给朕说说,这共和到底好不好?
等到赵佶在殿中一张蒲团上坐好,海亚姆才笑着摇头:共和政体当然不好了,要不然西方大罗马国怎么会分崩离析,现在只剩下一点余烬。而且也不再实行共和,而是以世袭的专权大将军进行统治,和帝制王政并无分别了。
那共和政体到底哪里不好?赵佶感兴趣的问。
共和政体只能治小邦,不能治大国。海亚姆道,罗马之所以会实行共和,乃是因为此国虽大,但起家时不过是一个城邦。
罗马初兴的时候,他们不过国族数万户,都是罗马之民。自然可以公推议员,组成议会,以议会治国。此时,凡罗马国族,皆以国为家,上下一心,共同进退。因而才可以蓬勃而兴,三破迦太基,四战马其顿,一百多年间就雄起为疆域万里的大国。
但是国家一大,管理起来就复杂了。不再是罗马一城之民可以决定的。而且罗马国族在扩张勃兴的过程中,高低贫富也分出来了。有些抓住时机富甲一方,有些攫取权势成为豪门望族,也有不少家族虽忠烈满门而不得富贵。因此人心渐渐厌战,国族不再愿意为国征伐。所以国家就不得不依靠外邦佣兵,军阀横行,藩镇割据,最后衰弱崩溃,也就理所当然了。
那么依先生之间,赵佶摸着自己漆黑滋润的胡须,以大宋地方数万里,人口近万万的大国,有可能遂行共和,搞天下为公吗?
不可能,绝不可能。海亚姆摇摇头,共和的基础乃是国族,不仅要让国族议政国族护国,而且还要让国族分润国家之利。如果国族太多,不仅人多嘴杂,难以参与议政,而且也没那么多的利可分啊。如果国族太少,又不足以临万众,御强敌。
赵佶听得不是很明白,于是追问道:人多嘴杂,难以议政也就罢了。可利用瓜分和人多人少有什么关系?人多可以多占点地盘来分嘛!把天下都占了不就行了?
陛下,中国之事如何,老臣不敢妄言。海老儿道,但是西方罗马国的疆域却贫富差距极大,富庶温柔之乡自然人人都想去占一份,可是苦寒贫瘠,蛮族出没的地方,要来又有何用?
赵佶皱着眉头,可是幽州公民,却愿意要塞北苦寒之土啊!
大儒侯仲良明白赵佶的心思,便插话道:陛下,臣听人说辽东之地乃是富裕肥沃之土,只是冬天冷了一点。不过胜在其地无主,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不会闹出民变。
是吗?赵佶眉头深皱,若是共和只在北地,倒也是天下之福啊!
陛下,侯仲良顿了顿,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臣以为幽州遂行共和之法,不亚于战国时之列国变法。我朝不可不留心观察!
臣等近日都接到了武好古的邀请,北上同参共和制度。若陛下想摸清共和底细,不如遣臣等北上幽州。
都有谁啊?赵佶问。
侯仲良道:臣等都接到了邀请。
你们都要去?
李清照笑着摇头:陛下,妾身女流,不方便远行蛮荒。
海亚姆也道:老臣也不去,幽州如今地方数千里,民众数百万,早就不是昔日的界河城邦了。行共和之政,乃是自取灭亡!
臣是出家人,也不想去。刘无忌也没什么兴趣。
臣想走这一趟。辟雍学宫司业杨时道。
赵佶点点头。
侯仲良道:臣也想去,而且臣还想以朝廷使臣的身份去一趟幽州。毕竟武好古是取地北朝立国的另外,臣还想推荐一位正使。
谁?
太常少卿武好文。
第1202章 士大夫是公民么?
大宋,秀州,吴淞江口。
轰轰轰
一艘真理级的风帆战列舰在吴淞江中下了锚,正用左舷的9门2500斤长管青铜炮在轰击岸上的一处沙袋垒成的土墙。
炮弹从炮膛中喷吐而出,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猛地往下砸落在了那道土墙附近,然后又弹了起来,往前撞过去。其中一枚不偏不倚,正好撞在了土墙上,当场就打爆了几个沙袋,好端端的土墙立即向下塌陷了一段。仅仅第一轮炮击,就已经命中了目标!
远处一座五层八角的砖木高塔上,穿着一身白色儒服,头戴东坡巾的纪忆放下手中的望远筒,满脸都是凝重的表情。
忆之兄,纪忆身边抱着胳膊欣赏吴淞江风光的米友仁笑着道:您看借粮的事儿
借粮?纪忆看着米友仁,摇摇头,正色道:元晖兄怎恁般见外?本官也是天津创始之元老啊!幽州和本官,其实是一体的。如今幽州缺粮,本官自当全力相助,说什么借啊?太见外了。
米友仁连忙拱拱手,这是下官的不是,此事的确不当言借。那么忆之兄能匀出多少粮食?
纪忆眉头还是紧皱着,他的海路市舶制置司的确想办法筹集了一些粮食。可那都是要运往开封府的,如果被武好古要去,开封府那边怎么交代?
至于在江南再筹集一批粮食的事儿,也不大好办。
因为这几年纪忆为了扩大丝绸出口,在江南推行改稻为桑他当然不用去扒河堤淹田了。
他本就是江南官僚地主阶级的头面人物,整个平江纪家拥有的土地就不下30万亩!几个江南豪门一合计,联手在改稻为桑,在上海商市开丝厂织造厂的事情就成了。
可是这事儿一搞成,纪忆能够控制的粮食就少了。现在急切之间,要筹集二百万石,也真是不大容易。
怎么?匀不出来?
匀当然匀得出来纪忆想了想,不过江南的粮食外运有个定数,一是北运中原,二是南运福建。今年海路市舶制置司已经额外筹集到200万石,准备运往海州。再要筹集粮食,恐怕得费些力气。
那就把运往开封府的200万石挪用一下吧。米友仁道,这200万石如果走海州入运河,那得堵到什么时候?能不能运入开封府也难说,还是先匀给咱们幽州吧。
那朝廷那边纪忆眉头紧皱,也不是没有办法,其实还有个筹集粮食的去处。不过元晖兄得帮我,要不然我把200万石给了幽州,饿着开封府,朝廷就要罢我的官了。
还有筹粮的去处?哪儿啊?
去问交趾郡王李阳焕要,纪忆说,交趾虽然路远,但是海上只要风向对头,几千里地很快就能到达的。
交趾有粮食?
有啊!纪忆道,交趾有一块大平原,都是水田,气候又暖,一年至少可以两熟。而且交趾人口很多,大概比广南路还多,开发得也早。早在汉朝时,交趾郡就颇有局面了。
交趾郡,也就是越南北部那旮旯,在古代原来也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
红河平原的农业相当发达!可以生产的粮食数量极多,根据汉朝的记载,交趾郡的户口比相当于广东广西的四个郡的总和还要多!多达九万二千四百多户,口七十四万多。
发展到宋朝,交趾国怎么都有几百万人口!
李阳焕肯给?
当然肯了,纪忆笑道,他是大宋的安南都护,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只要元晖兄肯把6艘炮船派去交趾沿海,他一定肯给粮食的。
那是啊,真理都来了,还敢不给?
而且纪忆这厮是臭名昭著的殖民者,肯定还要借力打力,把沿海市舶制置司的舰队一起派去交趾沿海,少不得再捞个租界,刮点赔款啥的
谈妥了粮食问题,纪忆和米友仁一块儿下了高塔,塔下面有个亭子,墨娘子和李纲已经在里面坐着了。几个纪家的仆人女使正在亭子内外伺候,准备茶水酒菜,随时供应。
纪忆和米友仁有说有笑着就入了凉亭,亭中的李纲瞧见他们,笑着就问:怎地?借粮的事情谈妥了?
纪忆笑着:妥了,妥了。幽州军情要紧,总该先供给军前。至于给开封府筹集的200万石,回头去找李阳焕要。
李纲笑着:听说李阳焕是朝廷的忠臣,一定会给的。
那是自然的。纪忆笑着在一张矮脚桌旁盘腿坐下。
米友仁也不客气,直接在墨娘子身边坐了。然后问:伯纪,墨娘子,可愿意去辽东一趟?
米友仁不仅带来了6艘真理级战列舰,还带来了武好古的请帖,邀请纪忆李纲墨娘子一起北上,共商国是。
不过纪忆看来去不了了,他得去找李阳焕要粮食和租界。
现在就看李纲墨娘子的意思了。
李纲闻言眉头微皱,只是反问:元晖兄,我只问一点,天下间的士大夫是不是共和国的公民?
这个米友仁摇摇头,什么是士大夫?《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若以《周礼为准,幽州公民皆乃作而行之者,或为军将,或为官员,或为大工大商大农。
怎可将大工大商大农列为士大夫?此不合乎《周礼。李纲马上指出了米友仁的错谬。
米友仁笑道:共和一国,起于天津,天津一市,起于工商。饮水当思源,立国同样不可忘本。
因此共和一国,大工大商大农可与军将官员并列。
武好古将要建立的共和国,讲究权利和义务对等不可能完全对等,但一定要追求对等。
要不然只有权利,不讲义务,公民之国一样要仆街。
而立国之本,在武好古看来就是国富和兵强。
这不是完全等同的一回事儿,国富等于兵强,或者国富自然兵强的说法,至少在中世纪是扯淡。要不然就没有蒙古女真西辽这样的穷鬼国家崛起的可能了,
所以武好古的想法就是将国富当成大工大商的义务,将强兵当成骑士府兵的义务。
大工大商交税达到一定数目即可获得公民权。骑士府兵则要按照规定服兵役才能得到公民权。
读书人呢?李纲干脆点破问题了,读圣贤书者,是不是公民?
光是读圣贤书可不行,米友仁摇摇头,必须从共和国教育监认定的大学级学院学成,取得文凭,才能得到公民身份。
李纲眉头深锁,一旁的纪忆也脸色微变。
还在酝酿中的共和国要排除士大夫的权利,连公民权都不给
这不妥吧?李纲道,这是要和天下读书人为敌?
纪忆也道:大宋可是和士大夫共天下的如果共和国排除士大夫,那么天下的读书人就会站在大宋一边了!
纪忆和李纲在武好古那边都够得上元老级的人物!
如果武好古的共和国能一统天下,他们当然要去分杯羹了。
所以听说共和国要把读圣贤书的士大夫都排除在公民之外,两人都觉得不妥了。
纪忆道:读书人看起来百无一用,但是到底支撑着大宋江山如果共和国想要取而代之,也得善待读书人啊!要不然,天下读书人群起而战之,共和军能一一平定吗?
不仅是能不能平定,李纲道,打天下也许用不着他们,但是治天下却离不开他们。难不成共和之国,就只靠几十万拿刀剑的,拿钱袋子的公民?人心怎么办?教化怎么办?天下亿兆生民怎么办?
米友仁摇摇头,伯纪忆之,这事儿你们自己去和家师说吧。现在共和尚在草创,各种规矩都还没定下来呢!
李纲点了点头,好,我自当在秋风起后扬帆北上,去和武圣人论道共和!
辽阳府城外,接官亭。
武好古此时正在和北来的潘巧莲西门青白飞飞和杜文玉四人,在亭中相会。
他这次要在辽阳呆上不少时间了,估摸着得到明年春暖之后,才能返回天津。到了那时,就要召开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制订宪法,明确国号和国体,选举第一任共和国元老院和政府了。
在这之前,他要在辽阳府和各方学究大儒,坐而论道,先把共和国的各种体制好好论一论。
这个政治体制的问题,可不仅仅是开个议会就能解决的。要不然还要社会科学干什么用?
因为要讨论的事情很多,费时很久,所以武好古干脆把四个女人都接来作伴了。
武好古和她们已经有好些日子没有见面了,现在是小别胜新婚,自是有说不完的话了。不仅有家里的事儿,孩子们的事儿,还提及了天津市内那些一等一的豪门望族的小算盘天下为公什么的,大家当然不好反对,可是也不能都为公啊!为私为己也得好好论一下啊。
htt:
请记住本书域名:。手机版网址:
第1203章 股份制共和国
大郎,你是圣人大儒,一心为了天下生民,要搞天下为公,自是德比尧舜,泽被万民。可是也不能亏待了共和功臣啊!没有他们不避艰险,不辞辛劳,不畏强敌,誓死追随,如何能有今日的共和之国?
辽阳府皇宫之内,正在饭桌上娓娓而谈的是西门青。说起共和功臣,她西门大姐也能算上一号了吧?
没有她从中牵线搭桥,武好古也不会认识马植慕容忘忧,也就没有后来的使辽之功,没有慕容忘忧献强兵平辽之策,没有宋辽合办的界河商市(界河商市初衷就是收复燕地的大本营)
功劳那么大,却连一个正室的名分都没有,只是潘巧莲的媵妾,也不知道这辈子有没有扶正的一天?说起来还真是委屈啊!
大郎,大姐儿说的有理啊!咱们不能亏了有功之臣,也不能亏了自家人。有功,就该好好奖赏,让他们可以世代富贵,与国同休。潘巧莲接过西门青的话头,接着往下说。
她虽然挡着西门青扶正的路,但是那么多年来却也没让西门青受过委屈。
猜你喜欢